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三、识缘名色(分二科)亥一、约大种及触辨(分二科)天一、问

问:名色亦由大种所造,及由触生,何故但说识为缘耶?

这是第八科「缘起分别缘」,这一科里分九科,第一科十二支「次第分别」,「次第分别」里面分两科,第一科「辨为缘」。「辨为缘」里分十一科,现在是第三科「识缘名色」,说这科。第一科又分两科,第一科「约大种及触辨」,先提出这个问题。

「名色亦由大种所造,及有触生」,在十二缘起里面说是识缘名色,就是识为名色作缘,名色才能够生起。现在提出这个问题「名色亦由大种所造」,这个名色里面这个「色」当然是大种所造。按现行的情况说呢?当然父母的遗体,是大种所造的色。

「及由触生」,就是里面也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和这个「色」和合,它就有触,而生出来受想行识这一切的事情。

这样说呢?就不但是识作缘,生起名色的。「何故但说识为缘耶?」什么理由在十二缘起里面只说「识」是名色的缘,才生起的呢?提出这个问题。

∵∵

天二、答

答:识能为彼新生因故,彼既生已,或正生时,大种及触,唯能于彼为建立因。

这里提出来一个理由,是「识能为彼新生因故」,名色的出现,「名色」的现起,是要以「识」为它生起的一个增上缘。因为一切众生去得果报的时候,是由「识」作前导,才得果报的。「识」先入母胎,这个时候才有名色现起的,所以「识能为彼新生因故」,为彼名色作开始生起的一个重要的条件。「识」若不来入母胎的话,名色是不能够出现的,所以它太重要了。

「彼既生已」,彼名色既然现起来以后,或者是正生的时候,正生的时候呢?这个时候才谈到大种或触的事情。这个大种和触出现了,就是为名色,「能与彼」名色作「建立」的一个「因」,也是它有重要的关系,但是它是后来的。识的力量是最初开始的,所以就说识缘名色了,这个理由就是这么一回事。「识」是最先的,名色才能建立。

∵∵

亥二、约六界入胎辨(分二科)天一、问

问:如经中说:六界为缘,得入母胎,何故此中唯说识界?

「问:如经中说:六界为缘,得入母胎,何故此中唯说识界?答:若有识界,决定于母胎中,精血大种,腹穴无阙故。」这个「识缘名色」这里面分两科,第一科「约大种及触」来说明这件事,来提出这个问题,这一科说完了。底下第二科「约六界入胎辨」,这分两科,第一科是「问」,底下第二科是「答」。

「问:如经中说」,这在《阿含经》与《阿毗达磨论》都有提到,「说:六界为缘,得入母胎」,「六界为缘」就是地、水、火、风、空、识,也就是…其实就是中阴身这个时候,它是六界具足的,就是色受想行识都具足的。「得入母胎」,当然「识」是不能单独的就会从此至彼的,一定是识和色在一起。

这个「中有」有一个地方,在本论《瑜伽师地论》也提到,在其他的论也提到。这个识去入母胎的时候,不但是「识」,一定是有色法,就是所谓「中有」。为什么识单独不能够去入母胎呢?因为要有色,这个识寄托在色上,才能由此至彼,所以一定要有中有。这是有中有的一个理由,能传识故,这样意思。

这样说在入母胎的时候,它一定是中有去入母胎,当然是一入这个时候,这个中就闷绝了,这个意思。「如经中说:六界为缘,得入母胎」,就是在母胎才能成立。

「何故此中为说识界」,但说一个识,而没有说其他的,就不提了,那么这是不合道理嘛!提出这个问题。

这是「问」,底下是回答。回答这个理由是「由定俱」,其他的一定是同时都在的,但是识为主,所以这样说。

∵∵

天二、答(分三科)地一、由定俱

答:若有识界,决定于母胎中,精血、大种、腹穴无阙故。

「若有识界」,假设入母胎的时候有识的话,有识为主要因缘的话,「决定于母胎中」也会具足父母的遗体,那么就是「四大种」,也有「腹穴」,这些事情都是具足的,也一定是有的,所以就只说识入母胎。

这里边说「入母胎」呢?这还是不是说中阴身入母胎。中阴身是灭了,可是「识」一刹那入母胎,那么当然就说「阿赖耶识」。同时就是有「精血」和「大种」,有「腹穴」,这当然这里面就是地、水、火、风、空、识都具足了,不是由外边来的,这样意思。

∵∵

地二、由最胜

又识界胜故。

第二个理由呢?在这么多的地、水、火、风、空、识里面是六界,在六界里面以「识界」为最殊胜,力量是最强大的,所以就说识,其他的就不说了。不说,并不是没有,还是有,但是以识为主,就说识了,这是用这个理由来说明这件事。

∵∵

地三、由遍行

又依一切生、一切有生时而说故。

第三「由遍行」,这里回答的时候分三科。第一科「由定俱」,第二科「由最胜」,第三科「由遍行」,看这个遍行什么意思。

「又依一切生、一切有生时而说故」,这上面说「入母胎」的时候只说识,其他的没有说,这个还有第三个理由,第三个理由就是识是遍行的。

「依一切生」,就是依据、根据一切的众生,这里下面也是「一切有生」,「一切生」就是胎、卵、湿、化这个四生,约这个说。底下的「一切有生」就指这个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这个一切的胎、卵、湿、化的众生,一切三有的众生受生的时候,都是要有识的,识是遍一切处的,所以就说识。这个理由更充足了,如果没有「识」,这个事情是不成功的。所以这是第三个理由,所以说「由识入母胎」,这样说。

∵∵

戌四、名色缘六处(分二科)亥一、问

问:六处亦以饮食为缘,何故此中但说名色为缘耶?

这是第四科这个「名色缘六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这是这个第四科,从这个地方又提出问题来,分作两科,第一科是「问」。

「六处亦以饮食为缘」,说是我们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这个六根,六根的成就也是要有饮食作因缘的,作增上缘的才能够成立。

「何故此中但说名色为缘耶?」为什么理由十二缘起里面,只说名色为六处的因缘呢?只说「名色」,这个是什么道理呢?这是「问」,底下回答。

∵∵

亥二、答

答:此中说名色,是彼生因故,彼既生已,亦以饮食为任持因。

说「以饮食为缘」,对的,是以饮食为缘,但是以名色为缘,是特别重要了。「是彼生因故」,是彼六处生起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如果没有名色的话,那六处是不能生起的。「是彼生因」,前面文有「引因」、有「生因」。就是无明缘行的时候有了引因,爱缘取、取缘有的时候「名色」就变成「生因」了,是生起六处重要的条件,所以说「名色缘六处」。

六处以名色为因,生起了以后,「亦以饮食为任持因」,生起了以后还是需要饮食的。在母腹里面也需要母亲的滋养他,出胎以后也需要饮食来任持、来摄持它,使令他安住不坏,继续增长广大。

是「六处以饮食为缘」,这句话是对的,但是以「名色」为缘是特别重要。

∵∵

戌五、六处缘触(分二科)亥一、问

问:触以三和为缘,何故此中但说六处为缘?

这是第五科「六处缘触」,也是先问。

「触以三和为缘」,这个「触」就是根、境、识,这三法和合起来叫做「触」,这是很明显的事情。

「何故此中但说六处为缘?」在十二缘起里面只说是六处为触的因缘,那说这话说的不圆满,有过失吧?「答」,回答。

∵∵

亥二、答(分二科)天一、由定俱

答:若有六处,定有余二,无阙故。

你说三和为缘才有触,是对的,可是说六处为缘也有道理。只有了六处的时候呢?他一定、他决定有其余的两种,一定有「六识」,还有「六境」,就是六尘。那两种也不会缺少的,那么不就是有触了,一定是这样嘛!因为这六识是依据六根生起的,六境色、声、香、味、触、法是现成的,自然是有六境可接触作所缘缘的。

这是第一个理由,「由定俱」,第二个理由,「由最胜」。

∵∵

天二、由最胜

又六处胜故,由六处摄二种故。

「又六处胜故」,又这个六处在三法之中,根、境、识来说,这六根是太重要了,所以从这一方面说。

「由六处摄二种故」,由这六处能够该摄那两种,能把那两种该摄在内。因为你有六根的时候,你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时候才有六识。假设说是没有眼根了,没有眼根这眼识就没有了,没有六根就没有六识了,所以根还是很重要的。所以由「六处胜故,由六处摄二种故」,所以就说「六处」,也就包括了这个道理。

∵∵

戌六、触缘受(分二科)亥一、问

问:若自所逼迫,若他所逼迫,若时候变异,若先业所引,皆得生受。何故此中但显触为彼缘?

「问:若自所逼迫,若他所逼迫,若时候变异,若先业所引,皆得生受」,这底下是第六科「触缘受」。这个触缘受这个地方又有问题,分两科,先问。

「问:若自所逼迫」,说是我们这个触缘受,这个「受」这个问题,这个受生起的因缘也是很多的。比如说是「自所逼迫」,说这个人他自己逼迫自己,他要:我一天要拜一千拜佛,我拜五百拜的时候就辛苦了,不!我要继续拜五百拜,我要逼迫我多用功。我静坐一个小时不可以,我要静坐八个钟头,自己逼迫自己要进步,那么这里面就会有受、有不同的受。

「若他所逼迫」,或者别人逼迫你,叫你拜一千拜、叫你坐二十个钟头静坐、叫你把《法华经》背下来,当然这也是有受。

「若时候变异」,这个气节,春、夏、秋、冬,寒热的天气有变化。

「若先业所引」,或者过去有什么特别的业力、或者大功德的业力、或者有什么罪过的业力引起问题,你就会有特别,「皆得生受」,都会生起一种特别的感受。或者是乐受、或者是苦受、或者不苦不乐受。

「何故此中但显触为彼缘?」这里面「触」,这个受既然是有这么多不同的原因,为什么这十二缘起里面但说「触缘受」呢?触是缘的一个条件呢?「答」,第二科回答。

∵∵

亥二、答

答:触是彼近因故,由触所引故,余缘所生受,亦从触生故,必不离触,是故偏说。

「答:触是彼近因故」,触生受是那个「受」最亲近的一个条件。你自所逼迫也好、他所逼迫也好、时候变异也好、先业所引也好,都是要经过触才能够有受的,所以说触缘受是对的。

「由触所引故,余缘所生受,亦从触生故」,由于触的作导引它也有受,其他的因缘所生受,也还是…「亦从触生故」,也要通过触才能够生起。

「必不离触」,虽然是生起受的原因很多,总而言之决定不可以离开触而有受的,所以偏说触缘受。

∵∵

戌七、受缘爱(分二科)亥一、问

问:经中亦说无明为缘生爱,顺爱境界,亦得为缘,何故此中但说受为缘耶?

这第七科「受缘爱」分两科,先问。「经中」也有这样的说法,就是「无明为缘生爱」,由于这个人的糊涂没有智慧,各式各样的无明的因缘,引起这个人的爱欲心生起,这个「爱」是由无明生起。

「顺爱境界亦得为缘」,随顺爱的这种境界,这个境界出现的时候能令你生起爱心,这个可爱的境界出现的时候,就是你一接触它,它就会有爱出现,所以叫「顺爱境界」,也可以为缘而生爱。

∵∵

《披寻记》三一六页:

顺爱境界亦得为缘者:若可意事不可意事为所缘时,是名顺爱境界。由可意事顺和合爱,不可意事顺乖离爱,由是故说顺爱境界亦得为缘生爱。

这个《披寻记》解释的很好。《披寻记》解释的意思,「若可意事、不可意事为所缘」的时候,「是名顺爱境界」。「由可意事顺和合爱,不可意事顺乖离爱」,不可意的事,不愿意同它在一起,就愿意乖离,里面也有个爱,就爱它乖离,所以说叫做「顺爱境界亦得为缘生爱」,就这样一个讲法。

这就提出两个理由,一个「无明为缘生爱」,一个「顺爱境界以得为缘生爱」。「何故此中但说受为缘耶?」受为缘而生起爱呢?提出这么一个理由,来难问这件事,底下回答,第一科「显正」。

∵∵

亥二、答(分二科)天一、显正

答:以受力故,于相似境,或求和合,或求乖离。

这是「显正」义。「以受力故」,这个爱心的生起,是以受的力量的缘故。就是我们的心与境界接触以后,有顺乐受、顺苦受、顺不苦不乐受,有这个受的力量才生起爱的。

「于相似境」,这个「相似境」怎么讲呢?就是所受的境界和所爱的境界是相似的,但是在心里上是前后的差别。前一刹那是「受」,后一刹那是「爱」,在时间上有刹那、刹那的不同,但是是相似的。

这个受的境界、受的力量与相似的境界,「或求和合」,可意、满意的境界就希望占有了它,去求和合。但是不满意的、不高兴的境界,他就远离,他要离开,那么这就叫做「爱」,就生起了爱。

所以受缘爱是对的,这是「显正义」。因为受缘爱,「受」是爱生起的最近的一个条件,不是疏远的。底下「简非」。

∵∵

天二、简非

由愚痴力,但于诸受起尽等相,不如实知,由此不能制御其心。

说是你说「由无明生爱」,由无明生爱这句话也有道理。

「由愚痴力」就是无明,由无明的力量会有什么事情出现呢?「但于诸受起尽等相」,无明的力量,「但于」,只是在「诸受」的境界各式各样的受,或者苦受、或者乐受、不苦不乐受;或者是生起受的因缘;或者受熄灭的因缘;或者苦、集、灭、道,从这地方分别苦、集、灭、道的事情;或者是观察这个受的过失;受的味与受起的味、起爱着的滋味;或者于受观察受的过失、过患;观察受的出离,各式各样的情形。各式各样的情形,就是各式各样的受。「起尽」,就是生起的时候,「尽」就是灭的时候。各式各样的受生起的时候、灭尽的时候,或者是其他的行相。

「不如实知」,无明在这样的法相上,不能够真实的了知,这些都是毕竟空寂的,无常、无我的、无所有的,不知道。不知道就认为是有,有这一回事,而执着…在这里生种种执着。

「由此不能制御其心」,由这个原因,由于不了知,执着它是真实有,那么就不能够来制伏,驾御,就是不能降伏自己的心了,心就是生了爱心了,是这么一回事。

这里面的情形呢?「无明」是普遍的为一切烦恼作生起的因缘的;这个「受」是特别的为爱作生起的因缘,这里面有「通、别」的意思。「无明」是通于一切烦恼;这个「受」它是为爱烦恼作最亲近生起的因缘,有通别的不同,这样的关系。不否认无明为爱作因缘,无明为爱因缘这句话是对的,但是无明是「通」,通于…普遍为一切烦恼做生起的因缘;这个「受」单独只为爱作因缘的,这里面有这么一点差别。

∵∵

戌八、爱缘取(分二科)亥一、问

问:由随眠未断,顺彼诸法,取皆得生,何故此中但说爱为取缘?

这是第八科「爱缘取」。这爱缘取这地方也有问题,先提出这个问题。

「问:由随眠未断」,「随眠」就是种子。这个烦恼的种子,当然这里面…前面解释取的时候,有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有这四个取,这个四个取的随眠没有断。你没有修学圣道,这个种子是不能断的。

不修学圣道,种子是不能断的,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非常重要!我只是在那边静坐,你修奢摩他的止,是不能断烦恼的,这烦恼种子是不能断的。非要有毗钵舍那的般若才行,没有般若不能断烦恼。为什么般若能断烦恼呢?般若能深入法性,所以能断烦恼。所以人家「问:由随眠未断」,为什么随眠没有断?没有圣道的关系。你没有修这个毗钵舍那的观是不能断烦恼的。

这个烦恼的种子没有断,就「顺彼诸法取皆得生」,出现种种的情况的时候,随顺彼法的因缘出现的时候,这个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就会现出来。这个「欲取」就会现出来,这个色、声、香、味、触,你有欲的随眠未断,那么你接触色声香味触的时候,这个欲就出来了。「见取」也是如是、「戒禁取」也是这样、「我语取」也是这样,这四种取都有贪、都有欲贪,「皆得生」。

「何故此中但说爱为取缘」,这样讲「随眠未断」就会生,什么原因这十二缘起里面单说爱缘取呢?爱为取做因缘,而生起取的烦恼呢?为什么这么讲呢?提出这个理由来。

∵∵

亥二、答

答:由希望生故,于追求时,能发随眠,及能引彼随顺法故。

这是说出这么一个理由,回答这问题。「由希望生故」,由于这个爱烦恼,若是它一现起的时候,这个爱烦恼一生起的时候,他就有一个希望心,他对于所爱的境界生起希望。就是总感觉到不足,要希望得更多、更多、更好的希望心。这个心一生起来的时候,「于追求时」,一希望了又有更多更好的希望时候,就要去求、去追求。

这个时候内心里面有强烈的爱,同时还有了行动的时候,「能发随眠」,就能够增长取的种子,能增长这个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的种子,它就能发动、能增长这个随眠种子的力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