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四‧二四四后、开导依。有义:五识自他前后不相续故,必第六识所引生故,唯第六识为开导依。
【疏翼】
第二广诤三依不同中,第三广诤开导依或等无间缘依。于中有三师说︰一、难陀等常徒义,二、安慧等解,三、护法释。此即第一师说。
【述记‧卷二十七】
即是难陀等常徒之义。文分为三︰一、辨五识,二、辨第六,三、辨七八。此等即初。
此依,居末,故复言「后」。「开导依」名,如前已释。
此师意说如《瑜伽》第一「五识六业」中,第四业云︰唯一刹那了别。彼第三云︰又非五识身有二刹那俱生[1],亦非展转无间而生。故大乘中,五识唯一刹那,必不相续,终始必然。
又彼第三云︰又一刹那五识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从此无间或时散乱,或耳识生,或余五识中随一生[2]等。故知五识自类前后,及与他前后,皆不相续,如前数引非自力生。
彼第三又云︰说眼识等随意识转[3]。亦唯以意识为无间依。第七八识,于此无力,不引此生,非此开导。故前五识,各唯依六。
【论文】
四‧二四五第六意识自相续故,亦由五识所引生故,以前六识为开导依。
【疏翼】
第一难陀等常徒义中,第二辨第六。
【述记‧卷二十七】
或由五识所引生故。彼第三云︰五识无间必意识生[4],故是此证。即明了心后生意识,即以自及五识合八识中,「以前六识为开导依」
【论文】
四‧二四六第七、八识自相续故,不假他识所引生故,但以自类为开导依。
【疏翼】
第一难陀等常徒义中,第三辨七八。
【述记‧卷二十七】
「自相续故,不假他力所引生故」,但自类为依。
问曰︰平等智起等时,何非此[5]依?
答︰彼先自生,但由六识[6]令其转变,非由今引,方始生起,故非此依[7],彼力疏远[8]。
此常徒义。
【疏翼】
以上第三广诤开导依或等无间缘中,第一难陀等常徒义讫。
【论文】
四‧二四七有义:前说未为究理。
【疏翼】
第三广诤开导依或等无间缘依中,第二安慧等解。
【述记‧卷二十七】
安慧等解。文有其二︰一、破斥,二、申正义。破中有三︰一、总非,二、别破,三、结。此即第一。
拨前全非,故言未究。
【论文】
四‧二四八且前五识未自在位,遇非胜境,可如所说。
【疏翼】
第一破斥中,第二别破。
【述记‧卷二十七】
下、别破斥。文有其四︰一、破五识,二、破第六,三、破末那,四、破第八。破五识中,初、纵,后、夺[9]。此即纵也。
前师五识唯一念生,今先破此,故言且如前五种识等。
谓五识有三位,若论多分,可一念生︰一、未自在位,二、率尔遇境位,三、遇非胜境位。上一「位」言,通下二处;次一「遇」言,贯下第三[10];后「境」之言,复通第二[11]。若此三位,可如汝说,除此三位,余应相续。
【论文】
四‧二四九若自在位,如诸佛等,于境自在,诸根互用,任运决定,不假寻求,彼五识身,宁不相续?
【疏翼】
第一破五识中,第二夺。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夺中,即成三夺︰先翻「未自在位」[12]。翻第一位,此有二说︰初、不正义者,初地亦得转五识故。若正义者,此位即八地以去,皆能任运。此于有漏五根,亦能得互用故,无漏殊胜,非前位故。然此举胜,故说如来。
次、致「等」言,意摄余者。诸大菩萨,方始能然,余不可尔。谓佛世尊「于境自在」,转变皆成,以眼闻声,「诸根互用」,不假分别,恒缘于此,故名「任运」;更无疑虑,故言「决定」。无所未知,即无寻求,恒决定缘,此五识身何不相续?《瑜伽》第一、第三[13]等说︰若于此不决定,五识之后,起意寻求心,为先未决故[14]。诸佛先决,故无寻求。
彼论复言:前三心[15]是无记。诸佛心善,故无寻求,亦应诸佛无率尔心。若以此时境至为论,假说有者,以于此境今初见故。若皆已见,故无寻求,已曾见竟[16],无率尔心。即诸佛率尔心时亦名决定,亦名染净,亦名等流,于一时中,具四义故,然但有三[17]。余人之境,有所未知,故心前后,佛则不尔,非此未定后方定故。显五心者,谓「自在位」,即翻第一,「未自在位」五可间断,佛即相续。
以前,总是以事望理难[18],次当更说为非此[19]过。等流心后,亦得相续。
【论文】
四‧二五○等流五识,既为决定、染净、作意势力引生,专注所缘,未能舍顷,如何不许多念相续?
【疏翼】
第二夺中,第二翻率尔遇境。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乃至引《大论》云:故非二识互相续生,是翻第二率尔遇境。初、出理,次、引证,后、重成。
此意,亦如「未自在位」。其五识等流者,其五心中既为第三「决定」、第四「染净」,第六意识「作意」引生,如睹佛像,专注一缘,未休睹来,名「未舍顷」,意、眼二识俱并未舍,「如何不许多念相续」?
此则出理。
【论文】
四‧二五一故《瑜伽》说:决定心后,方有染净,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而彼不由自分别力,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或善、或染,相续而转。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
【疏翼】
第二翻率尔遇境中,第二引证。
【述记‧卷二十七】
次、引论文。
第三决定无记心后,方有第四染净心生,引五识等等流心起。《瑜伽》第一:五识生时,三心可得等,此文可解。如彼论中第一抄解[20]。
五心次第,如别章释[21]。
「而彼不由自分别力」者,显是意识所引生义,其文易了。
【论文】
四‧二五二彼意定显,经尔所时,眼、意二识,俱相续转。
【疏翼】
第二翻率尔遇境中,第三重成。于中有二︰一、设递相续救,二、以理成教难。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既引论已,下重成。
非五识身一念即灭,可言五识互相续生。彼若解言五识定断,若尔,何故言「相续转」?
递相续生[22],非眼识断已,唯有意识,后复眼生,可言相续。
【论文】
四‧二五三既眼识时,非无意识,故非二识,互相续生。
【疏翼】
第三重成中,第二以理成教难。
【述记‧卷二十七】
论主难云︰既眼识时,非无意识,五识断已,后意识生。若尔,此是意相续生,如何乃言五识相续?如眼识时,无意识,意识时,无五识,更递生故,可互相续。此既不尔,故非二识互相续生,名为「相续」。
此第二以理成教难。
【疏翼】
以上第二夺中,第二翻率尔遇境讫。
【论文】
四‧二五四若增盛境相续现前,逼夺身心,不能暂舍时,五识身理必相续,如热地狱、戏忘天等。
【疏翼】
第二夺中,第三翻「遇非胜境」。
【述记‧卷二十七】
次第三、翻「遇非胜境」,以教成理难。自下,文有三︰初、标宗,次、引证,后、理成。此初也。
若遇中境,不能逼身夺于心故,可许暂舍五识不续。设许不续,若遇胜境逼身夺心,或双逼夺身心,即五识身亦应相续,境增胜故。此位正在「未自在位」。
其如何等?
举现事者,「如热地狱」,火增盛故[23];「戏忘天等」,「等」愤[24]恚天,总言即是欲界上四天,无别处所,但乐憎者[25]。
《瑜伽》第五,四句[26]中云:欲界诸天,不别言处。如《毗婆沙》第一百九十九有二说︰一云「住妙高层级[27]」,二云即「三十三天[28]」,若准《瑜伽》,即上四欲天,以下二天可相杀故[29]。此善恶人,缘强难舍,故五识身定有相续。
释唯一念文[30],此据率尔境平等故[31]。
【论文】
四‧二五五故《瑜伽》说:若此六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即施设此,名为意根。
【疏翼】
第三翻「遇非胜境」中,第二引证。
【述记‧卷二十七】
五十二说,文言通故,六识明知,互为缘也。
【论文】
四‧二五六若五识前后,定唯有意识,彼论应言:若此一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或彼应言:若此六识为彼一识等无间缘。
【疏翼】
第三翻「遇非胜境」中,第三理成。
【述记‧卷二十七】
下、理成也,其文易解。
若五识间断故,前后定唯有意识。彼[32]第三说眼识率尔心后,定有意识寻求。此后或时散乱,或是耳等识生[33]。故非眼识后,许耳识生。以此中言眼识后,唯意识,不言五识生故。即五十二应云:若此一意识为彼六识缘,乃至此六识为彼一意识缘,以前后定唯有意故。
【疏翼】
以上第一破五识中,第二夺讫。
【论文】
四‧二五七既不如是,故知五识有相续义。
【疏翼】
第一破五识中,第三结。
【述记‧卷二十七】
结五识也。
上来第一、破五识身不相续义,自他五识无无间缘。
【疏翼】
以上第二别破中,第一破五识讫。
【论文】
四‧二五八五识起时,必有意识,能引后念,意识令起,何假五识为开导依?
【疏翼】
第二别破中,第二破第六。于中有二︰一、难六以五为依,二、五无心位应以七、八为依。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第二、破第六意识以前五识[34],不以七、八为开导依。有二。
谓《瑜伽》第三,说五识身[35]随意识转;及七十六[36]、《集量论》等云︰五识俱时必有意识[37]。即此意识能引第二寻求意识生,即以前念自类意为无间缘,何假五识?
若前一念独起五识,后方意识寻求心生,可如所说五为意缘。既不如是,故知意识不以五识为开导依,五识自无胜力故。
第一、破意用五为依。
【论文】
四‧二五九无心睡眠、闷绝等位,意识断已,后复起时,藏识、末那既恒相续,亦应与彼为开导依。
【疏翼】
第二破第六中,第二五无心位应以七八为依。中又分二︰一、立理,二、例同五识难。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此下第二、难第六意令以七八二识为依。
五位无心,第六识断,此灭定等有无第七,如常徒说[38]。此等五位,唯有七八二识相续,后出无心时,第七八识应与第六意识为依。彼先间断,此恒续故。如在定中耳闻声等,意虽不同缘,然为耳识依,以意先有故,此耳[39]间生[40]。故五位无心,以七八识同彼定意,以此断意,同彼耳识,故理应尔。
【论文】
四‧二六○若彼用前自类开导,五识自类,何不许然?此既不然,彼云何尔?
【疏翼】
第二、五无心位应以七八为依中,第二例同五识难。
【述记‧卷二十七】
难前师说彼灭定等──《对法》第五以先灭心「虽隔刹那」,为无间缘,中间都无自[41]心隔故──唯以自类为依,不假他七、八者,五识体虽断,无一自[42]心隔故,应如彼意不以意为缘[43]其五识!
此既「不许然」,以先意识为无间缘,不以自类五识为缘,彼灭定等第六意识,何故即尔?是即意识不假五识,亦是六以七、八为缘,例同五识用意为依。
【疏翼】
以上第二别破中,第二破第六讫。
【论文】
四‧二六一平等性智相应末那初起,必由第六意识,亦应用彼为开导依!
【疏翼】
第二别破中,第三破第七。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第三、六为七依难。
彼[44]先七八各自为缘故,即显末那名通无漏。虽即六识转末那得,名为第七,实非第七,不通净故。不尔,违经。初地初心第七识俱平等性智,由先念心──世第一法,二空观有漏心──引生,故七应以第六为依。唯于此时,要由第六方引生故,即准余时起平等智,义亦应尔。
【论文】
四‧二六二圆镜智俱第八净识初,必六、七方便引生。
【疏翼】
第二别破中,第四破第八。于中分二︰一、以果中识难,二、以因中识难。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第四、八以六七为依难。于中有二,先、果中识难。
此识唯在金刚心中,此有二说,如前已解[45]。此位之前,得二智故,故此时第八以六、七为依,余时无故。
【论文】
四‧二六三又异熟心依染污意,或依悲愿相应善心,既尔,必应许第八识亦以六、七为开导依!
【疏翼】
第四、破第八中,第二以因中识难。
【述记‧卷二十七】
此第二、以因中识难。
《摄论》第三说异熟心「依染污」意[46];无性染意,即是第六[47];世亲染意,或第七心[48];故知第八,亦依六、七。此约异生、一分有学。菩萨受生──如《对法》第五──有是愿力者,此要十地大菩萨众为度有情;若分段,若变易,亦由二智善心为缘,第八得起[49]。
此说通初地,或说在八地。前说为胜。
既有三证,故知第八以六、七为依。
【疏翼】
以上第一破斥中,第二别破讫。
【论文】
四‧二六四由此,彼言都未尽理!
【疏翼】
第一破斥中,第三结。
【述记‧卷二十七】
由前[50]八识皆有过证,第三结云︰彼所说言,都无尽理。
【疏翼】
以上第二安慧等解中,第一破斥讫。
【论文】
四‧二六五应说五识,前六识内,随用何识,为开导依。
【疏翼】
第二安慧等解中,第二申正义或结正归宗。于中分四︰一、申五识,二、申第六,三、申第七,四、申第八。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以下、结正归宗。
五识以前六识皆得为依,自相续故,他引生故,得次无间生。《大论》第三云:亦非五识无间而生者[51],此据多分率尔心语。
【论文】
四‧二六六第六意识用前自类,或第七、八为开导依。
【疏翼】
第二申正义或结正归宗中,第二申第六。
【述记‧卷二十七】
不假五引故,用前自类为开导依。五位无心时,或第七、八为依,例与五依故[52]。
【论文】
四‧二六七第七末那用前自类,或第六识为开导依。
【疏翼】
第二申正义或结正归宗中,第三申第七。
【述记‧卷二十七】
如起大乘初无漏心,亦以第六为开导依。
【论文】
四‧二六八阿陀那识用前自类,及第六、七为开导依,皆不违理,由前说故。
【疏翼】
第二申正义或结正归宗中,第四申第八。
【述记‧卷二十七】
第八初起圆镜智时,诸异生等初受生等,以前「六、七为开导依,皆不违理」,由彼如前所说理故。总结成义。
言阿陀那者,通无漏故。
此中四缘[53],如下[54]广解。
【疏翼】
以上第三广诤开导依或等无间缘中,第二安慧等解讫。
【论文】
四‧二六九有义:此说亦不应理。
【疏翼】
第三广诤开导依或等无间缘依中,第三护法解。
【述记‧卷二十七】
于中有三︰初、总非前,次、申其义,后、总结正。
即初文也,此护法释。
【论文】
四‧二七○开导依者,谓有缘法为主,能作等无间缘,此于后生心、心所法,开避引导,名开导依。此但属心,非心所等。
【疏翼】
第三护法解中,第二申其义。
【述记‧卷二十七】
下、申其义。文意有四︰一、出体义,二、破前非,三、申正理,四、释违难。下即初也。
「开导依者」,与四缘中无间缘别。但是开导依,必是无间缘;有是无间缘,非开导依──谓前念灭自类心所。「开导依者,谓有缘法」,谓若有法体是「有缘」,即简色、不相应、无为法等。有所缘有力者,能引生故。「为主」者,即简一切心所法等,彼非主故。要主、有力,方可为依。「能作等无间缘」者,简异类、他识为此识依[55]。或自类识后心,不为前心依;或虽是心,俱时不得为心所依;俱非开导故。故言「等无间缘」,即唯自类。
前念心王,此于后心及心所法能开避彼路,引导令生,故为此依。此但属心,非诸心所;色、不相应,皆无力故;亦非无为,无前后故;故复言「等」。
此则第一释依体义。
【论文】
四‧二七一若此与彼无俱起义,说此于彼有开导力,一身八识既容俱起,如何异类为开导依?
【疏翼】
第二申其义中,第二破前非。
【述记‧卷二十七】
下、破前非,共有两种︰一、诸识不俱难[56],二、色、心无异难。下、初难[57]也。
说此与彼为所依者,即是要有开导力故。一身八识,既容许有俱起之理,如何自识与他类识为开导依?开避彼处,引导令生,要相有力。他现生处,不障我路,非如自前心,如何他识与此为依?
【论文】
四‧二七二若许为依,应不俱起,便同异部,心不并生。
【疏翼】
第一诸识不俱难中,第二难前为后依。
【述记‧卷二十七】
如萨婆多师六识不俱起,心相障故,可互为依,今既俱生,应无开导。若互为依,互相障故,同小乘等异部之心无并生义。以萨婆多等皆不并生,得为缘故。
此即第二、难互相望前有依义。
【疏翼】
以上第二破前非中,第一诸识不俱难讫。
【论文】
四‧二七三又一身中,诸识俱起,多少不定,若容互作等无间缘,色等应尔。
【疏翼】
第二破前非中,第二色心无异难。于中有二,第一、难无异中又二︰一、例色难,二、违教难。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以下第二、色、心无异难。中有二︰一、难无异,二、释相违。此初也。
八识俱起,多少不定。如五十一等说第八识或一识俱,或乃至七等[58]。若如前说得互为缘,色法应尔,多少不定!
言「等」者,一者、体等,二者、用等。「体等」者,前后一法故,如心唯一,乃至受等亦唯有一[59]。邻次而生,无余自心隔[60],故名「无间」[61]。若许一心为多心缘,应非是「等」,如色等故。
【论文】
四‧二七四便违圣说:等无间缘唯心、心所。
【疏翼】
第一难无异中,第二违教难。
【述记‧卷二十七】
若彼复言:色如心等,许是无间缘,心、心所法「四缘定故」。如〈菩萨地〉第三十八「十因」中云︰唯心、心所是等无间缘[62],亦如《瑜伽》第三等云︰四缘能生识[63];《摄论》[64]第一云︰心、心所法,四缘定故[65];故非色等有等无间缘。
【疏翼】
以上第二色、心无异难中,第一难无异讫。
【论文】
四‧二七五然《摄大乘》说:色亦「容有等无间缘」者,是纵夺言。谓假纵小乘色、心前后有等无间缘,夺因缘故。不尔,「等」言应成无用
【疏翼】
第二色心无异难中,第二释相违。于中有二︰一、释《摄论》两释文,二、破救。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彼复难言︰何为《摄论》第三云:唯可容有等无间缘[66]?故知色法,亦有此缘!
下、释相违。
《摄论》所说,「是纵夺言」。谓假纵小乘上座部中,经部师色有等无间缘,夺彼因缘,彼无第八心,以色为因故,即是设许色有此缘,无因缘义。不作此解,「等」言无用,谓前及后各有一法相似,名「等」,今不相似,亦名「等」故。
此设纵言,有二种义︰一者、彼部计色有此缘故,此文为证。若尔,何故《摄论》第一云:非经部师唯色等法名无间缘[67]?第三卷中,约色之中含诸种子,或及心故,说有此缘。彼第一卷据彼无识及种子故,唯有色法,言不得成等无间缘。或第一卷是经部计,第三卷中,上座部等义[68]。二者,以彼第一论文为正,此义为正。经部本计非必许色为无间缘,以不等故。第三卷中,且设许有,欲夺因缘,非彼计色为等无间。此中,即是色、心前后,前为后因。
【论文】
四‧二七六若谓「等」言非遮多少,但表同类,便违汝执异类识作等无间缘。
【疏翼】
第二释相违中,第二破救。
【述记‧卷二十七】
前师复救。
前但总说「等」字,未更分别。彼谓不然,不遮多少,各一法故,名为「等」也。但表前念是此心、心所,后亦此心、心所,表此同类得为缘者,「便违汝执异类识作等无间缘」,不相依故。八识相望,各各异类,何得为缘?
【疏翼】
以上第二申其义中,第二破前非讫。
【论文】
四‧二七七是故八识各唯自类为开导依,深契教理,自类必无俱起义故。
【疏翼】
第二申其义中,第三申正理。文分为二︰一、申八识,二、申心所。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大文第三、申其正理。
自类眼识等无俱起义故,所以自类前念之识与后为依。
【论文】
四‧二七八心所此依,应随识说。
【疏翼】
第三申其正理中,第二申心所。
【述记‧卷二十七】
其心所法,既属于心,各随本识以说所依,故「随识说」。
【疏翼】
以上第二申其义中,第三申正理讫。
【论文】
四‧二七九虽心、心所异类并生,而互相应、和合似一,定俱生灭、事业必同,一开导时,余亦开导,故展转作等无间缘。诸识不然,不应为例。
【疏翼】
第二申其义中,第四释违难。文分为五︰一、诸心相应难,二、心所成依难,三、各应为缘难,四、后起由他难,五、诸教相违难。此即初难。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大文第四、释难。于中有五,一、诸心相应难。
问︰八识俱时起,异类相望,不作缘;异类心所,既同生,应非心所导!受、想等法,异类并生,而「互相应」,不相违背、「和合似一」。故《显扬论》[69]、五十五等云︰心、心所和合非不和合,不可施设离别[70]殊异[71]。定俱生灭、事业必同、俱取此境,故随一心开导之时,相应心所亦能开导。具此五义故,故得心与心所、心所与心,作等无间缘。
言五义者︰一、「相应」:即所依、时、事、处,四义等同故。二、「和合似一」。三、「俱生灭」。四、「事业同」:三性必等。五、开导同。
诸识不然,各互相望,不具此五,不应例心所令同异识。
【论文】
四‧二八○然诸心所,非开导依,于所引生,无主义故。
【疏翼】
第四释违难中,第二心所成依难。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第二、心所成依难。
问︰心、心所法虽异类相望,互作缘,缘义既无差,为依亦应等?
其心所法非开导依,于后念所引生,无主义故。「依」是主义,心所非依;「缘」是由义,心所亦是。
【论文】
四‧二八一若心、心所,等无间缘,各唯自类,第七、八识初转依时,相应信等,此缘便缺,则违圣说:诸心、心所皆四缘生。
【疏翼】
第四释违难中,第三各应为缘难。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第三、各应为缘难。
问︰八识自类,如前眼识等为后眼识等依,何故受等不唯为后受等依,而眼识俱受与后自俱想等为依?此何故不如着名沙门义想望想,受望受等耶[72]?
为解此难:心唯望心,心所别别望别别心所自类为依者,第七、八识随其何位,初转依时,相应信等此缘便缺。自有漏位,未曾有故[73],为成此有缘,故心望心所得作此缘。
问︰缘缺何事?
即[74]违圣教,减三缘故。即与《摄论》第一等[75]云:心及心所,四缘定故,言相违也。
【论文】
四‧二八二无心睡眠、闷绝等位,意识虽断,而后起时,彼开导依即前自类。
【疏翼】
第四释违难中,第四后起由他难。于中分三︰一、明第六自类,二、明五识自类,三、明何时依。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第四、后起由他难。
问︰如出五位无心之时,六由七、八先有故生,何不第六以七、八为依?
彼位虽断,而后起时,彼开导依,唯以以前初入定时,自类为依,如《对法》第五说[76]。
【论文】
四‧二八三间断五识应知亦然,无自类心于中为隔,名无间故。
【疏翼】
第四后起由他难中,第二明五识自类。
【述记‧卷二十七】
以第六意为同法故,但无自类心于中为隔,故名无间缘。
【论文】
四‧二八四彼先灭时,已于今识为开导故,何烦异类为开导依?
【疏翼】
第四后由他起难中,第三明何时依。
【述记‧卷二十七】
问︰何时为依?
过去无故,曾住现在,将灭之时已能为依,于今时识为开导故。彼设若不去,后不得生故。由前理教,故知不假异类之识为开导依。
【疏翼】
以上第四释违难中,第四后起由他难讫。
【论文】
四‧二八五然圣教中说:前六识互相引起,或第七、八依六、七生。皆依殊胜增上缘说,非等无间,故不相违。
【疏翼】
第四释违难中,第五诸教相违难。于中有三︰一、诸前教实说增上,二、别引等无间教,三、辨总别。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第五、诸教相违难。
问︰如《解深密》等[77]:五识由意[78]引[79];《大论》第三:五识引意寻求心生[80];《佛地经》、《庄严论》说平等智初起,第八初得净时[81];《摄论》[82]「依染污」;《对法》[83]依「悲愿[84]」等;皆云诸识互相引生,此岂非教异类依文?今何翻解?
此前所引,「皆依殊胜增上缘」中说相引生,名为「无间」,非实是此等无间缘,故不违彼。
【论文】
四‧二八六《瑜伽论》说:若此识无间,诸识决定生,说此为彼等无间缘。
【疏翼】
第五诸教相违难中,第二别引等无间教。
【述记‧卷二十七】
八十五卷有四缘广分别义[85],正与此同。如《大论》第三[86]、《显扬》十八云︰此心、心所等无间,乃至决定生[87]。阿罗汉后心,即非此缘,以不生故。
【论文】
四‧二八七又此六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即施设此名意根者,言总、意别,亦不相违。
【疏翼】
第五诸教相违难中,第三辨总别。
【述记‧卷二十七】
《瑜伽》卷三说:率尔心后,定意识生;又五十二说:又此六识等,名意根等,皆诸识相望为缘;何故今时别识[88]不为缘也?
彼论「言总」,遍于六识,意乃别说。六识自类各各相望,亦不违理。即总意言若诸识生,意取决定识,不取一切。今总言故诸识生等,如《摄论》第一云:一法未达未遍意[89]。
【疏翼】
以上第三护法解中,第二申其义讫。
【论文】
四‧二八八故自类依,深契教理。
【疏翼】
第三护法解中,第三总结正。
【述记‧卷二十七】
第三、结正。
故知八识自类为依,深契教理,并无违故。
【疏翼】
以上第二广解所依中,第二别叙诸师于三依中,各有异计讫。
【论文】
四‧二八九傍论已了,应辨正论。
【疏翼】
第二广解所依中,第三结归正义。于中有三︰一、总结生下,二、颂约几依,三、说二所以。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第三、生下总结。
因此识依,遂广分别,名「傍论」也。诸识所依,总说颂曰︰五、四、六有二,七、八一俱依,及开导、因缘,一一皆增二。
【论文】
四‧二九○此能变识虽具三所依,而「依彼转」言,但显前二。
【疏翼】
第三结归正义中,第二颂约几依。
【述记‧卷二十七】
问︰如上说依,遂有三种,此颂中言「依彼转」者,约何依说?
除无间缘,此泛说故。
【论文】
四‧二九一为显此识,依、缘同故。
【疏翼】
第三结归正义中,第三说二所以。于中分三︰一、依缘同,二、有胜用,三、易知不说。此即初理。
【述记‧卷二十七】
问︰何故唯说彼初二依?
此有二解︰一云︰但总聚言,不须分别。种子不离识自体故,亦名为缘。即是正义[90]。
二云︰以二所依,即所缘故,即是第七缘种等义。不尔,因缘依,此便非有[91]。无间灭依,此理定无,第七不缘自前念故。
【论文】
四‧二九二又前二依,有胜用故。
【疏翼】
第三说二所以中,第二有胜用。
【述记‧卷二十七】
俱依,相近;种子,亲生;又并俱时,故论合说,非无间缘──异时、远故,即是不缘种子等义[92]。
【论文】
四‧二九三或开导依,易了知故。
【疏翼】
第三说二所以中,第三易知不说。
【述记‧卷二十七】
以开导依易故,不说。唯言此依第八本识,余二隐密,所以说之。
上来第二解所依讫。
【疏翼】
以上第二依所问十门分别辨第七相中,第二解所依讫。
--------------------------------------------------------------------------------
[1]∵即五识生无二刹那相随俱生。
[2]∵《瑜伽》卷三原文作:
又一刹那五识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从此无间或时散乱,或耳识生,或五识身中随一识生,若不散乱,必定意识中,第二决定心生。
[3]∵《瑜伽》卷三原文作:
由此寻求、决定二意识故,分别境界。又由二种因故,或染污、或善法生,谓分别故,及先所引故。意识中所有,由二种因,在五识者,唯由先所引故。所以者何?由染污及善意识力所引故,从此无间于眼等识中,染污及善法生,不由分别,彼无分别故。由此道理,说眼识等随意识转。
[4]∵《瑜伽》第三原文作:
又一刹那五识身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
[5]∵「此」,谓第七识。
[6]∵谓第六识。
[7]∵如理《义演》云︰
彼第七识无始自相续生,见道以前,恒不间断也。但由第六入生法空无漏观时,令其前念有漏第七灭,后念无漏第七与平等智俱起故。其前念有漏第七,但用前自类有漏第七能引,后念无漏第七及平等性智,非由第六今得生也,但以第六为增上缘令七转变故。
[8]∵如理《义演》云︰
平等性智,但亲依第七,不亲依第六,故言疏远。
[9]∵再后、结。
[10]∵「第三」,谓第三位「境」言。
[11]∵「第二」,即第二位「遇非胜」言。
[12]∵次、翻率尔遇境,后、翻「遇非胜境」。
[13]∵「三」字,原误作「二」,今改。
[14]∵《瑜伽》卷一云︰
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初、是眼识,二、是意识,决定心后,方有染净。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而彼不由自分别力,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或善、或染相续而转。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
卷三云︰
又一刹那五识身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从此无间或时散乱,或耳识生,或五识身中随一识生。若不散乱,必定意识中第二决定心生。由此寻求、决定二意识故,分别境界。又由二种因故,或染、或善法生,谓分别故,及先所引故。
余如前引。
[15]∵「三心」,谓率尔、寻求、决定。
[16]∵「竟」字,疑为「境」。
[17]∵如理《义演》云︰
无率尔、寻求心。
[18]∵道邑《义蕴》云︰
佛菩萨等名「事」。「于境自在」、「不假寻求」等,「理」也。由此理故,五识相续。
[19]∵「此」字,《演秘》牒释作「此」,谓有本作「初」。《义演》牒文作
「初」,但有本作「次」,《续藏》、金陵本作「初」。
[20]∵如《略纂》卷一云︰
初说三心者,诸心生时,多起三故,后二心不定﹝〈五心章〉云︰「由初三心性类同故,但说『三』言。实兼后二」﹞。第三心后,方有染净。染净后,有等流。等流五识,五识不由自力生,由意引故生。故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恒相续转。
[21]∵《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五心章〉以十二门分别中,说第二门云︰
第二辨相者,且如眼初堕于境,名率尔堕心。意识先未缘此,今初同起,亦名率尔。故《瑜伽论》第三云︰「意识任运﹝及﹞散乱缘不串习境时,无欲等生。尔时意识,名率尔堕心﹝唯缘过去境。五识无间所生意识,或寻求、或决定,唯应说缘现在境。若此,即缘彼境生﹞。」有欲等生,寻求等摄故。
又《解深密经》及〈决择〉七十六说,五识同时必定有一分别意识俱时而转。故眼俱意,名率尔心,初率堕境故。此既初缘,未知何境──为善?为恶?──为了知故,次起寻求。与欲俱转,希望境故。既寻求已,识知先境,次起决定,印解境故。决定已,识境界差别,取正因等相──于怨住恶,于亲住善,于中住舍──染净心生。由此染净意识为先,引生眼识同性善、染,顺前而起,名等流心。如眼识生,耳等识亦尔。
[22]∵此下为彼设救言。
[23]∵《瑜伽》卷四中云︰
又于烧热大那落迦中,多受如是治罚重苦──谓彼所摄狱卒以诸有情置无量逾缮那热、极热,遍极烧燃大铁鏊﹝藏文作「lcags∵zavs」﹞上,左右转之,表里烧煿。又如炙鱼,以大铁串从下贯之、彻顶而出,反复炙之,令彼有情诸根、毛孔,以及口中,悉皆焰起……。
[24]∵「愤」字,《疏翼》原作「瞋」,《大正藏》作「愤」。
[25]∵《瑜伽》卷五云︰
或有所得自体,由自所害,不由他害──谓有欲界天,名游戏忘念,彼诸天众,或时耽着种种戏乐久相续住,由久住故,忘失忆念,由失念故,从彼处没。或复有天,名曰意愤,彼诸天众有时展转角眼相视,由相视故,意愤转增,意愤增故,从彼处没。
[26]∵即「四种得自体差别」。
[27]∵即须弥山四陲。
[28]∵居须弥山顶。
[29]∵如理《义演》云︰
除四王天、忉利天,以彼二天可相杀故。
[30]∵即《瑜伽》卷三「一刹那五识身生已」文。
[31]∵胜友《瑜伽师地论释》云︰
「率尔心」者,谓由唯依住境义体故,如是意识亦由如是行相故,许为率尔心。
[32]∵「彼」,谓《瑜伽》。
[33]∵引义非文。
[34]∵谓以前五识为依。
[35]∵「五识身」,《瑜伽》第三原作「眼等识」。
[36]∵「七十六」,《述记》原作「六十七」,今改。《瑜伽》卷七十六云︰
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
[37]∵《集量论》第一〈现量品〉初云︰
又意以缘及领受色等境界为行相而转起,唯无分别。
见德格丹珠因明部﹝ce,∵15B.6﹞。
[38]∵如本论卷五初云︰
灭定既是圣道等流,极寂静故,此亦非有。
[39]∵「耳」,即耳识。
[40]∵道邑《义蕴》云︰
此意说定中先有意识,后耳识生,既得以意为五识缘,何故五位出心,不以第七为第六依耶?
问︰安慧灭定,既无第七,如何说七为第六依?答︰就前师说。或此第二义,非唯安慧,故不相违。下准此释。
[41]∵「自」字,原作「异」,应改。
[42]∵「自」字,应作「异」。
[43]∵「缘」,即等无间缘。
[44]∵即难陀等。
[45]∵本论《述记》卷十九云︰
金刚心菩萨等,既有二说,若已起者,时少,故不说。
本论卷十云︰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即初现起。……有义:此品解脱道时初成佛故,乃得初起。
[46]∵见《摄论》卷一、两释卷三。说母胎中和合识「依染污故,时无断故」。
[47]∵《摄论‧无性释》云︰
如是结生相续时识于一切处、一切种类、一切时分,皆依染污。即中有摄后心为依,此所依心,生有为境。于一切处、一切种类、一切时分,是染污故,能依之识非是意识,由此越于意识法故。或有说言:与四烦恼恒相应心,名染污依,已相续心应成染污。此已成立许为无记,异熟性故。
《枢要》卷下解世亲所以或指第七意者,因无性有「或有说言等」文。
[48]∵《摄论‧世亲释》云︰
谓此意识﹝即第六﹞贪等烦恼所染污,意﹝即第七﹞为所依止,缘生有境,故是染污。即此﹝藏文作「yid∵bon∵movs∵pa∵can」﹞为依,名染污依。于此位中所依异熟,不容染污,是无记故。
[49]∵《对法》卷二云︰
云何非苦似苦,住大寂静?谓已得究竟菩萨摩诃萨等,乘大悲愿力故,生诸有中。由能除灭无量众生相续大苦故,名住大寂静。
[50]∵即难陀等师之说。
[51]∵《瑜伽》卷三原作:
亦非五识身有二刹那相随俱生,亦无展转、无间更互而生。
[52]∵如理《义演》云︰
如定中意识先有,得与五识为依,如无心位意断已,应用七、八为依,以恒有故。
[53]∵此应指四缘中之等无间缘。
[54]∵即本论卷七。
[55]∵智周《演秘》云︰
自身八识,名为异类。
[56]∵于中有二︰一、难他识为依,二、难前为后依。
[57]∵即初难中初「诸识不俱难」。
[58]∵《瑜伽》卷五十一原文作:
谓阿赖耶识或于一时,唯与一种转识俱转,所谓末那。何以故?由此末那我见、慢等,恒共相应思量﹝藏文作「rlom∵pa」﹞行相,若有心位,若无心位,恒与阿赖耶识一时俱转、缘阿赖耶识以为境界,执我、起慢思量行相;或于一时,与二俱转,谓末那及意识;或于一时,与三俱转,谓五识身随一转时;或于一时,与四俱转,谓五识身随二转时;或时乃至与七俱转,谓五识身和合转时。
[59]∵道邑《义蕴》云︰
同所依缘,名为「用等」。或俱能变见、相二分,名「用等」。自证一故,名「体等」。
[60]∵即无异类识作自心隔。
[61]∵如理《义演》云︰
意说心、心所自前后生时,无余心等能隔自心,名「无间缘」。
[62]∵《瑜伽》卷三十八云:
等无间缘及所缘缘,唯望一切心、心法说。由彼一切心及心法前生开导所摄受故,所缘境界所摄受故,方生、方转。
[63]∵《瑜伽》卷三云:
因缘者,谓种子。等无间缘者,谓若此识无间,诸识决定生,此是彼等无间缘。所缘缘者,谓诸心、心所所缘境界。增上缘者,谓除种子,余所依;如眼及助伴法﹝如作意等﹞望眼识。所余识,亦尔。
[64]∵即指《摄论‧无性释》。
[65]∵《摄论‧无性释》卷一原文:
心及心法,四缘定故。
[66]∵见《摄论》卷一。《摄论‧无性释》云︰
又若离其俱生俱灭摄受种子相应道理,但执唯有前刹那心能为种子,引生无间后刹那心;即阿罗汉后心不成,不应得入无有余依妙涅盘界。由最后心能为种子,等无间缘,生余心故,如是即应无无余依妙涅盘界。是故色、心前后相生,但应容有等无间缘及增上缘,无有因缘。
《摄论‧世亲释》云︰
谓阿罗汉终不应得无余涅盘,色、心两因永无尽故。前刹那色望于后色,前刹那识望于后识,应知容有等无间缘,无有因缘。
[67]《摄论‧无性释》原文作:
又经部师不说唯色名为心法,等无间缘,此所无故,心及心法,四缘定故。
[68]∵如理《义演》云︰
第三、是上座部中经部师。
[69]∵《显扬》卷一。
[70]∵「施设离别」,《疏》引为「离别施设」,今改。
[71]∵《显扬》卷一原为:
由此与心同缘一境,故说和合,非不和合。如薄伽梵说︰若于此伺察,即于此了别;若于此了别,即于此伺察;是故此二恒和合,非不和合;此之二法不可施设离别殊异。复如是说︰心、心法行,不可思议。证有此二阿笈摩者,如薄伽梵说︰由依寻伺故,发起言说,非无寻伺。诸心法中略不说者,如其所应广说应知。如识与心法不可思议,是诸心法展转相望,应知亦尔。
《瑜伽》卷五十五云︰
问︰如经言︰「此四无色蕴当言和合,非不和合,不可说言如是诸法可分、可析,令其差别。」何故彼法异相成就,而说和合无差别耶?答︰众多和合,于所缘境受用﹝和﹞领解﹝藏文作「don∵rtogs∵pa」﹞方圆满故,若不尔者,随缺一种,于所为事应不圆满。
[72]∵本论《述记》卷四十四云︰
即简相似法沙门义,彼一一心所自望为缘,非望余故。
《大毗婆沙论》卷十云︰
相似相续沙门说曰︰心与心作近等无间缘,非受等。受等与受等作近等无间缘,非心等。
[73]∵道邑《义蕴》云︰
第七决定见道位转,第八金刚无间、解脱,两师不同﹝见本论卷十中﹞,言「随﹝其﹞何位」也。
[74]∵「即」字,《义演》作「即」,余多作「既」。
[75]∵「等」,谓《摄论》世亲、无性两《释》。
[76]∵如《对法》卷五云︰
等无间缘者,谓中无间隔,等无间故,同分异分心、心所生,等无间故,是等无间缘义。中无间隔等无间者,不必刹那中无间隔。虽隔刹那,但于中间无异心隔,亦名中无间隔。若不尔,入无心定心望出定心,应非等无间缘,然是彼缘。是故于一相续中前心望后心,中间无余心隔故,是等无间缘。如心望心,当知心所亦尔。同分异分心、心所生等无间者,谓善心、心所望同分善、异分不善、无记,无间生心、心所,为等无间缘。如是不善、无记心、心所,望同分、异分无间生心、心所亦尔。又欲界心、心所,望欲、色、无色界,及无漏无间生心、心所为等无间缘。如是色界等心、心所,各各别望色界等及欲界等无间生心、心所,如其所应,尽当知。
[77]∵「等」,取《瑜伽》卷七十六。
[78]∵「意」即意识。
[79]∵《瑜伽》卷七十六云:
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
[80]∵《瑜伽》卷三:
若不散乱,必定意识中第二决定心生。由此寻求、决定二意识故,分别境界。
[81]∵《佛地经论》卷三云︰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初地初现观时最初现行。
《庄严经论》云︰
若诸菩萨证法现前﹝藏文作「现观」﹞时,即得一切平等性智。
《佛地经论》卷三云︰
无漏种姓,无始本有,依异熟识,生灭相续;发心已去,由外熏习渐渐增长;大圆镜智相应心品,金刚喻定现在前时,转灭一切有漏种子﹝及﹞异熟识等,尔时方得最初现行一切佛果,无漏种子圆满依附,尽未来际,常无间断。
《庄严经论》卷三云︰
转第八识得镜智。
[82]∵《摄论》卷一、两《释》卷三。
[83]∵《对法》卷七初。
[84]∵「悲愿」,《对法》卷七原作「大悲愿力」。
[85]∵《瑜伽》卷八十五云:
等无间缘者,谓前六识等及相应法,等无间灭,后六识等及相应法,等无间生。
[86]∵「三」字,《述记》作「王」,今改。
[87]∵《显扬》卷十八原文为:
若从此识等无间,诸识等决定生,此是彼等无间缘。
[88]∵即异识。
[89]∵《摄论‧无性释》卷一解论文「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
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云︰
谓于声闻,虽离为说阿赖耶识,但由粗浅色等境界,苦、集等性、无常等行,正观察时便能永断一切烦恼。彼为此义,依世尊所,勤修梵行。
言「粗浅」者,谓诸色法体相粗故;受等诸法所缘、行相,易可分别,行相粗故;与此相违,如其所应,阿赖耶识说名「深细」。如说「我不说一法未达未遍知﹝藏文有「终可脱离苦」﹞」等者,此密意说不断烦恼,以别相声,说总相处,非诸烦恼,有各别断,或取共相无常等行﹝《了义灯》卷十二云「此意以别相名,意诠生空总相义处方能断惑。或共相无常行,非缘别别色等之智而能断惑」﹞。故不为说阿赖耶识,亦无过失。
如理《义演》云︰
若准《摄论》文,即言别意总。言「一法未达」名「别」。意有生空理名「总」。即准断执证生空理故,则密意说。……又如有云︰「一法未解﹝原作「达」﹞」,可即不解一法,亦是言总意别与此意同。
智周《演秘》云︰
二乘之人依十六行观于四谛,赖耶既在苦谛中收,无常等行亦该第八。∵据斯共相,二乘亦知。所以圣教望共不共二相,而说知不知也。
[90]∵《了义灯》卷十二云︰
「依」是不共依,「缘」是因缘依。以总聚言,不须分别种之与现。种不离识自体分故,云「依缘同」。
又解︰以总聚言,缘﹝藉﹞第八识。因缘、增上,种现虽殊,总不离第八,但不说等无间,非所缘﹝藉﹞故。此据染说,若无漏位,亦缘﹝藉﹞无间识。
[91]∵《了义灯》云︰
「依」即所依,「缘」即所缘。以因缘、增上,俱名为「依」。「缘」即所缘,即下﹝安慧﹞许第八自体及种子,如次计为我及我所师义。
[92]∵此即护法义。智周《演秘》云︰
若﹝安慧﹞缘种家,以「依缘同」简无间讫,不烦约胜而重简之,义明定故,由此故知非是彼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