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三、三种
∵或分三种,谓欲系,色系,无色系。
∵这个「烦恼杂染」,三杂染里面,第一是「烦恼杂染」。这里是用九门,就是分九科来解释这个「烦恼杂染」。第一科是「烦恼自性」,解释过了。第二科「烦恼分别」,就是烦恼的差别,各式各样的不同。分两科,第一科「明种别」,就是种类的差别。分十一科,第一科是「一种」,烦恼统一起来立一种烦恼,就是「由烦恼杂染义故」,一切烦恼都有共同的杂染的意义,所以就立一种。或分两种谓「见道所断,修道所断」,这是约修行说。
∵「或分三种」,这底下是第三科,分成三种烦恼。「谓欲系,色系,无色系」,这么三种。
∵欲系的烦恼,就是欲界的众生所具足的一切贪瞋痴等十种烦恼,简单说就是爱烦恼和见烦恼。见烦恼分五种;爱烦恼也分五种,加起来就是十种烦恼。欲界众生是具足了这十种烦恼,所以叫做「欲系烦恼」。就是有了这样的烦恼,就把你绑在欲界这里,你跳不出去,叫「欲系烦恼」。
∵「色系,无色系」,就是色界天的众生,或者成就色界定的人,他也有他的烦恼。就是这十种烦恼里面他没有瞋,他没有这个瞋心了,其他的九种,他也是具足的,当然和欲界的烦恼不一样。无色界天也是,这十种烦恼他也没有瞋。因为他们的境界都很顺心,加上因为有禅定,所以他没有瞋烦恼。
∵这个欲界的烦恼是在欲上引起很多烦恼;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众生,是在他所成就的三摩地上引起的烦恼。都是有烦恼的,分这么三种。
∵∵辰四、四种
∵或分四种,谓欲系记,无记,色系无记,无色系无记。
∵这加起来算四种。这四种里面,欲界分两种烦恼,一个是「记」,一个是「无记」。
∵这个「记」,就是可以言说、分别的,可以说明的。就是欲界的人,当然有些很多的贪瞋痴,这些恶性的或染污性的这些烦恼,很明显的有染污的相貌,可以记别的,叫「记」。
∵「无记」,就是没有烦恼,不可以说是烦恼,也不可以说是善,那就是无记性的了。那么前五识、第六识、乃至阿赖耶识都可以这么说,都可以说是「无记」。
∵「色系无记」,色界天的众生是有烦恼,但是他有高深的禅定,把烦恼调伏了,没有烦恼的相貌,所以不能说是烦恼。是有烦恼,但是相貌不明显,所以叫无记,这么意思。无色界天的烦恼也是这样子,这个禅定的力量影响了他的烦恼,虽然是影响了,还是有烦恼的。
∵这个欲界的众生,因为是攀缘欲,他没有定,这个烦恼就活动的很自由,所以他的相貌很明显。
∵∵辰五、五种
∵或分五种,谓见苦所断,见集所断,见灭所断,见道所断;修道所断。
∵「或分五种」,或者是分五种烦恼。「谓见苦所断,见集所断,见灭所断,见道所断,修道所断」,从这上建立五种烦恼。
∵「修道所断」的烦恼只有一种,就是不须要刻意的去分别,任运地就有烦恼现起,那是修道的时候所断的烦恼。
∵「见道所断」的烦恼分成四种,一个是「见苦所断」的烦恼,这个见苦谛所断的烦恼是什么呢?就是对苦谛不认识引起的一切烦恼,你见到苦谛的时候,那个原来不明白苦谛,执着苦谛的烦恼就没有了。「见集所断」,也是这样子,执着集谛,不明白集谛的这种烦恼,那么见到集谛的时候,烦恼就没有了。「灭」也是,对灭谛有所迷惑,有所执着引起的烦恼,见到灭谛的时候,也就断掉了。
∵「见道所断」也是这样子,不明白道谛,而执着道谛的这些烦恼,在见到道谛的时候就断了。这样子说呢?若见谛也就是见道。
∵「见道所断」的烦恼分为四种;「修道所断」的烦恼合成一种,加起来就是五种。
∵∵辰六、六种
∵或分六种,谓贪、恚、慢、无明、见、疑。
∵前面「见苦所断,见集所断,见灭所断,见道所断;修道所断」,是说断烦恼的地方。「或分六种」这个地方,直接表示烦恼的相貌,就分成六种,一个是贪,一个是恚,一个是慢,一个是无明,一个是见,一个是疑。贪、恚、慢是三个,无明、见、疑,又是三个,加起来是六个,六个烦恼。这六个烦恼,就是把所有的烦恼都包括在内了,下面有解释,在这里不多说。
∵∵辰七、七种
∵或分七种,谓七种随眠:一、欲贪随眠,二、瞋恚随眠,三、有贪随眠,四、慢随眠、五、无明随眠,六、见随眠,七、疑随眠。
∵「或分七种」,或者分别有七种烦恼,那七种呢?「谓七种随眠」。这个「随眠」这句话呢?就是这个烦恼它不发生作用,就像睡觉了似的。人睡觉的时候不活动,睡醒了他就做事情了。烦恼也是,烦恼有不活动的时候,就用睡眠来譬喻,他若醒过来就活动了,那就是有烦恼出来。现在说这个「随」,这七种烦恼都名之为「随眠」,就是随逐你的心而不舍离。但是有的时候活动,有的时候不活动,不活动的时候叫「眠」。那七种呢?
∵「一、欲贪随眠」,这个「贪」是通于色界、无色界的,现在这个不通于色界、无色界,但是欲界众生所具足的贪烦恼,就是还没有离欲的时候的贪烦恼,这个烦恼也有随眠的现象,随眠的相状。
∵「二、瞋恚随眠」,这个愤怒、恨,心里面有恨,这个烦恼也有随眠的时候,不是常常瞋恨的。
∵「三、有贪随眠」,这是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众生的贪烦恼,和欲界不一样。他就是爱着这个色界的四静虑,无色界的四空定,对于定有所着,有所贪着就是有贪随眠。说是外道众生认为那是涅盘了,其实佛法说不是,他还有贪烦恼的。
∵「四、慢随眠」,这个「欲贪随眠,瞋恚随眠」,这两种都是指的欲界众生所具足的烦恼;这个「有贪随眠」,是指色界、无色界天的众生的烦恼。第四「慢随眠」,欲界众生也是有,色界天、无色界天众生也是有。就是「慢」,高慢心。高慢心,我们前面讲过了,有七种慢。
∵「五、无明随眠,六、见随眠,七、疑随眠」,这又是三个。有「无明」就是他不知道前因后果,不知道诸法是缘起的,不知道诸法法性、真如的道理也不明白,不知道这个因果的道理,这个世间的因果、出世间的因果都不明白,那个愚痴性。那个愚痴性,也是有随眠的。
∵「六、见随眠」,这个见烦恼里面包括多少种的,后面有解释。
∵「七、疑随眠」,就是对于苦集灭道有疑问,我还不能够相信的,这样意思。
∵∵辰八、八种
∵或分八种,谓贪、恚、慢、无明、疑、见、及二种取。
∵「或分八种」,或者是分成八种烦恼,那八种呢?「谓贪、恚、慢、无明、疑、见、及二种取」。这个见包括三种;取有两种,一个见取,一个戒禁取,这两种。都是后面有解释,这里不说了。
∵∵辰九、九种
∵或分九种,谓九结: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见结,六、取结,七、疑结,八、嫉结,九、悭结。
∵「或分九种」,这是分成九种烦恼。「谓九结」,九种烦恼。这个「结」这个字,和合苦,名之为「结」。能令你与苦和合,就是叫你受苦,所以叫做「结」。这个结有个组合的意思。叫你受苦,你不能与他分离,所以叫做结。那么什么烦恼是这样呢?
∵就是「爱」烦恼,这就是在家人于可爱的事情有爱烦恼。
∵「二、恚结」,也指在家人,这个不如意的事情,心里面愤怒。
∵「三、慢结」,就是高慢心,这前面解释过。
∵「四、无明结」,不知道诸法是缘起,自性空,是无我的,所以叫做「无明结」。这里面也包括外道邪说法、恶说法,说法说的颠倒,颠倒的法令人不能开智慧得解脱。
∵「五、见结」,「见」就是包括三种见,身见、边见、邪见,包括这三种见,叫「见结」。
∵「六、取结」,取结就是戒禁取,见取,这两种,这两种实在是外道所具的。「五、见结」呢?身见,边见,邪见这三种见,这当然也有外道的邪见在里面。
∵「七、疑结」,就是亲近不善丈夫,听闻佛法的时候不能如理作意,不能正思惟,对佛法还有疑问,叫「疑结」。
∵「八、嫉结」,这个嫉结,是约出家人智慧贫乏,智慧缺少,就是有嫉妒心,是不耐他荣,别人有荣誉的事情心里面不舒服,叫「嫉结」。
∵「九、悭结」,前面嫉结是智慧缺乏,智慧贫乏;悭结是财富缺乏,财富缺乏就是悭吝了。
∵合起来就是九结。
∵∵辰十、十种
∵或分十种。一、萨迦耶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禁取,六、贪,七、恚,八、慢,九、无明,十、疑。
∵「或分十种」,这是第十科分十种,「一、萨迦耶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禁取,六、贪,七、恚,八、慢,九、无明,十、疑」,就是这十种,这是十种结,我们也不要解释,下面有解释。第十个是「疑」,疑惑。「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这叫五利使。「贪,恚,慢,无明,疑」,是五钝使,它比较钝,前面是利。
∵∵辰十一、一百二十八种(分二科)巳一、标
∵或分一百二十八烦恼。
∵这是第十一科,就是把烦恼分成一百二十八种不同。这是「标」,底下解释,分二科,第一科「举迷执」,就是你为什么有烦恼?因为迷执的关系,所以有烦恼。
∵∵巳二、释(分二科)午一、举迷执(分四科)未一、标
∵谓即上十烦恼,由迷执十二种谛,建立应知。
∵「或分一百二十八烦恼,谓即上十烦恼,由迷执十二种谛,建立应知。」这第十一科,一百二十八种烦恼,分「标」,这第一科是标出来有一百二十八烦恼。下面解释,分两科,第一科「举迷执」,就是我们不明白,心里面执着,才有这样的烦恼的。这个迷执怎么回事情呢?也是分四三科,先「标」。
∵「谓即上十烦恼」,就是说的前面,「上」面就是前面十种烦恼。「由迷执十二种谛,建立应知」,这一百二十八烦恼是怎么来的呢?就是由于我们众生迷惑执着十二种谛,所以有这种一百二十八种随烦恼。这十二种谛是什么呢?就是欲界四谛,色界四谛,无色界四谛,(3x4=12)。这就是从这十二种谛上建立一百二十八烦恼,应该知道,这底下再解释。
∵∵未二、征
∵何等名为十二种谛?
∵什么叫做十二种谛?
∵∵未三、列
∵谓欲界苦谛、集谛;色界苦谛、集谛;无色苦谛、集谛。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无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
∵「谓欲界苦谛、集谛;色界苦谛、集谛;无色界苦谛、集谛。」这先说到清净的部份,是说这欲界的众生,他有什么烦恼?一个苦谛的烦恼,一个集谛的烦恼。,这两种。「色界苦谛、集谛;无色界苦谛、集谛」,也是有苦谛、集谛。
∵「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前面四谛里面只说出来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没提,这底下就说灭谛、道谛。说欲界的众生,「增上彼遍智果」,这个「增上彼遍智果」这个「增上」怎么讲呢?就是众生若能够厌恶苦、集二谛,不高兴有烦恼的境界,也不高兴烦恼得的果报,色受想行识、就是苦谛,所以叫做「欲界苦谛、集谛」。这个「色界的苦谛、集谛,无色界的苦谛、集谛,欲界增上彼遍智果」,因为你对欲界的苦谛集谛有厌恶的心,你就会努力的去学习修行灭、道二谛。假设对欲界的苦谛、集谛还有欢喜心的话,那不可能去修学圣道,所以叫做「欲界增上」。这欲界的苦谛、集谛,能帮助灭谛、道谛现起来,这就叫做「增上」。或者说是灭谛,道谛是最殊胜的,是超过了欲界的苦谛、集谛的,这么说「增上」也可以。
∵「欲界增上彼遍智果」,这个「遍智」怎么讲呢?「遍」,就是普遍的意思,不是一部份,他是普遍的观察,就是无漏的智慧,也就是从闻思修的这个有漏智慧,转成无漏智慧。有漏智慧,无漏智慧也应该都包括在内。
∵「欲界增上」的那个智慧「彼遍智」,「彼」那个四念处的智慧的果。果是什么呢?「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就是由于你长时期修学止观的智慧,长时期的观,「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它就会显示出来这个灭谛和道谛的要义,它就会显示出来。这不是说语言文字的学习,这是说你修止观,这个修行上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成就,这样意思。
∵「彼遍智果」呢?就是由于你修四念处,你的这「遍智」,修四念处,逐渐地有一天你能见到真谛的道理了。「诸法皆空」,「照见五蕴皆空」的这个真谛道理你通达了。
∵「灭谛、道谛」,「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从形相上来说,「遍智」是个明了性的智慧,这智慧当然是无分别的。「彼遍智所显」示出来的这个「灭谛」,这个诸法寂灭相的「灭谛」。「道谛」,这个戒定慧的道谛也显示出来,所以显示灭谛应该说是「彼遍智果」,应该是这么说。
∵「遍」这个字什么意思呢?这个断烦恼的智慧,和通达一切缘起法的智慧有一点差别,你通达这个法的智慧,通达那个法的智慧。比如说这个人是会计师,他的智慧就是对于会计这件事他很熟悉,但是医生他就不知道;做医生的那种知识、那个智慧,做医生可以,你让他做会计师不可以。这表示什么?这个智慧有各别的智慧,有的是通于一切法的智慧。这个断烦恼、见真理的智慧是通智,是遍一切处的智慧,普遍一切法的智慧。观色毕竟空,受想行识毕竟空,眼耳鼻舌身意毕竟空,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少法可得,它是遍一切法的。不是只观这一部分的空无所有,那不能够断烦恼,断烦恼的智慧是遍一切法的,所以叫做「遍智」,就是遍缘一切法,无我,无我所,毕竟空的这个智慧。这个智慧常时期的这么样运作,最后见到真理了,那就叫做「果」。见到灭谛,叫做「果」。所以「彼遍智」所显示的那个诸法寂灭相的「灭谛」,那就叫做「彼遍智果」。而这个「遍智」本身就是道谛,是这样意思。
∵由于这个「遍智」也就包括了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它把这个苦谛、集谛都断掉了;在灭谛,道谛上的一切戏论,也都灭掉了,这个时候就显示出来诸法寂灭相了。能显示的就是「道谛」,所显示的就是「灭谛」。
∵这一段文是「列」,列出来所迷执的境界,你迷惑什么?你对什么要迷惑了呢?对苦谛、集谛是迷惑了;对灭谛道谛也是迷惑,也是不明白。就把这个列出来,这个意思。
∵「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无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一样,道理是一样。合起来一共是十二谛,欲界四谛,色界四谛,无色界也是四谛,3x4一十二谛。这个十二谛都是无明烦恼所迷执的,这样意思。
∵∵未四、释(分二科)申一、见断摄(分二科)酉一、欲界
∵此中于欲界苦、集谛,及于欲界增上灭、道谛,具有十烦恼迷执。
∵「此中于欲界苦、集谛,及于欲界增上灭、道谛,具有十烦恼迷执。」这底下就解释怎么成为一百二十八烦恼,这个意思。前面只是列出来三种四谛,这底下才详细解释一百二十八烦恼。
∵「此中于欲界苦、集谛,及于欲界增上灭、道谛,具有十烦恼迷执。」这是第四科是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见断摄」,就是见谛、见道的时候所断的烦恼的一类的,都是属于这一科的。「此中于欲界苦、集谛,及于欲界增上灭、道谛,具有十烦恼迷执」,这个众生在这么多的所知境上有十种烦恼迷惑、染着,不明白,众生是这样子。
∵∵酉二、色无色界(分二科)戌一、举色界
∵于色界苦、集谛,及于彼增上灭、道谛,除瞋,有余烦恼迷执。
∵这个地方有再介绍。「于色界」,前面是说欲界。这个于色界天的众生的「苦谛、集谛及于彼增上灭道谛」,这「灭谛」、「道谛」是第一义谛的境界,那是超过苦谛集谛的。
∵「除瞋,有余烦恼迷执」,这个上二界这个烦恼里面包括了瞋心,那么上二界没有瞋心,就把它排出去不算数。
∵∵戌二、例无色
∵如于色界,于无色界亦尔。
∵无色界也是这么多。
∵∵申二、修断摄(分二科)酉一、欲界
∵于欲界对治修中,有六烦恼迷执,谓除邪见,见取,戒禁取,疑。
∵「于欲界对治修中,有六烦恼迷执。」前面这个数就可以计算的了,就是「欲界增上灭道谛,具有十随烦恼」,欲界苦谛、集谛,也有这十种烦恼。苦谛有十种烦恼,集谛也是有,灭谛也是有,道谛也是有,那么都具足十烦恼,加起来就是四十个烦恼。
∵「于色界苦集谛,及于彼增上灭道谛,除瞋,有余烦恼迷执」,瞋不计算在内,十个烦恼,去掉瞋,就是九个。苦下有九,苦、集、灭、道也都有九,2x9=18;3x9=27;4x9=36,色界有三十六,无色界也有三十六,加起来就是七十二,再加上欲界的四十个烦恼,有一百一十二烦恼。那么若是一百二十八,还缺十六个,这下面算。
∵「于欲界对治修中,有六烦恼迷执」,这是申二「修断摄」。前面是见断摄,就是见道所断的烦恼,属于这一部份的;现在是摄属于修道所断的烦恼,分二科,现在说欲界。
∵「于欲界对治修中」,是见道以后,这位圣人他心里还有任运生起的烦恼,他要继续的修四念处来对治,修八正道来对治他的烦恼。他有什么烦恼呢?他有六种烦恼的迷执,还有迷惑有执着,那六种呢?「谓除邪见,见取,戒禁取,疑」,一共十个烦恼,除去邪见、见取、戒禁取、疑,这四个,去掉这四个,还有六个,六个就是身见,边见,贪,恚,慢,无明,还有这六个。这可见初果、二果的圣人还有这六个烦恼。「身见」就是我见,还有边见,还有贪心,也有恚怒,还有慢,还有无明了,这有六个了。这是「于欲界对治修中,有六烦恼迷执」。
∵∵酉二、色无色界(分二科)戌一、举色界
∵于色界对治修中,有五烦恼迷执,谓于上六中除瞋。
∵「于色界对治修中,有五烦恼迷执」,有五个烦恼的迷执。「谓于上六中,除瞋」,六个烦恼里面去掉瞋,还剩五个。
∵∵戌二、例无色
∵如于色界对治修中,于无色对治修中亦尔。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