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次第。顺序不紊乱,有前后,有尊卑。象《辞海》,要编辑这种大型的工具书,绝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做得了的,需要数十人、上百人共同完成。这么多人,名字该怎么排列?除了主编之外,其他的编辑统统按照姓名首字笔画为序排列。这样就有了次序,而如选代表之类,就不可能以姓氏笔画来排列了,要以得票多少来排列。按说排名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你若把名字次序排乱了,有些人就不高兴,他认为你不尊重他。在《甘露》上,每一期的功德名录栏目,比如助刊,我就没有次序,他们说让把钱多的排前边,或者捐早的排前边,我才不干呢。比如这一期有一百个名字,我把你整理排列,多麻烦呀,我只要输入电脑,加一个参数,电脑会排的,电脑绝不会把你钱多的往前提。若有次序,中间一颠倒,会有人不高兴,我干脆没有次序,看你怎么不高兴!次第其实名堂挺多的,比如修行,也得有次第,不然就不行。禅定也有次第等。
20、方。方位。色法的处所分界。上海在东边,广州属南方,而吉林则是北方,月亮在上边。这东、南、北、上都是方位。这只是假法,是人为安立的,根本没有实在确定性。广东在南边,你与海南岛相比又成了北方。
21、时。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春天、夏天、早上、今年、昨天等。时间是为了方便表示诸法的因果相续而假立的名相,也是个假法,没有自性,相对论中就有钟慢尺缩现象,若高速运动,钟表就走得慢了。即使平常状态下,比如现在,我们这儿的时间与巴黎的时间、莫斯科的时间也不相同。时间是不确定的。
22、数。数目。一、二、三、百、千、万等,是为了量度诸法的一一差别而假立的名相,也是不确定的。比如“1+1=2”,这是十进制,但你若用电脑二进制呢1+1绝不会等于2。若用钟表六十进制呢?这都是假法。藕益大师的《百法直解》上说,数是“依于诸法多少相仍相待假立”。相仍就是因循,也就是后一个数字是因循前一个数字而来。比如说二,它就得因循、依托一而有,不过是一又多加了一个一而已。再比如我有十块钱,中间就得一张挨一张,少了任何一张,就不是十块。而相待呢,则是对照。这类似于物理上讲的参照系。张三比李四大两岁,这是“二”,但若张三与王二麻子比,他还比王二麻子小八岁,这就有了“八”。或比做数学上的坐标系也可以。这相仍相待才有了“数”。不过藕益大师他们对于唯识的许多说法,我是不赞成的。
23、和合。诸法很和谐地融汇在一起就叫和合。众缘相合,不相乖违。法不孤起,待缘而生,一法要生起,就必须得众缘相合。我们就把这种诸缘相合的性质叫和合。你想喝奶粉,开水与奶粉有这么一个和合性,你才能够喝上,水乳交融呀。
24、不和合。要形成某法,但各种因缘相互乖违,这一法怎么也形不成。我想个歪窍,要配点儿油溶液,把油往水中一加,任你怎么摇晃,二者总不交汇。因缘乖违的性质叫不和合性。夫妻两个老打架,过不了日子,也是不和合。
接下来我们说八识心王,一般法师们在讲百法时都是依照原论文上的次序,把心王放在第一位述说,这一回我是把它放在后边儿来说。我们下边按照唯识宗的老祖师玄奘大师的说法,把前五识放在一块儿来说,为什么呢?因为这前五识相同的地方太多了,放在一块儿来说既省时又省力。
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这就是前五识。我们以眼识为代表来解说。什么叫眼识呢?先说“识”,这“识”就是“了别”(能了别),也就是说识是我们了解辨别事物的能力、作用。注意:其实这个“识”含有“了别”与“显现”两义。眼识则是当我们的眼睛,严格来说应是眼根──所谓根,乃是增上之意,眼根对眼识有强盛的扶助力,比如眼睛(眼根)好时,眼识也好用,若不注意用眼卫生,使得眼睛(根)近视了,看什么都模模糊糊,即眼识也损,若眼根坏了,就是眼睛瞎了,则眼识也不得现行──与外边的色境,或者叫色尘,比如这张桌子,相互和合时产生的这个认识了别作用。若要记,就这么简单来记──眼识就是“依眼根了别色境(尘)之作用”。那么,这眼识怎样起作用,起什么样的作用呢?也就是说,眼识起现行时有什么样的条件与限制呢?或者说眼识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呢?任何的理论学说绝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下边儿我们就来说眼识的活动范畴。
识的生起,必须有根有境。比如眼识要认识这张桌子,就必须有这张桌子存在,不然它认识什么呀?这张桌子就是它所要认识的对象。眼识是对于什么样的对象才起作用呢?性境是它认识的对象(即所缘)!什么是性境呢?所谓“性”就是真实不虚,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它都不会改变,这才是“性”。比如这张桌子,它在这间房子中,其质量为10kg,把它搬到大街上,质量还是10kg,即使搬到月亮上,虽然重量变了,但其质量照样是10kg。如此,其质量就是桌子的本“性”。佛教说物质是由四大构成,水以湿为性,地以坚为性,火以暖为性,风以动为性,这是绝对不改变的(这是指“用”)。那么性境呢?就是具有真实不虚,不可改变的性质的境界。我这说法可能不太严密,但是好懂。祖师们下过几个定义,但不好记,我在黑板上写几个,你们抄下来。“色是真心,诸真法体名为性境。”这是《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中的原话。还有一个,“从实种生,有实体用,能缘之心得彼自相,名为性境。”这是《成唯识论了义灯》中的解释。还有“实根、尘、四大及实定果色等相分境(名为性境)。”这是《宗镜录》中的说法。眼识就只有对那些真实不虚的性境,才能起作用,其他不行。
下边儿接着说。比如我要买点儿布,营业员会拿出一把尺子来量,我要几尺他就量几尺,这把尺子就有量布的功能,我们叫它“能(量)”,它要量的对象,布,我们叫“所(量),”所量得的就有一个结果──这块布是五尺四寸──眼识要来认识这张桌子,眼识是“能”──它有认识了别的功能,这张桌子则是“所”,在这能、所之间也要有一个结果──这张桌子是黑是白,是高是矮等──这个我们叫“识量”。眼识的识量与其他七个识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呢?眼识的识量是现量。
什么叫现量呢?能量的这个识如果没有执着,不依名取相,它与所缘境中无障碍,这时其识量就是。现量几乎相当于俗言的直观认识,注意:只是相当于。这么说大家可能不大明白,下边我分成三点来说:
A、以时间为基准,假如说用三世作单位来分,过去世不行,未来世不行,只有现在世才可以。就是说眼识在过去起现行、未来起现行,则识量都不叫现量,只有现在世起现行,才叫现量。若以年为单位来分,现在是九六年,八0年、九一年、九二年、乃至九五年都不可以,九八年、九九年也不可以,只有九六年眼识起现行,这时其识量才叫现量。若以天为单位来分,昨天的不行、前天的不行,大前天的也不行……明天的不行、后天的不行、大后天的不行……只有今天的才行。若以小时为单位来分,若现在是十点钟则九点钟不算、八点钟不算……十一点钟不算、十二点钟不算,只有当下这十点钟眼识起现行时其识量才算是现量……把时间再往下分,分到无法再小,小到刹那刹那也是这个道理。总结一下就是:时间上必须是现在,这是现量第一要件。插:《金刚经》上说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了不可得呀!现在说的不是《金刚经》境界。
B、以对象为基准,若我说的对象是桌子,就必须是这一张做成的桌子,而不能说它的材料──木材、钉子等,如果这张桌子还有一个抽屉没做好,那么我的眼识起的现行就不算现量,我一斧子下去桌子断了一条腿,这时眼识起现行,识量也不是现量。说大楼也是,这大楼还没有完全盖好,这时眼识的识量不是现量,一下子地震了,大楼塌了,这时眼识的识量也不是现量……说茶杯,说黑板等等都是这个道理。总结一下就是:对象上必是显现,而不能在种子位上,这是现量第二要件。好好儿记住,是种子位!种子位是这个要件的重点。
C、以能所量为基准。比如我说面前这张桌子,眼根当下就可以与它相合,即能识的眼识与所识的境──桌子,也可以吻合,这个板擦也可以……而我若说老张怎么着,他现在不在这个房间,不可以与我的眼识吻合。我说白宫怎么着,也不行。我说萨达姆怎么着,这都是不可以的。它们在当下不可以与我的眼识吻合,这都不是现量。只有当下可以吻合的方可称现量,总结为一句话:能所量上,必须是现有,这是第三要件。具备了以上三要件的就是现量,眼识的识量具备以上三要件,则是现量,这无错谬。
眼识的性是什么呢?这里说的性不是指唯识的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这三性,而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善、恶、无记三性。这时候我在做好事善事,眼识可以起现行看见;做恶事,眼识也可以起现行看见;做说不上是善是恶的事儿眼识也可以起现行看见,即眼识可以通于善、恶、无记三性。
下边再说点儿比较玄乎的,我们现在是欲界众生,什么叫欲界众生呢?就是说我们这些众生具有情欲烦恼(色界是不具情欲而只有物质与精神的活动之生命形态;无色界是不具情欲与物质活动而只具精神活动之生命形态)。我们所居住的地方按三界九地来分叫五趣杂居地,我们修行后生到色界或无色界时,色界、无色界各分四地,眼识能生起现行的只有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其他七地眼识不能现行。注意在其他各地,是眼识不起现行!注意不起现行这几个字儿,演培法师说是没有了,这是不对的。眼识它是头子,在它的手下有一帮人为它卖命,为它卖命的有什么人呢?识即心王,既是王,则有权调动手下的将士──心所,它可以支配的心所有哪几个呢?有五个遍行心所──作意、触、受、想、思;五别境心所──欲、胜解、念、定、慧;十一个善心所──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行舍、不放逸、不害;二个中随烦恼──无惭、无愧;八个大随烦恼──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散乱、不正知,还有三个根本烦恼──贪、嗔、痴。这么一来,可以算出,眼识可以支配的心所共三十四个。
接着说眼识的所依(依是“仗托”的意思)。眼识的所依是眼根,眼根分扶尘根与胜义根,扶尘根是眼睛及内部的视觉神经,净色根(胜义根)是不可以看到的。眼识的所依是净色根而非扶尘根。详细分下来,眼根是眼识的俱有依,眼识种子是眼识的因缘依,前念眼识是当下这念眼识的开导依。前六识都是这样的。
眼识要生起现行,还得有几个条件。
A、根,当然是眼根了,我要看东西,可我眼睛若在春节时被烟花爆竹炸瞎了,自然就看不见了,也就是眼睛不能坏。
B、境。要看这张桌子,没有桌子我看什么。
C、自识种子。若没有眼识的种子当然不行了,比如我想收获玉米,我必须先在田中种下玉米种子,我现在没有玉米种子怎么可以。
D、第六识。在这里我们应该称为“分别依”。因为第六识的作用就是分别,一个好汉三个帮,眼识要起现行,需意识来帮助。刘备要打天下,绝对少不了诸葛亮出谋划策,少不了关、张、赵、马、黄冲锋陷阵。
E、第七识。在此应称“染净依”。
F、第八识。应称为“根本依”。唯识宗就讲的“万法唯识”,即第八阿赖耶,当然,这个说法严格来说是不对的。其它的都是其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在搅和,这个道理比较深,不是仅学过《唯识大意》可以理解了的,现在就不说了。注意:万法唯识的“识”严格来说是“了别识”,而八识心王的“识”是“辨别识”,二者不同,“了别识”是依他起性,就是缘起有,而“辨别识”则是假说。干脆我给大家补充一点儿,什么是唯识,我们现在人理解为“唯阿赖耶”,这其实是误会,说难听点儿,可以说根本就是错的。所谓唯识应该是只有种子从潜隐状态到显现状态,从显现状态到潜隐状态的相互转换。从种子到现行,从现行到种子这么一个来回熏习,不断显现的过程,这个才是唯识。老法师们讲的,最初是清净自性,由于一念无明,成了阿赖耶,这不对!若原本清净,最初的一念无明从哪儿来?这岂不是外道吗?
G、作意。因为这个心所有很强的警觉性,它是起心动念的开始,其实任何一个心王起现行都离不开它,有了它才能从种子位达到现行位。
H、空间。就是距离适当。我要看书,我不能把书本紧贴在眼上,那样不行,但也不能太远,你把书拿到一百米以外我也看不见字。
I、光明。在太暗的地方看不见东西,这大家都了解。
眼识的作用就是观察世间。一般来说我们都有一个错觉,认为眼睛能看,好多佛教人士也说自然科学家们不如佛教,他们怎么说呢,他们说自然科学家所说的眼睛只相当于佛教说的眼根,而实际上能见的是眼识而不是眼根──其实我们佛教人士的这个说法是大有问题的。当然可见的绝对是眼识而不是眼根,但自然科学家所说的眼睛绝不是相当于我们说的眼根,虽然说《眼科学》上说的最深是视神经系统,确实是属佛教的眼根所摄,但你应该看到,自然科学家们只是没把眼详细分下去而已,佛教倒是分得很细,眼睛往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眼根,一部分是眼识,再往下分呢,眼根分浮尘根、净色根,眼识又有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等,自然科学所说的眼睛包含有眼根、眼识。这个问题是出在哪里呢?很大程度上是佛教人士不懂自然科学,当然自然科学家也不懂佛教,二者的相互批评可以说都是隔靴搔痒。注意,我这说的都不严格,大家不要太执着于我说的。关于眼识就大致说这些。
耳识呢,它是依耳根了别声尘之作用,与眼识差不多,其识量为现量,其所缘的境界也是性境,其性同样是善恶无记三性,耳识也是在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才能起现行,其可以支配的心所与眼识同,它要生起现行所需要的助缘只是比眼识少一个光明就可以了,因为在黑暗中是不耽误听声音的,它所起的作用也是观察尘世。
鼻识是依鼻根了别香尘之作用,它与眼识不同的地方有:A。∵三界九地的系属不同。B。要生起现行所需的助缘不同,它生起现行只需七个助缘,是除去眼识九缘中的光明、空间。
舌识是依舌根了别味尘之作用,它与鼻识相同。
身识是依身根了别触尘之作用,它与眼识相比,不同之处仅只是起现行时的助缘,它只须七缘。
下边儿说第六意识。什么是意识呢?意识是依意根了别法尘之作用。注意:意识所依的根是第七末那识。我看见这个板擦,这是什么板擦~~已经坏了么~~还这么将就这用呀~~赶紧买个新的吧!这个念头中间,我看见这个板擦,这是眼识起的作用。“它已经坏了,不能再用了,可我们还在用,赶紧买个新的吧。”这个分别思惟是第六意识的作用。外边儿来了一辆汽车,它一声喇叭,它这喇叭一定有毛病,这声音难听死了,一点儿也不脆。我耳朵听见喇叭声,这是耳识的作用,这声音这么难听,这是第六识的分别作用。……
我们来说意识的识量。它的识量有三:a、现量。在前边已经说过了现量。b、比量。什么是比量呢?通过思惟推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时的识量即为。古时候,古到什么时候呢,春秋战国时代吧,那时各诸侯之间战争不断,当边关上有敌人来侵犯时,这消息怎么传递给后边的军队,让来支援呢,骑马也显得慢,那时就是造的烽火台,当边关有敌侵犯,马上点烽火台。烽火台是烧的狼粪,狼粪这玩意儿呢,不起火焰只冒烟,不是有个成语叫狼烟四起么,就指的边关战事连连。后边儿的军队看见前边儿有烽火台燃了起来,就知道有敌军来侵犯。若是百数之内的小股敌人就燃一堆,五百人左右的敌军来犯则燃两堆……随敌人多少燃不同堆数,后边就知道了。我看见前边儿有狼烟,就知道有敌人来侵犯就是比量。我这么说是不是绝对正确呢?想当年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竟然点燃烽火台,落得了千金一笑的成语。故这个例子不算十分贴切。古人的例子是见烟知火,我看见远处有黑烟冉冉,推测那个地方一定有火种,这是准确的比量。看见烽火台起火,推测敌人侵犯,真的是敌人侵犯,那也是比量。但千金一笑,它是推错了,那不是比量。
c、非量。非量就是疑神疑鬼时的识量。有一个着名的例子:甲请乙喝酒,甲家客厅的墙上挂有一张弓,乙拿起了酒杯,猛然发现酒中有一条小蛇,但为了礼貌只有强喝下去,乙回家后就病了,总觉得肚中有一条小蛇。甲得知后,又请乙再来喝酒,在喝酒时当着乙的面取下墙上的弓,说:“老兄你看酒杯中还有蛇吗?”乙这下明白了原来酒中的所谓小蛇仅只是弓的影子,后人由此有了杯弓蛇影的成语。乙疑心喝下了蛇,心中总不安宁,此时第六意识的识量就是非量。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书生上京赶考,借读于一个寺庙,因为这个书生很胆小,猛然他发现窗外树上挂了一个吊死鬼,越怕越睡不着,惊动了老和尚,老和尚去树下一看,什么吊死鬼,是白天洗的一件大褂晚上忘了收回去,这书生被衣服惊得要死时的识量也是非量。佛经上常举的例子是绳蛇火轮,就是说在黄昏时看见地上有一条蛇,其实那只是一段麻绳而已;一支烛光,快速旋转本来的一点烛光就成了一个光圈。
第六意识所缘的境界也有三类:
a、性境。前边也已经介绍过了。
b、独影境。我看见天上出现一个大花园,你们看见了吗?没有?我真的看见了!信不信由你。对于这件事儿,你们都没看见,也确实根本没这回事儿,天上从没有出现花园,但我看见了,那是我出了毛病。在医学上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幻视、幻听、幻触什么的很多。天上有花,只是幻觉,这境界是独影境。精神病患者能听见有人给他说话,也是幻觉,这仍是独影境。我告诉你,有只兔子长了角,这也是不可能出现的,那么兔子长角这境界还是独影境。大家知道李白怎么死的吗?他坐在船中喝酒,喝得醉乎乎地往长江中一看,“哟,江中有个月亮,把它捞上来”。就这么跳入长江,月亮没捞上来,把自己的小命儿却丢了,一代大诗人这么死着实是有的点儿窝囊,他把水中月当做真月亮,这照样是独影境。如果是过去、未来的事儿,以及龟毛、兔角、空花这些纯粹虚幻的境界,该称为无质独影境,而水中月、镜中像这些则是有质独影境。
c、带质境。比如,末那识缘第八识见分,执以为“我”,成为末那识所缘相分,这就是带质境。现在已快该下课了,我站立这么长时间好累的,我想:“若有把椅子坐多好。我心中想椅子,也是带质境──因为我意识所缘的只是椅子的影像而已。
第六识通于善、恶、无记,它所活动的范围是三界九地,它所相应的心所是五十一个心所法全部,它造业也最厉害,第六识要起现行需要六个助缘──境、作意、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若第六识与前五识同时俱起,称五俱意识。五俱意识有三个功能:A。∵帮助前五识令起,由它引导方可令前五识起作用,就象老师教学生,学知识的虽是学生,然必须有老师引导;B。明了深取五境之相,眼睛看到桌子,意识可以使它对桌子认识得更清楚;C。引后念寻求意识起思虑,眼睛看见这张桌子,若无意识,则第二念不知道前一念看见了啥子玩意儿。
五俱意识还可再细分为五同缘意识──就是当意识与前五识同缘一境──和不同缘意识,不同缘意识是意识不与前五识同缘一境而另缘一境。比如爱因斯坦经常推着孩子的小推车散步,然而头脑中却在想相对论,结果不知道把孩子忘到哪儿了。还有我们常说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等,这都是不同缘意识。若是五同缘意识,那么其识量一定是现量,若是不同缘意识,则其识量可能是比量或非量,但绝不会是现量。例如,眼睛看见一条绳,意识立马分别出它是麻绳还是棕绳,此时眼识与意识所缘的都是绳,这识量是比量;如果眼睛看见一条绳,即眼识所缘的是绳之相,而意识却误以为是条蛇,则意识所缘的是蛇的相,这时其识量则是非量。
如果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则叫不俱意识。不俱意识中有个独头意识,它是单独生起,不与前五识同时俱起。比如一个人修炼禅定,很有功夫了,在色、无色界一切定中,前五识不现行,缘当前境,此时的意识可称定中独头意识。注意:得有定中独头意识者一定还未得大自在。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只是回忆过去,追想未来,这叫独散意识;再比如人做梦,这就是意识的作用,我们称之为梦中意识,其实梦中意识还是一种独散意识。还有一种不俱意识,叫五后意识,它是在前五识之后随之刹那生起。定中独头意识的识量是现量,独散意识与梦中意识的识量则可能是比量,可能是非量,绝不可以是现量。五后意识之识量也绝不会是现量,它可以是比量或非量。比如眼识看见远处有烟,意识马上分别出那儿一定有火种,这是比量,而如果你看见了烟却象孙悟空一样想一定是妖怪在弄那三个铃铛,这就是非量了。
前六识生起现行,还有五个次第,称为五心。注意:并不是每个识都有五心。
A。率尔心。前六识第一刹那缘境(含一个刹那)。
B。寻求心。当第一刹那的率尔心灭后,由于熏习的关系,其明流虽灭,但暗流仍然相续,意识之见分缘此现境,思寻推求,想知道此到底是何等境(多刹那)。
C。决定心。经过率尔心、寻求心之后,熏习之暗流仍在,意识之见分缘之,已知道是何境界了(容多刹那)。
D。染净心。经过决定心知道了境界,分别就起来了(一刹那)。
E。等流心。等即相似,等流就是“从彼所出,与彼相似”。∵由于染净心之牵引,这还是暗流熏习之故,或善或恶,似前而起(容多刹那)。比如我正在路上走,猛然看见前边的某一个人,这一刹那眼识与意识堕境,率尔心有了。一下子我心想,这个人怎么这么面熟,这到底是谁呢?这是寻求心。此心可能是一刹那,可能是多刹那。意识是寻求心时,眼识因为力量薄弱,无分别力,扭转不了局势,只能随意识而去,这是眼识的寻求心。寻求又寻求之后,最后想起来了,“啊,是我中学时的一个同学,而且有一次游泳遇险,还是他救了我。”这是意识的决定心,眼识还随意识。决定心一过,立即对人家感激不尽,生起善意,这是染净心。“这么多年,我怎么把恩人给忘了,我该报答他才是。”这是染净心时善意的延续,则为等流心。其实这五心相续的相状有时很复杂,得仔细分析。
这前六识唯识称之为第三能变。
接着来说第七识。第七识名字叫做末那,写作Manas。按汉语末那该翻译作“意”。第六识叫做意识,而第七识叫做意,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呢?第六意识的“意识”属于六离合释中的依主释。意思是依意根而有的识,而第七末那识的“意”呢?属持业释,乃是“意即是识”的意思。这是区别。
问:六离合是什么玩意儿?假如说一个法,它有两个以上的意思,我们有六种方法来分别其含义,这就是六离合。它包括A。持业释。即虽然这法有两个意思,但它的本体只有一个,象“大乘”。B。依主释。这个法是从所依的体而立的能依之法,象“意识”、“眼识”。C。相违释。这一个法的两个意思不一回事儿,我就把两回事儿都包括进来,象“教观”。这“教”与“观”是两码事儿。D。邻近释。比如“四念处”,四念处的体本是“慧”,可与它相应的“念”很强。E。带数释。象“四谛”、“八正道”、“十二有支”都是。还有一个第六我忘了,下去大家查一下,应该找得到的。(注:应为“有财释”,现在补上)
这次我们不做分析,只是简单介绍。也就是只说七、八识是怎么样,而不多说它们为什么这么样。因为时间不允许了。我们还来说这第七末那识。这个末那的“意”,是“思量”。其实每个识都有“思量”的意思,而这末那识的思量有两个显着的特点:
A。恒审不断,攀缘阿赖耶。什么叫做恒审不断呢?念念相续叫做恒,刹那刹那一直这样。而前六识就没有“恒”这个特点,比如眼识,眼睛只要一闭起来,眼识就不得现行,耳、舌、身、意各识都如此。
B。审。什么叫审呢?审就是计度分别。因了这两个特点,故而只把第七末那叫做意、思量。末那这一“恒”一“审”,可不得了,就成了我们生死的根本,为什么我们不能解脱,就因为它末那,有了它,所以《八识规矩颂》上说“有情日夜镇昏迷”。
第七末那识所缘的境界呢,是带质境。它总是把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执为本质,变起相分来缘。这以心缘心自然是真带质境了。所缘的“缘”有三义:A。∵观察。B。分别。C。定执取。
第七末那识的性乃无记性。
第七末那识的识量呢是非量。这主要是因为阿赖耶的见分呢,恒时相续,具有似常似一的特性,使得末那识受了骗,老执它为“我”。
第七末那识相应的心所有──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这八个大随烦恼;五个遍行,触、作意、受、想、思;别境中的慧;根本烦恼中之贪、痴、慢、见。这样就是有十八个。为什么不与其他心所相应呢?它的识性为无记,属不善的中随自然不相应,末那的行相细微,十个小随则行相粗劣,也不相应,末那唯缘现在,自然无“欲”“念”,它坚执赖耶见分为我,自然无“胜解”,末那太散,则无“定”,末那污染,自然又无善心所相应,它任运缘境,自然无悔、恶作,它不借外缘,身心不会重昧,自无“眠”,也不缘意言境,故无寻、伺。
末那识的所依是什么呢?在说眼识时已介绍过,说每个识皆有三种所依──因缘依、俱有依及开导依。第七末那识,它的因缘依是末那的自种子,因缘依本来就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种子依。
末那的俱有依是阿赖耶识,俱有依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增上缘依。俱有依应该是指各识的根,就象眼识有眼根做为俱有依,耳识有耳根做为俱有依,这是因为所依的根与识是俱时存在。为什么又叫增上缘依呢?因为根对于识有扶助力。所谓俱有依,必须具备三个条件:A。它对于识必须有很强的扶助力。简称做“有力”;B。必须直接影响到识,简称做“亲”。象眼根与眼识,我眼一闭,眼识马上就不能起现行。C。必须在众生身体之内,简称做“内”。
另外,末那识也有开导依。开导依又叫做等无间依。“开导”的意思就如同先锋部队的作用。先锋部队在前边开路,逢山劈山、逢水架桥,还得探视情况,保证大部队的行动无阻。“等无间”则是说无有差别、平等、前后等齐。末那识的开导依就是前念末那,佛教讲“生即是灭”,前念末那生起的当下就引导后念末那生起,前念给后念让出位置,这样刹那生刹那灭,保持相续。
末那识的所缘是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难陀论师认为末那是缘第八阿赖耶之见分为“我”,并且缘其心所为我所,而火辩论师认为末那缘第八阿赖耶之见分为“我”,缘阿赖耶的相分为我所,安慧论师则认为末那缘现行阿赖耶为我,缘阿赖耶种子执为我所,我们现在所取的末那只缘第八阿赖耶之见分执为“我”这个说法,则是护法论师的观点。为什么取这个观点呢?因为护法论师是玄奘法师的老师戒贤论师的老师,我们现在学习玄奘法师传下来的唯识,至于其他论师的观点我们知道就行了,但我们不能妄下断语,安慧论师的主张在目前是很吃香的。论师们的观点都是有根据的,今天就不展开说了。
各识生起现行,都需要几个条件。那么末那也不例外。末那要生起现行只需要四个条件:A。境。即阿赖耶识的见分;B。作意;C。根本依;D。种子。即自识种子。这四个条件我们看,它永远具备,这就决定了末那恒时不断。
末那的活动也是通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都可以。
因为第七识有这么一些特点,那么我们怎么修行呢?禅七、念佛七、观音七呀等等五花八门的,都可以,这都是来破第七识的。但实际上呢,从道理上来说,第七末那识力量劣弱,自己无力断惑,我们只能凭第六意识修观法而渐渐断惑。我们修行,当达到入欢喜地时,第七识开始转,它转为平等性智,在这欢喜地时俱生二执初伏。在这初地时第六识也是初转,转为妙观察智。然后加紧用功,到第八不动地时俱生我执断,到金刚道时,俱生法执断,平等性智现前。对于二乘来说,若证得阿罗汉,末那的种子及现行全部断除。
下边儿是阿赖耶。这阿赖耶有许许多多的名字。《成唯识论》中举出了七个:A。心识;B。所知依。“所知”即杂染的以及清净的各种法,此识是他们的所依;C。种子识。∵此识可以含藏万法种子,可以生起一切法;D。阿陀那识。此识可以执持种子,可以执受根身等等;E。无垢识。此识含有污染种子、清净种子,它可以舍染得净;
F。异熟识。此识可以引生异熟果报。我们知道,所谓异熟,就包含有三义:a。时间。我现在杀了人,经过一个月才枪毙我。还有前世造业,来世受果。b。异性。∵造的业有善、恶之分,而感得的果只有苦乐之分而无恶善之分。比如抽大烟,这是坏事,即恶的,但抽过之后,我飘飘欲仙,这是善是恶?是乐境而已,属无记。烟瘾犯了,抽不上,口吐白沫,如同癫狂,这是难受而已,也属无记。这就是异性。c。变异。常言的杀猪变猪,杀狗变狗,这是不严谨的。因为“人身难得”,那么难道说我怕来世失人身,我就杀人,因为杀什么变什么呀?我来世就可以变人?哪有这个道理?!你现在杀人来世只是被人杀而已!你非因计因。要得人身只有凭修五戒十善才可以。难道说我现在杀阿罗汉,来世就变阿罗汉了?不对,杀阿罗汉所得的果报是堕无间。这就是变异而熟。G。阿赖耶识。
在《唯识秘要》中间举出了十八个名字,什么无没识;本识──此识是万法的根本;宅识──此识是万法的房屋;藏识;种子识;无垢识;执持识;缘识;显识;现识──万法由本识现起;转识;心识;依识;异熟识;根本识;分别事识;穷生死蕴;有分识等。
至于常说的阿赖耶这个名字,它是梵语,该写作“Alaya”,义为“无没”,中国人把他译做了“藏识”。所谓无没是指只要造下了业,它就把业种收藏了起来,自动收藏。电脑还得有人输入,它是不用的,你只要造业,它立马就收藏种子,它把种子收藏起来以后,保存得很好,绝不会象我们粮库中的粮食,若湿度大了会发霉;电脑中的文件,一不小心带了病毒,就使文件丢失。阿赖耶是没有这一说的。
所谓藏识,则有三个意思:A。能藏──含摄一切法的种子。B。所藏──受前七识现行法的熏习。C。执藏──被第七识执着为恒一。
看赖耶的“性”,它是有漏性。因为性类随顺种子,若种子有漏,自然所起现行也有漏,无漏种子生起的现行,自然也无漏。就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那怕小龙生下来就是残疾,残疾也是龙!而阿赖耶它从有漏种子生,故为有漏性。
注意:这儿有个问题,就是关于种子是善是恶的问题。这是方便说。其实在现行位上,我们可以很明白地分清它的善恶,但在种子位上,很微妙,很难区分得清是善是恶。善恶的现行熏习成种子后,这种子应该说是无记的。有这样一个故事,其实是真事:田地中要种谷子,但生产队时都是大伙儿一块儿干活,人无积极性,谷子中混有很多稗草种,谷种稗种都很小,又很象,不好捡,人们就那么把种子种到田中了。出苗以后,队长让大伙儿拔稗草苗,但谷苗与稗苗分不清,一个老头说,谷子是圆杆儿,稗草是扁杆儿,能认清。于是人们就这么拔,到后来结实时,人们傻了眼,地里长的统统是稗子。这就说明在种子位上很难分。
阿赖耶无记,它既然作为善恶法的共依,若是善性,该不为恶法所依,若是恶性则不为善法所依。它是一切业种的所熏之处,若善若恶就没办法受熏。
阿赖耶相应的心所,只有五个遍行心所。为什么呢?这就是遍行的特点。比如受,阿赖耶不是麻木不仁。它与其他的心所有违。
阿赖耶识缘何境呢?性境!阿赖耶缘性境,前五识也缘性境。有没有区别呢?有。区别在哪儿,现在略过去不说。
阿赖耶识的识量是现量。不用说,它与前五识仍有区别,我们还略过去。
阿赖耶的受是舍受。因为它只有自性分别,《唯识三十颂》中说“相应为舍受”。
阿赖耶可以在三界九地中间,随业力哪儿都可以活动,造了生天的业力就到天上去,造恶业就到三恶道中去受报。
阿赖耶的所依也分三。阿赖耶以末那为俱有依,以阿赖耶自种子为因缘依,以前刹那自识为开导依。
阿赖耶生起现行,需境、作意、俱有依、种子四缘。
阿赖耶识有什么用呢?《八识规矩颂》中说有五个用处。
A。接受前七识的熏习。前七识的现行活动,产生许多种子,保存在阿赖耶中间。前七识的诸业,也根植在阿赖耶中间,在没受报时,它不会坏失。但是受报,它也有尽的时候。这一个业报受尽,其他的业种又成熟了,就这样辗转。
这儿我们补充一点儿关于熏习的东西,因这是佛教讲因果的核心,这东西搞不清楚,没办法谈因果。我们平时也谈因果,但我们说的根本不对。因果应是因缘果报,即因加上助缘产生果报,我们平时说的因果,则是把因搞丢了,把助缘当做了因,故我们平时说的因果其实是缘果,就连我这几天在这儿说的因果也应算缘果,比如成佛,要成佛,法尔本具的无漏种子是因,你现在做的一切,什么念佛、参禅、学教等统统都是缘,可我们法师却说,你念佛一定成佛,念鬼一定成鬼,这根本就违背因果。当然这只是理,在历史上真通因果的只有安世高。我给大家推荐两本书,一本是马鸣的《大乘起信论》,一本是无著的《摄大乘论》,我们对比着看,这两本书的观点不太一样。
关于这个受熏,唯识中间有个规定,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摄论中总结成了一个偈子──坚无记可熏,与能熏相应,所熏非异此,是为熏习相──方才可以接受熏习:a。坚住性。比如风,它一会儿刮,一会儿停,这就不具坚住性。坚住就是从无始以来,一直相似相续,一刹那也没有停止过,而且还排斥太大的变动。就象人们说的要想成就什么大事,那么人一定得稳重,青年人一般都浮躁,就不可靠,不能令人放心,常说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b。无记性。为什么必须无记性呢?若它是善的,恶种子来了,它就不接受,就象这儿有一盆火,一加水,不把火浇灭了吗?火、水不相容不行啊。再如电脑,若不兼容,电脑怎么工作?若是人,心量不宽广,干什么都斤斤计较,那就成不了大事业。c。可熏性。d。可以与能熏相和合。所谓“相和合”,就是摄论中的“相应”,相应就是“同时同处,非一非异,不相分离”,与前边儿说的心不相应行法中的“相应”稍微有点儿不一样。这两个就象一个人很随和,不是个犟老头,这样他的人缘就比较好了,人缘一好,占了人和的条件。做事业就容易成功了。
说过受熏,对应的是能熏,能熏也有四义:a。有生灭。有生灭即是无常法,恒常的东西是不能起作用的。为什么人永远不能与上帝平等,就因为上帝恒常如一。受熏的坚住、稳重,能熏的就活泼,二者互补,就构成完美的事件。b。有胜用。这个有胜用主要是排除异熟心心所,因为这异熟心心所势力太弱,受熏的无记,能熏也无记,就都成老好人儿了,那怎么行。我们在九华山佛学院,若哪个同学有什么事儿做出格了,那么总是法师们一个出来唱白脸,这角色一般是班主任演。把这个学僧一通呵斥,然后,再一个法师出来唱红脸,这一般是副院长唱。说几句好话,这样呢,既解决了事情,又帮这学僧改了错。若都唱红脸,都做老好人,就不能使学僧改错,若都唱白脸,也解决不了事情的。c。有增减。这个有增减有点儿象马太效应,你若是个穷人,穷得叮铛响,只剩两个硬币在口袋中碰,那么我就要把你仅有的两个硬币夺过来,你若是富人,富得流油,我还要把穷人的那两个硬币也给你富人,也就是让你香的更香,臭的更臭。(问:这个是否有损上帝的博爱?)不,没有损害,正因为上帝博爱,所以才把你穷人的那两个硬币也夺掉,这样就彻底把你穷人逼入死路,咱中国有句古话叫“置于死地而后生”。d。与所熏处相和合。也就是说得和所熏不即不离。按唯识的这个规定来看,也只有阿赖耶才能受熏。
在《成唯识论》中关于能熏还有一句“若法自在,性非坚密”。“若法自在”指的心王可以受熏,心所不行。只有心王才自在,它是领导阶级。阿赖耶相应的心所是五遍行,也就是说阿赖耶可以受熏,五遍行不行。“性非坚密”是说,受熏的只能是有为的阿赖耶,绝不能是无为的真如。《大乘起信论》中说真如可以受熏,我们不管它。
B。持种。这就是说阿赖耶在转识成智之前一直相似相续,从无间断过,在执持着世出世间或本有或新熏的一切种子,令不散失、毁坏。
前边有师父问到种子,我已简单说过了,现在再补充一点。种子还有一个叫法,称为“功能”,功是“功用”,能是“能力”。还有一个叫法,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气”。最常用的“种子”它是第八识自证分中所具有的能起现行之力,从比喻立名,它与麦、稻等差不多,故叫种子。从自体立名,就叫“功能”,从其得由现识熏令得生或增长立名,叫“习气”。我们注意:种子并不是实物,在瑜伽论中说种子具七义:a、常法不能为因。b、无常法已生未灭时与它性为因。c、无常法已生未灭时与后念自性为因。d、必得余缘。e、须成变异。f、与功能相应。g、必相称相顺。但我们常用的不是这个,而是摄论及识论中说的六义:a、刹那灭。b、果俱有。c、恒随转。d、待众缘。e、性决定。f、引自果。我们用白话稍微说说:
a、种子是属三自性中的依他起自性。从俗谛上来说,种子有实自体。
b、种子生灭刹那,永无停息,也就是说生灭是同时的,生即是灭。∵生起后不能停留,立马就灭。常说的“灭不待缘”就是这个道理。人一听见这个就会纳闷儿,比如这张桌子,从做成到现在已经好几年了,并没有做成(生)的当下就坏呀~~其实,佛教说的是究竟法。我们都知道,任何东西从开始到结束,总有一个变化过程。唯物辩证法中有“运动是绝对的,不动是相对的”。由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这是由小变大,也有的是由大变小。这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得到的,它必须是每一个点儿都在变。假如说到某一个点处,它停住了,那么后边儿的变化过程就没有办法继续。这不难理解,很简单明了,这也最究竟。若不生灭、恒常,就不能够做为种子,只有刹那生灭,“一切时其性如本”,即虽念念生灭,但不一不异,无多大差别。
c、种子与所生之现行,俱时存在,这与净土宗的因果同时是一样的。∵它不是种子灭了,现行才起,而是只要众缘具备,因果立马同时俱存,而且不只同时而且同地,即“同时同地俱生俱灭”,若是因灭了才能生果,就象你让死鸡儿下蛋一样,不行的!我记得老家流传着许多墓里生子的故事,就很可怕。怎么能不怕呢?人已经死了,埋在坟中了,可是在墓中却生下一个孩子来!
d、种子后念的生灭与前念的生灭中间没空隙,其性类似,相续不断。∵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种子在未得对治时,余势不绝,一个是说有转易间断之法不能做种子。这个就叫恒随转。无著说这恒随转时举例是莲花根,根与花,都俱时有,俱时转。比如我说一棵树,但我看见的只是地面上的干、枝、叶,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在地面下一定有树根。我看见这鸡蛋,它一定是鸡生的,这鸡也一定是由鸡蛋孵出来的。再说内种子,一直到转识成智时,它永远不停地转。
e、种子与现行相互熏习,而且同性熏习,善种生善现行,恶现行熏恶种子。这说明种子的性类是不同的,也说明种子与异性现行是不能成因的。这性决定也可以这么说,一个东西一定有它特定的原因,必须是这个东西生起这个东西,这个决定了。西瓜决定只能由西瓜种长起。善报只能有善因得,恶报绝对有恶因得。
问:那为什么有人一生行善却事事不顺?你这个问题现在先不解释,因为我们两个说的根本不一回事儿,我说的善有善报是真因与实果,这时是“生即是灭,灭不待因”,因果同时。也就是种子与现行是同时的。而你说的根本是非因计因,那是种子与种子的关系,种子与种子之间必须是异时。若详细解释你的问题,我今天就说跑题了。
f、种子加众缘方可生果。这显示了种子必定待缘才可生果,缘不具而只有因,绝对生不起果报。也可以这么说,一个东西要生起现行,不可能什么时间都能生起,一定得有固定的时间。看梅花必得冷天,三伏天绝不可以。这是必然的,必然是这样子,它决定不能一切时都可以,它要众缘具备。生起是必然要生起的,必然生起这个而不是那个,但又不是随时想要随时就有。猫生下的必然是小猫,但绝不是随时就可以生只小猫出来,一定得经过三个月怀胎孕育。
g、种子生现行不能紊乱,眼识种子只能使眼识现行。
种子有本有与新熏两类。
种子分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有时候把有漏种子分为名言种子和业种子两类,有时候分为名言、我执、业三种。无漏种子分为生空、法空、俱空三种无漏种子。
C。阿赖耶内变根身作为正报体,并执受根身。这一个呢,胎、卵、湿、∵化都不太一样,今天不详细说。
D。阿赖耶外变器界作为依报体,却不执受器界。∵这是说外边儿的山河大地是阿赖耶变现出来的。还不解释为什么。
既然说到了我们的根身以及山河大地都是阿赖耶的变现,我们就把它分分类:比如泰山,这是谁的?哪个人的也不是。你去登也可以,我去登也可以,美国人也可以登,这个叫做共中共变。我买了一座房子,别人就不好进了,你不经过主人同意,就不能进的。这房子叫做共中不共变。而我这个身体,你能看见,他也能看见,但只我一个人能用,这叫不共中共变。再深一点儿的胜义根,谁也看不见,也只有我一个人能用,这叫不共中不共变。
E。去后来先做为真异熟报体。这是说人的死生。来即生,去即死。∵人的死生也是因阿赖耶的关系。在没生时它就来了,人死了,它最后离去。我们常说“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这样就可以判定你死后到哪一道受生去了。
另外,阿赖耶的自相、因相、果相三相,以及我爱执藏现行位、善恶业果位、相续执持位三位,转阿赖耶成大圆镜等就不再说了。
前边我们所说的,都是按照《八识规矩颂》中的来说,现在补充一点儿东西。阿赖耶识与杂染品法(即前七识)相互依靠、互相为因,它与世界一切东西互为因缘,它不是常一不变,若是常一不变,独立存在,它就不能发挥作用。比如“上帝”,它就可有可无,因为它万能。我记得在家时,有一次在街上看见有人卖“麦饭石”。“麦饭石”是一味药,辽宁阜新不少,卖的那个人说这药可以治头疼、腰疼、腿疼,可治伤风、感冒,可以治肿瘤、癌症,可治肝炎、胃炎,几乎什么病都可以治,天下根本没有麦饭石不可治的病,他的理论是说这麦饭石里边所含的微量元素很多。反正我看了半个小时他一点儿也没卖掉,人家说他这药成灵丹了,就不敢买。一万能就麻烦了。因为世界是无常无我的,它的原因也一定是无常、无我的。但人们为什么要假立一个上帝呢?因为人们有许许多多的困惑,只要一有上帝,这些困惑就有地方推了。“把上帝的归于上帝,把恺撒的归于恺撒”,人们就把这烫手的山芋扔给了上帝,上帝是个大垃圾筒,很有肚量,你把什么扔给他他都接受。
另外,我再提个疑问。阿赖耶识既是无常无我,《八识规矩颂》中说“去后来先做主公”,怎么个去法,又怎么个来法?这“去后来先”岂不成了“搬家”!那这阿赖耶岂不成了“灵魂”!什么是“灵魂”呢?“灵魂”是外道法。阿赖耶还要“做主公”!这岂不是把阿赖耶当做本体了!有一位法舫法师,在其着作《唯识史观及其哲学》中,讲阿赖耶那一章,章题就是《阿赖耶──本体论》。阿赖耶只是有为法呀~~阿赖耶只是体上之用呀~~我现在是一个人,此时阿赖耶执持刚晓这个根身,刚晓死时阿赖耶最后绝望地离开。若恶业重我成猪了,在猪还未生下正在娘胎中时,阿赖耶已去投胎,这阿赖耶怎么能这样呢?我们再看一下玄奘大师的着作《成唯识论》,两者的说法想尽办法也给它们合不起来。希望有高人来一释此疑。我估计《八识规矩颂》是后人冒用玄奘法师的名义写的。
有为法就说完了,提醒大家一下,关于八识、万法唯识的“识”是“能了别识”,既然是能了别,就不同于所了别,能了别是能动,所了别是被动的,可我们现在却来述说八识心王,这就已经把原本的“能了别”变成了“所了别”,这一变化,就失去了心王原来的形象,已经不是能了别的心王。
最后还有六个无为法。所谓无为法,是无所造作,是证圣以后的事儿,现在实在说不清,就不说了。我们只记住名词就算了: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最重要的是真如无为。
言无我者,略有两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
论文的第一句就说,“如世尊说,一切法无我”,前边说完了一切法,就该说无我了。“无我”有两种,一是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就是“有情”、“数取趣”。什么是“有情”呢?“情”是情欲、感情,也就是有情欲烦恼,我们都算。“数取趣”呢?数是数目,一次次,取是“拿来”,趣是“六趣”、“六道”,一次次地拿六道来玩儿,也就是在六道中轮回往返。补特伽罗无我就是有情不具备常住不变、独立自存的性质。法无我就是前边儿说的一切法,一切法已总括成了一百种,这些法同样也不具备常住不变、独立实在的性质。
曾有人问过我,说《大乘百法明门论》的归结处是诸法无我,其实是三法印呀,为什么不是归结为其他两个法印呢?诸行无常是说有为法,涅盘寂静是无为法,只有诸法无我通于有为无为,所以导归处是诸法无我。有人说唯识名相繁琐,它为什么要立这些名相呢。这就象语言,中国有不少方言,什么闽南话、广东话,外地人一点儿也听不明白,国家为了促进文化的进步,就规定了普通话,这绝不是给多加了一种语言,都用普通话方便多了。湖南有一个地方,他们说话都用土语,他们不看电视,因为听不懂普通话,这样的地方能不落后吗?佛教破执着,唯识也不例外。同样一个东西,这儿叫这,那儿叫那,谁有多少精力把一个东西反来复去地破?无著、世亲他们是这么做的,他们先把万法来个统一,这样就只剩下一百个名相,破起来不就有限了吗?不就减少了同一个问题多次破的弊端吗?把唯识看多了就明白,它立这么多名相不是终极目标,最后都要破,破除它们才能成道。到现在为止,我们说完了《百法明门论》。感谢叶先生提供方便以及各位的捧场。
附录:心所性业表
1、遍行
作意:警觉应起心种为性,引心令趣自境为业。
触: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
受: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欲为业。
想:於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
思:令心造作为性,於善品等,役心为业。
2、别境
欲:於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胜解:於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
念:於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
定:於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慧:於所观境,拣择为性,断疑为业。
3、善
信:於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精进:於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
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
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
无贪:於有、有具,无著为性,对治贪者,作善为业。
无嗔:於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嗔恚,作善为业。
无痴:於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轻安: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治昏沉,转依为业。
不放逸:精进三根,於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善事为业。
行舍: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
不害:於诸有情,不为损恼,无嗔为性,能对治害,悲愍为业。
4、烦恼
贪:於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
嗔:於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
痴:於诸理事,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慢:恃己於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疑:於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
不正见:於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
5、随烦恼
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杖为业。
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冤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
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
覆:於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
诳: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
谄:为罔他故,矫设异仪,谄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
骄:於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能障不骄,染依为业。
害:於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
嫉: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
悭:耽着法财,不能惠舍,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
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
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不信:於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心,堕依为业。
懈怠:於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放逸:於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
昏沉:令心於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
掉举:令心於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失念:於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不正知:於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
散乱: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5、不定
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
悔: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
寻:令心忽遽,於意言境,粗转为性,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
伺:令心忽遽,於意言境,细转为性,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