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大乘百法明门论研究(三十七)∵∵∵∵∵∵∵∵∵∵∵∵∵∵∵∵∵∵∵∵∵∵∵∵∵∵∵∵∵∵∵∵∵∵∵∵作者:智果

本文:

∵∵∵∵承上期

∵∵∵∵二、恶作——成唯论卷七云:「悔,谓恶作,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兹依

论文,分二点研究:

∵∵∵∵(一)体性——在唯识论中称「恶作」为「悔」,乃是依果立名的。今称「恶作」则是

约因立名。何以故?「恶作」之「恶」字,是厌恶之义,即厌恶自己往昔所作之事,叫「恶

作」,由此遂生起懊恼自责之心来,谓之「悔」,或「後悔」(事後反悔)。由此可见:「

悔」是「恶作」之果。而「恶作」是「悔」之因。

∵∵∵∵後悔何事?瑜伽论卷十一曾举例云:恶作者,谓因寻思亲属等故,心生追悔:

∵∵∵∵1∵我何缘离别亲属?

∵∵∵∵2∵何缘不往如是国土?

∵∵∵∵3∵何缘弃舍如是国土,来到於此,食如是食,饮如是饮,唯得如是衣服、卧具、病缘

、医药、资身众具?

∵∵∵∵4∵我本何缘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

∵∵∵∵由如是等种种因缘,生忧恋心,恶作追悔!

∵∵∵∵(二)业用——障止,「止」是「定」的别名。「恶作」能障碍行者之心定止於一处也

。何以故?行者由於追忆往昔所作之事,而生忧愁懊恼之心,遂令此心諠动腾跃,不能寂静

。故曰:「悔」与「掉举」之业用相同,以二者皆能障止故。

∵∵∵∵(瑜伽论以为「掉举」与「悔」,以处所等故,必相应而起,故二者合为一盖,叫「掉

悔盖」,谓诸众生,以此掉悔,盖覆心识,而於正道不能明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为

「掉悔盖」)。

∵∵∵∵如上所言,「悔」实是吾人修定之大障碍,故蕅祖在唯识心要卷七中,特别指示行者修

行「五悔」之要义,蕅祖云:「行人修行五悔,正贵永断相续,勤策众善,非但追思懊恼而

已!」按:「五悔」乃是指佛家五种忏悔业障,灭除罪业之方法,所谓忏悔、劝请、随喜、

回向及发愿是也,今略述之:

∵∵∵∵忏悔,即发露自己往昔所造之罪,藉此可灭除往昔所造之罪。

∵∵∵∵劝请,即劝请十方如来大转***,藉此可灭除魔王波旬请佛入灭之罪。

∵∵∵∵随喜,即对於自他一切之善根功德,随喜赞叹,藉此可灭除嫉妒他人修善之罪。

∵∵∵∵回向,即以一切所修之善根功德,回向众生,回向佛道,藉此可灭除颠倒,欣求三界之

罪。

∵∵∵∵发愿,即发四弘誓愿,藉此可灭除修行退志之过。

∵∵∵∵由批可知,行者修此「五悔」之重点在「改往修来」——改悔往昔之恶因,勤修未来之

善果,绝对不是悔恨自责而已!语云:「往者已矣,来者可追!」吾人当知:过去事即过去

了,事後徙自悔恨忧伤懊恼,又有何用?何不抖擞精神,重整旗鼓。走出罪业的阴影,迎向

光明坦荡的菩提大道?

∵∵∵∵以上略述「恶作」一法已竟。以下续说寻与伺,以此二法,体类相同(体俱思慧,类俱

推度),故合并研究之。

∵∵∵∵(一)体性——成唯论卷七云:「寻,谓寻求,令心匆遽,於意言境粗转为性。」又「

伺,谓伺察,令心匆遽,於意言境细转为性。」由此可见寻与伺之共同点,皆在「令心匆遽

」,「心」指第六意识。「匆遽」是忽忙急遽。即当根尘相对之时,寻与伺皆能令第六意识

仓卒、迅速地趣向「意言境」——意识所取之境,多依名言,故称意识所缘之境,名为「意

言境」。

∵∵∵∵若第六意识对於「意言境」作粗浅之分别。谓之寻。

∵∵∵∵若第六意识对於「意言境」作深细之分别,谓之伺。

∵∵∵∵(二)业用——成唯识论卷七云:「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谓吾人身

心前後刹那,或安住而徐缓,或不安住而匆遽,皆依寻伺而起。何以故?论云:「并用思慧

各一分为体故。」「思」是思量,徐缓而且深细;「慧」是简择,急躁而且粗浮。故知「思

」多「慧」少,则急慧随徐思,能令身心安住;反之「慧」多「思」少,则徐思随急慧,则

能令身心不安!

∵∵∵∵或问:思既徐缓,慧既急粗,只可徐思随於急慧,岂有急慧肯随徐思耶?

∵∵∵∵答曰:当以喻明。假设二人过独木桥,前行人之人性缓,後行之人性急,後人性虽急躁

,但仍须随前行性缓之人行之,岂能踰越走在前乎?是以当「思」多「慧」少(即「思」正

「慧」助)时,急慧自当随於徐思,令身心安住也。

∵∵∵∵(三)假实——论云:「寻伺是假有,思慧合成,圣所说故。」即圣教说寻与伺是假有

之法,因为二者皆依思与慧各一分和合而成,离开思与慧则无寻伺之自性。

∵∵∵∵寻伺之旧译为觉观,粗思名觉,细思名观,所以寻伺又可名为觉观,二者皆为妨定心者

,故智度论二十三曰:「是觉观挠乱三昧。」因此可以觉观之有无,而判定心之浅深!如说

色界无色界诸定:初禅是有寻有伺定,二禅以上是无寻无伺定。而初、二禅间的中间禅则是

无寻有伺定。

∵∵∵∵此即依寻伺之有无,而分此三种三昧也。

∵∵∵∵又前引经谓:寻伺是言语之本,故知无寻无伺的第二禅以上,即不发语言,也不闻音声

∵∵∵∵以上略述寻伺二法已竟。

∵∵∵∵至此六位心所也已全部解释完了。总说研究心所之目的为何?曰:在令行者时时以心所

为镜也,随时反照内心,了知自心,平素不起心动念则已,一起心动念,立即如理作意:我

今一念落在何处?善乎?烦恼乎?若是善心,是何等善心?无贪?无瞋?无痴?若是烦恼,

则是何等烦恼?贪?瞋?痴?研究心所之後,希能於起心动念处,一一对照、省察,已生善

令增长,未生善令速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令善心日增,烦恼日损,损之又损

,乃至成为纯善之人!印祖文钞有言:「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

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反之恶人念佛,则心与佛背,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

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至於善心恶心内容为何?在六位心所中,皆曾加以详细列举,并一一

说明,俾令行者有所简择取舍(即遍行五,别境五及不定四,皆通三性,或善或恶,若善十

一则纯是善性,烦恼二十六则纯是恶性)故知研究百法,对於净土法门之修学,大有助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