天下佛教第一家——释迦牟尼诞生地
陈淀国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观光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休闲时尚。根据不同兴趣爱好,有的喜欢名山大川,有的偏爱人文胜景,也有的向往富有宗教特色的古刹名寺。笔者就曾拜访过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兰毗尼。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悉达多,乔答摩的尊称,“释迦”是族姓,”牟尼”意为圣人,又被称为“佛”、“佛陀”,即“觉者”、”智者”,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至于他的生年,历史上没有留下明确的文字记载,说法不一,根据多方推断,大体为公元前565年-前485年,也就是与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同时代。他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南部边境小镇“兰毗尼”。它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晋代高僧法显曾取道***,渡流沙,越葱岭,经印度到达“兰毗尼”,成为访尼外国人士中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人。后来,唐代名僧玄奘到西天取经,不辞劳苦,不畏艰辛,寻访佛祖故乡的传奇故事,在我国早已家喻户晓,久传不衰,深入人心。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时期着名王族”甘蔗王”的后裔,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其父为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其母玛亚·黛维,是邻国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夫人怀孕后,按照当地习俗,要回到娘家分娩,不料途经兰毗尼花园时,在一棵菩提树下生下一男婴,他就是释迦牟尼。不幸的是,产后第7天她便与世长辞,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全由姨母养育。父亲对他非常喜爱,在宫廷中过着豪华生活,还专门为他修了三座宫殿,即“三时殿”,有的冬天御寒,有的盛夏避暑,有的雨季防潮,一直过着十分华贵优裕的生活。但他精神十分空虚,当时正值古印度各国之间互相讨伐吞并,阶级、民族矛盾日趋尖锐,他所在的释迦族,受到强邻的威胁,说不定哪天就会被灭亡。另外,周围苦难众生,生老病死,人间烦恼,无处不在。
正是在这种命运难卜的现实面前,释迦牟尼毅然放弃舒适豪华的宫廷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一条解脱的道路。这年,他刚刚29岁。他出家最初的目的,在于摆脱残酷的忧愁、痛苦的现实,极力宣传“四谛说”,即所谓的四个真理:一、烦人都要受苦;二、苦必有因;三、苦必摆脱;四、为求摆脱苦难,必须寻求正确的道路。认为苦起于欲望,因此,欲望的灭绝则会导致苦难的终止。总之,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痛苦来源于欲望,而人们要想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只有出家修行,消除欲望。在这种思想支配下,释迦牟尼首先来到“摩揭陀国”,与数论派信奉者一道修习禅定。后来又到尼连禅河附近的丛林里,静坐凝思,实行苦修,就这样,整整持续76个春秋却毫无所获,反倒把身体搞得十分虚弱,决定改弦易辙,另辟新径,便放弃了绝食、苦行,来到菩提伽耶,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并发誓如不成佛决不站起。于是,他像一座巍峨大山般,牢牢地坐在那里雷打不动,坚定不移,昼夜苦思冥想“四谛”、“十二因缘”之理。真乃心诚则灵,终于在35岁时,豁然贯通,悟道成佛。
为了使他这一思想、学说被人理解、接受,释迦牟尼成佛后开始了漫长、持久,长达45载的传教活动,广泛吸引社会的各种姓和各阶层人士入教,由于他主张的”众生平等”,反映了人们早就渴望打破婆罗门教规定的严格的种姓界限的要求,对苦难人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其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当时许多民族、富豪都皈依了佛教,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给予释迦牟尼多方有力支持。弟子越来越多,其中着名的就有10人,称为“十大弟子”。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传教过程中,他还建立了佛教的”僧团”组织,规定所有出家僧人,都必须剃长发、穿黄衣、托钵行乞等。而他的传教方式却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情况,不拘一格,有时用偈颂、散文、故事,有时用譬喻、直叙、问答。不管采取哪种表达方式,万变不离其宗,中心思想总是围绕着出离生死、无上正觉,以及道德行善等主题。
直到80岁高龄,矢志不移的释迦牟尼仍不遗余力,不辞劳苦,毅然走出王舍城,继续游化,带领弟子,经过那烂陀、跨越恒河,来到吠舍离。由于长途跋涉,劳累过度,身染重病,又逢雨季,坚持带病巡游讲道,来到拘尸那迦城后,∵“屋漏偏遭连夜雨”,不慎食物中毒,腹泻不止,最后在两棵沙罗树之间,以右肋着地,侧卧涅盘,时年84岁。遗体火化后,骨灰被许多国王争分,各建塔供奉,即为“舍利塔”。
我国同尼泊尔的友好交流与往来,历史悠久,接触频繁。对释迦牟尼诞生地兰毗尼早在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都有生动记述,当时是”空城十数,荒芜已甚”,”人民稀疏,道路怖畏,白象狮子,不可妄行”。
兰毗尼位于尼、印边境,古时交通不便。现在每天都有多班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直飞兰毗尼的航班,乘汽车从加德满到兰毗尼也只需几个小时,兰毗尼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旅游者慕名前往的胜地。在这占地几百亩的游览瞻仰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绿草红花之中的几棵高大古树,饱经风雨,历尽沧桑,像是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语重心长地述说羞不该忘记的过去。前方不远,是座为追念释迦牟尼母亲于公元4世纪前修造的“玛雅迪尔庙”。在佛祖母亲庙右侧,是根高达十几米的碑柱,巍然挺立,岿然不动,那是古印度王迪瓦斯在公元前250年,释迦牟尼加冕时而建。在圣庙南侧的一棵古树下,有个古砖镶砌的池塘,水清见底,微波荡漾,名为玛雅迪尔圣地,是释迦牟尼母洗浴和给儿子沐身的地方。在游览区,还有个必游之处,那就是重点建筑“释迦牟尼庙”,整个庙宇墙壁与地面,都是棕黑色大理石铺就,明亮而庄重。堂中高达2米的金黄色如来佛雕像,安然慈详,容态可鞠。周围香烟缭绕,古竽声声,令人肃然起敬,顶礼膜拜。
早在公元前6世纪便建立王朝的尼泊尔,为了保护历史古迹和发展宗教旅游,***特别重视对兰毗尼的复兴建设。在联合国开发署和日本、泰国、斯里兰卡等国佛教组织和个人大力关怀、支持下,除毗尼村、王园、图书馆、纪念馆外,还有筑路、造林、供电诸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圣地各个角落,使之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化、宗教、旅游中心。
(作者工作单位为武警总部创作室)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