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二、例余识

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

这是「料简识生」这一科。前面这一大段是「别辨五相」,就是别别的说明这个五识相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个识,每一个识都有五个事情,五件事。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业用这一大段说完了。第二段「总显相应」,就是把这五个识的五个相,在一起说明他们合作的情况,那么就是率尔、寻求、决定、染净、等流用这五心,说明这五识和合相应的相貌,叫做「总显相应」。「总显相应」里边又分成两科。第一科「料简识生」,就是观察这个识的生起的相貌。第二科是「喻所依等」,「喻所依」还没有讲。这「料简识生」分两科。第一科是「生因缘」,就这个识的生起,当然要有因缘,没有因缘是不能生起的,这一科也讲完了。

第二科是「生随转」,这个生起的随转,随相续不断的有点变化,就是刚才说的率尔,又是寻求了,寻求以后又是决定了,决定了以后又有染净、有等流了,这叫做「随转」。这一科里边,先说眼识的初三心,后来就说是后二心,这一科也是讲完了。现在这里说「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是第二科「例余识」,就是用眼识的情况,来譬喻其余的事,也是这样子,这样意思。

「如眼识」,它的这个生起的情况,由率尔乃至到等流是那样子。那么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应知亦尔」,也是和眼识一样,也是这样子。也是率尔,就是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是有这个率尔的情形;率尔以后就有寻求、决定、染净。寻求、决定就是意识了,第六意识。决定了以后就有染净;那么意识一这样子,那么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随着就有染净了,也就相续的有染净,那就变成等流了。所以眼识是这样子,「乃至」到「身识」也是这样子,这是「生随转」这一科是这样子。这个「生随转」,随着因缘相续的变化,其中主要一点就是前五识,要随着第六意识转变,它不能自主的,有这个意思。

庚二、喻所依等(分二科)∵∵辛一、如行旅喻

复次应观五识所依,如往余方者所乘。所缘,如所为事。助伴,如同侣。业,如自功能。

「复次应观五识所依,如往余方者所乘」,这以下「喻所依等」。前边是「料简识生」。这底下「喻所依等」,观察这个前五识的生起的情况,这是第一科。现在举二个譬喻,这是举一个譬喻,譬喻这个五个识的所依、所缘、它们的助伴、作业这个情况,使令我们容易明白一点,这样意思。分两科,第一科是「如行旅喻」。「行旅」,就是走路的客人,旅客离开了家,到外面去。用这件事来譬喻这个「所依、所缘」等的事情。

「复次应该观五识所依,如往余方者所乘」,这个前面把这个识的生起等说完了,但是还有应该说明的事情,所以叫做「复次」。我们「应该观」察这个前「五识」的「所依」,前「五识」的「所依」是什么?有俱有依、等无间依、种子依。这个「所依」,这个识的生起,它要有一个依止处,说一个譬喻就像「如往余方者」,就像一个人到另外的地方去,到别的地方去有事情,他去的时候,他不是一个人徒步走,他要坐车的「所乘」,他所坐的车。这个识的「所依」,就像走路的人他要坐车似的,他坐车走。这个识,眼识也要有一个车,就是眼根是他坐的车,那么这是很明显的事情,坐的车。那么等无间依、种子依也是必须要有的。是「如往余方者所乘」,「所乘」的车,或者所骑的马也可以;或者就说是车吧!

「所缘,如所为事」,这个识的「所缘」,就是色、声、香、味、触,它所缘虑的境界。「如所为事」,就像这个旅客,他到另一个地方去做所做的事,那个事是他所做,那么就像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缘」的境界,这是「所为事」。

「助伴,如同侣」,这个前五识去缘所缘境的时候,不是孤独的,还有一个「助伴」,还有多少「助伴」,还有三十几个「助伴」,那么这些心所有法帮助它去缘虑所缘境。「如同侣」,就像往余方去做事那个人,他也有伴侣,不只他一个人的,有「同侣」这样譬喻。「业,如自功能」,这个「业」,就是前五识在所缘境上所作的「业」,就是了别业,或者一刹那的了别,能了别自相的,就这些了别的功能。了别业「如自功能」,就像往余方者,他做事在他所做的事情上,他发出种种的能力,去做那件事。这个眼识在所缘境上发出来了别的功能,就是这样和这很相似的,这样意思。

这个「所缘,如所为事。业,如自功能」,一个人做那件事应该处理,怎么处理呢?就是他要发出来种种的能力去做那件事。所以前五识缘所缘境的时候,要发出来了别的功能;「业」,也就是能力的意思,这样子来做譬喻。这个没有譬喻这个自性,自性这个地方没有提。∵「应观五识所依,如往余方者所乘」,那样这个「五识」的自性就用那个人做譬喻,「往余方者」那个人譬喻这个「五」个「识」的自性,这个就补上了。

辛二、如居家喻

复有差别,应观五识所依,如居家者家。所缘,如所受用。助伴,如仆使等。业,如作用。

这底下第二段「如居家喻」。前边说是离开了自己的家,到别的地方去,现在说这个人没有走,就在自己的家。「复有差别」,还有不同的譬喻,怎么样譬喻,「应观五识所依」,我们应观察这「五」个「识」的依止处。「如居家者家」,就像这个「居家」的人,他所住的家。这个根,就是识所居住的地方,就是这样意思。

「居家者家」,那么这样说就是这个「居家者家」,表示不是出家人,就是在家的人,在家的人才有一个家。这个五个识的依止处呢?就譬喻是那个家,这可见这个根对识的重要,到了这么个程度。「所缘,如所受用」,

这个五识的所缘境,就像那个居家的人「所受用」的境界。那个所受的还没有受用,但是是他「所受用」的境界,这个所缘境是五识的所缘。

「助伴,如仆使等」,这个五个识都有心所有法,这个「助伴」就像那个居家的人,他做事的时候还有「仆使」,还有仆人,他所使用的人,帮助他做事情。「业,如作用」,这个五个识发出来的这个「业」,就像那个主人和仆使做事情的时候发出来的作用,这样意思。这个「所受用」,就像我们若是八月中秋节要吃月饼,这月饼是你所受的,但是还没有吃,你还没吃,但还是你所吃的,叫做「所缘」,叫「所受用」。「业,如作用」,就是正在吃这个月饼的时候。

那么这个五个识,色、声、香、味、触这五个境界,是你的是五个识的所缘境。「所缘,如所受用」的时候,这个时候还没受用,不过是你的受用的境界。这个「业,如作用」,就是正在受用的时候,正在受用的时候,叫做「业,如作用」。这个有这么一个不同的地方。这是用二个譬喻:一个「行旅喻」,一个「居家喻」,来譬喻这个五个识的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业用的相貌,譬喻这个相貌,应该这样的去理解它。

这样说这个「所依」,「五」个「识」的「所依」,用「所乘」的马,或者「所乘」的车做譬喻;用「居家者家」做譬喻,的确是帮助我们对于这个根的了解,识与根的情况是这样子密切的。这个眼根发眼识,原来眼根就是眼识的住处。所依止处,就是住处的意思,在这里看。但是这个若是等无间依、和种子依,和这个家的意思,不是太密切,不那么密切。以上这个「五识身相应地」到此告一段落,解释完了。这「五识身相应地」,是十七地的第一地,和其它的十六地来对比起来,「五识身相应地」比较简单,不是很难,不是很复杂,不是那么难懂。可是下边这个「意地」以后,就是复杂了一点,事情多了一点,多了一点,还是很明白的,不是很难,不像那个四种道理那样不大好懂。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

这底下是第二段,这个十七地,分了十四科,现在是第二科「意地」。「意地」,在十七地里边是第二。这个「之一」,因为这一卷在这个《瑜伽师地论》这个第一卷里边,为了调这个页数,所以就把这个「意地」分一部分在第一卷里面。又有一部分跑到第二卷去了。第二卷就是第二部分,所以叫做「意地第二之二」了。现在第一卷里边的「意地」就「第二之一」是这样意思。

丙二、意地(分二科)∵∵丁一、结前生后

已说五识身相应地。

这个「意地」分二科。第一科是「结前生后」,就是「已说五识身相应地」,就是把前面的「五识身相应地」结束,生起后面的「意地」这样意思。就是「五识身相应地」己经说明了,已经讲过,它里面的情况已经说明白了。现在就开始要说这个「意地」,所以第二科叫「正广分别」,就是正式的、详细的来分别这个「意地」的事情。

「意地」的事情又分成二科。第一科是「正明意相」,正式的说明这个「意地」的相貌。第二科是「总显相摄」,这个「总显相摄」在这三卷,第三卷一开始就是「总显相摄」。这个《遁伦记》的分科,它不叫「总显相摄」。它叫「十门分别」,分出了十个部份,来解释这个「意地」的道理。现在是第一科是「正明意相」。这个这二大科「正明意相」是第一科;第二科「总显相摄」。这个「正明意相」,也是用五门,也是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业用。就是用这五个部份说明这个「意地」的相貌。这个到了第三卷那里,这个「总显相摄」是「十门分别」,就是一个五门分别、一个十门分别。那么这样子,用这二大科来解释这个「意地」的相貌,「意地」的道理,这样意思。

丁二、正广分别(分二科)∵∵戊一、正明意相(分二科)∵∵己一、标列

云何意地?此亦五相应知:谓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缘故、彼助伴故、彼作业故。

「云何意地」,这个「正明意相」这一科又分成二科。第一科是「标列」。第一科是「云何意地」?「此亦五相应知:谓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缘故、彼助伴故、彼作业故」,也是这样把五相标出来。「云何意地」,怎么样叫做「意地」呢?这个前面是说的五识,这以下就是说「意识」。可是这个地的名字叫做「意地」;不叫做意识地。看这文里面呢?什么叫做「意地」呢?「意地」的自性是什么?是心、意、识。就是包括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都在内了,就都在内了。说云何怎么叫做「意地」,说这里面就是把这个这么多的识都包括在内,其实里面也说到前五识,这样子就是这个「意地」,包括了一切的识都在里边,非常的广了。

用这个「意地」代表一切识,这个《遁伦记》上的解释,如果说是心地,不要说「意地」,说心地,可不可以呢?说心地,也是可以。可以中又有一点差别。就是心、意、识,这个心是多数是表示阿赖耶识的,多数是表示这个意思。阿赖耶识,它是集起一切法的种子,现起一切法的现行,这是阿赖耶识的一个特别的相貌。就是表示对于其它的识,不那么的明显,不那么明显的。所以这个末那识,末那识是意。这个第六意识的这个识,心、意、识,第六意识的这个识,它是对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外境的了别性的作用特别强。那么要它也包括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就是疏远了一点。

现在用「意」来说,它又为这个末那的意;末那的意又为前六识生起的所依。这个意它又为前六识的所依,譬如说(前五根)前五识要依止前五根;那么第六识要依末那为根,所以说到这个「意」根,也就包括了识。所以意为识的依止处,这是一个和前六识相关涉的地方。第二个意思,它又去缘阿赖耶识的,这个「意」就是缘阿赖耶识的。而这个它又是缘阿赖耶识为所依的,这个末那识以谁为所依呢?以阿赖耶识为所依。这样子说「意」,就包括了前六识,又包括了阿赖耶识,所以就用「意」做这个地的名字,就比较圆满一点。这是这个《瑜伽师地论》《遁伦记》上这样解释。

「云何意地」,这个「意地」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呢?「此亦五相应知」,这个「意地」也是有五个相貌的,应该知道。那五个相貌呢?「谓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缘故、彼助伴故、彼作业故」,也要有这五个相貌,这是把这个列出来。第二科就是「随释」。第一科「标列」,第二科「随释」。

己二、随释(分五科)∵∵庚一、自性(分三科)∵∵辛一、征

云何意自性?

这以下就是随顺前面所标列的五种,一样一样的解释。解释分五科。第一科就是解释这个「自性」,「自性」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征」。「征」,就是问。「云何意自性」,这个「意」的「自性」是怎么个情形呢?你说说,我听听,这是问。

辛二、列

谓心、意、识。

「谓心、意、识」,这是第二就是回答。就是先把内容标出来,就是「心、意、识」。刚才说「心」,是集起的意思。「心」,是集,集会的集。这个集起的这个集,就是有个取的意思,集有个取意思。就是用手把它拿过来,这叫做取,这个集有取的意思。就是前七转识,与境界接触的时候,这一切的活动的相貌,这个第八阿赖耶识都把它取过来,收藏起来,所以叫做集。这个集诸法的种子,就是积聚前七转识活动的情况,就成了种子了。这个种子在里面收藏干什么呢?起诸法的现行,它再现起一切法的形相。一切法里面,我们从《摄大乘论》上的开示上知道,『一切法者,心也』,就是心。一切法就是心;心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