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三、释大种名(分二科)∵∵辰一、标义
又一切所造色,皆即依止大种处。不过大种处量、乃至大种所据处所,诸所造色还即据此。由此因缘,说所造色依于大种。
「又一切所造色,皆即依止大种处。不过大种处量」,这一段是解释大种的名称,「释大种名」。这一科是……,在这第三卷一开始的时候,把那五法归纳成三处,就是色法、心心所法、无为法。这三处有「略摄」,有「广释」。「广释」里面第一科是「辨品类」,先解释色法这一类。色法这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标说」,第二科「别辨」,第三科是「略简」。「别辨」里面,第一科就是「大种摄」,先解释这个大种的事情。这一科里面分成三科,第一科「明作五业」,第二科「辨说极微」,这二科都讲完了。现在是第三科「释大种名」。「释大种名」,先说它的义,「标义」。
「又一切所造色」,就是一切大种所造的物质。「皆即依止大种处」,它所造的色完全是依止大种所在之处;它所造的这些物质还在大种这里。「不过大种处量」,它不能越过、不能超过四大种那个存在的处所的数量,不能超过这个范围。这个数量呢,轻重也是量,长短也是量;或者它所容受的量,应该是都包括在内了。就是它所造的物质,不能超越大种的范围,它不能和它相离,不能相离的。那么这就叫做「标义」,标它这个大种和大种所造色的义,彼此相依而不相离,是这样意思。
「不过大种处量、乃至大种所据处所,诸所造色还即据此。」「乃至大种所据处所」,这个「乃至」,就是中间还经过了一个阶段的。那么中间那一段,前面我们也说过,就是在造色也没有生起的时候,先是大种的种子它生起现行;生起了现行的时后,先占据一个地方,先在那里占据。占据了的时候,就是「大种所据处所」,然后「诸所造色」才能出现的;出现了的时候,它并不是到别的地方去,「还即据此」,它还是住在大种的这个地方,和它不相离。
「由此因缘,说所造色依于大种」,就是由这样的原因,说这个所造的物质是以大种为依止处的。这叫做「标义」,标它不相离的意思,相依而有,就是标出来这样的义。
辰二、释名
即以此义,说诸大种名为大种。由此大种,其性大故,为种生故。
「即以此义,说诸大种名为大种」,这底下正式说出来大种的名字。就是根据这样的道理,就说诸大种名为大种的名字。
「由此大种,其性大故,为种生故」,那么这个「大」字,「由此大种」,它的体性很广大。一般的说,不管是我们生命体上的物质,乃至所居住的世界的物质,都是大种所造,所以叫做「大」。但是在这里面看出来这个「造」,原来不是像一般说的那个「造」。就是一切所造的物质都是以四大种为依止处,这叫做「大」;这个「大」字是这样解释。就像前面说的,一切的造色都是以大种为依止处,这叫做「造」,这也就叫做「大」。「为种生故」这个意思呢,就是大种生了以后,造色才能生起,这叫做「种」;「种」是这样意思。这是大种的名称的解释。
寅二、色事摄(分二科)∵∵卯一、略标列
复次于诸色聚中,略有十四种事:谓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及眼等五根。
「复次于诸色聚中,略有十四种事」,这是第二科「色事摄」。前面是「大种摄」,解释「大种摄」。现在第二科,就是「色事摄」。这个「大种」,是说地、水、火、风各别的,一类一类。说「色」,就是总说一切大种了。这有总、别之义。这里分两科,第一科是「略标列」。
「复次于诸色聚中」,在一切的物质里边都是一聚一聚的,就是一堆一堆的,或者说是一块一块的。在这里边「略有十四种事」,这个「略」就是精要,它的要义的意思。从它的要义上来说,就是有十四种事情。那十四种呢?「谓地、水、火、风」,这是四种。「色、声、香、味、触」,这是五种。「及眼等五根」,这又是五种。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加起来就是十四种。这是标出来色的十四种成份,十四种因素。一切的色聚都有这十四种因素的,这是大略地这么说。底下又加以简别,「简差别」。简别中分二科,第一科「约内外辨」。「内」,就是内色。
卯二、简差别(分二科)∵∵辰一、约内外辨(分二科)
巳一、内色(分二科)∵∵午一、举根所摄聚
除唯意所行色,一切色聚有色诸根所摄者;有一切如所说事界。
「除唯意所行色」,这十四种事是大略地这样说,但是有内、外之别。在内色上看,内色里边有「意所行色」,就是第六意识它所活动的所缘境,也有色法。这个「意所行色」,譬如说眼所行色,耳、鼻、舌、身所行色,这个是在这里要说明的。这里面不说的事情,是「意所行色」要除掉。
「意所行色」是什么呢?就是法触所摄的律仪色、不律仪色、及定果色,这三种色。这个律仪色,就是他欢喜学习十善法,学习善法。或者在佛教徒里面他受了三皈五戒,或者是八戒,或者是沙弥戒、沙弥尼戒,乃至比丘、比丘尼戒,那么这就叫做律仪色。律仪色,实在明白一点说,就是他内心里面有坚定的愿意:「我要持戒,我要受持这样的戒」,因为有这样的意愿了,他的身、口、意的活动的时候,他就受到约束了,就是这个地方叫做律仪色。
非律仪色,就是不律仪色,就是世间上做恶事的人,做恶事的人他以杀、盗、淫、妄各式各样的事情为他的职业,他的性格也养成了,那么他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做,那就叫做不律仪色了。
这个定果色,也名为定自在所行色。这个定自在是什么呢?就是得到色界四禅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得到四禅,从本论上看,后面有解释,也说得非常详细。
得四禅与得四禅也不是完全一样的,有的人是得到初禅,但是初禅没有圆满,那个不算数。得了二禅、三禅、四禅了,得的不圆满。有所谓这个边际定,这个边际就是圆满的意思,到了最后边了,那叫做定自在。这个后面有所谓这个味禅、净禅、无漏禅,这里面说若是定自在所行色,这里边就是要在净禅之上才能称为定自在,而不是味禅。味禅也是得到四禅了,但是因为味着的关系,使令他所成就的禅不圆满,就算是有神通,神通也并不是很高。那么现在这里说,就是约净禅以上,成就净禅以上的四禅,这样的大威德定叫做定自在。由这样的定自在,他心里面所变现出来的一切的色法,那叫做定自在所行色。这个色法,也是意识所缘的色法,也就是意所行色,这是专指这一部分的「意所行色」。现在这里说的十四种事,是「除唯意所行色」,把这个所行色拣出去,不算在内,这里不说,不说这件事。
「一切色聚有色诸根所摄者」,一切的色聚里边「有色诸根所摄者」,那就是有情了,这有情的众生他有眼、耳、鼻、舌、身、意诸根,而现在说「有色诸根」,就是前五根。因为第六意根它不是色法,所以用有色来拣别那个意根。「意根所摄者」,它里面所摄取的那些色法。「有一切如所说事界」,这个意根所摄的色聚,它里面都有什么样的色呢?有一切如前所说的那十四种事。这个「界」,在这里就是因的意思。用这十四种因组成了有色的诸根,是这样意思。这是解释「根所摄聚」,这是属于「内色」,就是有情的,叫「内色」。
午二、例根所依大种所摄聚
如有色诸根所摄聚如是,有色诸根所依大种所摄聚亦尔。
「如有色诸根所摄聚如是」,这底下第二科「例根所依大种所摄聚」。这有色诸根所摄的聚,这个色聚里面有这么多的色,是这样的,「如是」。「有色诸根所依大种所摄聚亦尔」,这个「有色诸根」,就是五净色根;他所依止的大种,就是扶根尘。这个扶根尘里面……,它也是有大种,也就是所造,也包括所造色在内。它里面所摄这个摄聚,里面的成份「亦尔」,也是这样子,也有这十四种事。
巳二、外色
所余色聚,除有色诸根,唯有余界。
前面是说「内色」,现在是说「外色」。就是内色所剩余的「色聚」,就是我们居住的这个器世间了。「除有色诸根」,外边的器世界要拣出去「有色诸根」的这种色,就是去掉了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唯有余界」,只有剩余的那九种事。一共十四种事,去掉了五,就剩九,九种事。「唯有余界」。
辰二、约诸摄辨(分三科)∵∵巳一、相摄
又约相摄有十四事,即由相摄施设事极微。
「又约相摄有十四事」,前面是约内外辨。现在第二科「约诸摄辨」,有各种摄,用这个来辨别这件事。分三科,第一科是「相摄」。
「又约相摄有十四事,即由相摄施设事极微」,这是第一段。「又约相摄」,这个「相摄」,窥基大师解释它,就是每一种法、每一种色都是依它本身的体性来相摄;它有这样的体,所以就有这件事。不是说我摄受你,你摄受我,不是这个意思;不是很多的法互相摄受,不是这个意思。就是每一法它本身有它的体性,就说有这种事情了,这叫做「相摄」。这样子说呢,就是只要它有体性,那么这当然说就是把遍计执不算,从依他起法上看,它有它的因缘所生法,这样子说呢,那就是有十四种事,有这十四种事。「即由相摄施设事极微」,就是由于每一法有它的自相,每一法有它本身的体相,那么就根据这里假立名字为「事极微」。那么这个「事」在这里,我看这文的意思,就是众多的意思,有这么多的极微,就是这样的意思。那么这是约「相摄」来说。
巳二、界摄
若约界摄,随于此聚有尔所界。即说此聚,尔所事摄。
巳三、不相离摄(分三科)∵∵午一、标
若约不相离摄,或内、或外所有诸聚。随于此聚中,乃至有尔所法相可得,即说此聚尔所事摄应知。
「若约界摄,随于此聚有尔所界。即说此聚,尔所事摄。若约不相离摄,或内、或外所有的诸聚」,这么解释。
在窥基大师的略纂上,他先解释「不相离摄」,然后再解释「界摄」。这里一共有三种摄,第一个摄就是刚才讲过的「相摄」;第二个是「界摄」;第三个「不离摄」。那么窥基大师他先讲「不相离摄」,我们也按照他的次第说。
「若约不相离摄」,「不相离」,这就是彼此不相离,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这些事情彼此不相离。不相离别,大家在一起;在一起,若按照这个立场来解释呢,「或内、或外所有诸聚。随于此聚中,乃至有尔所法相可得,即说此聚尔所事摄」,不相离摄呢,就是「或内、或外」,这就是内、外二种摄都在这个范围内要说明;所有的这些色聚。「随于此聚中,乃至有尔所法相可得」,有那么多的法的自相可得。「即说此聚尔所事摄」,有那么多的事极微在里边。这里边怎么个意思呢?就是说譬如举个例子,譬如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譬如说眼,眼这个色聚里面「有尔所法相可得」,眼本身有一个极微,里边也有身的极微,眼、身,还有地,地水火风这个地的极微;另外要有这个色、香、味、触,有这么多,不相离。那么这就是七法,这个眼一共有七法不相离。「随于此聚中,乃至有尔所法相可得」,有那么多的法相可得,就是有七法,有七法可得。「即说此聚尔所事摄」,有那么众多的事极微,就是这么意思。这是约「不相离摄」。
「若约界摄」,这个「界」,在这里似乎也是可以说当因字讲,因果的因;就是组成每一色聚的因素来说。「随于此聚中,有尔所界」,有那么多的因素。这样子说呢,我刚才说这个七法之中,没有说水、火、风。那么若约界摄,这当然包括水、火、风在内。包括水、火、风的时候,那七法再加上三个,就是十个了。「随于此聚有尔所界。即说此聚,尔所事摄」,有那么多的事极微。这样眼有七个,加上三个,有十个。眼、耳、鼻、舌,也都是有十个了。但是这个身不同!眼、耳、鼻、舌,要说七个都是七个,要说十个都是十个,但是这个身不一样,因为什么呢?身,它可以没有眼、耳、鼻、舌,也是可以;它这个身还可以存在。但是眼、耳、鼻、舌没有身可不行!没有身的时候,这个眼、耳、鼻、舌你附在什么事情上呢?这样说呢,这个身可以说有九个,它只有九法;它有地、水、火、风这是四个,有色、声、香、味、触,就是有这九法,所以和前四根就是不一样了,是这样意思。
那么这一段文,这是分三科,「约诸摄辨」。第一段是约「相摄」;第二段是约「界摄」;第三段约「不相离摄」,这么样的解释。这个第三段约「不相离摄」,「乃至有尔所法相可得,即说此聚尔所事摄应知」,这是标出来。这底下又问。
午二、征
所以者何?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不一样呢?这是问。
午三、释(分二科)∵∵未一、辨可得(分四科)∵∵申一、唯一大种可得
或有聚中,唯一大种可得。如石末尼、真珠、琉璃、珂贝、璧玉、珊瑚等中。或池、沼、沟、渠、江、河等中。惑火焰、灯烛等中。或四方风轮有尘、无尘风等中。
「或有聚中」,这底下解释,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辨可得」,他这一聚里边可以得到这么多,但是每一聚都不一样,所以是有多少的不同的。现在第一科「唯一大种可得」,举这一个例子。
「或有聚中」,或者有这样的色聚里边。「唯一大种可得」,只有一个大种。譬如说「如石末尼」,这样的东西;或者说「真珠、琉璃、珂贝、璧玉、珊瑚等中」,这些物质里边那只有一个大种,那么就是地,地大种。「或池、沼、沟、渠、江、河等中」,这也是有一个大种,只是一个大种,就是水大了。「或火焰、灯烛等中」,那只有火大种。「或四方」的「风轮」,是「有尘、无尘风等中」,那只有风大种。风大种,意思只是指无尘风说的;若是有尘的风,那可能不是一个大种,那就可能有其他的大种了。这一段是说,就是有这样的色聚只有一个大种,一类的大种。
申二、有二大种可得
或有聚中,二大种可得,如雪、湿、树、叶、华、果、等中、或热末尼等中。
「或有聚中」,这第二段「有二大种可得」,是什么呢?「或有聚中,二大种可得,如雪、湿、树、叶、华、果等中」,那么这有二大种可得;这应该是一个水大种,加一个地大种来说。「或热末尼等中」,这样的物质里边,那就是有地大种,还有火大种了,这是二大种。这是第二科。第三科「有三大种可得」。
申三、有三大种可得
或有聚中,三大种可得,如即热树等中、或动摇中。
「或有聚中,三大种可得,如即热树等中」,这个树木本身有地、有湿,又有个热,就是三个大种。「或动摇中」,那就是有地、有水、有风了。
申四、有四大种可得(分二科)∵∵酉一、标聚
或有聚中,四大种可得。
这是第四科,先标出来。
酉二、引证
谓于内色聚中,如薄伽梵说。于各别内身,若发、毛等,乃至粪秽;是内地界。若小便等,是内水界。若于身中,所有暖等,是内火界。若上行等风,是内风界。
「谓于内色聚中」,就是我们的生命体是「内色」,在这个物质聚里面。这是标出来,底下「引证」。「如薄伽梵说」,佛陀这么说。「于各别内身,若发、毛等,乃至粪秽;是内地界」,这是有四个大种,那么现在说我们这个「内色」,说人的生命里面。佛说这个生命体里面有各别的内身,内身里面不只是一种大种,有各别不同的大种在身里面。这底下举出来,若像人的身体里面这个「发」,或者「毛」,「乃至粪秽」等,这是属于「内地界」。「若小便等,是内」身的「水界」,水的大种。「若于身中所有暖等,是内火界。若上行等风,是内风界」,我们身体里面这个风,有下行风、也有上行风、也有旁行风,现在就是加个等字,「上行等风」,总而言之里面有这个气的流动,那么这是属于「内风界」。这样说呢,就是有四大种了。我们这个人的身体,这个色聚里面是具足四大的。前边是「辨可得」,这底下第二科「结有无」。
未二、结有无
如是若于此聚,彼相可得,说彼相为有。若不可得,说彼相为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