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大乘百法明门论研究(三四)∵∵∵∵∵∵∵∵∵∵∵∵∵∵∵∵∵∵∵∵∵∵∵∵∵∵∵∵∵∵∵∵∵∵∵∵∵∵作者:智果
本文:
∵∵∵∵三、放逸——这是大随烦恼的第三条,也是善法「不放逸」的反面。「放逸」就是放纵
身心、耽着欲境,不知反求诸己,不能回光返照之意。今依三点研究:
∵∵∵∵(一)体性——成唯识论卷六云:「云何放逸?於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谓
放逸之人,对於染法,如贪瞋痴等,不能提防它,而让它生起现行;对於净法,如持戒,念
佛等,不能时时讲求。放逸之人,其心放肆、任性、识随根转,念念不定,「譬如狂象无钩
,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
∵∵∵∵是以放逸之体性,其要点在「不防」、「不修」上面。广五蕴论亦言:「云何放逸?谓
於诸烦恼,心不防护;於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
∵∵∵∵(二)业用——成唯识论卷六云:「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不放逸,为善法
之一,其义即:不放纵身心,不耽着欲境,「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
稼」。是以「不放逸」善法,与「放逸」染法,是互相对立,彼此障碍的。
∵∵∵∵又「放逸」能「增恶损善」,此与学佛之行径——增善损恶,则大相径庭!是以佛言:
若不守摄五根,任其纵横放逸於五欲,不独损法身,戕慧命,尚且将沈沦苦海而无边际涯畔
也!若纵五根,如被劫贼!然世间之贼盗,劫夺财物,苦止一世,若五根之贼,劫功德法财
,则殃及累世,为害至大!凡修行人,于此根贼,不可不谨慎当心而防范之!是故能明是非
,知利害:智者,当制五根,不随尘转,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逸放荡,迷染五欲,
念念贪着,其苦恼何可胜言!
∵∵∵∵(三)明分位——谓「放逸」即以懈怠及贪瞋痴四法为体,非别有体,或问:「慢、疑
等法,皆不能防修染净品法,何不依彼而立放逸?」释云:「虽慢、疑等,亦有此能,而方
彼四法(即懈怠及贪瞋痴)则势用微劣。惟彼四法,障三善根及遍策法故。」
∵∵∵∵四、昏沈——这是大随烦恼的第四条,也是善法「轻安」的反面。「昏沈」就是神志昏
昧沈重、糊里糊涂之意。今依三点研究:
∵∵∵∵(一)体性——成唯识论卷六云:「云何昏沈?令心於境无堪任为性。」谓此法能令吾
人之心对於所观之境,懵然无知,不堪胜任!如修持名念佛时,本应摄心谛听,才是念佛正
法,可是现在这一念心,无法专注在佛号,即叫「昏沈」!
∵∵∵∵(二)业用——成唯识论卷六云:「能障轻安、毘钵舍那为业。「轻安」为善法之一,
其义即,远离了贪等染污及一切有漏法之压迫,令人心中有如释重负之感觉。由於身心调和
舒畅,因此对於持戒、念佛等善法,都堪能胜任,好好修行,谓之「轻安」。是以「轻安」
,善法与「昏沈」染法,是互相对立的。
∵∵∵∵又「昏沈」能障「毘钵舍那」,梵语,翻译为「观」,即智慧也。谓以寂静之智慧,观
察根尘内外诸法,了了分明,令三昧成就,直趣无上菩提,谓之「观」。
∵∵∵∵一切佛法,说到修持上,千万法门,皆不离「观」之一字。虽说止观,其实只是一个「
观」字,因为此二者系一件事,止者止息妄念,观者观照所修之法。如修净土法门,初下手
时,要万缘放下(止),全神贯注,系念於阿弥陀佛名号上,口念耳听,自念自听(观),
久久练习,妄想脱落,智慧即生。又初下手,摄心一处,必十分作意,方能摄得,可见此中
即有观,故说来说去,只有一个「观」字。净土宗念佛,即念即观。若妄想纷歧,散乱昏沈
,念佛则不得受用。必须口念耳听,如此念佛,则妄想无从起,昏沈无由生,如此即是「观
」!因此修行莫要於修观,而昏沈正是修观的障碍!
∵∵∵∵(三)辨异——或问:昏沈与痴何别?
∵∵∵∵释曰:「痴」於境迷闇为相,正障无痴,而非瞢重。「昏沈」於境瞢重为相,正障轻安
,而非迷闇。迷闇为相者,谓一总不知不觉;瞢重为相者,非一总不知不觉。「瞢」谓※瞢
,如人新睡起,视不审谛,「重」谓沈重,指身心不得调和舒畅。「瞢重」能令与彼俱生之
心、心所法,无堪任改。因此,「昏沈」是「痴」之等流,但别有自性,非彼痴之分位。
补白:
∵∵∵∵说着莲邦雨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彻悟禅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