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大乘百法明门论研究(三十)作者:智果

本文:

六、谄—就是谄曲、谄媚,谓一个人为了取悦於人,博人欢心,遂以不当、不实、不正

直的言语去逢迎结好於对方,称之为「谄」。佛遗教经蕅祖注云:「逢迎希合之言,名谄

;随境逶迤之念,名曲。谄则不质(不真诚),曲则不直(不正直),只为自欺诳,亦欺诳

他人,决非入道者所有也!」是以百法标列这一条,其目的在开示吾人修道,应当端正其心

,以质直为本,所谓「菩提妙法树,皆生直心地」故,又「直心是道场」故(维摩经),又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故(楞严经)。

今仍依往例,约三点研究之:

(一)体性—成唯识论卷六云:「云何为谄?为罔他故,矫设异仪,险曲为性。」罔,

就是欺罔、欺骗之意,是说一个人为了图谋一己之私利与名誉,於是就捏造出一个事实来欺

骗对方,并且表面装出一幅奇特的礼节仪态,或胁肩谄笑(耸肩俯首,装出取媚的笑容),

或奴颜婢膝(行动卑屈如奴婢),来迎合、巴结对方。以上说其外表,至於其人内心为何?

「险曲」,阴险(不实)、邪曲(不直)。唯识述记卷三十八云:「险者,不实之名;曲者

,不直之义。」又法蕴足论卷八云:「云何谄?谓心隐慝性(隐情饰非)、心屈曲性(随境

逶迤)、心洄澓性(如逆向旋转之水)、心沉滞性(固执不畅通)、心不显性(不光明正大

)、心不直性(歪曲偏邪)、心无堪性(不能接受正法),总名为谄。」

(二)业用—成唯识论卷六云:「能障不谄,教诲为业。」

1能障不谄—不谄,就是直心(质直无谄曲之心),这是行者了生死,成佛道之初因!

故维摩经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谓直心是菩萨之修因,万行之根本,菩萨始於直心,终

於净土,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2能障教诲—唯识述记卷三十八云:「谄为覆罪之因,故不堪任师友教也。」意思是说

,一个谄曲之人,由於他内心不真诚正直,为了获取私人之名利,一定会想尽办法,欺瞒对

方,并且隐藏自己的过咎,作一个伪君子、假善人!此种人的心态,与正道相违,故不能接

受师友的教诲!故杂集论卷一亦云:「障正教授者,由不如实发露所犯,不任教授故。」

由上述研究可知:

第一:「谄」与「覆」二种烦恼,实互相依附,狼狈为奸!「谄」後生「覆」,「谄曲

」就是「覆罪」之因!试释如下:譬如一人,造了过罪,恐怕对方知道,而失去名利,只好

用不当、不实、不正直的言语去迎合对方(此即是「谄」),藉此来掩饰此人所犯的罪咎(

此即是「覆」)!

第二:谄曲之人,由於习於隐藏自己的过罪,而不肯发露忏悔,故其罪障只有愈来愈重

!譬如一瓮,内藏秽物,若不打开盖子,曝晒於阳光之下,则其内秽气只有愈来愈臭!研究

至此,修心之士,亦当知所抉择矣!

(三)假实—成唯识论卷六云:「此亦贪痴一分为体,离二无别谄相用故。」意即:「

谄」之一法,与前述之「诳」一样,也是藉着贪、痴各一分假立。何以故?唯识述记卷三十

八云:「贪名利故,谄是贪分。无智故谄,即是痴分。」又百法赘言云:「曲顺时宜为贪,

不任教诲为痴。」

最後总说以上三条小随烦恼,「覆」、「诳」、「谄」之同异:

1同—三者皆是由於贪名图利所生。

2异—「覆」是隐藏自罪;「诳」是矫现有德;「谄」是曲顺时宜。

七、憍—通作「骄」,就是骄傲、放肆、自大自满、恃才傲物之意。一个骄傲的人,则

无智慧可言,他不论处在何种地位,总觉得高人一等,纵然是当了乞丐,也要比其他乞丐高

明得多,他不知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总觉得自己的知识学问已经充足,而自恃其一技之长

,藐视一切,目空一切。像这种人,别说他没有什品学,即使有之,那种染了骄傲的品学

,也不足采取。是以论语泰伯篇载,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

已!」何以一个人多才多艺如周公,却是一无可取?皇疏注曰:「以骄没才」意思是说他那

美好的才华,全被「骄」之一字所掩盖尽了!可见孔子平素是多爱警诫骄傲,而教弟子们要

谦冲自牧,虚怀若谷!

今仍依往例,约三点研究之:

(一)体性—成唯识论卷六云:「云何为憍?於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

「自盛事」,是「憍」所缘之境,指世间兴盛、美好、荣耀之事。此依唯识经论所载,

可归纳为七种:1无病2少年3长寿4族姓(世族种姓)5色力(色相端正)6富贵(财富

、位贵)7多闻。

以上七种有漏法,即是一般人所谓「值得骄傲」之事!

「深生染着」,是「憍」之所依,谓世间凡夫,昧於真理,不知荣必有枯、盛必有衰之

自然法则,彼所恃之七种盛事,岂能永久保存?凡夫由於迷於真理,遂於此等盛事,生起坚

固的染着心来,起惑造业,不仅为害众生,也为自己招来更多更大的苦果,不亦悲乎!

「醉傲」,是「憍」之表现。唯识述记卷三十八云:「醉者,惛迷异名也。」谓凡夫於

此盛事,自以为很殊胜、很伟大、很了不起,於是得意忘形,如酗酒之人,放浪形骸,肆无

忌惮,如痴如醉,陶醉在他自己所建立的虚幻不实之王国中,大做白日梦!

(二)业用—成唯识论卷六云:「能障不憍,染依为业。」

1能障不憍—不憍,就是谦虚,百法标列这一条之旨趣,即在勉励吾人修道必须破除憍

心而培养谦德,始能成就道业。周易六十四卦中,有一卦最为亨通,且最为吉祥的,就是谦

卦,谦卦之象是山在地下,山本在上,地本在下,现在山反而在地下,这就是谦虚的形象,

譬如高明的君子.却不自夸,也不自满,反而能礼贤下士,卑以下人,如周公之一沐三握发

,一饭三吐哺,以待天下之士(见史记鲁世家);又如孔子之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论语述而篇);再如常不轻菩萨,此菩萨凡有所见,不问四众

,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

作佛。」(见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凡此皆在开示吾人,不论为学、办事或修道,都

必须谦虚宽容、恭敬顺承,才能成就丰富渊博的学问、崇高伟大的人格,以及菩萨自度度他

的事业!

2生长杂染—唯识述记卷二云:「诸有漏法,皆名杂染。」涅盘经又云:「有漏法有二

种,一因二果。有漏果者,是则名苦;有漏因者,是名为集。」总之:所谓「杂染」,约因

而言,即指起惑造业;约果而言,即指三苦八苦等。今「憍」之一字,其业用为能生长惑业

苦等一切杂染法,可见「憍」之过患,十分重大!又明朝大儒王阳明先生曾云:「人生大病

,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

此即说明不忠、不孝、不慈、不信等杂染法,皆由憍傲所生!

由此可知,佛家修行,憍字若不能去,就不能解脱;而儒家讲修己安人,也必须去憍,

否则修齐治平,都是妄谈!

(三)假实—成唯识论卷六云:「此亦贪爱一分为体,离贪无别憍相用故。」故「憍」

亦是假立之法。百法论纂云:「由爱自盛事,方生傲故」,音义亦云:「染着盛事,即贪义

故。」

以上略释憍之一法已竟。

补白:

∵∵∵∵∵∵∵∵人间四相难逃死

∵∵∵∵∵∵∵∵天上何曾免五衰

∵∵∵∵∵∵∵∵宁可九莲居下品

∵∵∵∵∵∵∵∵不来尘世受胞胎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