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三、有境界力(分二科)∵∵申一、征

云何由境界力?

「云何由境界力?谓:若彼境界;或极广大、或极可意,正现在前,心则于彼多作意生。」

我们中间因为打禅七,停课二个多星期,这文的脉络可能记不清楚了。这个十七地里边,第一地是「五识身相应地」,现在还是第二「意地」。「意地」里边就是二大科,第一科「明意相」,第二科是「总显相应」。第一科「明意相」,就是约五相解释「意地」,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业用。第二科「总显相应」,就是把这五科合在一起说,不分开说,这样意思。

「总显相应」里边有长行、有偈颂,现在是长行。长行里面,第一科是「三处所摄」。「三处所摄」是什么呢?就是把前面的这五相,连「五识相应地」也都放在一起了,分成三类:一个是色法、一个是心心所法、一个无为法;色法、心法就是有为法,就是说这有为法、无为法这两类。有为法分成两类,加无为法是三。但是无为法这里没有解释,只解释色法和心心所法。色法一大段说到四大种,这已经讲完了那一大科。现在是第二大科,「心心所品」这一科,第一科「标法数」,第二科「辨彼生」,第三科是「随应广」。这个「辨法数」这一科也是都说过了。第二科「辨彼生」,现在是属于这一科;辨别,也就是说明这心心法是怎么生起的,这样意思。这里边分四科,第一科是「相应差别」,第二科是「生缘差别」。「相应差别」已经讲完了,这一大科讲完了;现在是「生缘差别」里边,属于这一科的。

「生缘差别」里边,这里边一共是分成几种。「生缘差别」里边,分成根不坏、境界现前、作意正起,分这么三科。这个根不坏、境界现前也说完了,现在这里正式说「作意正起」,说这一科。这个「作意正起」这一科里头是有「征」、有「释」。「释」里边是「标列」,就是:「一、由欲力。二、由念力。三、由境界力。四、由数习力」,这是「标列」。底下解释:「云何由欲力?谓:若于是处心有爱着,心则于彼多作意生」,这是一条;第二,「云何由念力?谓若于彼已善取其相、已极作想,心则于彼多作意生」,那么这是第二。现在就是「云何由境界力」,从这里开讲。这一科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由境界力」,说是我们内心的生起,是由作意生起的。这个作意又分成这么多的差别,有欲力、念力、境界力;是由境界的力量,这个作意生起。先是问:怎么叫做境界力有作意心所生起呢?底下第二,就是解「释」。

申二、释

谓:若彼境界;或极广大、或极可意,正现在前,心则于彼多作意生。

「谓:若彼境界;或极广大、或极可意」,「谓:若彼境界」,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彼那个所缘的境界,或者是非常的广大,而不是微小;很微细,引不起你的注意,那就没有这个作用。它是非常广大的,很容易你就注意到了,这是一个原因。第二,「或极可意」,或者非常的令你满意,这个境界,所以你也就容易去注意了。「正现在前」,这个广大的,或者是极可意的,它正显现在前;如果是已经过去了,或者未来,那就没有作用。这样的情形,「心则于彼多作意生」,我们的心就容易去想到它。「则于彼多作意生」,心就容易动。这是「由境界力」,这一科说完了。

未四、由数习力(分二科)∵∵申一、征

云何由数习力?

这是第四科。「由数习力」,就是数数的,一次又一次的你学习过这件事,一次又一次的熏习过,即是经验很多了。这是这句话:「云何由数习力」,是问。

申二、释

若于彼境界;已极串习、已极谙悉,心即于彼多作意生。

这底下解释,也等于是回答。

「若于彼境界」,若是我们的内心对于那一种境界,已经极多的、极善巧的「串习」,「串习」就是连续不断地学习了这件事,连续不断地做这件事。「已极谙悉」,对于那件事的内容,你特别地熟悉、明了。「心即于彼多作意生」,也会这样子,也引起你心常常作意。窥基大师解释这个文,他说是:「由欲力」是指未来说的,「念力」是指过去说的,「由境界力」是现在的情形,「由数习力」是通于三世的。若通于三世,未来这有点困难;过去的我学习过,或者现在的我也数习,未来这就有点困难。

午三、简难

若异此者;应于一所缘境,唯一作意、一切时生。

「若异此者」,这是午三。「作意正起」这一科分成二科,第一「征」,第二「释」。「释」里边分三科,第一科「标列」,第二科「随释」,「随释」把这四科说完了。现在第三科「简难」,简别其中不容易明白的事情,来难问你,需要解释一下。

「若异此者」,若是不同于前面这四种作意正起,不是这种,不是四种。「应于一所缘境,唯一作意、一切时生」,那你就会在一个所缘境上只有一个作意;只有一个作意,无论什么都是这个作意,那就不能改变了。譬如我现在想吃饭的事情,就是一个作意:吃饭,那么别的事情就没有作意了,怎么能生起那个分别心呢?这是不合道理。所以「应于一所缘境;唯一作意、一切时生」,这样子我们心里的活动就受到限制了,就不符合事实。事实是我们的心是无限制的、自由的活动的,所以随时有不同的作意,引起不同的心理活动的,所以不应该异于此。

寅三、相续差别(分二科)∵∵卯一、简五识

又非五识身;有二刹那,相随俱生。亦无展转无间,更互而生。

前边是「生缘差别」,这一科讲完了。现在第三科是「相续差别」,就是心里的活动生起来以后,刹那刹那相续,还是有不同的情况的,是这样意思。这一科分二科,第一科「简五识」,第二科「显意识」。这个「简五识」,简别五识和意识不一样的。怎么说的呢?这里面看它怎么说。

「又非五识身;有二刹那,相随俱生」,前边说是「生缘差别」,有了作意心所,心才能生起活动,那么生起来以后还是不一样的。现在先说「五识身」。又不是「五识身;有二刹那,相随俱生」,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个识的体性,「非」,这个「非」字就念在这里也可以。非「有二刹那,相随俱生」,它只有一刹那。这五个识这一刹那以后就变了,不能相续下去,不可能有二刹那连续起来同时的生起活动,它不可以,它没有这个力量,它没有这种能力相续地随转。这个前五识只有一刹那,第二刹那就变了。

「亦无展转无间,更互而生」,譬如眼识只有一刹那就过去了,第二刹那就不是眼识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是这样子。但是,是不是眼识生起以后就应该是耳识?或者是鼻识、舌识、身识?不是的!「亦无展转无间,更互而生」,也不能够展转地,不能;不间断,眼识就一定和耳识不间断地就生起?也不是的。这因为各有各的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它不是有决定的连贯性,所以就没有一定的次第的;「亦无展转无间,更互而生」。

卯二、显意识(分三科)∵∵辰一、辨次第(分二科)

巳一、寻求心及决定心(分二科)∵∵午一、别释其相(分二科)∵未一、寻求心

又一刹那,五识身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

这是先简别五识;这个「相续差别」,在五识来说就是不能相续。那么现在主要就是意识,意识它是能相续的。「意识」分三科,第一科「辨次第」,辨它生起的次第。次第分两科,第一科是说这个「寻求心及决定心」。这又分两科,第一科「别释其相」,别释这个寻求心和决定心的相貌。现在先说这个「寻求心」。

「又一刹那,五识身生已」,就是接触外面的境界,当然是前五识;前五识和外面的境界一刹那间就生起来了。生起来的时候,「从此无间,必意识生」,从这一刹那不间断地,没有间隔,决定是第六意识生起了。这样一刹那的五识就是率尔心,它就是率尔心了。「无间,必意识生」,这个就是第六意识第二刹那生起,意识生。当然,有一个同时意识那也过去了。

未二、决定心(分二科)∵∵申一、简散乱

从此无间,或时散乱;或耳识生、或五识身中随一识生。

「从此无间,或时散乱;或耳识生」。

「从此无间,必意识生」,这就是寻求心。这个意识因为有个同时意识,知道眼识……前五识的情况。第二刹那这个第六意识就在寻求所缘境的情况,就要认识它。

「从此无间,或时散乱」,这是第二科就是「决定心」了,说「决定心」。「决定心」分两科,第一科「简散乱」。

「从此无间」,这个第二刹那以后。「无间,或时散乱」,就是在第三刹那的时候,或者这时候就散乱了。这是因为寻求的时候,这个第六意识寻求外面的境界没有兴趣,就是不专注,不注意这个事情,那么这个心就变了,就去缘别的事情去了,所以就是散乱了;心不专注,就是不注意那个所缘境的事情。「或耳识生」,这个时候就没有一定的次第,或者是耳识现起了,耳识生起了,那么有声音来,「耳识生起」。「或五识身中随一识生」,也不是决定耳识,或者就是五识身里面,那一个有因缘和合了,那么就出现了一个识。那么,这是散乱的境界。下面第二科。

申二、成决定

若不散乱;必定意识中,第二决定心生。

这是第二决定心,「成决定」。

若是这个第六意识生起了以后,它没有散乱,它对于前五识的所缘境,它这时候能专注,来寻求。「必定意识中,第二决定心生」,这个「意识中,第二」,这个寻求也是第六意识,所以决定也是第六意识,所以决定是「第二」,是第二个意识,就是意识的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这时候「决定心生」,就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情。

午二、结成分别

由此寻求、决定,二意识故,分别境界。

前边是「别释其相」,各别的解释寻求心的相貌、决定心的相貌,解释完了。现在结束这一段,「结成分别」。

「由此寻求、决定,二」个「意识」的相貌的关系,就是由这二个心情去「分别」所缘「境界」;寻求是分别,决定也是分别。

巳二、染净心(分二科)∵∵午一、标列二因

又由二种因故。或染污、或善法生;谓分别故、及先所引故。

「又由二种因故。染污、或善法生」,这是第二科「染净心」。前面是寻求心、决定心,这一科解释完了。现在第二科解释「染净心」。「染净心」分两段,第一科是「标列二因」。

「又由二种因故。或染污、或善法生」,又这个第六意识,它是有二个原因,或者是染污,或者是不染污这个善法生起来;这个「染污」就是烦恼心所。有二种原因生出来不同的心所法,那两种呢?「谓分别故、及先所引故」,这个「分别故」,就是对那个情况不太明白,他要去观察、去想一想,那就叫做「分别」。「及先所引」,就是前一刹那的心已经明白了那个情形,第二刹那、第三刹那就随着第一刹那的情况相续下来,那么叫做「先所引」,那就是等流了。「及先所引」,有等流的意思,也有染净的意思。前面是染,它随着也是染污;前边是清净,也随着清净。这是标出来这两个原因。

下面第二科「辨转随转」。

午二、辨转随转(分二科)∵∵未一、具二种

意识中所有,由二种因。

这个是说第六意识的活动,它所有的活动都是由这两种原因,具足这两种原因的。

未二、唯随转(分二科)∵∵∵申一、释(分二科)

酉一、唯由先引(分三科)∵戌一、标

在五识者;唯由先所引故。

这个第二科就是「唯随转」,唯独是随转这一种。一共分两科,第一科是「释」。「释」里面分两科,「酉一、唯由先引」。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在五识者」,这两种原因在第六意识是完全具足的,若在五识呢?「唯由先所引故」,它是由前一刹那的导引,它才能够这样子去认识的;它不具足那个分别,它不具足。

戌二、征

所以者何?

前面是「标」,这底下问。为什么原因呢?所以然是什么呢?

戌三、释

由染污、及善意识力所引故。从此无间于眼等识中、染污及善法生。

「由染污、及善意识力所引故。」这底下就是第三,解「释」。

「由染污、及善意识力所引故」,五识的这个了别性,它是由染污的意识、由不染污的善意识的力量所导引故,它才能继续地了别这个境界的。「从此无间于眼等识中、染污及善法生」,「从此无间」,就是从前一刹那那个意识的导引,那么它中间没有间隔,就是「于眼等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或者是染污生起,或者是善法生起;或者善心所生起,或者烦恼心所生起。这个前五识是这样的情形,唯由心所引。

酉二、不由分别

不由分别,彼无分别故。

「不由分别」,前五识的活动,不是由于它自己有能力分别,不是。「彼无分别故」,彼前五识没有这个独立的能力,我去判断什么、去观察什么的。

申二、结

由此道理;说眼等识,随意识转。

就这个道理,所以说眼等五识它只能随顺第六意识活动,它不能独自地活动,它不能,它没这个能力。这是把这一段文结束了。

辰二、释妨难(分二科)∵∵巳一、举经难

如经言:起一心、若众多心,云何安立此一心耶?

「如经言:起一心、若众多心,云何安立此一心耶?谓世俗言说:一心刹那,非生起刹那。」这底下是第二科,「辰二、释妨难」。第一科是「辨次第」,率尔、寻求、决定、染净、等流,这五心的次第说完了。现是第二科解释妨难,这里面还有一些需要再加解释才可以明白的事情,那么这是这一科。这一科分两科,第一科「举经难」,第二科「依义释」。先举经。

「如经言」,像经上说的。「起一心、若众多心」,这个《披寻记》上有引;说生起来一刹那心。「若众多心」,或者是生起来很多的分别心。那就是或者众生来见佛,对佛生恭敬心,种种的这些事情。「云何安立此一心耶」,这引经上的话:「起一心、若众多心」,那么怎么样来安立此一刹那心的意义呢?起一刹心、起众多刹那心,若说一刹那心,这句话怎么解释呢?用什么道理来安立这一刹那心的含义呢?这样意思。

巳二、依义释(分二科)∵∵午一、标简

谓世俗言说:一心刹那,非生起刹那。

这底下第二科「依义释」,根据道理来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第一科「标简」,第二科「随释」。先「标简」,就是有所简别。

「谓世俗言说」,这是「标」;就是按照一般世俗的情况来说,不是约特别殊胜的道理说,不是。按照一般的这种情况来说:「一心刹那,非生起刹那」,这个「一心刹那」这句话的含义,不只是生起的这一刹那说的,不是约生起的这一刹那讲的。这生起只是一刹那就生起了嘛!现在说「一心刹那」这句话,不是约这个意思说的。这是「标简」,简别这个「一心刹那」不是约生起刹那说的。那约什么说的呢?

午二、随释(分二科)∵∵未一、第一义

云何世俗言说一心刹那?谓一处为依止;于一境界事,有尔所了别生。总尔所时,名一心刹那。

「云何世俗言说一心刹那?」这底下是解释,又分二个意思来解释,现在约第一个意思。「云何世俗言说一心刹那?谓一处为依止;于一境界事,有尔所了别生。总尔所时,名一心刹那」,这个「一心刹那」是这么讲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