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二、随别广(分二科)∵癸一、明方便(分二科)
子一、约施戒修辨(分二科)∵丑一、辨三相(分三科)∵∵寅一、施主相
复次,施主有四种相:一、有欲乐。二、无偏党。三、除匮乏。四、具正智。
这是第二科「随别广」。前面是「明八相」,第一科说「八相」。「如理作意施设建立」,是「随别释」里面说有「八相」,这一科解释过了。第二科,是「随别广」。「随别广」,就是「八相」里边并没有完全去解释,只是一部分的、一条一条的,把它详细的说明,叫做「随别广」。这一科分二段,分二科。第一科「明方便」。第二科「明依事」。这个「明方便」这句话看这个文义,实在就是由如理作意的寻伺发出来的行动,叫做「方便」。这个第二科,是「明依事」。现在是「明方便」,「明方便」里边分二科。第一科「约施戒修辨」。
「约施戒修」,「施、戒、修」这三样事,就是由如理作意发出来的一种善法。
前面解释过,就是属于在家居士,或者是出家人所学习,所造作的一种世俗的功德。约这三样事来说如理作意的行动。分二科。第一科「辨三相」。先辨这个「施戒修」,这「施」的「相」。但是这个「施相」里面,「施」,「施主」的「相」貌,就是发心布施的人,叫做「施主」。是由「四种相」,这个「施主」,发心布施的人,他有「四」个「相」貌。
一、「有欲乐」,就是有这样的欢喜心,他欢喜做这样的功德,这是指他的动机说。第二,是「无偏党」,就是对于所布施的对象,这能布施者他心是平等的,不偏于某一个人。三、「除匮乏」,第三样就是你布施了的结果,是发生这样的作用了,就是除掉了,对方的缺乏的这种困难。四、「具正智」,前面是约施主的内心,和做这件事的结果,「欲乐」和「无偏党」,是施主的内心。「除匮乏」,是对方得到利益了。第四,是「具正智」,就是施主他要有中正的智慧,没有邪智慧,这个地方可深可浅。如果按深的方面来说,应该是无我相、无法相,能够不执着,不执着这件事,那么叫「具正智」。如果浅一点说,是相信有因有果,相信有善恶果报,那么叫「具正智」。如果说是虽然也肯布施,但是不相信因果,那就不是「正智」了。
寅二、具戒相
具尸罗者,亦有四相:一、有欲乐。二、结桥梁。三、不现行。四、具正智。
「具尸罗者」,这第二科「具戒相」。前面「施戒修」,这个「施」者的「相」貌说完了。现在第二科「具戒相」。「亦有四相」,也有四个相貌。
一、是「有欲乐」,就是欢喜持戒,欢喜受戒,欢喜清净,远离这一切的有罪过的事情,他有这种欢喜心,这是第一个相貌。二、「结桥梁」:「结桥梁」,就是他对于这个「戒」有这样的认识。「桥梁」,就是过这个河的时候困难,造一个「桥梁」,从「桥梁」就过去了,这表示说,譬如说这个三恶道是个河,我能持戒就超越了三恶道,就像从「桥梁」上超过这个河了,过河了。那么深一点说过生死河,那就更高层的境界了,这是二「结桥梁」。这里面也有一个「正智」的意思在里面,就是持戒能够得尊贵身,不致于得三恶道丑陋的果报,能有这种作用,所以叫做「结桥梁」。
三、是「不现行」:「不现行」,实在来说也就是不犯戒,受了戒以后不会由烦恼失掉了正念,由烦恼发动出来犯戒的行动,叫做「不现行」。这个窥基大师解释:是说『持戒,而又不显现他的这种净行的相貌』,自己有这样功德,还是有一点隐藏的意思,叫做「不现行」。四、「具正智」:「具正智」,持戒者不可得,还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还是离一切相,那就更高深的境界了,所以「具正智」。
寅三、具修相
成就修者,亦有四相:一、欲解清净。二、引摄清净。三、胜解清净。四、清净。
「成就修者」,前面「施、戒」这二种说完了。现在说第三种「具修相」。这个「成就修」是指什么说的呢?就是修禅定。又能布施,又能持戒,而后又能够修禅定,那么这叫做「修」。这个修布施也不容易,但是还是比较容易的,持戒就是比布施难一点,现在修禅定比持戒还是难。因为这个修禅定要把散乱境界要对治出去,什么叫做散乱?就是欲。要破除内心的欲,有欲的人,就是一定是散乱的,要是破除了散乱,那当然就是离欲了,离欲了也就是得定了,这件事要特别努力才能成就,所以叫做「修」,这「修」又是特别努力的行动。怎么叫做「成就修」,成就禅定的人呢?
「亦有四相」,一、「欲解清净」。第一个是他的动机,他欢喜离欲。「欲解」这个「欲」,是欢喜的意思,他欢喜离欲,欲是污秽的,他欢喜远离这种污秽的事情,有这样的欢喜心,就是欢喜远离欲的污秽,得到禅定的清净,他有这样动机,那么叫做「欲解清净」。二、「引摄清净」,有了这个动机以后,就采取行动了,就开始修这个禅定,逐渐的努力的修行,从修行中能「引摄」禅定的「清净」,能够引发出来,能取得禅定的「清净」,这是指修行说。前面是动机也就是好乐,然后采取行动。
三、「胜解定清净。四、智清净」:这二个我认为《披寻句》韩清净居士解释的好。「胜解定清净」:这个「胜解」实在来说,也就是观;「定」,实在就是止,就是修止观。这个观在四禅里面都具足止和观的,但是现在这一段「胜解定清净」,是先说「定」的「清净」,由「胜解」而修定,得到「定」的「清净」。这个「智清净」呢?由「胜解」而修观,得到「智」的「清净」,这是二个「清净」。这个「清净」:第一个约初禅来说,先修初禅的时候,这个定这个止,就是把欲停下来,欲界定和未到地定都还是有欲,现在由于修不净观,一共有七种作意,那么把这欲破除出去了,就得到「定」的「清净」。这个「胜解」,就是有力量的一种智慧、一种思想,知道欲的过患,这就叫做「胜解」。由这个「胜解」知道欲的过患,而修止,把这个欲停下来,在初禅的时候是这样。初禅成功了,就是「定清净」,「胜解定清净」。
由初禅而二禅,二禅的时候还是「胜解定清净」,就是他观察寻伺的过患,他能认识寻伺的过患,要把他破出去,这又是止,那么得到二禅的功德,那就叫做「定清净」。这个时候修三禅的时候,又知道二禅的这个喜也是不对,观察他的过失,知道他的过失,叫做「胜解」。把这过失停下来叫做「止」,叫做「定」。那么就得到三禅「定清净」。得到三禅时候进一步,修四禅的时候胜解这乐也是不对,三禅的乐也有过患,你能认识他的过患,叫做「胜解」。把他破出去,叫做「定」。成就了就是第四禅了,得到四禅清净。破除出去过失,叫做「定」;观察他的过失,叫做「智」,就是观。定就是止,智就是观,由于观察也就是胜解,由于观察的力量,把他破除出去这种欲,寻伺、喜、乐的过失,能破出去的力量是胜解,就是观。破除成功了就是止,那么也就是得到了四禅。这个时候「智清净」、「定清净」,是止清净、观清净。
这个「欲解清净」,是约他最初的动机,他的希望。「引摄清净」,是总说,修四禅八定的修行。第三和第四,就是分别说,止清净、观清净,那么可以这样分别,那么这是成就世间禅的相貌。无色界的四空定,也是有这样的相貌,但是他的智慧低一点,定特别深,这是「修」。
丑二、辨受施
复受施者有六种:一、受学受施。二、活命受施。三、贫匮受施。四、弃舍受施。五、羁游受施。六、眈着受施。
这是「丑二、辨受施」。这个「约施戒修辨」这一科,分两科。第一科,「辨三相」,「施、戒、修」。第二科,是「辨受施」,就是前边的「施主相」,是能施者。这底下「辨受施」,是接受布施的人,是有「六种」相貌。
一、「受学受施」:「受学受施」,就是他很欢喜的学习戒、定、慧,学习佛法。学习佛法,那叫做「受学」,那么这等于是学习佛法了,因此而「受施」,那么这是说是受法施,接受佛法的布施,那么不是财布施。
二、「活命受施」,为了命的不要死掉了,能继续的生存,而接受财的布施,那么这是两种布施。三、「贫匮受施」,这底下说这个「活命」的「布施」,又有不同的差别。就是因为「贫匮」,贫穷有所不足,生活困难,接受布施。四、「弃舍受施」:这「弃舍受施」,《披寻记》的解释是说施主他能随顺受者的欢喜而布施,那么叫做「弃舍」。而受布施的人,以「弃舍」的心情而欢喜接受,叫「弃舍布施」。在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譬如说这个粪扫衣,人家就是不要了的这种布,丢到各地方很污秽的,把这个捡起来,把它洗清净,一块一块的烂布,把它连接起来做衣服穿,那真是「弃舍受施」了,那叫做「弃舍受施」。但是在《披寻记》不是这么解释。
五、「羁游受施」:「羁游受施」,离开了原来的住处,到别的地方去了,有困难,这时候接受人家的布施。六,是「眈做布施」,这个人并不是有所缺少,就是因为贪心而接受布施,那么这是不是太合适了。这个「眈着」这个「眈」字也有同样的,以前讲过的问题。
子二、约摄益有情辨(分二科)∵∵丑一、举损恼(分二科)∵∵寅一、八种
复有八种损恼:一、饥损恼。二、渴损恼。三、粗食损恼。四、疲倦损恼。五、寒损恼。六、热损恼。七、无覆障损恼。八、有覆障损恼。
这前边「约施戒修辨」。这底下「约摄益有情辨」。这个「约摄益有情辨」,就是利益这个有情,这个「施戒修」,对于众生有所利益,但是这地方似乎偏重于财,这一方面来说,分两科。第一科,是「举损恼」,就是所利益的有情是有「损恼」的。这里边先说「八种」损恼。
一、「饥损恼」,饥渴。第二,是「渴损恼」:「渴」,是要喝水叫「渴」。那么前边「饥」,就是要吃饭了。这个「饥渴」的两种损恼。三、是「粗食损恼」,不是「饥渴」,但是这个饮食不是那么好,所以叫「粗食损恼」。四、「疲倦」的「损恼」,譬如说做事情,做的太辛苦,这也是一种「损恼」。五、是「寒损恼」。六、是「热损恼」,这也是有困难。七、是「无覆障损恼无覆障」,或者是没有房子住,叫「无覆障损恼」。八、是「有覆障损恼」:「有覆障」,就是有障碍,这个有障碍是什么呢?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是有房子住,但是是苦恼的,那么是在牢狱里边,那么是「有覆障损恼」。这个《披寻记》上的解释,似乎是说失掉了光明,失掉了光明,就是人的眼睛有问题了,眼睛有问题了,那么就是黑暗是他的「覆障」,障碍他,这也是一种苦恼。这是八种苦恼。这又说六种。
寅二、六种
复有六种损恼:一、俱生。二、所欲匮乏。三、逼切。四、时变异。五、流漏。六、事业休废。
「复有六种损恼」,因「损」而有「恼」可以这么说。一、「俱生」,第一个是「俱生」的损恼,就是这个「饥、渴」,与生俱来的就有这种苦恼,所以叫做「俱生」。二、「所欲匮乏」,这是指「粗食」的「损恼」。我欢喜吃好一点的有营养的、有味道的,但是办不到就是「匮乏」,这是指「粗食损恼」说。三、「逼切」:这个「逼切」,就解释「疲倦损恼」好了。就是有特别的困难,这样努力的工作很辛苦,逼迫他,像刀来切他似的,「逼切」的苦恼。
四、「时变异」:「时变异」,就是「寒、热」,「时」节的「变异」,大寒、大热也受不了。五、「流漏」:「流漏」呢?就是「无覆障损恼」,没有房子住,没有房子住,这也是个问题,所以有「流漏」的苦恼。六、是「事业休废」,就不能做事情,不能做事情,或者到牢狱也不能做事了;或者说是失掉了光明,眼睛有问题了,也不能做事了,「事业休废」又是个苦恼。这样说「六种」苦恼和「八种」苦恼,没有什么分别,只是数目上有差别。
丑二、明摄益(分二科)∵∵寅一、标列六种
复有六种摄益:一、任持摄益。二、勇健无损摄益。三、覆护摄益。四、涂香摄益。五、衣服摄益。六、共住摄益。
「复有六种摄益」。这个「约摄益有情辨」,先说有苦恼的有情。现在说这个「摄益」,怎么样来让他远离苦恼,他就是得到利益了。第一科,是「标列六种」,先说出来有「六种摄益」。「复有六种摄益」,摄取利益,也就是得到利益了。
第一个,是「任持摄益」:「任持摄益」是指什么说的呢?就是这个「饥渴」的众生,「饥渴」的「损恼」得到了饮食,就使令这个生命体就得到了安乐,得到了安乐住,就没有「饥、渴」的苦恼,就是这个生命可以保持正常的生活,所以叫做「任持摄益」。二、「勇健无损摄益」,就是「粗食」,能够「粗食损恼」的有情,那么他得到美好的饮食了,有了营养,使令他的身体得到勇猛健康,没有这个「粗食」的「损恼」,这也是一种。
三、「覆护摄益」:「覆护摄益」,就是「无覆障」的「损恼」。「无覆障」的「损恼」没有房子住,那么有房子住了,使令他生命得到安全的保护了。四、「涂香摄益」:「涂香摄益」,《披寻记》解释是指离热,是那个「热损恼说」。说太热了,能够「涂香」就可以解除这个「热」的苦恼,是「涂香摄益」。五、「衣服摄益」:「衣服摄益」,就指那个「寒」的「损恼」来说,「寒」的「损恼」有了衣服穿了,那么就是能够保暖,没有「寒」的「苦恼」了。
六、「共住摄益」:这个「共住摄益」,这个《披寻记》解释,就是解除了这个「有覆障」的「损恼」。「有覆障」的「损恼」,若单指眼睛盲了,那固然也是失掉光明的意思。可是这个光明中,有日月灯的光明,另外还有法的光明,有法的光明,譬如说是国家有宪法,有很好的宪法。这个宪法是什么呢?有什么作用呢?有「共住」,和平「共住」,和乐「共住」的作用。那么说是若是有佛法的智慧更是好了,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佛法的光明的时候,大家是和乐而住。我也得到你的照顾,你的光明;你也得到我的光明,同明相照,所以叫「共住摄益」。韩清净居士解释的这一句话,解释的好,这个「共住摄益」,的确是这么回事。这也可能这个韩居士韩清净居士,从生活中体验到这件事,如果是大家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地区,乃至到同一个团体,同一个房间住,大家有法的时候,大家都是快乐的。我也不依法,你也不依法,我也触恼你,你也触恼我,这是太苦恼了,那么就是「有覆障」,这是缺少智慧。智慧就是光明,所以「共住摄益」。这个是有「六种摄益」。
寅二、释第六相(分二科)∵∵卯一、举非善友
复有四种非善友相:一、不舍怨心。二、引彼不爱。三、遮彼所爱。四、引非所宜。
「复有四种非善友相」,这是第二科,解「释」这个「第六相」。「第六相」,就是「共住摄益」。第一个「举非善友相」,不是好朋友,有什么相可以知道他不是好朋友呢?「有四种非善友相」。一、「不舍怨心」,这不是「善友相」,大家是好朋友,难免有的时候会碰到了,或者什么事情有什么误会,或说出一句话来,就生了愤怒、瞋恨。因为是好朋友,这样意思一开始有愤怒,这还情有可原;但是第二念就应该把这「怨」弃舍。咱们是好朋友,不要生烦恼,自己主动的就把这个「怨」恨心弃舍,那就是好朋友的相貌了。说「不舍怨心」,继续的恨,就不是好朋友相。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