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三、有过去色等教(分三科)辰一、标密说

复虽说言有过去色、有未来色、有现在色,如是乃至识亦尔者,此亦依三种行相密意故说。

这是第三大科「去来实有论」。第一科是「因中有果论」。第二科是「从缘显了论」,这二大科说过去了,现在第三科「去来实有论」。「去来实有论」就是过去也是真实有,未来也是真实有,当然现在也是真实有,就是三世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是有的。我们这个……去来实有论不但是指外道的思想,佛法里面也有这样的学派,这个小乘学派里面有一个说一切有部,就是执着三世都是有,这个现在是有。比如说这个灯光开了,我们看见有光,没有开之前也有光,灭了以后还是有光,三世都是有,有这种想法、有这种思想。这一科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标计」,第二科「叙因」,第三科是「理破」。这个本论的作者,就是弥勒菩萨破「去来实有论」,分两大段,第一段是「破实有体」,第二段是「破实有相」。

现在的文是「破实有体」,「破实有体」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显彼过」,显示他这样的思想是有过失的。第二段是「释妨难」,就是「显彼过」也就是破他,破完了以后,对方又有问难,难问本论的作者加以解释这叫「释妨难」。第三段是「释密意」,第三段是「释密意」,解释这里面有密藏的意义,表面上不明显,他的真义在里面隐藏着,这叫做「密意」。这一科里头也是分三科,第一科是解释「十二处有教」,第二科解释「有过去业教」,「教」就是佛说的。佛说过去、未来都是有十二处,不但是现在有,过去、未来也是有。第二段的解释是佛说有过去的业,所以会有果报。这是佛说的话,引佛说的话证明「去来实有论」是这样的意思。这二大段也说过了。

现在是第三科是「有过去色等教」,过去色等,「等」是什么呢?就是受想行识。色还另外还有受想行识,这四个字没有说,就用这个「等」字来代表了。这也是佛说的话,用佛说的话来证明他的思想是对,这样意思。这一科分三段,第一段是「标密说」。就是「复虽说言有过去色」,「复」者,又也。前面已经有两大段解释密意,现在又有…佛又有一段话说的。佛是这样说,这个「虽」,虽然佛是这么说了,但是那里有密意,还不能证明你是去来实有的,这个「虽」有这个意思。说佛虽然说过,有过去的色,这个色法,譬如说我们的这个生命体是色受想行织组成的,这个色就是我们生理的组织。这生理组织,我们现在有色,过去也是有,也是有这个生命体的,未来还是有,现在也是有,佛这么说。

「如是乃至识亦尔」,说是色过去有、未来有、现在有,乃至到识也是这样。受想行识这四法,也是有过去的受想行识、有未来的受想行识、有现在的受想行识。这可见佛说是三世有嘛,过去有、未来有、现在有。你不能说我说得不对,我说的是对的。这是这个「去来实有论」,引佛说的话来证明。那么本论的作者,虽然佛是这样说了,但是你解释不对,你是没有听懂,你说的不对。那么为什么说三世有呢?「此亦依三种行相密意故说」,说五蕴是三世有,那是佛依据「三种行相密意故说」的,依根据三种行的相貌。这个「行」,一切有为法,都名之为「行」。三种有为法的相貌密意而说,所以作者作如是说,什么叫做三种行相呢?这底下第二科「列」出来。

∵∵

辰二、列三相

谓因相、自相、果相。

就是依据这三种相,而说五蕴是三世有的。这底下第三科「别配属」,一样一样的配三世;配合过去、未来、现在。

∵∵

辰三、别配属

依彼因相,密意说有未来;依彼自相,密意说有现在;依彼果相,密意说有过去,是故无过。

「依彼因相,密意说有未来」,「依彼因相」,就根据色受想行识的因相,就说有未来的色受想行识。我们现在的色受想行识,它不老实,它要动,它要活动。一活动就是因、就是业,这是因。现在有了因,将来也会有个结果的,所以一定是有未来。这个业是现在,现在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它要动,或者是做善,或者是做恶,或者是做不动业,或者是做无漏业,它就有因了。

这是我们现在,当前我们思想的活动,这是有因。这个因不是突然的,它将来才有结果,那就表示就是有未来的色受想行识。佛说未来有色受想行识,就是依据现在的因说的。不是说是未来的受想行识,真实的摆在那里,已经有了,不是!是根据现在的因说的。这样讲呢,未来还是没有色受想行识的,为什么说有?是根据现在的色受想行识活动的业力说的,业因说的。当然这可以…或者说是有支、有支的业力,这么说。或者说是指名言种子、名言种子、有支种子说的,所以将来还是有。这样说有,还等于说未来还是没有,所以你根据这句话就说未来有色受想行识,你解释错了,解释的不对。

「依彼自相,密意说有现在」。「依彼自相」,就是依彼色受想行识的本身的行相。色有行相、受有受的相,乃至识有识的相,那就是现在。现在的色受想行识各有各的体相,这是不可否认的事情,而这个就是现在。依此意表示是现在是有,这句话,这个是彼此问答两方面都是能同意的,就是有现在的色受想行识。

「依彼果相,密意说有过去」。我们现在的色受想行识,你有你的色受想行识;我有我的色受想行识;每一个众生都有他现在的色受想行识,但是都不一样,都不一样。为什么你是那样的色受想行识;我是这样的色受想行识?这是果。这是你过去世造的业,你现在得的这个果。所以从这个果相来说,一定过去有因,所以你得这个果。所以从这个果的相貌上来说,这是密意说有过去。那个话里面说果,这句话就表示里面有一个意思表示有过去的因的,不然不会突然间就有果出来的,它是有个原因的,那个原因是在过去的时候创造的,所以有过去。这样说有过去是指现在的果过去有因,那等于说过去已经过去了,还是指现在说的。按现在的果推测以前有因,就是过去。这样说过去还是无,未来也是无,还是指现在是有。

「是故无过」,所以佛说有三世,是这样意思。那么我主张过去也是无,未来也是无,是现在是有;和佛说的三世有是一致的,我的主张是正确的,没有过失,你是说错了,你说三世有是不对的。那么这是解释这个「密意」。

这是第三科「有过去色等教」分这么三段,解释这个密意,成立了过未是无、现在是有,否认了过未是有的。否认过去未来是有,只是现在是有,二世是无。

∵∵

丑二、破实有相(分三科)寅一、标破

又不应说过去未来是实有相。

刚才我说过前面是「破实有体」,现在这里第二科「破实有相」。这个「破实有相」和「破实有体」有什么不同呢?「破实有体」是说这个外道,就是对方的执着也是一条一条的说出来,然后又指责他的不对,两方面的思想都说出来。现在这「破实有相」,这一段,只表示佛法的正义,而没有再去说对方的事情,当然也包括在里面。这就是实有体和实有相的不同,实在是内容应该是一致的。这一科分三科,第一科是「标破」,第二科是「征因」,第三科是「释成」。

「又不应说过去未来是实有相」,这是「标破」,这就是标出来,把这个破斥对方的话标出来,破斥对方的错误这句话标出来。又前面你所执着的实有体是不对的,「又不应该说过去未来是实有相」,这是指责他的话。底下第二科「征因」。

∵∵

寅二、征因

何以故?

什么原因不应说过去、未来是实有相呢?这是问,问这个原因。

∵∵

寅三、释成(分三科)卯一、未来相(分二科)辰一、标

应知未来有十二种相故。

这底下解释成立,成立这个正义,佛法的正义,分三科,第一科是「未来相」,先「标」出来。「应知未来」,未来法「有十二种相貌」,这是「标」。底下是「列」

∵∵

辰二、列

一、因所显相,二、体未生相,三、待众缘相,四、已生种类相,五、可生法相,六、不可生法相,七、未生杂染相,八、未生清净相,九、应可求相,十、不应求相,十一、应观察相,十二、不应观察相。

「一、因所显相」,这个未来法有十二种相,未来法有十二种,那十二种呢?第一是「因所显相」,就是现在造的因会显示将来得的果相,将来法是现在的因显示出来的,所以有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所以那个果的相貌是因的力量显示出来的,这是第一个相。

第二、「体未生相」,未来的果法,它的体性现在还没有出现。这也是一个相。

「三、待众缘相」,为什么没有出现呢?它要依据、要等待、要凭借众多的因缘具足了,未来法才出现,这是「待众缘相」。这个「因所显相」,但说因,现在这里是「待众缘」,不只是一个因,很多的因缘。

「四、已生种类相」,已生种类相。过去法、现在法是已经生了,它的众因缘、众多的因缘都具足了,它就出现了。未来法还没有出现,没有出现呢,但是可以,可想而知和已生法是同类的,一样也是因缘所生法,所以叫做「已生种类相」。

「五、可生法相」,这个第五个相是「可生法相」,这个可生法相可以作二个解释,只要是它所凭借、所依赖的因缘具足了,它就能生起,因缘不具足当然是不能生,这叫做「可生法相」。第二个解释,只是这一个众生、这个有情,他有爱烦恼存在,他所有这些有漏因缘就会具足,未来法就可以生起来,就可以生起。这是「可生法相」。

「六、不可生法相」,如果这个因缘不具足差一点,差一点就不行,差一点也就是不行就不能生。第二个解释,是很多业力将来会得果报的,但是这个众生把爱烦恼断掉了,得阿罗汉果,他没有爱了,没有爱了,虽然有很多的业力在那里,但是不可生,他就不能够出现了。所以得到阿罗汉果断了爱以后,他临命终的时候,所有的欲界的、色界的、无色界,所有的未来法都不能出现,也还是因缘不具足。这可见这个爱烦恼的厉害,缺这个条件就不可生,就不行,也就是因缘不具足就不行。

「七、未生杂染相」,现在这个人他很多见烦恼,很多的爱烦恼,有这爱见为缘,造了很多的业,那么就是杂染的业将来会有很多杂染的果报,但现在还没生,「未生杂染相」。

「八、未生清净相」,但是这个众生遇见了佛法,他修学戒定慧,三业清净,逐渐不断地修行,有戒、有定、有慧,但是当然他还没有得阿罗汉果。那么他将来还有很多如意的果报出现,但是现在还没生。那么这个和前面说的也是一件事,这也就是分别它的性质是杂染、是清净,这样意思。前面只是说因缘,没有说明它是杂染、清净,这底下分别它是杂染、清净的不同。

「九、应可求相」,「应可求相」就是这个清净法,比如说是我是希求圣道的,有无漏的四念处修学圣道,那么这是「应可求相」,你应该努力去求、去创造这件事,这是「应可求相」。

「十、不应求相」,「不应求相」就是有漏的欲求、有求、邪梵行求,这是不应该求的,因为这是一个苦恼的事情,浪费你的精神时间的。就是你求得了,也是令你苦恼,所以不应该求,是「不应求相」。

「十一、应观察相」,应该去观察,应观察怎么讲呢?就是你若能够依据佛所说的四念处的法门,七觉支,八正道这样子学习,这样去观察,能令你的贪、瞋、痴渐渐地微薄、渐渐地没有了,能使令你解脱,这样的你应该去观察去。

「十二、不应观察相」,你不依据佛说的法门去修学,那么不能够除灭贪、瞋、痴的烦恼,不能令你解脱一切苦,而还增长苦恼,那就不应该观察,是「不应观察相」。

这是未来法有这十二种相,看这样说也是很重要,未来的事情我们没能够,没有所作已办,没有得阿罗汉果以上的圣位,未来虽然是没有,你还是要注意的,你要注意这件事。

∵∵

卯二、现在相(分二科)辰一标

当知现在亦有十二种相。

未来的说完了,现在说现在,也是先「标」。现在也有十二种相貌。

∵∵

辰二、列

一、果所显相,二、体已生相,三、众缘会相,四、已生种类相,五、一刹那相,六、不复生法相,七、现杂染相,八、现清净相,九、可喜乐相,十、不可喜乐相,十一、应观察相,十二、不应观察相。

「一、果所显相」,这是现在法是过去的因得到的果,这个果已经显现出来了,我们得到这样的果报了,这是现在相。果就是所显相,这是「果所显相」。

「二、体已生相」,现在这一切法这一刹那间出现了,所以叫做「体已生相」。

「三、众缘会相」,现在法也还是众缘会相,众缘会合了显现出来的相貌。

「四、已生种类相」,也是已生,这是「已生种类相」。

「五、一刹那相」,这个现在法、果所显相这个地方,这是佛法的智慧在告诉我们,它是刹那间而已,现在法是一刹那间的相而已,它是现在只有一刹那而已。不像我们肉眼所见,好像它一直在那里,不是!只是一刹那,我们…,比如说是夜间不开灯的时候,我们把那香、香火头,把这个香用火点着了它,你拿这个香转,转圈的时候,我们眼睛看就是有个光圈,有个光圈,那么实在哪有光圈呢?没有,只是一个小小一点光,但是夜间的时候一转就看这光圈,这表示什么?我们眼睛钝看不见是一点点光而已,说是好像一个光圈。

所以世间上所有这有为法,只是一刹那而已,但是我们肉眼看呢,好像几千万年还在那里。说是这个人的身体活了一百二十岁,活了二百岁,好像那么长久,其实只是一刹那,不过它是相续的,刹那刹那相续的。我们感觉它是很久在那里存在,实在是一刹那就灭了,但是又刹那生了。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灭,我们只是看见生而不看见灭,所以叫做「一刹那相」。

我们说观心无常。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心无常其实一切法都是无常。这无常观,我们应该修无常观,就是修一切法、观一切法都刹那刹那灭。如果你常常这样观,这个无常观能对治一切烦恼。说是你的无常观你熟了的时候,说是那个人在骂我,你立刻这无常观现前,骂者已经灭了,已经灭了,不在了,灭了。后来的是未来,有现在的一刹那,有过去、有未来,骂者是一刹那就过去了,一刹那就过去了,并不存在这件事。你无常观可以用在一切贪瞋痴的烦恼上面,有对治作用。可是你若不修这个观,就不行,这无常观不现前。无常观不现前就不能对治烦恼,我们就随顺向来的习惯,这么这个人我看见他,我就烦,这个人骂我、骂过我,已经过去几千年了心里还记着这个人骂我,其实早已经过去了。

所以就是佛的大智慧就告诉我们修无常观,我们若是修常,老感觉是常,你很难对治烦恼,你很难对治的。老感觉他在骂我,这个人在骂我,老是执着这件事,你的烦恼不能对治。你若修无常观,他就能对治。那么我们佛教徒谈玄说妙,这个是方便法门,这是真实的法门,我怎么可以学习方便法门,我要修这个第一义谛实相无相这是真传,教外别传最殊胜的法门。你们都是钝根人,我修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是不得了。这样说法,也是不能说不对的,但是你若回头想一想,我学习佛法要有真实作用,你才得到佛法好处。只是谈玄说妙,你的烦恼还在那里,你想不想这个问题。

我有时候也会说一些违背传统佛教思想的话,这是我有过失的,但是我说这句话的目的就在这里,要有实际的作用,要看你实际的成绩,有没有这成绩。说我做这个生意怎么怎么的好,但你要赚钱才行。我学习佛法学了很多年了,我一点成绩没有,那怎么行呢?所以我就会说这个法就说是常。十番显见。波斯匿王六十二岁了,看这恒河这个是常,我是见恒河之见还是见,老是显示常。那么与观心无常、观一切法无常,就是有点不同了。

你的无常观能修吗?不能修了,你不能修这无常观了,这件事有没有想这个问题。所以这个你看《大智度论》虽然是观一切法空,但是它也是告诉你修四念处。你像这个《瑜伽师地论》,它也告诉你修四念处,修无常观,这和《阿含经》是相合的,没有冲突。它的问题就是…它就是注意到实际上要断烦恼这个的问题,注意这个问题。

所以「一刹那相」,当然我们佛法是一个智慧的学问,智慧是很微妙的,可能还有更微妙的理由会说出来,那可以再研究。这是「一刹那相」,现在这一切法,它有这个相貌,它有无常相,这一刹那就是无常的意思。

「六、不复生法相」,这个一刹那过去,过去就是过去了,「不复生相」不能再生了。说我们人与人见面谈话分开的时候说再见,是不能再见了。再见了,说我昨天我们再见,今天又见面,今天见的不是昨天那个了,是「不复生相」不再生了。今天再见、见到了,今天是另又有因缘,又有因缘出现的,不可能再见了,说是「不复生法相」。

「七、现杂染相」,这就是分类和前面意思一样,我们现在色受想行识一刹那间,不如理作意就出现了很多的杂染污秽、身污秽、身杂染,说的话是杂染,内心思想也是杂染,三业都是杂染污秽的。「现杂染相」。

「八、现清净相」,而这个众生有智慧能相信佛法,能够有如理作意,他能够清除排遣一切烦恼,能现出来清净梵行相。「现清净相」。

「九、可喜乐相」,有些如意的事情就是可喜爱的事情,是「可喜相」。

「十、不可喜乐相」,不如意的事情是不可爱的。那么这是从苦受、乐受来解释这个可喜相、不可喜相。也可以从智慧上说,这件事虽然不是令你心里面舒服,但这件事是对的,这件事是应该学习、应该努力的,那就是「可喜相」。这件事是令人如意的,但这件事是增长烦恼的,那是「不可喜相」,也可以这样解释。

「十一、应观察相」、「十二、不应观察相」,这和前面那个未来是同样的意思。

∵∵

卯三、过去相(分二科)辰一、标

当知过去亦有十二种相。

这是第三过去有。

∵∵

辰二、列

一、已度因相,二、已度缘相,三、已度果相,四、体已坏相,五、已灭种类相,六、不复生法相,七、静息杂染相,八、静息清净相,九、应顾恋处相,十、不应顾恋处相,十一、应观察相,十二、不因观察相。

「一、已度因相」,就是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不是未来,也不是现在,是过去了,一刹那间就过去了。过去了,过去的法它也是因,它也就是因。这个过去是现在的因,过去是现在的因,或者是过去的法也是因所成就的,但是它过去了,说是「已度」,已经过去,这个「度」,已经过去了,这叫做「已度因相」。你已经享受了,其实不管你享受不享受,过去的事情一刹那间就过去了。

「二、已度缘相」,法的生起有因有缘,缘也过去了。

「三、已度果相」,因缘所成就的果,这个果也过去了,也是,它体性也不在了。

「四、体已坏相」,这是总起来说,前面是因、缘、果,这底下总起来说,它的体性已经坏了,已经不存在了。

「五、已灭种类相」,过去虽然也是无量无边的差别,总而言之是「已灭」的一类的相。

「六、不复生法相」,灭了就是灭了,不能再出现了。

「七、静息杂染相」,这又是分类。不复生法相已经灭了的法相,里面也有是杂染的、也有清净的,杂染也好,它也一刹那间就过去了;清净也好,也是一刹那间就过去了,都是无常相。

「八、静息清净相」,我们修止观,按照佛的四念处这么修行,那么这是清净相,但是它刹那刹那灭去了,是「静息清净相」。

「九、应顾恋处相」,我们过去的时候,或者是几十年来,或者是多少年来,修学圣道这件事是应该顾恋的,应该爱惜以前我是修学圣道,现在也应该努力,是这样的意思。

「十、不应顾恋相」,过去曾经放逸了造作了很多的罪过,那个事情你不要留恋了,不要再去放逸,「不应顾恋」处「相」。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