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大乘百法明门论研究(三五)∵∵∵∵∵∵∵∵∵∵∵∵∵∵∵∵∵∵∵∵∵∵∵∵∵∵∵∵∵∵∵∵∵∵∵∵∵∵作者:智果

本文:

∵∵∵∵五、掉举——何谓掉举?按字面上的意义言:「掉」当「摇动」讲,「举」作「高举」

解,高举某物而摇动之叫「掉举」。按唯识论说:「掉举」的行相是「嚣动」,喧嚣、浮躁

、妄动、不安定、不寂静,谓之「掉举」。百法论纂言:「掉举有三:身掉举,乱动;口掉

举,乱言;意掉举,乱思。」由此可知:「掉举」就是轻佻、轻率、不庄重、无威仪之谓。

∵∵∵∵成唯识论卷六云:「云何掉举?令心於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依

此论文,分二点研究:

∵∵∵∵(一)体性——吾人由於追忆往昔所经历过的戏论、欢娱、喜乐等事,遂令心生諠动腾

跃,对於所观之境界,如佛号等,心不能安定专注於其上,是为掉举之体性。

∵∵∵∵(二)业用——1能障「行舍」:「行舍」是善法之一,指内心平等、正直而自然安住

在所修的道法之上。今「掉举」令心於所观境不寂静,是故二者互相对治。

∵∵∵∵2能障奢摩他:「奢摩他」,梵语,此翻为「止」,即止息妄念,此乃一切修行法门之

最初下手方法,譬如念佛法门,讲求「摄心念佛」,摄者,收敛也,收敛妄念,专注在一句

万德洪名上,谓之「摄心念佛」。摄心,即是「止」,亦即是「奢摩他」之意。今掉举者,

令心於境不寂静,与止息妄念之意,互相违背,故二者互相对治!

∵∵∵∵总之:掉举是修行者的大毛病,有此一染污法,则修行即不得成就!今欲对治掉举,则

要学习「行舍」善法,平素多发平等心、正直心,久而久之,内心自然安定、寂静,净土行

者念佛自然容易得到一心!

∵∵∵∵六、失念——何谓失念?忘失正念也。正念为何?依佛法言,行者若能灵灵觉觉,了了

分明於所修的法门,不被现前的尘欲所蒙蔽,谓之正念。如净土行者,或念真如实相,或念

佛功德相好,或念佛国庄严,或念万德洪名,灵灵不昧,了了分明,谓之正念。反之,即叫

失念。

∵∵∵∵论语里仁篇载,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在此孔

子告诫人们,要时时刻刻以仁存心,即使在一饭之顷,仓促之间,流离之际,也不可离开仁

道,此即儒家之正念。反之,若为富贵所淫,贫贱所移,威武所屈,而忘失了仁心,谓之失

念!

∵∵∵∵成唯识论卷六云:「云何失念?於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又云:「失念,俱一分摄。」依此论文,分三点研究:

∵∵∵∵(一)体性——对於种种所缘的境界,如修四念处观者,於身、受、心、法四种所观之

处,不能作不净、苦、无常、无我观,而起常、乐、我、净四种颠倒,谓之「失念」。又如

修四谛法者,於苦不能思惟是逼迫性,於集不能思惟是招感性,於灭不能思惟是可证性,於

道不能思惟是可修性,如是不能明记不忘谛理,谓之失念。

∵∵∵∵(二)业用——1能障正念:瑜伽八十三卷云:「言正念者,不忘教授故。」今失念者

,忘失师友所教授之真实谛理,如四念处及三七道品等,故二者互相对治。

∵∵∵∵2散乱所依:若失正念,则烦恼贼,乘虚而入,扰乱内心,故云散乱所依,有情由此生

死轮回,不能出离!

∵∵∵∵(三)分位——根据正义,失念乃是念、痴俱一分所摄,何以故?由「痴」与「念」相

应,遂令「念」不能明记不忘故。

∵∵∵∵七、散乱——何谓散乱?唯识论说散乱的行相是「躁扰」,躁是躁动,不寂静;扰是扰

乱,不安定。指凡夫之心,流荡於五欲六尘之境,一刹那也不止住,叫散乱。

∵∵∵∵成唯识论卷六云:「云何散乱?於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依此论文,分二点研究:

∵∵∵∵(一)体性——譬如行者於念佛时,其心驰散攀缘於五欲六尘等种种境界,如水之流而

亡反,如波之荡而不息,谓之散乱。智度论十七云:「乱心轻飘,甚於鸿毛;驰散不停,驶

过疾风;不可制止,剧於猕猴;暂现转灭,甚於掣电(按即「闪电」)。」

∵∵∵∵或问:如上所述,掉举与散乱二者之作用,有何不同?

∵∵∵∵答曰:「掉举」令心易解,即当一境显现於心时,数数改易其能知之心,所谓「一境多

解」。(境虽是一,而能知之心却数数转易)。而「散乱」则是令心易缘,即心刹那改变所

缘的境界,所谓「心游於境」,或「一心易多境」也。如念佛时,心不寂静,是「掉举」。

攀缘尘境则是散乱」。总之:掉举从心,散乱从境,是为二者之差别。

∵∵∵∵(二)业用——1能障正定:所谓「正定」即行者依於圣教,作如理思惟,令心安住於

真理,远离不定、邪定,及有漏禅,故称正定。今散乱心,躁动扰乱,驰散不停,与「正定

」之功,适得其反,故曰「能障」。

∵∵∵∵2恶慧所依:恶慧,就是邪简择,谓吾人若以躁扰散乱之心,则逢缘遇境时,必不能作

如理之思惟与合法之简择,纵有思惟简择,亦必执着主观之情见,自以为是。故曰:恶慧依

散乱心而生!

∵∵∵∵八、不正知——何谓不正知?不正,邪也。「不正知」就是「邪知」。此等人并非白痴

,反而是极为聪明,所谓「世智辩聪」可惜不明真理,认贼作父,以非为是,即是不正知。

∵∵∵∵成唯识论卷六云:「云何不正知?於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依此

论文,分二点研究:

∵∵∵∵(一)体性——对於所观的境界,生起颠倒错谬的见解,如观万法,唯神论者以为一切

皆是神所创造,神所主宰。唯物论者,则以为万法之本体,惟是物质,精神之现象,亦不外

物质之作用,此即是「不正知」。

∵∵∵∵显扬论谓:不正知以染污慧为体。

∵∵∵∵广五蕴论则谓:不正知是烦恼相应慧。

∵∵∵∵大毗婆沙论则谓:不正知是非理所引慧。

∵∵∵∵成唯识论则谓:此以「慧」及「痴」各一分为体。(错谬,即痴也;邪解,即慧也。)

∵∵∵∵(二)业用——1能障正知:善能通达真实法叫「正知」,如能了知「三界唯心,万法

唯识」之旨者即是。「不正知」者反此,故曰「能障」。

∵∵∵∵2多所毁犯:由不正知,遂起不正身、语、意、行,经常破坏,违犯戒条、律仪。如有

邪知之人,谬解空理,或谓:「酒肉不碍菩提路」,或谓:「佛在心中坐,酒肉穿肠过。」

何必持戒?凡此种种,皆由不善了知真实法所招致之过失!

∵∵∵∵以上八大随烦恼,略释已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