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以严密的逻辑思维,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引导人们依法修持,获得最高无漏果,离苦得乐,趣向自由解脱的境界。而这一过程,关键在于转依。如《成唯识论》说:“由转烦恼,得大涅盘,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这里显示了唯识教施设目的所在。唯识的理论既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理,必须要我们悟证。如果说了却不付诸实践求证,又有什么用处?况且唯识的行证方法,大都是觉者经验之谈,只要依照方法去修学,一定能证得圆满菩提,所以转依在唯识学上是何等重要啊!
转依,既是入唯识性的方法,亦是修观的过程。《摄大乘论》云:∵∵“为转所依,为欲证得一切佛法,为欲证得一切智慧,入唯识性。”须知宇宙的现象界,天:堂地狱,皆离不开第八阿赖耶识,乃至出世间无漏果报,也舍识上之杂染转智而生。转舍阿赖耶识中烦恼所知二障,显现涅粱菩提,这一舍一得,就是转依的妙用。佛陀降生入世施设言教,无非就是为修证服务。为不负世尊入世的本怀,有必要对转依定义,方法、步骤和结果等加以论述。
一、转依定义转依,是学佛到成佛的整个过程及方法,是否正确认识,必须关系到众生的生死与涅盘,流转和还灭,烦恼及菩提。可是涅盘,菩提,解脱、还灭,证果,无非以转依一词所涵摄的意义较为圆满。
转依,依字面释,转即转变。窥基云;∵∵“转,谓转舍、转得。”任何事物在转变过程中,都有两种对立体在不明显地发生着对抗排斥,当一方被遣除,则另一方就成立。从字面上讲,即转舍遍计,转得圆成。在思量能变识中,释‘转”有二义:∵∵(1)流转义;第七识本身相续不断的流转,∵∵(2)随转义c第七识跟着第八识转现。第七识在未转依前,唯取第八赖耶识能缘见分为我,因而舍去自我,得以悟契真理,即是转义。但转依一词,主要是谈转的对象,所以这里有必要对‘依’加以解释。依,凭字面解,是所依,凭仗义。《成唯识论》云:∵∵“依谓一切有生灭法,仗因托缘而得生住,诸所依托,皆说为依。”依,便是指依他起,即遍计,圆成所依的依他。以依他为所依,便有转舍遍计,转得圆成的意思,是从依托不离义来说、依他起具有遍计圆成的两面。凡位以遍计占优势,圣位以圆成显露,能做转舍转得的所依止才立为名。按字义说,宇宙万法都不离识,一切染法以八识为本,即赖耶做依止,因此所依赖耶是因,万法为果,如无赖耶,一切法则无以生起。无著菩萨说:“因相者,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无性论师说:∵∵“所依即阿赖耶识,是彼因故,能引彼故。”可见依也就是因。所依有三:①种子依(因缘依),②增上依(俱有依),⑧等无间缘依(开导依),在《成唯识论》上有详释。
再从转变后的所依还有二种;①持种依;第八阿赖耶能含藏有漏无漏种子,这二种子,平等恒有。凡位唯是强烈有漏种的熏习,有漏现行,全无无漏。当圣道生起,灭除染种便熏起无漏种,是名持种依。②迷悟依。因众生烦恼,隐覆真如,不达真理,而流转生死,为迷依,由圣道力遣惑显真,证无漏法,不为二障生死所盖覆,为悟依,以真如的未得和已得,说迷和悟。迷、悟以真如作所依而转,真如就是衡量迷悟约标准。
转依就是转舍或转得的所依,转是一件事,依是一种法。二事相合便有转依的定义。二事究竟是什么?染净一切法的所依即指赖耶一法,要转变此法,应将阿赖耶识舍弃,换上一个新的所依,也就是说转舍藏识中染污有漏与烦恼所知相结合的法,唯以清净无漏的种子为依。一个人改恶从善时,也就转舍原有的不净依,换来善的清净依。便于趣向解脱。把握人生根本的价值。
二、转依的种类
大小乘所修证的果位不同,分别以阿罗汉果,和无上佛果。同样,转依位别,亦有广狭之分。以狭义说:真正的转依,只有到佛立才得以圆满。从广义议:“菩萨由资粮位乃至十地,与小乘圣者相雷同,各得一种转依。”因此,在唯识论典中说到转依时,列有六种,如《摄论讲记》说:∵∵“究竟的转依,虽是无住涅盘,但从转舍转得的少分全分等建立六种。”前四种是大乘转依的层层深入,后二转依位,便显示了大小二乘的差别。此六转依位,现依次以二说相较,以显其种类差别:
A、损力益能转;
在唯识论上,此约资粮加行初二位而说,当菩萨进入资粮位,由于过去生中所熏多闻,即对佛法产生胜解,依此力阻挡恶业袭入,种诸净善,染污有漏法随即消灭,清净种子便得生起,当进入加行位,由在资粮位上多闻熏习,从而生起惭愧力量,对已所造染业及无诸佛妙德而羞耻。于:是能鼓起力量精进不懈,损减本识所藏的染种势力,增益本识内新增加的净种功能,但未能断除二障种子,要证得真正转依,才能伏种子现行。
B、通达转
《唯识论》,从第三通达位说,亦称见道位。此位能证得一分转依,由经过加行位的世第一法,从而悟入见道,通达法性理,断灭烦恼所知的粗重二障,见二空真理。因所断只是分别障,俱生障犹存,惟转依一分,因而尚未圆满。
《摄论》以初见道一直到六地,此间皆可统称通达转。∵∵《论》云:∵∵“谓诸菩萨,巳入大地于真实非真实,显现不显现,现前住故,乃至十地。”此说,和唯识论的初地是通达,二地以上是修习有异。
C、修习转
《唯识论》此约第四修习位,说此位的菩萨,从初见道直到十地,即金刚道未入以前?在修证的过程中,以十波罗密行渐次在十地的每地中断一种障,证一真如,即断除初地见道所余的俱生烦恼,所知的二障粗重,渐次证得诸余真实的转依,此断舍断得便名修习转。
《摄论》,修习转在后四地,以六地到十地,虽所修的无相,长期真实现前,并能勤策修习,为期待断未净尽的所知障,令非真实相不再现。《论》云:∵∵“谓犹有障,一切相不显,真实现故。”这与唯识——每地属修习转有别。
D、果圆满转(此转在《摄论》上见解同唯识论)
《唯识论》,此约究竟佛果位说,这是经三大阿僧祗劫修习无量无边难行苦行诸波罗密多行,直到金刚喻定现前时,便永断无始以来的一切粗重障,顿得究竟佛果最极圆满的转依。于是三德具足(断、智、恩),功果圆满。
E、下劣转(此转在《摄论》意同《唯识论》)
此约声闻、缘觉二乘位的转依说。它是为针对下面的广大转,显示大小乘差别转而设立。由二乘的转依比及佛果,远远无法及得上,理由是二乘所证的转依有五短处;①唯自利;②欣乐厌苦,③唯达生空,④唯断恼烦障,⑤唯证真择灭,⑥无一切智无胜堪能。如此下劣绝非大乘转依。
F、广大转
《唯识论》:约诸大菩萨的大乘位转依说,此转为针对前下劣转特立,以显示大乘殊胜,此转亦是果圆满转,但果圆满转专为菩萨说,此转表现大乘有六胜·于小乘①唯利他,②不住涅盘,③双达二空,④双断二障,⑤证得无二转依,⑥具…‘切智有胜堪能。
广大转指的是菩萨,并不是佛果。如《摄论》云;∵∵“六广大转,谓诸菩萨,兼通达法空无我性,即于生死见为寂静、虽断杂染,而不舍故。”此说与《唯识论》有异。
三、转依的方法与实践
上述内容对转依义及种类,有了初步认识,至于如何步入转舍的所依,通过什么方法进行实践: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不能不详加以说明,转依即转染种得净种时历程,种,便是所依。《成唯识论》云:“种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种子要等待缘才能现行。缘有四种,谓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因缘指的是种子(在狭义上对果而立),其余三缘是助种成现的条件。由此四缘,种生现决定无碍,而今有漏种的所缘境是有漏的,以赖耶为所依的一切法也是有漏,理所当然的,现行种也该为有漏的,但如果想把有漏现行种熏成无,漏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无漏种早巳寄存在阿赖耶识中尚未开发。众生要获得转依,就需要开发,至于如何挖掘有待于转依的方法与实践。
本有的无漏种子,因为有漏现行的染法和有漏的所缘境,以及有漏种的遮蔽而隐覆,如金矿中的矿石夹杂的矿垢,杂质令金子无法显现,须有强烈的外缘加以引发。吾人本有的无漏种也是如此。以缺乏外缘,所以不能显现。
因而转依的最好方法,便是培养无漏种的外缘,外缘必须具备强盛的能力,从中引发出赖耶中的无漏种。外缘得从增上缘上培养,只有此缘成熟了,其余都将易如反掌。
应从两个方面来培植增上缘,即(1)熏种:即熏习培养本有无漏种增长,(2)断障:即断灭烦恼、所知二障,意谓无漏种的增盛一分,烦恼所知势力便减弱一分,如何去熏习无漏种呢?
(一)从广义来说,∵∵《摄论》云;“佛世尊所证境界,永断烦恼,所知障故,以最清净法界所流经等教法,名最清净法界等流。”在熏无漏种的过程中,必定有能所互为相熏,即是有影响的一种势力去熏陶另一种正待接收的事物,现无漏种正等着开发,只有用最平等清净法界中流出的教法作为能熏,去熏发它,所谓依教奉行、如理作意,从而认识宇宙诸法实相,用四寻思至四实智证知、能所双亡,当下泯灭诸分别,实证诸法实体。蛔图:
这时净种渐增,即趣还灭,由净种增长的缘故,染种减灭,染净对峙,便不能长久共存了。此刻无漏种现行,增上缘成熟丁,诸法本体也就容易引发,这样无分别智、所缘缘、等无间缘三缘具备,无漏种现行,即入见道。这个闻思熏修的历程就是转依的入门方法。
(二)以狭义来说,通过闻思的加行虽入见道,但还不是真正的转依,比如欲达某目的地,到了车上,算是具备了干粮、车票、确定了方向等一系列的筹备,至于以后或发生什么意外事故,或车子误点等,却尚未可知。同样无漏种虽已代替有漏种起现行,可是由多闻熏习,如理作意,毕竟只是第六识在定中的活动,因为见道乃是靠止观力而得的。所以所熏成的无漏种起现行,由于是初起,力量薄弱,只能够断涂分别而起的烦恼障、所知障,对无始来随身的俱生障(微细)在见道时犹未断除,一旦出定,无漏种就不起作用。只有数数修习,到真正转依的时候才断除俱生障。在此之间的修习,都由止观的继续来作为转依的实践方法。由以上推论而知,转依最彻底,永不间断全力以赴的实践方法,那就是止观。《摄论》云:“菩萨巳入于地,已得见道,已入唯识,于修道中如何修行?于此所说安立十地,摄一切经皆现前中,由缘总法出世后得止观智故,经无量百千胝那庾多劫,故修习而得转依。”
总而言之,闻思是认识的历程,是无漏种起现行的增上缘,虽然也说是转依的方法,可止观不仅仅是推动转依的主力,·电是实践的基础,如果说闻思是入门,止观便为求得转依的因素,二者缺一不可。只有以认识为实践的基础,以实践为认识的加深,如此循环往复,转依才得以圆满。
四、能转智与所转舍
掌握并运用转依的方法,是为了更好完成转依的任务。转依内容有四,谓能转智,所转依、所转舍、所转得,在四义当中,是能转智以所转依为所依,由所转舍从中证得所转得。此中,能转智和所转舍二者,都是实践中的法,在转依过程中极其重要,直接关系转依的生成,为突出转含二种过程中所依据的条件,下面对能转智与所转舍略加解释:
能转智,亦名能转道,这是指能转含二障,转得二果的法,即智慧。智慧的现行,必须得遇净缘,得善知识的开导,听闻汇法,如理作意,称量思维,才能生起智慧,这智慧是一种能断惑之力,它能审察事理,判明是非,有断惑证真的能力,总搅地前地上及佛果位上的一切智慧,通常说有三种作为断惑证真的不同道体,这就是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
所谓加行智,以闻思所成慧及修慧一分为性,缘诸佛菩萨所说正法敦理,依教修习观察法性,渐遣一切世俗假相,能引发根本智得名。所谓根本智:由加行智,违相即尽,便起真实无漏的智慧。所谓后得智:根本智引发所得来的智。智体无漏却有分别,变似真如,这种所观空性的体性是真如,也名法性。同根本智无异。
此三智,在《唯识论》中统分二种:①能伏道:这是说此智能伏二障种子势力,致使它不现行,此通有漏,无漏二道,有漏道指有漏加行智,无漏道指加行、根本和后得三智。②能断道:此智能永断除烦恼,所知的二障种子和现行,这仅属于无漏的智慧;所以它在三智中,是限在根本和后得二智。
问曰:根本智是永断二障,何以属能伏道?答:根本智以程度上有区分,比如初地时的根本智,并未全断二障,而是断证的一分,只有一分的真实转依,虽是根本智,亦摄于能伏道。
由此二道或三智能够转舍一切染法,
厂障(所断舍)所转舍{
{非障(所弃舍
五、转依的结果转得一切净种子,这净种便成为证果的所依。
再说所转舍,它是由能转道的智慧力量舍去烦恼种子和劣无漏法,舍的含意是,从此以后永远不再成就。此中有二(1)障舍;也就是所断舍,指烦恼所知二障种子。意思说当无漏的真无间道智生时,和障于圣法的烦恼所知相对峙,才有能断之力,因为障和道是敌对性的。如明与暗,二者相违,可以想像,圣道现前就无惑障立足之地,由于圣道增盛,二障衰减,使二障不得不断灭。(2)非障舍:亦名所弃舍,即是要转舍二障之余的非障,即有漏善法、劣等无漏种子和无证法。其实这些非障法,并没有发生多大障碍的作用,也无需要用功灭除,因此大可不必断舍,这弃舍的舍,是说到金刚喻定现前的时候,引起最极圆明纯净的本识,明白地说,当能持的第八识转为纯净无漏时,就不再任持有漏法和劣无漏种子,此识所藏的,纯为殊胜无漏种,这些非障种子也自行消失,以及现行也永不再生。在金刚道末无间道时,顿然灰尽,纯净无暇。如图:二执所知二障
从上述转依方法作为入门,以便作为对转依整个实践的历程,通过止观修习,由得转依而告终。可知如是转依结果便从舍中所得。《唯识三十颂》云:∵∵“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凭籍能转的智慧,转舍烦恼、所知二障,从而体用兼得,得证二转依果,即所转生的大菩提果和所显得的大涅盘果。
阿赖耶识的能藏之义正舍去时,连同二障种子同归于尽,如此则变换了另一本识——无垢识,无垢识所摄均无漏种现行熏习,无有尽时,在圣位中智用强大,以智为主。智分别有四种,从八个识角度说,它们分别由有漏八识中转依而来,四智统摄了一切无漏功德,以菩提作为大总摄,菩提则是转依所得,理由在:
(1)转第八识所得的大圆镜智,能摄藏无漏种子,能现自受用身土和余三智的智影,状如极光明大镜。
(2)转第七识所成的平等性智,和有漏第七识其用相反,于内证诸法平等理性,外观诸法自他平等,无有高下,常与大悲大慈恒共相应,随十地菩萨所乐所欲及变现他受用身土。
(3)转第六识所得妙观察智,善能观察诸法的自相共相,便能在诸大会上,转大***,施设无数方便,断诸有情疑网,令得妙法的安乐。
(4)转前五识而得成所作智,就示现一切身土等法,来适应地前和二乘圣人并凡夫的根机,以成佛果本愿力所应成的事业。如图;
厂女@@@——N§/\m——Ⅲe@女±“。”i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土问曰:*大菩提为什么是所生得呢?”答:“因含藏在赖耶识中的菩提种子本来俱有的,却被所知障蒙蔽了无法生起,后由能断的圣道力量,断除所知障,清净种子即可由种位发起现行来,所生得的原因就在于此。”
问:“转识成智,四智到了佛果位才能转吗?”
答:“四智有在地上初转的,也有在佛果位转的。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一入初地,就现前。但在初地以后的各地,有时现,有时不现前,直到八地才永现前。妙观察的生空品观察智,二乘见道时也现起。法空观品观察智,到菩萨见道位才生起。因法空所观,只有菩萨非二乘能观。而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剑佛果位才能现起。”
众生在转依后的一切法唯无漏功德,唯菩提是无生大用,体即涅梁,真如体性、自性清净法界,为转依后所显的实体。简别于真如,真如即统一切法,涅盘是证体时对真如的描述,∵∵因涅盘是圣者转依所显的自内修证,因而别立此名。《涅盘经》曰:“无生灭,无造作。”这是对诸法实体的形容,体用不即不离,表明佛法并非趋向空寂,于是对用立名,可见涅盘是无漏功德的所依。欧阳竟无说:“生得一分菩提,即显得一分涅盘,涅盘必待菩提而显,所以要发菩提心来显现它。作用为菩提,归趣仍在涅盘”。
其次,为什么说涅盘是所显得呢?由于其体即真如性,如虚空般清净无染,此清净法界体,本就众生无始以来所具德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但为客尘烦恼所知二障遮覆,便不显光明。如果光明,一旦显发时,自性本体一时尽清,其相大白,犹如云开日显,是为显得。
虽是一切法中同一实相,然而断惑除璋各有不同。论中列有四种涅盘:
(1)自性清净涅盘,即众生圣人共同体性的实相涅盘,而由众多的客尘烦恼所覆盖,如莲花出淤泥,本自清净,湛然凝寂,无有生灭。其体与一切法不异不一。
(2)有余依涅盘:烦恼已断,真如已证,涅盘亦得,只是残余的微细异熟苦果依身未灭。
(3)无余依涅盘,烦恼不仅灭尽,所残余依的异熟苦果也灭,是众苦灭尽无有余地的涅梁。
(4)无住大涅盘:这是大悲心菩萨所显示的涅盘,此位菩萨,纵然住无余依涅盘,但为穷未来际,利乐有情,唯以无住而住。
六,结束语
转依显示了佛教最根本的特色,非哲学及余教所能及,从其概念所涵摄的范围而言,转依为无上果的概念,由能伏断二障的,对赖耶识,真如的舍染得净及迷至悟的所依,舍弃二障和劣无漏种,便于转依得大菩提涅盘果相,如是别开生面地阐述转依的异时因果,引出种类差别,着重设立方法以实践,强调转舍的所在,最终趣向于体用兼的、人人向往的菩提涅盘,故对其一系列的名义步骤等科目的研究,很有必要。同时,对自己在学修方面有着启发与借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