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记前言
讲记前言
作者?译者
《瑜伽师地论》为弥勒菩萨所说,原为梵文,後由唐朝玄奘法师译为汉文。
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上看,玄奘大师到印度取经,主要就是为学习《瑜伽师地论》。玄奘法师到印度从戒贤论师听闻这部论,有一个故事。
戒贤论师原患有风病二十余年,时常发作。在玄奘大师抵达那烂陀寺前三年,病发时尤其痛苦,於是想要自尽。这样动念以後,梦见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其中文殊菩萨对他说:「你以前做国王时虐待老百姓,所以现在受此果报。你现在若自杀,这个罪业并没有结束,死了还是要受苦。你应该要发大心弘扬佛法,才能消灭罪业。现在从支那国来了一个出家人,正在路上,你要等他来,为他讲《瑜伽师地论》。」梦醒之後,风病即渐渐痊癒。当戒贤论师见到玄奘大师时,问他:「从你的祖国到这里来,前後需要多少时间?」他说:「三年。」与梦兆相符。由此可见,玄奘大师到印度学习《瑜伽师地论》,有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的因缘,劝请戒贤论师不要自杀,而专为玄奘大师讲《瑜伽师地论》。戒贤论师为玄奘大师讲解此论,一共讲了三遍。
《瑜伽师地论》的特点
趣向三乘的修行者,希求转凡成圣,趣证涅盘或无上菩提。弥勒菩萨大慈大悲,教化人间凡夫转凡成圣之道,以渐次教授的方式,从我们能领解、能做到的地方说起,让我们发道心,知道应该如何起步,既能符合佛的法印又能契机,下手处不会说得太高。《瑜伽师地论》共一百卷,内容由浅而深、有略有广,它不是佛法概∵论,而是全面而详细的、深刻而有次第的开示了全体佛法。论中阐明一切凡圣的因果∵--∵生死的缘起及涅盘的缘起;开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修行的道次第,将由凡转圣的过程、条件及方法做了完整详细的说明,完备地介绍了修行的次第,就如同∵一张道次第的详细地图,若能循此路径,则可避免歧途,安全地到达解脱的目的地。所以,本论为有心於圣道者之所必学!
虽然我们是尚未成就圣道的凡夫,但是学习《瑜伽师地论》能建立符合佛意的正知正见,对於一切修行的法门,可以此圣教量作为量尺,不会随着别人的舌头转。若∵依此起修,即能开展正确的修行,这件事非常希有难得!若是能够认识《瑜伽师地论》这样的重要性,即便用多年的时间去学习,也是值得的!
近年来,汉传佛教徒欢喜静坐的风气渐盛,可是不容易取得正确的、圆满的习禅知识。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就是学习天台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摩诃止观》、《小止观》。第二就是学习《瑜伽师地论》,尤其〈声闻地〉中对於静坐修奢摩他的教授,说得非常详尽,为其他经论所不能及。其中说到色界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定,以及慈、悲、喜、舍四种三昧等,这是现今我们汉传佛教徒特别需要努力的部份。所以,欢喜静坐的人尤其应该学习《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对於圣道次第、禅法等的开示全面而深入,源头来自於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是修学圣道已经成功的大圣人,他对我们开示了这个修学圣道及习禅的法门,我们应该百分之百的相信!想要坐禅、成就圣道,应该从这里开始学习!
论题略释
「瑜伽」,是印度语,翻译成中文是「相应」义。相应者,相合也;通说三乘的境、行、果、教中,都具有相应的道理。
(一)境瑜伽:心所缘虑的一切染净境界,都具有不颠倒的第一义谛真理。佛应机而宣说的教法,能恰如其分地说明诸法实相,与真理不相违背;依之修行,能顺向第一义谛,能到达涅盘彼岸。故知境与教理、修行、果证,都是相呼应、相契合的。
境瑜伽通於一切境界,诸佛圣者为契理应机,而对境瑜伽有种种异说。其中可以用观待、作用、证成、法尔四种道理,去贯摄通达教理行果,令境与行果、行与果法得以相应。
(二)行瑜伽:佛法中一切修行的法门都是相互随顺的,都是向於第一义谛的,都是符顺佛的教导的,都是进趣大般涅盘的。因此,行与证也是相随顺的。
行瑜伽通於一切修行法门,诸经论中或以三十七道品为瑜伽,或说止观双运为瑜伽,有以菩萨五地或八地以上之悲智双运为瑜伽。从初发心修止观,到止观双运、悲智双运次第渐进,佛所宣说的一切修行法门都能更相随顺,称正理、顺正教、趣正果,如是相应。但依《瑜伽论释》的解释:「正取三乘观行,说名瑜伽。」意指此处主要择取三乘观行为相应之正义。三乘行者依符合佛陀圣教义理之法门不断地进修止观,即可获得殊胜的三乘道果。由此可见,以修止观为瑜伽,是符合正义的。
(三)果瑜伽:修三乘圣道所成就的果德,也具有相应之义。小乘初果乃至四果、辟支佛、三明六通等;大乘十地菩萨乃至佛果、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此一切果皆更相随顺,与因位的行修相应,亦与第一义谛真理相应,都是符合佛陀正教的。
(四)教瑜伽:佛由大悲心的推动,为众生宣说其所觉悟的法性真理,这清净法界等流能恰到好处地显示真理,与第一义谛相合。若随顺佛教,亦能契合於修行,引发圣道,成就三乘殊胜果位。因此,教理也有相应之义。
总说相应义,若以智慧贯摄通达三乘的教、理、行、果,则能缘心在一切境界上活动时有方便善巧,其所对境即皆成为清净无染的佛法,是名相应。
「师」,具巧便慧,能适时应机契理的调化弟子,为众弟子所仿效者之美称。《瑜伽论释》有二解。一、三乘行者次第串习闻思修,行久功深,渐次成就三慧,自行满足,又能展转饶益同梵行者,是名瑜伽师。此瑜伽师之程度,通於内凡之加行位及圣位之声闻四果,乃至十地菩萨。
二、诸佛如来圆满成就一切功德,用无量无边的法门,能随众生根性所适宜的,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调化一切凡夫乃至入圣位之弟子,能随时随地有次第的、恰到好处的教令诸弟子修习正行,是名瑜伽师。这是已经成就佛果位了,是最圆满的瑜伽师。
「地」,生成住持义。《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从〈五识身相应地〉开始,乃至到〈无余依地〉,凡圣因果统无不备。若能随顺学习此论,依之起修,则能生成、住持三乘圣道而不失坏,犹如大地,有生成住持万物之功。
「地」的含意,《瑜伽论释》又有四解:一、境界义:〈本地分〉之十七地,是瑜伽师所活动的范围与处所。二、所摄义:此十七地摄属於一切瑜伽师。三、所依义:依,是依止。诸瑜伽师依止十七地的教授范围而修习,即能增长功德法,无漏圣道因此得以现行。四、所行义:行,指心的活动。凡夫舍弃世间五欲,修学佛法而未获成果,此时是很艰难的。但是,当修学十七地成就圣道时,即可於大自在的境界中受用法乐。如是次第昇进达於佛果位时,清净平等的无分别智即常与离一切∵名言相的、不住生死与涅盘的境界相应。此说第一义谛是瑜伽师的心所活动的范围。
始从凡位直到佛果,随其修行的浅深,十七地是属於一切瑜伽师的,而一切瑜伽师也摄属在十七地之中。
「论」,《俱舍论》:解教诫学徒,故名为论。《瑜伽论释》:用问答的形式,简择观察诸法的体性与相貌,名之为论。或说「论」是以言语赞叹、诃斥的意思。在本论中,弥勒菩萨是以诃斥生死的苦恼、赞叹圣道的功德,开示我们发菩提心、学习《瑜伽师地论》,也就是劝导我们学习教、理、行、果,修习止观,以成满瑜伽∵师的功德。
论纲简介
《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共为五分。
一、〈本地分〉:《瑜伽师地论》依〈本地分〉立名,内容是说明三乘瑜伽行者必备的条件与知识,其余四分则是解释〈本地分〉的。由以此第一分为根本,故称之为〈本地分〉,共有五十卷。
〈本地分〉之十七地,分别为:〈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及〈无余依地〉。
二、〈摄决择分〉:解释十七地的深隐要义,有三十卷。
三、〈摄释分〉:分类统摄四部阿含的经义,通说一切《阿含经》的内容,有二卷。
四、〈摄异门分〉:《阿含经》中以不同的名相,表达相同内容的解说,有二卷。
五、〈摄事分〉:解释三藏之要义。其中大部份是解释《杂阿含经》的修多罗,少部份解说毘奈耶及论议。有十六卷。
《瑜伽师地论》的内容大要,可分为两大部份。第一部份:介绍小乘,共有三十四卷。第二部份:介绍大乘佛教,从三十五卷开始到第五十卷。由五十一卷的〈摄抉择分〉开始,就是解释前面的五十卷,其中也包括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教义。
小乘佛教的部份:〈五识身相应地〉中学习什麽是心,〈意地〉说到六道轮回;会合二地大意,即教授苦谛义。什麽是苦?就是你的虚妄分别,另外没有苦。其後〈有寻有伺等三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无心地〉等,使我们明白世间是苦,教我们厌离;又说到禅定,更是我们所需要的,应该学习的。∵进而正式介绍小乘佛教,有〈闻所成〉、〈思所成〉、〈修所成〉三地,乃至〈声闻地〉;从初入佛教开始,一直到最後得阿罗汉,将小乘学者修行的方法及次第,∵说得非常完整而微细。其中〈修所成地〉是〈声闻地〉的缩影,更精简地说明转凡成圣的方法。所以,佛教徒希望掌握修行次第的精要,应该学习〈修所成地〉。
从三十五卷开始到五十卷是大乘佛法,内容大要是以发无上菩提心为始端,次後修六波罗蜜,得无上菩提。此中解释六波罗蜜之禅波罗密、般若波罗蜜,特别深奥。第三十六卷的〈真实义品〉,详细解释唯识三自性--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及大乘唯识的殊胜观行--四种寻思、四如实智,这是大乘佛法所修的圣道,一定要在奢摩他中作如是观,借重定来加强心的力量方能悟入,这在大乘佛法中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注解
玄奘大师从印度回到中国,翻译《瑜伽师地论》以後,有很多人学习这部论,所以当时与此论有关的著作非常多。但是,现在我们在藏经里能看到的注解中,完整无缺的只有唐朝新罗的遁伦法师编集的《瑜伽论记》,他是汇集各家注解来解释这部论的。另外,有窥基大师的《瑜伽师地论略纂》,只解释到〈本地分〉的五十卷。此外,还有一些残缺的著作,其他都佚失了。印度也有大德注解《瑜伽师地论》,即最胜子的《瑜伽师地论释》。在《瑜伽论记》上提到,它原来有五百卷,但玄奘∵大师只译出一卷。
近代还有一部注解,是清末民初北京三时学会的韩清净居士所编着的《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汇编》。可惜此书当初打字印刷时,校对有问题,内容略有缺漏。韩清净居士是有名的唯识学者,对於唯识非常熟悉,他将《瑜伽师地论》详细分科,使论文的纲领次第井然,义理容易显现。又有《披寻记》将论文前後互相印证以解释《瑜伽师地论》的文义,对於学习者的理解很有帮助。所以,我们学习《瑜伽师地论》时,可以采用韩居士的科判,并参考《瑜伽论记》、《瑜伽师地论略纂》及《披寻记》。
编者按
玅境老和尚於一九七三年在美国加州奥克兰成立法王寺後,开始深入研习《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等唯识经论,有感於《瑜伽师地论》对修行的境界与理论说得详细,在创办法云寺禅学院时,即带领学众深入研读此论。而其中第二十卷的〈修所成地〉是〈声闻地〉的纲要,精简完备地开示了修行的次第。若有新生入学,和尚即嘱付应先学习〈修所成地〉,令其能尽早理解修道次第,能於日用中起行。其後***、美加等地,凡依止老和尚所成立之《瑜伽师地论》研讨班,亦皆依教∵示从〈修所成地〉研习起。〈修所成地〉在《瑜伽师地论》中、及在圣道的闻思修学上之重要性,由此即可略见一斑。
老和尚曾三次宣讲〈修所成地〉。其中,第一次在法云寺禅学院的正式课程中为学众所宣说者,以及最後一次於二○○二年在台中清凉寺禅七中为禅众所宣讲的版本,最为完整。此讲记即依据此两次的宣讲编辑而成。讲记前言则依老和尚在学院讲述《瑜伽师地论》时的「初发论端」,以及二○○二年七月在美国加州闻思修居士林宣讲「《瑜伽师地论》概说」的相关内容,缀辑成文。
以涅盘为上首,学习经论确立正见,依正见起止观正行,进期转凡成圣;这是闻思修习佛法的目标与常轨。敬祈同行愿者,在学习了〈修所成地〉,掌握道次第要义後,还能进一步学习《瑜伽师地论》,依教起行,乃至成就圣道,令教法、证法由是得以久住世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