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何因缘故,诸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乃至广说。」这是十六科里面的第十四科,「妄计最胜论」,他的思想认为婆罗门在一切种族里面是最殊胜的,最高尚的。其余的刹帝利、吠舍、首陀这些种族都是下劣的,他有这种思想。这一大段分四科,第一科是「标计」,就是把他的思想列出来,第二科是「叙因」,就是刚才念的,「何因缘故,诸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答:由教及理。」所以有这样的思想,「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乃至广说。」这是说出来那个人。现在第二科,辰一「出彼人」。

辰二、明彼立

以见世间真婆罗门,性具戒故,有贪名利及恭敬故,作如是论。

「如有一为性寻思,乃至广说」,是「标」出来有那样思想的人。现在第二科「以见世间真婆罗门」,这是「明彼立」,他建立这样的思想。

「以见世间真婆罗门」,就是那个「为性寻思」,也很有智慧的这个人,他看见世间上的婆罗门也是各式各样的情形。有的就是他是生在族姓里面,就可以名之为婆罗门。第二种是他名之为婆罗门,并不是一定是种姓。现在第三种婆罗门就是现在说的,「以见世间真实的婆罗门」。

「婆罗门」,翻到中国话是「净行」,有清净的德行。有高尚的意愿想要修学禅定能够持戒清净;修学禅定想要得涅盘,有这样高尚的意愿,也肯这样修行的人,这是真婆罗门。

「性具戒故」,因为他的心,「性」者,心也。他的内心是有戒的功德,当然婆罗门也是一个宗教,他有他的戒,他能够受持他们的戒清净,有这样的功德,所以是真婆罗门。

「有贪名利及恭敬故」,另外的婆罗门,他不是具戒高尚的意愿,他心是「贪」求现在世的「名」、现在的「利」,贪求别人的「恭敬」,他的思想就在这上面活动,而不是有高尚的意愿想要得涅盘的,这样的婆罗门不是真实的。这是「明彼立」。这样的人作如是论,说是婆罗门的种姓最高贵的。这是「叙因」,这一科,「标计」一科,「叙因」这两科说完了。下面是「理破」。

子三、理破(分二科)∵∵丑一、别征诘(分二科)

寅一、由产生等难(分二科)卯一、举产生难(分二科)∵辰一、总征

今应问彼,汝何所欲?为唯余种类从父母产生?为婆罗门亦尔耶?

这是本论的作者来破他的这种说法,一共是十六科,现在是第十四科,每一科都有破。若是我们在思惟这件事怎么破,很难,也很难想出来,现在本论的作者每一条都有一个理由来破他。这「理破」分两科,第一科「别征诘」,别征诘就是一条一条的来问他、难问他,就是来破他,这分两科,第一科「由产生等难」。「产生」,就是都是由父母产生的,用这个理由来破他,是这个意思,也是分两科。第一科是「举产生难」,用产生这个理由来难问他,又是分两科,第一科是「总征」。

「今应问彼」,现在我应该难问你,来破你。「汝何所欲」,你想要怎么样呢?「为唯余种类从父母产生」,这个话就是说「唯」者,是也,是这样?除了婆罗门,婆罗门不在内,其他的种族,其他的种类的人,唯独是其余的种类的人是从父母产生的,你婆罗门不是,你婆罗门是从梵天产生的,是这样子?「为婆罗门亦尔耶?」为是婆罗门也是从父母产生的呢?分这两个部分来难问他,先举出来问他,这是「总征」。

辰二、别诘(分二科)巳一、唯余种类难

若唯余种类者,世间现见诸婆罗门,从母产生,汝谤现事,不应道理。

「若唯余种类者」,这是第二科「别诘」,分两科,「唯余种类难」。

假设说,「若」就是假设。假设唯独是其他种类的人是父母所生,你主张这样子,你婆罗门不是,其他的人是父母所生的。「世间现见诸婆罗门从母产生」,你的执着、你的思想是你的自由,但是不能违背事实,世间上大家都有眼睛,都可以看见婆罗门也是从父母生的,你说你是梵天生的那是你的说法,但是事实上你是从父母生的,是不是?「汝谤现事,不应道理」,所以你要说你们是从梵天生的,不是从父母生,这是违背事实,这个话是不能成立的,是不合道理的。

巳二、婆罗门亦尔难

若婆罗门亦尔者,汝先所说,诸、婆罗门是最胜种类,刹帝利等是下种类,不应道理。

「若婆罗门亦尔者」,这是第二科,若是说婆罗门也和一般人一样,你认为那些人都是下等人,你们是上等人。但是你婆罗门也是由父母生的,你也是承认这件事。

「汝先所说,诸婆罗门是最胜种类,刹帝利等是下种类,不应道理」,你先说你们是梵天生的,现在你又承认都是父母生的,那就和一般的下种人都是一样,一样你说你们是最殊胜的,别人是下种人,这个也是说不过去,也是不能成立的。

这一段是由产生类父母产生这个理由来难问他,这个理由这一段说完了。现在下面是第二段,「例作业等难」,就是这个人的行为,从这一方面来考察。你说:你婆罗门是最胜、最高尚的种族,也是不成立的。

卯二、例作业等难(分九科)辰一、作业

如从母产生,如是造不善业,造作善业,造身语意恶行,造身语意妙行,于现法中受爱不爱果,便于后世生诸恶趣,或生善趣。

这底下这一科「例作业等难」。前面是「产生」,现在是「作业」。以产生为例,作业也是一样的,彼此都是一样的。分成九段,第一科是「作业」,就是行为。

「如从母产生」,刚才我们讨论这一段的道理,大家都是父母所生。你说:你高尚,我们都是下劣,这是不能成立的。这件事不能成立,还有理由;你这种理想也是不能成立的,为什么呢?

「如是造不善业,造作善业」,就像你婆罗门也好、非婆罗门也好,这一切的种姓的人,都是造不善,过去世都有造作恶事的事情,造作罪业,杀盗淫妄的事情。

「造作善业」,所有的这一切人,过去世都是造作过利益人的事情;对人有利益的事情也都造作过。

「造身语意恶行」,现在、过去世造作过善不善业,现在也是「造作身语意恶行」,「造身语意妙行」,「妙行」就是善行。有恶因缘,他就是造罪;有善因缘,他就造善。一般人都是不知足的,遇见什么因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少数人不随境界转的;多数人都是这个样子。你婆罗门也是这样子;非婆罗门也是这样子。

「于现法中受爱不爱果,过去世造善不善业」,所以在今生,现在的色受想行识法中就会受爱果、受不爱果。你若造作善业,你就会得可爱的果报;你若造作罪业,就受不可爱的果报,婆罗门这样,非婆罗门也是这样子。

「便于后世生诸恶趣,或生善趣」,若现在造作「身语意的恶行」,「造身语意妙行」,那他将来在后世就是生诸恶趣、或是生诸善趣,婆罗门这样子、非婆罗门也是这样子。你说你们婆罗门是高尚的,别人是下劣的,这个不能成立的,不能成立这件事,大家都一样。

辰二、受生

若三处现前,是彼是此,由彼由此,入于母胎,从之而生。

前面是「作业」,这底下第二「受生」。约「受生」这件事来看,看你婆罗门有什么特别呢?也是一样。

「若三处现前」,就是在受生的时候,就是造善恶业得果报的时候,要有三个条件,这三处、三个地方都要成就,才能得果报,「三处现前」。

「是彼是此」,这是一个条件:那个人是他的父亲,这个人是他的母亲,我们欲界的众生是这样子,有父母,这个父母都起染污心,这是一个条件。

「由彼」,就是由那个众生的母亲,她没有什么病,正是那个时,正值其时;正是那个时候,这是一个条件。

「由此」,就是「中阴」现前,就是受生的这个人他的「中有」,当时也出现了。「入于母胎」,这三处都现前了:父母有染污心、母亲没有病痛、正是其时,当然父亲也不可以有病。那么这个中阴身现前,这时候就「入于母胎」了。「从之而生」,就是从这样的因缘,你就得果报了。这样子呢?婆罗门也是这样受生的,非婆罗门也是这样受生的,你没有什么特别嘛!你怎么能说你是高尚的,别人都是下劣的,你这理由是不对的,不能成立。

辰三、工巧业处

若世间工巧处,若作业处。

「若世间工巧处,若作业处。若善不善,若王若臣,若机捷若增进满足」。这底下是第三科「工巧业处」。

「若世间工巧业处」,若是我受生了,从母胎里出来长大了,到社会上做事,做事凭什么能做事呢?「工巧业处」。这「工巧」,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专业知识,你有专业的知识。「工巧」实在是智慧,就是你有专业的智慧。他就是会做医生,他学过医生,他可以做会计师、建筑师、做律师,他就是各式各样的专业知识。你有这种智慧,你就会做出一番事业来。

「若世间工巧业处」,这是一样,大家都一样,你有这样的知识你就可以做,无论你是不是婆罗门,你有这种智慧就可以做这种事。你是婆罗门你没有这种智慧,你就不能做,这是一样的!你婆罗门有什么特别吗?不是的!「若世间工巧业处」。「若作业处」这是所余的,他没有什么工巧者,其他的事情,也是你要有这种能力,这是「作业处」。那么这是工巧业处是这样,底下。

辰四、增上

若善不善,若王若臣,若机捷,若增进满足。

「若善不善」,这是第四科「增上」,前面只是说你有这种能力,不管你是不是婆罗门,你有这种能力你就能做这种事,这也没有什么谁是高尚、谁是不高尚的分别。底下「善不善」这个地方,不是说你工巧业处的事,是说你的「动机」,不管你做什么事,你做法官也好,你是做各式各样的行业的,你在做事情的时候你有善的动机,那么你做这业就是善;你有恶心就是不善。那这也不管是不是婆罗门都是一样,你婆罗门也是一样,你要是动机不好就是罪业。不是婆罗门但是有好心肠能利益这个社会,都发展这个社会,能繁荣这个社会,那他就是善。所以你有什么理由你是最高尚,别人不高尚呢?怎么可以这么说呢?

「若王若臣」,或者这个人,他有因缘做了国王了,那也不一定就是刹帝利做国王,不是刹帝利也可以做国王,也有因缘可以把别人打倒了,他就做国王了。「若王若臣」,他和王能够合作,他为他服务「若臣」。

「若机捷」,「机」是什么?「机」者,动之微。这是易经上说机动之微,就是动的时候,最小小的动,然后有大动,就出来事情了。这个事情倒是很妙,看那个机器小轮子在动大轮子,大轮子动那个机器,然后就生产,生产出东西了,但是实在动是什么?是心啊!「机」者,心也。一切法都是心动才出现的,这个「机」就是心。

「捷」就是敏捷,他的心就是智慧,特别的敏捷,有的人迟钝,但是有的人快,这就是智慧,智慧特别强,特别的敏捷,这个人…你不管是不是婆罗门,他不是婆罗门,但是他的智慧高,就是要「机捷」,智慧高就和智慧愚钝的人不同,你不是婆罗门也是一样,他这样的人就是优秀。

「若增进满足」,这个「机捷」说是智慧。「增进满足」是什么?就是财富。这个人他能够增长、增进他的财富,他所欢喜的、所希求的都有办法能够满足,他就有这个办法。那么这也不管你是不是婆罗门,就是你要有这种能力就是可以做到这件事,没有这个能力这件事做不成,你怎么能说你婆罗门是特别优秀的。

辰五、彼所顾录

若为王顾录,以为给侍,若不顾录。

「若为王顾录」,这是第五科「彼所顾录」。

若是这个人,他为国王所「顾录」。「顾」,这个地方就是「满意」的意思。王看见他感觉满意,就用他做事。「录」者用也,「顾」就是满意。国王就是欢喜用他做事,那么就是好了,「以为给侍」,「顾录」他,用他来给他做种种事情,就是「以为给侍」。

「若不顾录」,若是王不顾录他、不用他、不满意他、不用他做事,那么他只好做其他的事情,或者做工商业、或者做农耕田的这些事情。就是各有因缘了,不管你是不是婆罗门,大家都一样。

辰六、老病死法

若是老病死法,若非老病死法。

也不管你是不是婆罗门,你不能修学佛法,不能修学佛教的戒定慧,你就不能超越「老病死」。你做国王也好、你做大臣也好、你机捷也好、你财富多也好、你财富不多也好。你不能修学佛法,你就是在老病死里面受苦,这是生存以后做种种事,然后头发白了,然后老了、然后有病、然后死掉了,不管你是什么人。

「若非老病死法」,不管你是不是婆罗门,你是笨的也好,你相信佛法能够按照佛教的戒定慧去修行,那你就能超越老病死,就能得阿罗汉道,得无生法忍,得无上菩提,那这个人他就不受老病死的苦恼了。这些事情都是很公平的,你婆罗门也好,不婆罗门也好,都是这样子。

辰七、梵住

若修梵住已,生于梵世,若复不尔。

这是第七科「梵住」。「若修梵住已,生于梵世」。「梵住」,我们原来说有天住、有梵住、有圣住。天住是什么呢?「天住」就是四静虑,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梵住」,就是慈悲喜舍,这慈悲喜舍是要在梵住里面修的。你得到了初禅、二禅,或者三禅、或者四禅,在禅定里面修慈悲喜舍是这样子,那么修成功了就是梵天王。

所以「若修梵住已」成功了,那么就「生于梵世」,这个是指世间离欲的法门。所以若非老病死法,那是出世间的离欲的法门。后面若修菩提分,也是这样的意思。所以「若修梵住已,生于梵世」,也不管你是不是婆罗门,你能这样子,修学色界的四禅,在四禅里面修慈悲喜舍的三昧,那么你就可以生到梵天,生到梵天去做梵天王了。「若复不尔」,若是你不肯努力,那你就没有这件事。

辰八、修觉分

若修菩提分法,若不修习。

假设这个人他不修世间的离欲法门,修出世间的离欲法门,修菩提分法就是三十七道品,修三十七道品成功了,就超越了老病死了。这个老病死是指在苦恼的境界上来形容、来说明修学圣道,这从厌离方面说的。这个「若修菩提分法」,是从你欢喜的这一方面说的。「若不修习」,若是你不修习,不修习就不能得圣道,不能超越老病死,「若不修习」。

这是第八科「修觉分」。现在第九科「证菩提」。

辰九、证菩提

若悟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若复不尔。

「若悟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修菩提分」,是在因上说的。「若悟声闻菩提」,这以下是从果上说的。

「声闻菩提」,就是这个人有善根,他能够遇到佛出现世间,遇见佛陀出现世间,听佛陀说法语的声音而修学三十七道品,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那么这叫做「声闻菩提」,他成功了,也不管你是不是婆罗门,你肯这样做你就可以得圣道。

「独觉菩提」,就是这个人遇佛遇见得特别多,听佛说法修学圣道善根栽培得非常殊胜,那么他这个时候在佛没有出现世间的时候,他就无师自悟,不需要人教导,他就能修学四念处,修学三十七道品,就得阿罗汉果了,这个时候就叫「独觉菩提」。

「无上菩提」,就是发无上菩提心,也是修四念住,能断烦恼障、所知障,一切的染污无知、不染污的无知、一切的烦恼、一切烦恼的习气,究竟清净得一切种智,那么叫做「无上菩提」。

「若复不尔」,或者说这个人没有修学成功,没有得「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那么这就是从这上看,大家都是一样,婆罗门、非婆罗门都是一样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只要肯努力都是这样子,有什么高下可论呢?

寅二、由戒闻胜难(分二科)卯一、总征

又汝何所欲?为从胜种类生,此名为胜?为由戒闻等耶?

这是第二科「由戒闻胜难」,前面第一科是「由产生等难」,父母产生,产生之后,你的行为,从这两方面来论你的高下的不同,现在「由戒闻胜难」,看这文上有说出这道理。第一科先「总征」。

「又汝何所欲」,又你欢喜怎么样?「为从胜种类生,此名为胜?」你欢喜这样子,你愿意这样说这个人他是从高贵的种族这一类的人生的,所以他就是叫做「胜」,他的种族殊胜。「为由戒闻等耶?」你欢喜这样子,你愿意这样子说法,我不管他是什么种族生的,只论这个人的品德,他如果是持戒的人,有所不为,而且是博闻、广博、博学多闻,又有智慧,又品德好,所以就称他为「殊胜」。这个人是高贵的,这两个标准你欢喜那一个?「又汝何所欲?」你欢喜从那一个道理来说呢?

卯二、别诘(分二科)辰一、种类胜难

若由从胜种类生者,汝论中说:于祠祀中,若戒闻等胜,取之为量。如此之言,应不中理。

「若由从胜种类生者」,这底下是「别诘」,前面是「总征」,底下是「别诘」,第一个「种类胜难」。

「若」是「由」于…假设你同意这个说法,从圣种类的…,从梵天生的,或者是从贵族生的,他的父母都是皇帝,他说他生的孩子才是高贵。高贵就从这个理由来建立。你若主张这样子,那还有问题,有什么问题?你自于矛盾,你自己和你自己是矛盾的,有什么矛盾呢?

「汝论中说」,你的书上讲:「于祠祀中,若戒闻等胜,取之为量,如此之言,应不中理」。你们的书,经书上说「于祠祀中」,就是在供天的那个庙堂上、庙里面,在祭祀的时候,祭祀的时候也有祭祀的文,也写出来一篇文的,这篇文祭祀的时候要读,要找一个人来读这个文,读这个文请谁来读呢?「若戒闻等胜」,在你婆罗门里面要找一个人品德好,「戒」殊胜、「闻」殊胜。这个人读书多、品德又好,找这么样子有品德的人,以此为殊胜。而不是说你是婆罗门就是胜,一定要「戒、闻」有这样的功德的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