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大乘百法明门论研究(四十二)∵∵∵∵∵∵∵∵∵∵∵∵∵∵∵∵∵∵∵∵∵∵∵∵∵∵∵∵∵∵∵∵∵∵∵∵作者:智果

本文:

∵∵∵∵七、无想报——即前谓外道修「无想定」成就所得之果报,称为「无想报」。今依成唯

识论第七卷所载,列表於後,并逐条研究之:

∵∵∵∵∵∵∵甲、正释无想

∵∵∵∵∵∵∵∵∵∵∵∵∵∵∵∵∵∵∵∵1∵初师常无六识

无想报∵乙、简识有无∵2∵次师初无後有

∵∵∵∵∵∵∵∵∵∵∵∵∵∵∵∵∵∵∵∵3∵三师初後俱有(正义)

∵∵∵∵∵∵∵丙、明所系地

甲、正释无想

∵∵∵∵即修「无想定」之外道,他们认为前六识之粗想是生死之因,所以要厌离之。(按:七

八二识之微细想,彼不能知,故不灭之)以此厌离粗想之力,命终之後,生到第四禅之无想

天中,阻碍了不恒行心及心所之现行(即指前六识及心所),但以灭「想」为首要,故名「

无想报」,又名「无想天」。

乙、简识有无

∵∵1∵初师常无六识:谓生到无想天之众生,从初生到命终,五百劫中,常无前六识。何以

故?因为圣教说彼天无有转识故,即在「十二有支」中,只有「色支」(形体),没有「名

支」(心识);圣教又说彼天是「无心」地故。

∵∵2∵次师初无後有:谓无想天人,临命终时,要先生起转识,然後命终,并非五百劫中,

常无转识。何以故?因为彼无想天人,将要生到下地时,一定先要生起下地之「润生爱」(

按「爱」能润业而引生未来之果,故云「润生爱」),所谓「自体爱」(临命终时,对於自

己身体生起爱着之心)、「境界爱」(临命终时,对於眷属、家财等生起爱着之心)及「当

生爱」(临命终时,对於当来生处生起爱着之心),藉此爱水滋润八识田中之种子,才能生

到下地来。

∵∵∵∵故瑜伽师地论五十六卷云:「後想生已,是诸有情便从彼天没。」意即无想天人,临命

终时,先生起想,而後才从无想天隐没。初师以为无想天人,在五百劫寿命之中,常无六识

者,乃是依彼天人在临命终时之前的一段长时间来说,克实言之,彼无想天人,并非在其一

期生命中,全都没有六转识。

∵∵3∵三师初後俱有:谓无想天人,不但在临命终时,即使是在初生之时,也有六转识,何

以故?因为将要生到无想天之「中有」(又名「中阴」,死此生彼,中间所受之阴形也)也

必定会生起润生烦恼,谓男女互於父母之处,起贪及恚,而缘父母不净谓为己有而生贪爱。

因此,如同其余禅天一样,「本有」(生後死前,名为「本有」,生死果报不无,故名为「

有」)初位,必有转识故。

∵∵∵∵以下更引瑜伽论为证:

∵∵∵(1)引入义显初非无——瑜伽论第十二卷云:「若生於彼。唯入不起,其想若生,从

彼没故。」意即:倘若生到「无想天」去,那「想」心就因入定而不生起,後来出了定,「

想」心再起,那就要从无想天隐没了。由以上这一段话可知,无想天之「本有」之初位,必

定有六转识。初生之时若无六转识,凭什麽叫做入定?因为先有心,後无心,才可以说名入

「无心定」啊!

∵∵∵(2)引灭义显初定有——瑜伽论第五十三卷云:「诸心心所,唯灭静,唯不转,是名

无想定。」此言之意即显示「无想天」之「本有」,於初生之时,必心心所暂时现起(所谓

「异熟生」之六转识),但由於宿昔修习「无想定」之因缘力故,於「本有」初位之後,六

转识就不再生起了。

∵∵∵∵以上「简识有无」,虽有三师见解不同,但以第三师为正义,楞严经亦云:「初半劫灭

,後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初半劫灭者,初生此天,习定半劫,始得想灭,无想

定」成。後半劫生者,於四百九十九劫半,想心复生,此定乃坏,有成有坏,终非究竟,如

是一类,名无想天。

∵∵∵∵丙、明所系地——即「无想报」,在三界九地中,报在何处?依成唯识论卷七言,彼无

想天,唯系属於第四禅之中。因为以下之初、二、三禅,想心粗动,难可断除;以上之五净

居天,唯圣者所居,非外道生处,又四空天中(灭色存心),亦非「无想报」(灭心存色)

之处所。由此可知:「无想报」必寄在第四禅天处,唯有第四禅天,能够引发「无想定思」

,此思心所,能令心造作无想定业,所薰成种,以为其因,乃能招感无想天之果报也!

∵∵∵∵总之:无想天报寿命五百劫,除去初生半劫想心尚在,以及末後隐没之半劫,想心又起

,中间四百九十九劫,想心不行。在此四百九十九劫之中,惟有第七识俱生我执,及第八识

仍在,揽彼第四禅中,微细色质为身(此微细色质,即第八识所变相分),依此色心分位假

立「无想报」一法。

∵∵∵∵以上略释「无想报」竟。

补白:

∵∵∵∵唯有径路修行∵∵实从自心发生∵∵不离如今正念∵∵顿除历劫无明

∵∵∵∵痴人尚自执着∵∵浊染河山廓清∵∵不如及早念佛∵∵菩提道果圆成∵∵∵∵——楚石禅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