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论闻书(论第十卷)

★作者:日本光胤记

论第十卷闻书

论第十卷(中三分一。自谓生得谓大菩提至二转依果皆此摄故。)

初三分一永秀律师。后三分一三身段定清五师谈之(四智究竟二段光胤沙汰也。)

一。大圆镜功德事。论(自离诸分别至现众色像。)文段合十五句也。疏释之样幽玄也。义演寸千释在之。义演意合为七义。离诸分别第一义。所缘行相微细难知。第二义。不愚不忘一切境相第三义(不忘不愚合为一义)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第四义。纯净圆德现种依持第五义。能现能生身土智影。第六义。如大圆镜现疏色像第七义也。第一义易知。第二义有漏第八三性境不可知(微细难测)故立今微细难知。义演不可知(云云)但十地菩萨尚不知故。为由。如幻境界无漏行相超过有漏并因位欤。第三义不忘不愚共取之。不愚不忘样能能可案之。义演记持明了(云云)疏云。一切种智者缘事智。一切智者缘理智(云云)离诸杂染第四义。义演引佛地论永离一切烦恼障(云云)此杂染狭取烦恼欤。次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者第五义。纯者果位。无漏如因位无漏。有漏无漏间杂。纯无漏相续。因位设八地已上。七八五根等有漏现行杂。或又有漏烦恼种子杂。次净果位无漏体性离一切有漏义也。上无杂余杂简。今离染体离染义也。就其上离诸杂染。差别事。义演不释之。但案之上第四义佛地引故。正烦恼离义。今第五离染宽。一切有漏染离义欤。第六义能现能生事。疏三释义演释之。初释三智能缘心心所自种生。彼为本质镜智变三智影像故云能现。本质第八始变出物。疏不缘着本质者此意也。色根身土等第八始变出。更他本质。自变出故云能生也。第二释色根身土等法。第八相分变故云能现。三智不假第八变现。第八所持种生法也。则七转识现行故。以种子所生义云能生也。此第八识中种生镜智出生故。镜智功德也。第八重三智缘时变现。正三智故。付本质云能生。义演此解稍好(云云)第三释无漏色心等法。第八识中种子生。别种所生法故云能生。镜智缘他有情五趣身。缘五趣器界。一切漏无漏缘变时。偏独影境变作无别种故。云能现(云云)次无间者。就时者疏一切时。能现义也。为言。无断者。就方者疏一切十方能现义也。时竖。方横欤。如大圆镜现众色像者。第七义以喻处境识现义说。义演此一段论文以七义显大圆镜智体用殊胜(云云)显轮集为九义。离诸分别。第一。微细难知。第二。不忘。第三。不愚。第四。性相清净。第五。离诸杂染。第六。纯净圆德现种依持。第七轮云。现种依持加不为一义。纯净滥上清净(云云)能现能生第八。无间无断第九以上九义。穷未来际通上九义。加之十义欤。轮云。通前十义正文。此意欤。能现能生疏三释。轮云。初亲疏不同释。次是现非现释。后是生非生释(云云)已下训释烦。略之。

圆镜智得名事。疏云。圆镜即智。持业释(云云)圆镜世间镜为喻。显智用持业释。岂智即世间镜耶。此作持业释欤。圆镜喻名。既智品名取。圆镜被云所目物即智故。持业云欤。轮文取意注之。轮云。诸从喻名皆唯此知(云云)义灯六种释中无从喻释云。从喻名邻近有财依主欤。故喻名法属。持业释不符合欤。此圆镜智三字付圆镜智事也。识智一聚圆相对识智名邻近释正义。要集有财或依主(云云)不可相乱。

一。佛果五聚名智时。无为名圆镜智灯中有财释。此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之文为证。依宝性论意也。然正解者是依主释。正依主释也。依主唯识通。有为智为主智一字付依主释也。为言。次净位第八并一聚心所总智邻近释也。正义意也。要集有财或依主云义加能破此二个条名义论义内委细略之。

一。纯净圆德。纯简因位无漏。净简一切有漏。圆简二乘无学功德。现种依持现行功德之依。种子功德之持也。守千云。观一切法法平等。法空。有情平等。生空。

一。平等性智事。守千释论一段以八义释之。自他有情悉皆平等。第一义。大慈悲等(此十平等中第四第五)第二义也。等字等余平等欤。随诸有性已下四句。第三义。妙观察智不共所依二句第四义。无住涅盘之所建立二句第五义。一味(无变易义)第六义。相续(无间断义)第七义。穷未来际一句。第八义(云云)守千云。何缘皆具二空。无我法名平等(云云)意法性平等存欤。无点故其意难解。无住处涅盘则自他平等取成见。义演谓此心品已下四句第一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第二义。等字云等大喜大舍四无量等。随诸有情等者第三义。此十平等中第六平等欤。妙观察智不共所依第四义。无住涅盘之所建立第五义。一味相续已下第六义。义演总一段六个义欤。义演平等释疏有三解。一云法性平等。二有情平等。三怨亲平等。一无住涅盘之所建立能立所立疏二解道注之。十平等事。论第四卷所依以下疏秘可见之。佛地经说。证得十种平等性故之下。守千云。之所建立疏二解初起发起义。后解成辨义。大慈悲等等字。等十平等中第四弘济大悲平等第五无缘大慈平等(云云)

一。妙观察智事。守千云。妙用无方方比也。无比类义欤(妙观察智妙字义。)是第一义。摄观无量等者第二义。及所发生功德珍宝者第三义。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现通德第四义。雨大法雨破诸疑网第五义。合五个义(云云)于一段功德珍宝。自利德。于大众会已下利他德也。摄观无量下秘。有义以四念住释之。详曰。不破之。有义疏俱得理(云云)守千破有义。所摄可无量。何狭云四念住耶。下论文无量言显其多。则陀罗尼百万亿陀罗尼(云云)义演云。自谓此心品至。无碍而转第一义。自摄观无量至功德珍宝第二义。自于大众会至皆得自在第三义。皆获利乐随所乐施益义属第四。雨大法雨利益属第五义欤。文段逆次释不分明。追可案之。

总持(法·义·咒·忍四种可见之。)功德珍宝六度。如常。十力(可见之)七科道品(三十七菩提分法也。)

一。成所作智事。疏云。所作之成(成所作三字)所作即智故(云云)义演云。所作智。成成立成辨之义。即由此智于所作神变等即成辨故(云云)所作智申不审也。智能作。所作事业。即神通等八相成道等化仪。一本愿力事化心法事可沙汰之。

一。总四智段。九门以释之。第一出体门讫。

一。相应门第二门。事因位。寻伺通无漏师正义也。二十四法可云。但因果二位通论故云二十二法(疏秘可见之。)一能变所变疏三释事道注之。一第三门(以体用摄事。)疏云。智为主故智用增。诸余功德智差别故(云云)六种释时望心王非主故。要集破。此事前后相违。但对诸余功德云尔欤(后灯见此不审。符合守千不审。尤自爱自爱。)

一。第四转识得智二复次事。守千云。外问云。智非识何云尔耶。答意论智虽非识已下也。识智言各摄一聚。有漏智依识转故识为主。故一聚悉名识。今有漏一聚转事说故。转识无漏位。一聚以智名呼之故得智云也。互一聚识云。一聚智名。实转识得识转智得智故无相违(以上初说)第二说此依强互立其名(云云)

私云。守千释幽玄也。点故。第二说一段。其意不分明。肝要第二说。依强。初说依主意得。私云。第二说申。有漏智劣识强。无漏智强识劣。实转识得识。转智虽得智。转强得强义示。有情有漏强识。无漏强智得为劝。如此有漏一聚云识不云智。无漏云智不云识。明舍得义也。初说识智名。竖转得见欤。后说聊横转得论欤。不可为定量。存寄分也。守千意。若此意符合为悦。次六五五六次第事论义故不注之。

一。转识得智位事。第五门。第一大圆镜智起位。此无间道舍解脱道舍二师诤论。无殊事故不记之。但第二师种现同时义论文分明也。但疏种现异时出。此于解脱道舍师有此义云意欤。先异时解脱道舍。种子金刚心已前无间道舍之。现行解脱道舍故。今论文相违。论异熟识种乃与无间道不相违故。种子无间道俱生说故同时师也。随道同时义(云云)

一。平等性智起位事。付此文真见道(三心一心)共初念平等智起。相见道初心先德(古德子岛)诤论也。论义。次渐悟回心类。无学回心。先自乘位第六无漏道。第七烦恼断。法我见末那回心入见道时。又所知障断其时平等性智起也。违二执故渐断顿断。顿悟顿断。渐悟烦恼先所知后。渐断也。疏二障顿断顿悟。若渐次断渐悟也。次有漏等位等言事。义演释之。有漏者。七地已前有漏第六识。等者等取第六生空无漏。及彼果后得智等也(云云)法云地后者。佛果事也。显轮义演一同也。

一。妙观察智起位事。论文二段(生空法空)于生空段有三位。二乘位或至菩萨或至上位也。于此三位。二乘初起后起菩萨后起。菩萨见道初起明。守千释云。亦得初起亦言以。大乘顿悟见道初起影略(云云)义演意同欤。次此后展转至无学位事。道通定不定(云云)此意定性二乘不定性。至自乘无学位事说。此中不定性无学回心一类也。非有学回心。疏顿悟者至无学位文事。此论此后展转至无学位。释欤否事。守千疏顿悟者。定性二乘也。不趣余乘。直归自故(云云)大乘定性顿悟云同风情也。道通不定性(云云)守千异欤。义演意。论至无学位说定性二乘生空观。守千同欤。疏顿悟者至无学位。论或至上位释故。此佛果无学也。顿悟举事不审欤。又疏或至上位文牒释上有至无学位文。此不审也。肝要或至上位上位。道十地及如来地注义演同也。疏或至上位牒下如来地不出。论出十地。但上顿悟者文。或至上位释意得故。不演道上地如来(云云)次解行地终事。二乘无漏解行地起。十地不现起见。显轮集十地起见。但异释欤。此终字位终非智终(云云)意云。二乘无漏菩萨位起事。解行地终二乘生空无漏位。终云欤。见道大乘生空无漏起位故。但位如此定。地上二乘无漏起也。有漏尚起况嫌二乘无漏耶。喜戏起事(云云)私云。成就佛法意欤。义演十地不起存欤。若非有漏或无心时不出法空观位。法空如带生空故也。故空观起位事乃至上位。十地及如来地也。法空智不起位。出生空智果。单单生空位也。佛果单生空时。

一。成所作智起位事。二师也。初师初地修道现起。非见道。真相见道中不缘事境故。中间起散位如何可寻之。第六后得智被引起也。第二师正义也。成事智佛果起也。论文一段义演为三因。一以十地中非无漏故。意云。有漏根不可发无漏识故。第一因。付之有伏难。末那识虽有漏。发妙观察智。何有漏五根不发无漏识耶。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第二因答伏难。末那非同境根故。有漏简佛果。不共简现行第八。彼诸识共依故。必俱简无间灭根。同境根简第七识。第七非同境故。此二于境明昧异故。第三因有漏根于境闇昧。无漏识于境明了故。于此立量简过委细事前四缘中如解之(云云)而数间断作意起故。释妨难。佛果根境常有。恒此智可起。为言。会之数间断。由作意起故。为言。以机不恒会等意欤。作意事。义灯中西明要集有解等义出。要集云。本愿作意也。意有情根熟。即应现化云本愿。此本愿作意力也(云云)此义灯师不破之。随但愿度有情欲无灭故(云云)此义正义欤。

一。此四种姓已下事。疏唯护法义(云云)守千释之。虽缘本有本有种。而要熏发新熏故。本新合生师也(云云)义演同之。义演云。本新增长妙观平等也。圆镜成事。唯本有生。故(云云)取意。

一。大圆镜智所缘事。二师也。后师佛地诸处境识之文事。后十二处释。处言十二处总名也。境六境。识六根六识名识也。根名识。根因识果。非定即离由以名识也。众像现故事。佛地十二处释不缘有为。师释故。识云三智品指也。此三智影像镜智为缘生故云尔也。疏主十二处释。镜智缘有为正义故。直为镜智影像说众像现故也。十八界释。二师共在之。后师正义疏主释之。则唯识论后师也。一后得智二解疏在之。先此文起。因位第六根本后得真俗别观。四地已前后得智称尤易知。圆镜智佛果初起。一时真俗合观何云后得耶。论了俗由证真故说为后得。释此事也。疏释之二解。初或似后得名后得释。真俗别观时后得智不证真故。今圆镜智后得智用不证真。似彼后得智故名后得初解。或发后得释。因位真俗别观时后得智真观后生。今后得智俱时。证真之后了俗悟故。如后得故名后得(云云)

一。平等性智缘境三师事。第三师正义也。引佛地十种平等性文对初师。引庄严论对第二师(守千初释)或十平等文。亦并真俗缘证文也(守千后解)义演云。缘诸有情者。缘十地菩萨。自身外无众生。众生外无自身。自他平等也。随他胜解者。随十地菩萨心中所乐。欲闻何法说其法。欲见何身现其身事也。佛地经十种平等法性事。义演广明之大切也。可见之。

一。妙观察智缘境事。自共二相法。遍缘自在义。皆无障碍云欤。法门废立无边。说法门相应故云自共二相欤(守千释如此)根本后得自相观。加行智共相观也。三智所缘此尽。义演佛地论所说妙观察智十种因废立。委细广释之大切也。可见之。

一。成事智缘境二师事。论疏无殊事。守千义演一见。义演第二师下事智三业化用八万四千心行四记等。委细释之。此事第五卷所谈之时。委细演说也。彼处之闻书等可见之。

一。随意乐力义演二释。一佛意乐力。二第六识意乐力(云云)或缘一法或二或多事。义演此会庄严文时。或缘色一法。或缘色声二境。或缘色声香三境。是皆约同类境说。不云唯故无违。为言。

一。四智身土差别事。如文。无殊事。一如是等门差别多种事。第九指例门也。诸智相见分别门。让第九卷根本后得二智诸师之处。相应心所多少门。第三卷第八识之处。第四卷第七识之处。第七卷六识之处。并次前二十二法相应善无漏门之处让。假实分别门摄功德门。虽无总明处。随诸识已明毕。又智依何定起。何受相应。转何界后识后智生等门如前已解。

一。此四心品名所生得菩提结文。此所生得。乃至。名所转得。上段合所转得结文欤。但率尔也。上科文可见之。

虽转依义总有四种事。疏上来解转依也。自下本颂转依言解。总能转道所转依所转舍所转得四种。能转道因位断伏二道能证得因也。所转依持种依第八因位。有漏依自元非菩提果位。持种依依边非所生得证得边。边悟依事。迷依自元非圆满所显得。悟依依边非所证得义边。所转舍二。非所证得。舍二粗重故。物柄也。故偏取所显得所生得云便证得转依也。大纲以守千释义演意注之。疏云。总有四种而今但取二所转得。余三转依不可证故。设有真如及无漏道。不是证义故不说之(云云)符合上注趣欤。

守千云。就非已证得文已证得佛果涅盘可尔。菩提能证所证差别问。佛能证。菩提所证。人法差别。或体用差别。用为能证体为所证(云云)

解转依有二。转依位。六转依。转依义。四种转依也。第二转依义别段又有三段。第一总取转依(自转依义别略有四种至及前涅盘名所转得。)第二解本颂转依言(自虽转依义至转依言故。)第三辨此修习位能证得非已证得(自此修习位至因位摄故。)

究竟位长行科文(疏文注)

疏云。初解颂文。后诸门分别。初释四句文即为四段。义乃为三。如判颂意。初中有二。初正解颂初句出体。后问答分别解本颂。中初总判。次出体。后别释(云云)守千云。文四段者。以义从文科也。义乃为三者。以文从义科也。如判颂意者。上四句颂三分。初一句出位体。次七字显胜德余八字简二乘显三乘别云事也。此三义乃为三云也。疏终科初总判者。自前修习位至究竟位相。次出体者。此谓此前至无漏界摄。后别释者。诸漏永尽至利乐事故。

一。即是究竟事。究竟二义。如道二乘菩提涅盘非究竟高胜故。疏正释此即二字。兼解无漏界疏一诸漏永尽已下别释。能证所证离相应缚义易知。非漏随增事。非所缘缚义疏。义演云。无漏菩提涅盘俱性净明。不被为所缘缚事。有漏法缘境不自在。为境界被拘碍。守千同之。疏此文有或释可见之。性净者疏。简二乘无学善有漏法(云云)第七所知障俱非性净。圆者简一切有学无漏。非圆满故疏。明者简二乘无学无漏。彼虽圆非明。非胜妙故。又净简有漏。圆简二乘。明简菩萨无漏(云云)余无漏虽无漏非究竟(云云)疏长读尚字事。义演释云。此言(此即此言。)大牟尼流至事说(云云)守千释。具五义。无漏限佛果无漏也。

一。界是藏义易知。是是因义事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利故付。疏因义义演释云。菩提涅盘为因故。众生欣求发心修行。世出世善根增长故因云也。私云。菩提种子具涅盘相依故。自为因欤。次所缘者。佛果菩提涅盘为所缘生欣求善根增长(云云)增上缘者。佛菩提涅盘为增上力故。五乘众生长善恶灭。展转传说者。大定缘如后得出大悲。化身说十二分教明菩提涅盘时。众生闻之善根增长。恶业除。又说法与五乘人作利乐事故。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云也。疏约体者。自生五乘世出世间利益事云也。或为缘生他等者。令他行利益事样说也。疏云。胜鬘在缠理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今出缠名藏。经论相违会云有二解。初经约位者。约在缠位。意云真如在生死位中被覆藏故名如来藏。今约体者。佛果理处体能摄藏功德故出缠名藏以上。初解经约位。今论约体。为言。第二解有二障故名藏。私云。此藏者隐义欤。无障故名出缠。以上。经意论意本末门。出缠理体摄藏功德故名藏以上。经依障论依本。为言。此义演意菩提兼说不审也。

一。问答分别事。十五界唯有漏付二个问难。初问理难后问文难也。付集论文为会之三师义。初师以离言非有非无由不可云身土等界处等故。十五界唯有漏集论文非佛果身土等故非违文。为言。

一。十五界等言事。疏等十有色处法处少分等(云云)义演法处少分命根同分(云云)重义演问云。既云十五界。何亦等十有色处耶。答云。向内等也。集论依有十色处等文云尔。

一。第二师事。此师十五界唯有漏。勿论于此有二义。一义(上人寻思抄等)此师佛果位五根五境五识界之体。非前十五界。后三界所摄也。故不违十五界唯有漏之文。为言。一义(同学抄)此师佛不说法无性等义护法假叙也。法界色摄者。有情六八变随增上缘云如来五根五境法界色也。付之五根五境不云十五界。谈法界色事。此师佛果意识妙定以为先变五根五境时。第八随变之。异因位第八识诧第六妙定之所变变根境故不摄十五界。但后三界摄之。次非佛五识等者。余菩萨凡夫等。诧此佛所变法界色。五境。变五境时。本质妙定生故。细法界色也。五识相分粗因位五境故。十五界所摄也。然粗细异者此事也。以上。妙定生故第六云释也。设又第八独变根境。妙定为先故法界根境也。次如来五识非五识界事。疏根境既无(云云)意云。根境十五界。何有能依五识界耶。不许五识界事。论引二个之文。一无垢称经文。二对法论文。此二文引合。如来五识非五识界证也。意云。佛心恒在定故。经文。五识性散乱定中。无故。论文。唯有漏如来五识非五识界。为言。一如来五根事。疏云。根虽非实。似其根相故佛现有他不变根(云云)此师法界五根实用有无可寻之。

一。此师六八佛本质根境云。法界。诧之五识所变五尘云差别事。疏问答也。疏答之。五称散五常缘故(云云)秘释之云。一五识性散动故。彼所缘粗五识界也(是一五称散)一五识常缘五尘故不同第八(云云)抑上注二义中。同学抄有情六八五三识。六八所变付殊胜增上缘云如来根境法界色摄。五识所变付有情云非佛五识也。上人御义实如来六八所变也。实非佛五识也。有情五识实诧如来六八所变也。上人御义。此师十五界唯有漏(安惠等师欤显轮集)同学抄无性等师假叙欤(云云)

一。第二师文段科文事。总文段五。

一。申宗(自有义如来至性散乱故)二外诘(成所作智何识相应)三释难(自第六相应至成事所摄)四重问(岂有此品转五识得)五解征(自非转彼得。至不应为难。)以上。

第三释难之段有二解。于初解有五段。一外问(与观宗智性有何别)二复征(彼观诸法自共相等)三又解(此唯起化故有差别)四复问(自此二智品至不俱起故)五复释(自许不并起至俱亦非失)以上。

私云。释难段五段事。疏最前料简。一一牒文下其词。一一牒文处易知。上料简词。肝要二复征。三又解之文段难知。以推量注之。可问明师。

一。与观察智性有何别事。疏不可一识。二智生故(云云)此总观察智识又成事智识。一识二智过云疑也。此答时。自共相等此唯起化。一识二用二智答故。重疑并起。一类二识不俱起故(云云)意云。前后起。二识并起过。一时二智俱起。二识并起也。一身。同识类二识并事故。一类者同类事也。第六第六同类云。

一。许不并起于理无违事。疏前后刹那别起故(云云)义演释之。前念起观智说法。后念事智起起化身等事也(云云)

一。或与第七净识相应事。论依眼等根缘色等境。是平等智作用差别(云云)疏依根缘境(云云)守千义演等见。此师意第七等智依根缘境作用差别分平等成事二智。其故无漏第七现他受用身土。依他受用化五根缘色等土化地上菩萨名平等智。现变化身土。依变化身化五根缘变化土色等境。作二乘异生等名成事智。此事云依眼等根缘色等境。

一等三师文段事。

一。彼依二乘粗浅境说事。私云。初二师十五界唯有漏师故。集论文为实义。佛果功德或非三科所摄。或后三界蕴等所摄存。十五界实限有漏习也。第三师。二乘等粗浅境依。唯有漏说。佛界十五界无漏也存。论粗浅境事疏二释。初释粗者粗恶境体。浅者浅识智之境体。意云。漏无漏相对时。有漏设善无记胜义不善故云粗恶也。又二乘等智浅智故。不知佛果无漏十五界。偏知因位有漏十五界故唯有漏计也。故云浅识智境体也。此释粗浅境体也。寄智欤直指体欤差别粗浅分也。后释粗境体。有漏粗强。故有漏粗重云时违细轻之意。可解之。浅者智用云云性浅智故。此智见分付唯有漏云也。私云。粗浅境事。粗浅即境(持业释)粗浅之境(依主释)此二意可有欤。

一。集论等说已下事。疏云。下会违有二。初会第一师二会第二师。会初师文。集论第三等说等云云。守千义演会初师。会第二师之文段分明不配释。私向疏文时。论集论等说十五界等唯有漏者。乃至。故言非者是密意说文段。会第一师文段见。随疏集论等说论文牒。会初师文集论第三等说云。故言非者是密意说。取前后一段。更第二师会云词。是密意说已下疏终文。是破前第一师计(云云)又说五识性散乱者牒释下。始破前第二师(云云)凡论文样悉非三科取摄。云诸文非劣智所知三科故云会释也。会第一师见。而明诠道集论等说。乃至。所知境摄。第一师会。然余处说。乃至。理必应尔。会第二师。所以者何是密意说。遮第一师计。又说五识已来破第二师(云云)肝要然余处说一段更第二师破疏不见。返返不审也。推道意二师共十五界唯有漏师也。第二师虽许如来后三界。此师无性等佛不说法师。一义。有情六八所变付增上缘云佛说故。佛更三科所摄法。初师许体离言道理以非三科所摄。第二师体名非蕴等故。大都非三科云文二师证文故。文段分配释二师欤。是密意说。论文下疏以上皆是破第一师计(云云)以上文段悉第一师见。道样不审也(以上三师段毕)

一。十九界等圣所遮故事。义演引此文有何意耶问。答之此佛功德十八界摄道理成也。十九界无垢称经非圣所说(云云)时。佛功德十八界中也。第十九界故。等言等蕴第六处第十三。次颂第二句第三句二字合七字四众德也。不思议二解。第一解超过寻思言议道故。疏释云。智与境皆具此义(云云)意云。所证涅盘能证菩提。寻思言议绝欤。此义演意。或所证得涅盘菩提俱取。能证得智番释欤。可寻之第二解微妙甚□自内证故。疏释之有三说。初说智微妙也。性相清净法界理也甚深也(义演意)第二解境微妙。智甚深。第三解微妙甚深俱通理智。以上解不思也。非不议绝皆无方故(云云)言议不及事欤。守千云。不思议论释一段。二释。三释不意得。后二释不思不议释四句。一释。三解。如摄论心言绝故一唯内证二非喻所喻三如此配释事。但内证。争言议。自内证故。非喻所喻兼。又喻境界。如何寻思。喻所喻故兼自内证故。如此互后二解通意得时。第二解不思不议并解。第三解不思不议相兼。三解成欤以上。守千释取意定可有谬欤。

一。善字四义事。守千义演共四义样同也。

一。自法性故。二极安稳故极巧便故。三顺益相故。四违不善故也。违不善故。义演云。违不善黑法故。违不善生灭不安稳故。违不善不巧便故。违不善违样故(云云)意云。违不善故。上三义翻总为一义。别义。

一。此中三释广说如前事。五根三境蕴处界中有之。此说唯无记十五界唯有漏说。文也。举之疑。如来岂无五根三境。上如来既无五根五识五外境等难同难势也。论文处据唯有漏集论。五根三境唯无记对法论四也。一论故上三师义此难可答故。让广说如前也。第一师戏论绝故唯无记。文佛五根三境不说可会。第二师如来五根三境妙定生故。法界色摄唯无记说。十五界(十八界门)第一色蕴(五蕴门)五根五外处。处门。如此粗显五根三境唯无记物。第三师唯无记。五根三境粗浅境所知也。非如来可会。为言。如前欤义演之意。

一。善义皆灭道摄(诸经论)非苦集故。出。疏此二解并前四合则六解云文。皆灭道非苦集二解前自法等四义合六也。为言。

一。佛识所变有漏不善等文事。守千云。此释妨。前中会违。此中通妨互照各通故(云云)前中云事难知。三师会违事欤。上问答分别答道谛摄故答。违通文虽有示现作生死身业烦恼等等云论文同事也。有漏不善无记相似化议义也。悉无漏善根所生道谛也。为言。

一。常字事真如四智五法常事。清净法界易知。四智心品所依常故(云云)显轮集云。有问答所依常为由。因位可有此义。答之出三由。此证被故(意云。因位证义。)又同类故(此由难知但推之。因位所依净能依杂染非同类。佛果能所依净故云同类欤。)

又据胜立(云云)(此事难知。推之因位所依在缠理也。四智所依法身如故云胜欤。)又轮问如佛果平等大圆镜智。有漏七八二识不间断故常也。今常何简之耶。答。后有尽故(云云)

一。无断尽故事。疏云。无断者不断常报身也。无尽者相续常化身也。秘所引有人义。无断尽配释三身不可然(云云)详曰。庄严为证助疏。

一。报佛常无常事。自他宗诤论也。一向记不见色心非无常故二由。义演出量作法量云。佛色心等。是定有生灭。后因生故如余有情色心(顺成量)返破量云。余有情色心亦应是常。从因生故。如佛色心。是一。非自性常为宗法有三因。一从因生故二生者归灭一向记故。三不见色心非无常故。抑无常物常云事。论由本愿力所化无尽期故。二故立。

一。安乐事。自利利他分明论文无配释。守千之。无逼恼故。一句总文(云云)通二利欤。疏最前无逼恼诸有情故(云云)此文释欤。随道利他注。次清净法界等三句释涅盘安乐。四智心品等三句释菩提安乐。此二自性皆无逼恼涅盘菩提安乐结成也。以上自利安乐也。及能安乐一切有情二句利他也。故二转依俱名安乐总结文也。

一。疏非如是有漏善等事。恶无记不安乐易知。故付善释之欤。有漏善有情逼。人天善趣。今处生死恼乱。有情不令趣涅盘。况于恶无记哉。以上他付不安乐也。又有漏法已来自付不安乐也。守千云。此无逼恼故无字释也(云云)非如二字以有逼恼释无逼恼欤。疏相寂静事。义演真如离十相故云尔。十相如前说。次疏五乐五安事。一卷利乐诸有情下释欤。义演云。真如乐五乐中寂静乐也。四智乐五乐中觉法乐也(云云)安乐四句事。疏有漏乐受粗动转故乐。非安。有漏轻安不得顺益涅盘。故安非乐(云云)真如离十相者。男女二相·青·黄·赤·白·生·住·异·灭也。

一。解脱身事。疏解脱生死缚法(云云)此二乘佛平等平等三乘同座一解脱床此事也。仅生空真如涅盘。有余无余分离缚在生死烦恼亡苦依尽智无生智菩提择灭假择灭。如用如也。佛此兼成就故云解脱身。此非五分法身中解脱身。可见义演等。义演云。解脱身身生空智所证真如名身。体依义此真如为假择灭为依。

一。大牟尼事。牟尼此云寂默。离言法也。守千云。非泛离言。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心行处灭。胜余法之离言(以上离言)或离过故。疏。轮云。以离烦恼喧杂过故(云云)

一。疏离言不二法门疏。此非理。菩提涅盘一切德不二法门名为寂默。一法身名言语中。疏云。有为无为各于自身功德法依以名法身故(云云)其依者身也。身者体依聚三义也。体性义五法为万德体性故。依止义为万德依止故。聚义众德聚处故。

一。疏云。法身者非三身中之法身也。疏云。若别若总(云云)守千云。唯真如法身名别。五法法身名总(云云)今一段法身者。五法含藏之法身也。疏云。佛得二名。解脱身法身也。解脱身离烦恼边。一解脱床义。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法身。

一。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事。法身德也。解脱身无此义故云无殊胜法故也。义演云。三十六种功德出。此三十六种功德为无量功德为依故名法身。三十六种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大无量。二乘菩提尽无生二智九分法身中解脱知见蕴也。

天文七戌戊十一月□□笔自见□□□交了。胤继三十。

天文九庚子正月十二日书写之。

同十六日对长基拟讲一交了。

药师寺后生愚昧英乘

论第十卷闻书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