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
┌─、不动唯性
|二、集起唯心
提要─|三、了别唯识┌真谛立心境共为真空
└四、计时唯境─(清辩)─|
└俗谛立唯境无识
至上期为止,我们已经略说「性识之别」,即「识原於性」的道理,读者若要探究其详,当进而研究性宗之般若学与相宗之唯识学。兹仅就性相二宗之若干名相,简介於後。
一、不动唯性:性,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常住不动的。「唯」之一字,有决定义、显胜义、简持义。何以说真如本性常住不动呢?先就时间上说:真如本性「竖穷三际」,故世间不论人、事、物,都不离三际—过去、现在、未来,唯此本性,既没有初生之一日,也没有死亡之一天,所谓「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因为本性真常不变,既不可造作使之生,也不可破坏使之灭,故曰「不动」。次就空间上说:真如本性「横遍十方」故,世间任何物质(物体),皆有一定之形状大小及方位,唯此本性,遍一切处,无有边际。故楞严经云:「十方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此中「心」字,即指真如本性,谓十方虚空,在真如本性之中,犹如虚空中之一片云彩而已。由此显示本性广大无边!
以本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故谓之「不动」─真常不变,无有去来,不增不减!楞严经有喻云:「出土一尺,於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当知:掘地出土,虚空虽生,却不见虚空增加;填地塞土,虚空虽灭,也不见虚空减少,掘地填土,虽有空、塞之异,而虚空唯是一体,不动不变,不增不减!诸法之本性,不增不减,不动不变之道理,亦复如是。
二、集起唯心:此中之「心」与上述之「性」不同。「性」是无漏法,不生不灭故。「心」是有漏法,有生灭四相故。唯识论云:「心者,集起义,集诸法之种子,起诸法之现行故。」是说:「心」如库房一般,有收集、保持、储藏一切法种子之功能,并且在因缘成熟时,又能令这些种子,一一发起现行。譬如:吾人所曾见过之色境,所曾听过之音声,虽然,见闻之根识,已经过去,但过些时日,在吾人之心上,还能记忆,再起想像之作用,到底是什麽东西具有这种记忆之功能呢?普通心理学以为是大脑,其实,吾人所见之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至大至远,彼等物怎可仅为方寸之大脑所保存、储藏呢?若依佛法之唯识学言,具有这种「集起」功能的心法,唯此第八阿赖耶识。世间一切有情,皆各有一阿赖耶识,而各个阿赖耶识,皆互相交遍於整个宇宙之间!吾人平素听经,阅藏,即将清净之种子,薰入阿赖耶识中,储存起来(这是「集」义),他日,再以吾人所见所闻之经法,为他人复诵、讲解,即是清净种子发起现行之功能(这是「起」义。)
三、了别唯识:常见有人将「心」、「识」合说之,克实而言,心是心、识是识,学者不可含混儱侗。心者,集起义胜;识者,了别义胜。即心对境,有明了分别之功能,谓之「识」。俗话谓:「打妄想」,或「虚妄分别」。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怜众生,不会其义,认假作真,虚妄分别,大小方圆,高下长短等,即叫「打妄想」,即是,「识」之作用。
唯识云:若就了别境界之义言,则八识皆可名「识」;若就了别粗显境界义言,则唯前六可以名「识」,因为前六识能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等粗显境故。
经言:修行人要离心、意、识。「心」指第八识,「意」指第七识(此即我执之根本,生死之原动力。)「识」指前六识,行者必须离此八个妄识,转而成为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才是完成了学佛之终极目标。
四、计实唯境:佛世时,有顺世外道,执着地、水、火、风之四大极微常实(极微者,色法分割至最微之极度者。),其主张以否定圣教,拒绝道德,徒满肉体之欲望为目的,唱极端物质之快乐主义,故称为顺世外道,即今所谓之唯物论者是。
清辩论师,乃佛灭後一千一百年与护法论师同时之佛教大德,他为破除顺世外道之邪说、谬论,遂作真俗二谛说法。俗谛者,顺於凡俗迷情所见之世间道理也;真谛者,圣智所见,离於虚妄,其理决定真实者也。清辩论师,於真谛中,立「心境共为真空」。於俗谛中,立「唯境无识」之义。吾人就其俗谛看来,确与唯识学所主张的「唯识无境」之义相对立,由是遂在印度兴起空,有二宗诤论之嚆矢!其实,清辩论师:「唯境无识」说,只是暂时随顺凡俗迷情之见解,只是为了破除邪说度化众生之权方便耳,故唐之义净三藏在南海寄归传上述及印度之大乘曰:「所云大乘,不过二种,一则中观(即般若空宗),二乃瑜伽(即唯识有宗),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斯并咸遵圣教,孰是孰非?同契涅盘,何真何伪?意在断除烦惑,拔济众生,岂欲广致纷纭,重增沈结!」由此可知;空有二宗,本是一家,同为破除众生之执着,同为接引众生之方便法门,後辈学者,实不必笔墨诤论,以免自恼恼他,徒增困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