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二、征
云何名为六所烧事?
「一、小大沟坑,由第二日轮之所枯竭。二、小河大河,由第三日轮之所枯竭」,前面是说:出来六个太阳,加原来的一个就是七个太阳。这个世界上「热遂增七」,这样这个热增加到这个程度的时候,会出现什么事情呢?就是有六种事被燃烧了。「云何名为六所烧事」呢?
玄三、释(分二科)∵∵黄一、诸水枯竭
一、小大沟坑,由第二日轮之所枯竭。二、小河大河,由第三日轮之所枯竭。三、无热大池,由第四日轮之所枯竭。四者、大海,由第五日轮及第六一分之所枯竭。
「一、小大沟坑」,小的沟坑、大的沟坑里面的水。「由第二日轮之所枯竭」了,热力太高了,这个水都被蒸发了,没有了,这是第一样事。
第二样事,小的河流、大的河流,「由第三」个「日轮之所枯竭」。
第三件事:「无热大池,由第四日轮之所枯竭」。这个「无热大池」是在雪山之北、香醉山的南面,就是雪山和香醉山之间有一个大水池,这个水池的名字叫做「无热大池」。这个池子里面有一个龙,龙的名字也叫做「无热」,有的地方也叫做「无热恼」。为什么叫这名字呢?因为,很多的龙有三样的苦恼事情。第一样,就是热风、热沙,很炎热的风沙去吹这个龙,这个热烧这个龙的皮肉骨髓,他感觉到很苦恼,龙有这种苦恼。第二样苦恼是什么呢?有恶风暴起,很暴恶的风吹起来,吹到他的宫殿,使令他里面的宝、各种庄严具都失掉了,这个龙身自现,龙的身形就现出来,龙以为很苦恼,这是第二样苦恼。第三样,龙在娱乐的时候,金翅鸟到它的宫殿里面,把他的龙子、龙女都吃掉了,这些龙非常的恐怖,这是一种苦恼。有这三样的苦恼。
但是,无热大池里面这个龙没有这种苦恼,所以立名为无热龙、无热恼龙。这个池也叫这名字,叫无热恼大池。这个池里面的水是大、很广大的,「由第四日轮之所枯竭」。
「四者、大海,由第五日轮及第六一分之所枯竭」,大海里面的水被第五个太阳和第六个太阳的一分的力量所枯竭了。
黄二、大地燃烧(分二科)∵∵宇一、出所烧
五、苏迷卢山,及以大地体坚实故,由第六一分及第七日轮之所烧然。
五,第五样事:「苏迷卢山」。苏迷卢山,就是须弥山,称为妙高山。
妙高山「及以大地」,妙高山是第五,大地就是第六。所以,古代的学习《瑜伽师地论》说,这五下面应该有六字,「五、六,苏迷卢山及以大地」,应该这样子,这样就足这个数了,一共是七样事。
妙高山和「大地,体坚实故」,他们的体性是特别坚固实在,是不容易被燃烧的;但是,现在热的力量太大了,就由第六个太阳的一分的力量、「及第七日轮之所烧然」,就燃烧了。
宇二、明边际
即此火焰,为风所鼓,展转炽盛,极至梵世。
前边是大地有这么六样事被燃烧了。这底下说到燃烧的边际,烧到什么地方为止呢?说:「即此火焰」,就是这么多的大地、山河、须弥山所燃烧的火焰,「为风所鼓」动,展转地炽盛,火愈来愈猛、愈来愈猛。「极至梵世」,烧到最后的地方,就是烧到梵天去了。梵众天、梵辅天、乃至大梵天都被烧掉了,这是烧到这个边际。
亥二、略摄事(分二科)∵∵天一、总标
又如是等,略为三事:
前边说所燃烧的一共是有六样事,这六样事把它归纳成三种事。
天二、列释
一、水所生事,谓药草等,由初所槁。二、即水事,由五所涸。三、恒相续住体坚实事,由二所烧。
「一、水所生事,谓药草等」,这药草、树木都是要有水才可以生出来。「由初所槁」,由第一个太阳,它就枯槁了,把它破坏了、烧掉了。
第二样事,即是水事,就是:小大沟、小河、大河,乃至无热大池、大海。「由五所涸」,由那五个太阳──一共有七个太阳,后来又出来六个太阳的前五个,把它枯竭了。
第三样事,「恒相续住体坚实事」,那就是苏迷卢山及大地这二样,它们是「恒相续住体坚实事」。「由二所烧」,由那个第六个太阳的一分,和第七个太阳燃烧了,烧毁了。
酉二、已坏(分二科)∵∵戌一、证坏劫
如是世界皆悉烧已,乃至灰烬及与余影皆不可得,广说如经。从此名为器世间已坏。满足二十中劫。
「如是世界皆悉烧已,乃至灰烬及与余影皆不可得」,这是烧的情况,烧到这个程度。「如是」,像前面说的这个世界。「皆悉烧已」,全部都被烧坏了,烧毁了。乃至到灰烬,烧成灰了。「烬」,是烧剩下来的东西,也就是灰。「及与余影」,以「及余影」也皆不可得;若有纸就会有影,既然纸都被烧成灰了,灰飞烟灭了,所以影也不可得了。「广说如经」,详细的说这件事,像《阿含经》里面有讲。
「从此名为器世间已坏」,从上面说的这些情形就可以明白了,我们居住的器世界,虽然是很广大、很坚实,也是要无常的了。
满二十劫,这个坏,这个火灾的燃烧,从开始烧到最后要经过多长久呢?满足二十劫、二十中劫。这不得了,要这么长的时间,不得了!
戌二、显空劫
如是坏已,复二十中劫住。
「如是坏已,复二十中劫住」,这是讲「空劫」。前面是说住劫,这儿说空劫。空劫:烧完了以后,就是没有这世界,这个地方就是虚空了。这个虚空,破坏了以后,这个空的境界有多少时间呢?「复」,又是二十中劫住,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
巳二、水灾(分二科)∵∵午一、征
云何水灾?
前面这个火灾说完了。这底下说「水灾」,这个水灾是怎么一个情形呢?是问。
午二、释(分二科)∵∵未一、坏劫摄
谓过七火灾已,于第二静虑中,有俱生水界起。坏器世间,如水消盐。此之水界,与器世间一时俱没。
「谓过七火灾已」,这是说过了七次大火以后。「于第二静虑中,有俱生水界起」,经过七次的火灾以后,在第二禅天里面有俱生的水界生起来。「坏器世间」,这个水来破坏这个世间。
「过七火灾」,我们算这个数:一次火灾就是一个大劫了;就是八十个中劫一个大劫,成、住、坏、空;那么成、住、坏、空,各二十中劫,成就了以后就是住;住,然后就破坏,这个坏的时候就是一次火灾;火灾完了,就是空劫;这就是一次火灾。再一次灾就是又一个大劫;再一次火灾又一个大劫。「过七火灾已」,就是过了七个大劫。
第二禅天里面──第一禅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第二禅是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有俱生的水界生起来。这个俱生的水界怎么讲呢?这俱生的水,或者说是这样的灾难来了的时候,那个世界上的人已经都没有了,就是第二禅天里面的人他们也是到三禅天以上去了,也是空了。
现在这「俱生」,就是与它同时生起的水界。那么这个同时,与谁同时呢?窥基大师他讲,说是与那个众生同时生,就是那个修行人、那个得禅定的人,他生到二禅天的时候同时也有水,在那个世界上,这是一个说法。第二个说法,是说与业力同生,窥基大师那么讲。或者说是这个水界与那个世界同时生的,就是第二禅天的宫殿,他们的宫殿非常的广大,同时也就有水生出来的。可是现在在有水灾的时候,那个俱生的水界就是特别的广大了,所以叫做「器」。
这个水特别广大以后,「坏器世间」,就把这个世界破坏了。但那种情形,大水来了的时候,也不但是把二禅天坏了,也同时把初禅以下的这些世界通通都破坏了。「如水消盐」,那个破坏的情形就像盐被水溶化了那样;这世界被水溶化、消融了──那样的破坏。
「此之水界,与器世间一时俱没」,这个水能破坏这个世界,世界破坏了以后,这个水那去了?水同时也没有了,「一时俱没」。
未二、空劫摄
如是没已,复二十中劫住。
「如是没已,复二十中劫住」,又是空了,这个世界又是空了。
巳三、风灾(分二科)∵∵午一、征
云何风灾?
前面说过,过七火灾已,然后才有这个水灾出现;这个七火灾就是七个大劫。七个大劫以后,又经过了一个劫,这个世界空了,又出现成、住、坏,这样子又经过了一个大劫,那么加起来就是八个劫。七火灾是一个劫(注:口误),是七个大劫;然后才有水灾,这个水界生起,这又是一个劫。这样表示什么意思呢?第二禅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少光天的寿命是二劫,是两个大劫;无量光天是四个大劫;极光净天是八劫,寿命是八劫。
这样说,七火灾就是七个劫,这只是梵天以下,第二禅天没有事。再过了一个劫,这个时候实在就是成、住──成、住时候,然后这个坏才来,那就是第八劫的时候。那么这个第二禅天的最高一层天,他的寿命就是八劫,所以,到这个时候这个世界坏了,他的寿命也到了,是这么回事。这数目和这个灾的劫数是相合的,是这样意思。
午二、释(分二科)∵∵未一、坏劫摄(分二科)申一、彼相
谓七水灾过已,复七火灾。从此无间,于第三静虑中,有俱生风界起,坏器世间。如风干支节;复能消尽,此之风界与器世间,一时俱没。
现在说风灾的情形。
「谓七水灾过已」,这个七水灾这件事,有了一次水灾以后,又要有七次的火灾;那么火灾以后,再有一次水灾。那么这个七水灾,就是要经过七个七火灾,「七火灾过已」。「复七火灾」,又有,这就是八次火灾。八次火灾有七次水灾,这是多少个七了。
「从此无间」,又经过了一个劫。「于第三静虑中,有俱生风界起」,这个风界和前面解释一样。坏这个器世间,把第三禅天就破坏了。第三禅天是少净天、无量净天、极光净天;前面是极净光天,应该是那样讲。
这个少净天,他的寿命是十六大劫。那么第二层的无量净天,就是三十二个大劫。等到最高的一层天就是六十四个大劫──他的寿命。六十四个大劫,前边是多少个火灾?多少个水灾?七、八五十六;一共是六十三个劫;那最后一个风灾的确是六十四,就是六十四个大劫。这个数也是相合的。
「如风干支节;复能消尽」,这底下举个例子。这个支节,「如风干支节,复能消尽」,这个风一吹起来的时候,譬如这个树的支节,风吹得厉害了,能把树的支节吹干了,就不滋润了,也能够消尽这个支节。「此之风界」,现在说的这个风灾的这个风界,「与器世间」也是一样,也是能破坏的。「一时俱没」,这个风一动起来把世界破坏了,世界破坏了、风也没有了,是「一时俱没」。
申二、显所以
所以者何?现见有一由风界发,乃令其骨皆悉消尽。
「所以者何」?这是说明理由、说明它的原因。
「现见有一由风界发,乃令其骨皆悉消尽」,说这个人,说这个众生、有情了。前面说这个世界破坏,是无情;现在以有情为例。「现见」,现在可以看见的一件事,是「有一」有情「由风界发」动了,使令他的骨都消尽了。
我听见一个人说出一件事,就是在袁世凯做皇帝的时候,他有一个大臣叫倪世聪,就是安徽的督军。这个人正常的时候、没有病痛的时候,他身体也很正常,有五、六尺高以上;但是后来有病了以后,他的身体就是只有三尺,有三尺这么长,就转变成这样子。我怎么知道这个事情呢?是他的秘书说的。他的秘书向我说这个事,他当时说是:那不知道是什么业力,会这样子?
这里说是「由风界发,乃令其骨皆悉消尽」,这表示说这个风的厉害,能破坏这个世界。
未二、空劫摄
从此坏已,复二十中劫住。
前面是住劫;这一破坏了,是坏劫;坏完了是空劫,有二十劫是空的。
卯二、世间成(分二科)∵∵辰一、结前生后
如是略说世间已坏。云何世间成?
「如是略说世间已坏」,前面是说坏劫。「云何世间成」,前面说坏,这底下说世间的成立。
辰二、广辨一切(分二科)∵∵巳一、总标
谓过如是二十中劫已,一切有情业增上力故,世间复成。
这是总说的。谓前边世界被火、水、风破坏了以后,就有二十劫的空。过了这二十劫的空以后,「一切有情业增上力」,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众生,他们所造的业的殊胜的力量的缘故,这个世界又成立了;所以总的说,是业的力量。业,使令世界成立的。这底下再详细说。
巳二、别显(分二科)∵∵午一、下三静虑摄(分二科)∵∵未一、器世间(分二科)
申一、举第三静虑
尔时最初于虚空中,第三静虑器世间成。
这先说「下三静虑」。第三、第二、第一,而不提第四静虑。什么原因呢?第四静虑,他们的世界──那个大宫殿与正报,与那修行人的生命俱生俱减,所以不须要有水、火、风去破坏,所以那就不提了。现在下边的第三、第二、第一这些禅天,他们的世界不和那个人的生命体俱生俱灭的,所以单独提到。
「尔时,最初,于虚空中第三静虑器世间成」,由这个有情的业增上力──当然这是不动业,由他的不动业所成就的。但是《立世阿毗昙》也有一个说法。
申二、例余静虑
如第三静虑,第二及初,亦复如是。
也都是由业增上力成就的。
未二、有情世间(分三科)∵∵申一、第三静虑(分二科)∵∵酉一、举上品生
尔时第三灾顶,有诸有情,由寿尽故、业尽故、福尽故;从彼没已;生第三静虑。
「尔时,第三灾顶」,世界成就了以后,有情世间就出现了。「第三灾顶」,就是风灾之顶,就是第四禅。「有诸有情,由寿尽故、业尽故、福尽故,从彼没已,生第三静虑」。
从这一段文上看出来一件事、看出一个消息来:世界是由有情的业力成就的,那么若有世界,就是要有有情的。在成的时候、初开始成的时候没有有情,成了以后就有有情了。若有那个世界,一定是有众生在那住的;不然的话,没有那个世界的,佛法的理论是这样意思。不是有个世界没有人,没有那回事儿;不过就是在破坏的时候是没有人、没有众生的。
「尔时第三灾顶,有诸有情,由寿尽故」,他的寿命尽了。或者「业尽故」、或者「福尽故」,从彼就死没了,就生到第三静虑来。
寿尽和业尽有什么不同?这里有点事情的。譬如拿人来说,我们供养辟支佛;供养阿罗汉;或者供佛,请佛吃一餐饭;或者怎么的,做功德。那你或者在人间享受富贵,死了以后又到天上去,天上又到人间,这福德无穷无尽,很久很久你这种业都不结束。不结束;但是寿尽了,这个时候人类你只能够活一千岁,那么到一千岁左右就得死了,这是寿尽了。但是福──你这个业没尽,业没尽又来享福来了,一直的是这样的下去。所以这个「寿尽」和「业尽」有点不同。其实寿也是业;但是,你不能够说是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就是活两百岁,你不能这时候活一万岁,这不行的,你一定是差不多了也要死;死了再重换一个身体才来,这是这么意思。所以寿尽和业尽不一样。
「福尽故」,我们人间、天上也有相似的地方。你的业功德很多,你的寿命也很长;但是你享福享得太过了,也使令你早死。在人间的人是这样子,天上的人也是。就是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人,就是他们特别的爱着禅味,也使令他寿命减少,有这种事情。所以「福尽故」,也就得要死。
「从彼没已」,从第三灾顶,就是第四禅天,生到第三静虑去。当然,生存的时候,第四禅天的人他若有事情,他也可以到第三禅来。我们从经论上看,释提桓因是欲界的第二层天;但是他可以到大梵天去,同梵天王见见面、谈谈话,有这种事情。但这个不是死了,他没死,他那个身体乘着神通去了。那么初禅天的人、二禅天的人,也可以乘着神通到释提桓因、到六欲天来走一走,也可能到这个地球来走一走,也是可能;但这不是死,并没有死。
现在是说死了,这有点不同。「从彼没已;生第三静虑」,这在劫初,是住劫之初、或者成劫的第二中劫以后,天上的人:或是欲界天的人、或者色界天上的人,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走一走,他们有神通、有光明,他能来。现在是说死亡了,换一个果报,生到第三静虑。
酉二、例余品生
余一切处,渐次亦尔。
「余一切处,渐次亦尔」,这个「余一切处」,《披寻记》上各处都没有什么解释,不知怎么讲?那么后来我想了一想:这个三禅天,当然那是一个很殊胜的地方,那么从第四禅天的人死了来到这个世界;但是,另外三禅天也有属于三禅天,还有其它的地方也属于第三静虑的,所以叫「余一切处」,这么讲好了。譬如说是这一个大的一个岛,这海里面有个岛、很大的一个洲;但是这个大洲的周围还有一些小岛,还有小岛也是属于这个岛,也是属于这个大的洲的,这可以这么解释;这个三禅天也有这个情形,是「余一切处」。「渐次亦尔」,他们也是由四禅天里面的人死掉,也到这里来了,到这来住,「余一切处」。「渐次亦尔」,逐渐的都来了,也是这样子。这个「渐次」,是他那寿命到了、死了,他才能来的,所以也是有前后的次第的。
申二、第二静虑(分二科)∵∵酉一、举上品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