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第八讲)

智敏***∵讲授

本讲课文:

问:经中但说有心言,宁知有所。

论曰:唯遮外境,不遣相应。

述曰:为诸愚夫,不知心外无实境相,便执实有,起诸恶业、二重障等,经说唯心,遮离心外徧计所执实境是有,不为遣除依他起性,不离于心;诸心所法,心为主故,说唯有心,理实亦唯有诸心所。

问:何名相应?

答:成唯识论第三卷说,谓心心所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即具四义,除同行相,乃名相应。彼违瑜伽,及理有别,皆如彼说。

问:若遮外境,岂复亦遮自身诸识各所变耶?

答:今亦遮此诸识相缘,不能亲取。非遮体有离自外境,亦非或一向遮体都无,但说自心不能亲取。心亲所取,定不离心;若离自心,定不亲取。

问:其心所法,唯既不遮,其真如性,经中不说,应非唯识。

答:成唯识说,识之实性,不离识故,名为唯识;非如心所,名唯心所,不名唯识。真如亦是心所实性,亦得名为唯心所法,此理通故。

旧论此中别说一颂,以立论宗。真谛颂云:实无有外尘,似尘识生故,犹如翳眼人,见毛两月等。菩提流支云:唯识无境界,以无虚妄见;如人目有翳,见毛月等事。理虽不违,勘三梵本,并无此颂,但译家增。

丙四∵显唯识义,举喻以成………………&helli

论曰: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翳,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

述曰:自下第四,显唯识义,举喻以成。旧论此中,设为外难,方显正理。此译家增,非梵本有。内识生时,似外境现,此中都无少分实义,显唯识义。如有眩翳,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举喻以成。或前虽引教,今以理成。

若安慧等以前圣者,说此内识生似外境现言,谓唯有识依他起性一自证分,似外徧计所执见相二取境现。所执虽无,妄情谓有;似妄情故,名似所取。成唯识论第一卷言:或复内识,转似外境;第七卷说: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转似我法外境相现。此师意说:见、相二分,是所执无;唯自证分,依他性有。中边等说:能取所取,皆所执故;由自证分虚妄熏习为因缘故,自体生时,似能所取外境相现。此中二取,都无少实,唯有自证,似彼而生,唯取自体,故无少法能取少法。愚者不知,谓离识体有实二分,故说唯识,令其了知。

[名相注释]故无少法能取少法《成唯识论》卷七云:“谓识生时,无实作用,非如手等亲执外物,日等舒光亲照外境。但如镜等,似外境现,名了他心,非亲能了。亲所了者,谓自所变。故契经言:无有少法,能取余法,但识生时,似彼相现,名取彼物。如缘他心,色等亦尔。&rdquo

若护法等以后圣说,言内识生似外境现,谓有依他自证见相三分而生,不离识故,名为唯识。愚者依此不离识法,执为离心有实境相,此实所取心外二取,体性都无。中边等说,二取非有,依他二取,其体非无。摄论等说,唯二等故。若无依他见相二分,即违厚严及诸圣说唯量唯二、能所取缠见种种等。故今唯有非有似有依他内识三分而生,都无少分离心之外徧计所执实二取现,故无少法能取少法。说唯识言,令其了达,不生愚昧,谓彼为有。

[名相注释]《摄论》等说,唯二等故《摄大乘论》卷第二云:“复次,云何安立如是诸识成唯识性。略由三相,一由唯识无有义故,二由二性有相有见二识别故,三由种种,种种行相而生起故。……唯识二种种,观者意能入,由悟入唯心,彼亦能伏离。&rdquo

即违《厚严》及诸圣说《佛地论》第三云:众生心二性,内外一切分,所取能取缠,见种种差别。《成唯识论》卷二云:“此颂意说,众生心性二分合成,若内、若外,皆有所取、能取缠缚。见有种种,或量、非量,或现、或比多分差别。此中见者,是见分故……或摄为二,后三俱是能缘性故,皆见分摄,此言见者,是能缘义。&rdquo

唯量唯二,能所取缠见种种等《成唯识论》卷八云:“诸圣教说唯量、唯二、种种,皆名依他起故。”《摄大乘论》(卷二所知相分第三)云:“唯识、二、种种。”彼云唯识,此言唯量;彼言二者,此言唯二。彼自解言,唯量者,无境故;唯二者,有见相故;种种者,种种行相而生起故,由有见相,得成二种,故见相分是依他起。《佛地经》云:现身土等。及前第二卷所引四圣教,皆有二、三、四分,故言种种,皆名依他起故。又种种者,是见分相分,各有种种行相,义如《摄大乘论》说。

成唯识论第一卷说:谓内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证起故;依斯二分施设我法,彼二离此,无所依故。第七卷说:三能变识及诸心所,皆能变似见相二分。此师说也,法体虽然,理犹未显,故次举喻,以成此宗。

如世有人,眼有眩翳,意识遂于空中见有发蝇等。等者等取空花黄色、第二月等,眩是乱病,翳是障疾。眼病为缘,意见发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由眼有病,以眼为门,意见蝇等,非即眼识,能见发蝇。如以手等按一目时,意识便见第二月现,非即眼识,见第二月。第六意识,以眼为门,同时明了,状如眼见,实非眼见,以五识中无慧执故。

成唯识说:现量证时,不执为外,后意分别,妄生外想。故自相分,识所变故,亦说为有;意识所执,妄计度故,说之为无。此护法等说唯六七有执者,解摄大乘说能计度者是意识故。又说:唯有二分内识变相,不离于识,似外境现,此中都无离识实物。如有眩翳,见发蝇等。

若安慧等说八识中皆有执者,以此等论诸文为证。眼有眩翳,见第二月,眼即能见。故眼识等,诸见相分,皆是所执,此中都无少分实义,谁言意识依眼见也,言唯意识能计度者!彼论意说,徧一切境而计度者,唯意识能。谁言五识无有徧计?若不尔者,此中云何说眼有眩见发蝇等。

广此等诤,如成唯识。瞿波论师,同护法释,以眼为门,意识能执。无有道理五识缘无,无分别故,一向缘实。如阿毗达磨经偈中说:无有眼等识,不缘实境起;意识有二种,缘实不实境。安慧解此文云:五识起执,必托似境实法而起,似色用故。不同意识缘龟毛等,本无亦生无似用故,不说五识不起法执。

唯缘实境,妄习内缘,所见外境,皆非实有。亦如发蝇,所见蝇蛇喻亦如是。故成唯识云:如患梦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此执为实有外境。虽有此喻,理仍未显,应更立量。

量云:极成眼识,定不亲缘离自色境,五识之中随一摄故,如余四识。此余意识,亦不亲缘离自诸法,是识性故。如眼识等。中间四识,比量准思。此成心外境,非内心所缘,次成心内境,定不离于识。

量云:此亲所缘,定不离此,二随一故,如彼能缘。又亲所缘,决定不离心及心所,所缘法故。如相应法。复第二云:余所执法,异心心所非实有性,是所取故。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

问:如他身等识,虽不亲缘,既许有体,何得名唯识?

答:成唯识论第七卷说:非唯识言但说一识,若唯一识无他等者,何有十方凡圣尊卑因果等别?谁为谁说,何法何求?故唯识言,有深意趣。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若如是知唯识教意,便能无倒,善备资粮,速入法空,证无上觉,救拔含识生死轮回,非全拨无恶取空者违背教理能成是事。故定应信一切唯识。

知清辨等,所执皆非,由拨依他圆成无故。

中边论中,慈氏尊说: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由此故知,说唯识者,契中道义。

[名相注释]《辩中边论》开宗明义颂释:“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rdquo

“虚妄分别有”,即有三界虚妄心也,此是依他起性,因缘所成,非有似有。

“于此二都无”,于此妄心之上,都无能取、所取之二,或都无我、法之二。

“此中唯有空”,谓此妄心中唯有真如,真空是空性,依空(我、法二空)所显故。“唯”是定义,以依他中,决定唯有空故。

“于彼亦有此”,于彼空性中亦有此依他起之妄分别心(即是俗谛)。前句妄分别心中有空者,即俗谛中有真谛(空即真谛)。此句空中亦有妄分别,即真谛(真如)中亦有俗谛,二谛对待而有,一有时则二皆有,一无时亦无二故。

“故说一切法”,一切法即有为(妄分别)、无为(空性)。

“非空非不空”,谓由空性故,及妄分别,故言“非空”,以二谛体是有故(即依他、圆成二性是有)。“非不空”者,谓所取、能取二,或我法之二皆无故(即遍计所执性是无)。

“有无及有故”,“有”谓安妄分别有故;“无”谓二取、我法二无故;“及有”者,谓于妄分别中,有真空故,于真空中亦有妄分别故。或“有故”者,指妄分别,“无故”即能所取,“及有故”即世俗、胜义二谛互有。

“是则契中道”,谓二谛是有,不同清辨;二取是无,不同小部,故处中道。

附:中观宗中道观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第八讲

“此中说心,意兼心所”,这个讲过了。“问:经中但说有心言,宁知有所?”他再问一次:经里边只说唯心,你怎么知道它包含有心所?“论曰:唯遮外境,不遣相应。”这是回答他的话:“唯”这个字,并不是说只有心王,是“遮外境”,并不排斥相应的心所法。

述曰:为诸愚夫,不知心外无实境相,便执实有,起诸恶业、二重障等,经说唯心,遮离心外徧计所执实境是有,不为遣除依他起性,不离于心;诸心所法,心为主故,说唯有心,理实亦唯有诸心所。

这是再解释一番为什么这个唯心并不是说唯心王,而还包涵有心所法。因为我们这个“唯”,是遮外境,把“心外是有实在境相的”这个执着去掉,并不排斥跟心相应的心所法。它也是依他起性的,这个是有的。

为什么要排外境呢?“为诸愚夫,不知心外无实境相”,因为愚夫不知道心外那些境都是虚妄的,是执着产生的徧计执;“便执实有”,以为它是实有;因为执实有外境,就要造业:“起诸恶业、二重障等”,烦恼障、所知障都要起了。因为执着外境,要追求、或者是要消灭(敌人),这样就造了很多恶业,也起了烦恼障,也起了所知障。

“经说唯心”,所以经里边为了对治它们,就说唯心;心外的境是没有的,不必追求,也不必排斥。“遮离心外徧计所执实境是有”,“唯心”的意思是说,心外的徧计所执的实在的境是没有的。凡夫执着为实有,实际上是没有的;既然是没有的,你就不要去追求了。

这个徧计执虽然是没有的,但是并不排除依他起,“不为遣除依他起性,不离于心”,不离于心的就是心所法。心所法跟心一样,与心相应,也是依他起性,这个并不遣除、不排除。以徧计执执外境是实有,这个要排除;跟心相应、依他起的心所法,并不是我们要排除的对象。“诸心所法,心为主故,说唯有心”,因为心是主,我们说一个主,就把它所属的那些从属都摄在里边了,所以不必再说心所法了。“理实亦唯有诸心所”,实际上说,不但唯有心,也唯有心所,心所跟心都是依他起,都是有的。

这是解释为什么经中但说唯心,怎么知道有心所法?就是这个道理。

问:何名相应?

这就是节外生枝了,你说心所法与心相应,那么什么叫相应呢?

答:成唯识论第三卷说,谓心心所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即具四义,除同行相,乃名相应。彼违瑜伽,及理有别,皆如彼说。

大乘唯识里边,心王心所相应,有四个义相应。以前的有部或者经部是五义相应,加一个行相也相同;这里《成唯识论》——唯识宗的看法,行相是不同的:心王是了别、受心所是领纳、想心所是取相,各自的行相是不一样的,所以行相不同;但是其它的四个是相同的。

“谓心心所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心王心所行相虽然不一样,但是它的时间是一样的,同时生起来;依同,都同时依这个根;所缘的也相同,同缘这个所缘的境;事是说它的数量,心王一个,心所也是一个,绝不能同一个心所法同时起两个、三个,一刹那之间每一个心所法跟心王一样,都是一个,所以“事等”。因为有这四个相同,所以叫相应,“故名相应”。就是说,时同、依同、所缘等、事等,这四个是相同的。“即具四义,除同行相,乃名相应”,因为这四个意思(行相不一样,要除开),就叫相应。以前我们讲《百法明门论》的时候,好象也讲过了。

“彼违瑜伽,及理有别,皆如彼说”,它这个里边跟《瑜伽》有一点不一样,因为它讲的,各具异意,依据的道理不一样,所以说有一点不同之处;跟《俱舍》也不同,《俱舍》里边是五个义(五义具足,名为相应),它这里是四个义。这是唯识宗的正宗的说法,四义相应,行相是不同的。

什么叫行相?“行相,见分也。相者体也,即谓境相;行于境相,名为行相;或相谓相状,行境之相状,名为行相(《成唯识论述记》卷三)”,相是相状(那个样子),就是见分,它在缘境的时候,这个心的见分它起那个样子,叫行相;就是行所缘的境的时候,它的心的一个相貌,叫行相。《成唯识论》就举几个例,“了谓了别,即是行相,识以了别为行相故”,识,心王以了别为行相;那么心所就是受、想……等等,它们各有各的行相。所以说行相是不一样的,而其它(四义)是同的。(资料1)

问:若遮外境,岂复亦遮自身诸识各所变耶?

答:今亦遮此诸识相缘,不能亲取。非遮体有离自外境,亦非或一向遮体都无,但说自心不能亲取。心亲所取,定不离心;若离自心,定不亲取。

他再提一个问题。你说要除开外境,那么一个补特伽罗身上(它有八个识,这八识各了各的,不是一个)自己识所变的那些是不是也要排除?就是说,这几个识是不是能够互相缘的?

“答:今亦遮此诸识相缘,不能亲取。非遮体有离自外境”,不但要遮止离开自己心的那个外境,即使是一个有情身上自己有的那几个识也不能互相缘,还是各了各的。如眼识只缘眼识的相分,不能缘耳识的相分;耳识只能缘耳识相分,不能缘鼻识的相分,各是各的,每一个识都有界限,不能超出自己的范围。所以说即使是自己身上的几个识也不能缘它以外的境。“亦非或一向遮体都无,但说自心不能亲取”,并不是说,离开自己识以外的东西都是没有的;这仅仅是说,识以外的东西,不能亲自去取(不能亲缘),要隔一层。亲自能缘的是自己那个识所变的相分,而外边的那个东西只能是增上缘,不能亲取。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