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二、次第生起(分二科)午一、总标义
∵初善住根本,次乐心寂静,后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者:此颂显示增上三学次第生起。
∵「初善住根本,次乐心寂静,后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者」,这是第二科「次第生起」。这个梵天王的申请,请法之后,世尊回答他。头一个颂是「略标」,第二科「次四十九颂广辨」,这里分两科,第一科「初十五颂总说三学」。这一科里分十一科,第一科是「成办方便」,这一科讲完了。现在是第二科「次第生起」,就是戒定慧它的生起有次第。分两科,第一科是「总标义」,「总标义」里边先举颂。「初善住根本,次乐心寂静,后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者」,这是这个颂,这个颂标出来。「此颂显示」,这是总标义,标出这个颂的大义。这个颂有什么义呢?「显示增上三学次第生起」,显示这个戒定慧的三学,它是有一定的次第生起的。这是「标义」。底下第二科「别释颂」,分三科,第一科是「初学」。
∵∵午二、别释颂(分三科)未一、初学
∵根本者:谓增上戒,由后二种,是此初学所流类故。
∵「根本者:谓增上戒」,这个颂的第一句:「初善住根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谓增上戒」,就是所学的这个戒法。「由后二种,是此初学所流类故」,因为什么叫做「根本」呢?「由后二种」,就是后边的增上心、增上慧这两种。「是此初学」,是此增上戒,增上戒是佛教徒初开始所应学习的法门。增上心、增上慧是戒所流类故,由戒流出来的一种功德;增上心也是从增上戒流出来的,增上慧也是从增上戒流出来的,所以它们两个是同一类,所以叫做戒就是根本了。这是这一句话。所以,佛教徒初开始应该「善住根本」。
∵∵未二、第二学
∵既具尸罗,由无悔等次第修习,能得第二心乐静定。
∵这是「第二学」,就是第二增上心学,也就是那个颂的第二句:「乐心寂静」。「既具尸罗」,这位佛教徒他既然具足了增上戒。「由无悔等次第修习,能得第二心乐静定」,由于你能够持戒,持戒清净的时候,心里面不会悔恨;你若犯戒的时候就有悔。「无悔等」,还有其余的功德。「次第修习」,按照那个次第去修习。「能得第二心乐静定」,就得到第二增上心的寂静;心里面欢喜这个寂静,所以也能够努力地学习奢摩他。
∵∵未三、第三学
∵心得定者,见如实故,能得第三成就圣见,远离恶见。
∵这是后两句:「后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者。」「心得定者」,说是我们这个散乱心,由于持戒,修定就容易成就,就得定了的时候,有什么好处呢?「见如实故」,能够证悟诸法实相的真理,有这样的功德。「能得第三成就圣见」,由定的殊胜的力量,它有殊胜的堪能性,能使令修行人成就第三个增上慧;这个增上慧是圣人的智慧境界,所以叫「成就圣见」。「远离恶见」,远离凡夫错误的思想。
∵∵《披寻记》六○三页:
∵成就圣见远离恶见者:如实知见,是名圣见。与此相违,是名恶见。由成就圣见,释颂圣见,名相应义。由远离恶见,释颂恶见,不相应义。
∵「成就圣见远离恶见者:如实知见,是名圣见」,「如实」,这个诸法的真实相与你所见的是一样的,你所见的真实相与诸法的真实相是相同的,所以叫做如实见。这个「知见」,智慧叫做「知」,定叫做「见」。「是名圣见」。「与此相违,是名恶见」,你不能见到诸法真实相,那就叫做恶见。「由成就圣见,释颂圣见」,「成就圣见」解释颂里面「圣见」那句话,名叫做「相应义」;「相应」就是成就的意思。「由远离恶见,释颂恶见,不相应义。」这个颂解释完了。
∵∵巳三、清净渐次(分二科)午一、总标义∵∵
∵先净乐静虑,及于谛善巧,即于诸谛中,应生远增长者:此颂显示三学次第清净差别。
∵「先净乐静虑,及于谛善巧,即于诸谛中,应生远增长者」,这是第三科。前面是第二科,生起的次第。这底下第三科「清净渐次」,分两科,第一科是「总标义」。「总标义」里边也是先举颂。「先净乐静虑,及于谛善巧,即于诸谛中,应生远增长者」,这是举颂。「此颂显示三学次第清净差别」,这是标义。底下解释这个标义,分三科,第一科是「初学」。
∵∵午二、别释颂(分三科)∵∵未一、初学
∵先净者:是初学。
∵第一句颂,「先净」这一句话,是初学的增上戒;因为持戒,身口得清净。
∵∵未二、第二学
∵乐静虑者:是第二学。
∵「乐静虑者」,这是第二科,是「第二学」。因为持戒以后,就欢喜修学定,增上心,就得定的轻安乐,所以叫做「乐静虑」。说乐ㄌㄜˋ也可以,说乐ㄧㄠˋ也可以,是「第二学」。
∵∵未三、第三学(分二科)申一、总
∵于谛善巧者:是第三学。
∵「于谛善巧者」,这是「第三学」。分两科,第一科是「总」。颂上说:「及于谛善巧」,这句话是「第三学」,就是增上慧学。这是总说。底下第二科是「别」说,分三科,第一科是「道谛」。
∵∵申二、别(分二科)酉一、道谛
∵又于如是谛善巧中应生者:谓道谛,应生起故。
∵「又于如是谛善巧中应生者」,这个「应生远增长」,「应生」是什么意思呢?「谓道谛」,就是四谛里面的道谛。「应生起故」,这个苦谛、集谛,这是众生本来就是有的,从无始劫来这个惑业苦的流转就是有了,就是没有道谛;现在相信了佛法呢,就应该生起道谛,就是戒、定、慧了。前面说「先净乐静虑」,就是已经有了戒,有了定,增上心;现在说「道谛应生起」,就是毗钵舍那的智慧应生起。当然这个先要学习经论,才能有这样的智慧。这是「应生起」这个字,解释完了。
∵∵酉二、苦集谛
∵应远者:谓苦、集谛应远离故。
∵「应远者」,这是第二科,就是「苦集谛」。「谓苦、集谛应远离故」,我们无始劫来有这个色受想行识;有这个色受想行识,它就是苦谛、也是集谛,它也是苦谛、也是集谛,应该要弃舍它。这个地方可是有问题,我们这个第六识虚妄分别、颠倒迷惑,我们若是努力的学习佛法,我们能认识自己这个贪瞋痴的活动,这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远离、应该弃舍。但是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也是色受想行识里边的识,你能认识它是错误吗?你很难。说是第七识末那识执着我,也是非常微细,这个我见也很微细,它有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很微细,不容易认识。这个第八识,阿赖耶识这个无分别的境界,也不是苦受,也不是乐受,它这个无分别境界,你知道它是个大苦恼的地方吗?这是众苦之本,你能认识吗?你可能认为它就是我的本来面目了!这个地方还是不容易认识的。但是现在我们由前面的胜义伽他,佛的开示,加上弥勒菩萨的解释,我们才知道那不是本来面目。「应远离故」,应该弃舍。那里边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那里边无始劫来惑业苦的种子,都在那里边,隐藏在那里边,是一个污秽的地方;这是第一。第二,这个阿赖耶识是所得自体,是异熟,是名言种子和善恶业所得的果,所得的果报,所以它不是一个好东西。「谓苦集谛应远离故」。
∵∵酉三、灭谛
∵应增长者:谓灭谛,软中上品烦恼,次第数数渐断,增长灭故。
∵「应增长者」,酉三是「灭谛」。「谓灭谛」,叫做「应增长」。什么道理呢?「软中上品烦恼,次第数数渐断,增长灭故」,我们的烦恼,有软品的烦恼、有中品、有上品;这个修学圣道的时候,先断上品烦恼,然后是中品,然后是软品。这「数数」的,你数数的修学毗钵舍那,在奢摩他里面修这个毗钵舍那,你这个毗钵舍那的力量渐渐地增长,那么这个烦恼也逐渐地消灭,刹那刹那的消灭这个烦恼,越灭就越多,最后就完全消灭了。所以这个「灭」是灭烦恼的意思,这个「灭」字指烦恼的消灭说的。这个「灭」,最初灭的时候,小小的灭烦恼,最后逐渐地增长,灭的更多了,最后究竟清净,那么这叫做清净的渐次。
∵∵巳四、成败果证(分二科)午一、举颂
∵于诸学处中,有四趣三所,远离于二趣,于二趣证得者:
∵「于诸学处中,有四趣三所」,这是第四科「成败果证」,分二科,第一科是「举颂」。「于诸学处中,有四趣三所,远离于二趣,于二趣证得者」,这是「举颂」。底下「别释」,分二科,第一科先解释「初二句」。分二科,第一科是「标」。
∵∵午二、别释(分三科)未一、初二句(分二科)申一、标
∵此颂显示于增上戒、心、慧学处,由所修学有成败故;随其所应,所得果报,四趣差别。
∵「此颂显示于增上戒、心、慧学处,由所修学有成败故」,这先标大意;显示佛教徒对于这个「戒、心、慧」的所应「学处」,「由所修学有成败故」,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所以有成败的不同,这个颂表示这个意思。「随其所应,所得」的「果报」有「四趣」的「差别」,有四种趣的差别。这是「标」。底下第二科解「释」,分三科,第一科「增上戒果」。
∵∵申二、释(分三科)酉一、增上戒果
∵谓于欲界人天所摄所有善趣,是增上戒成所得果;即于欲界余趣,所有恶趣,是增上戒败所得果。
∵「谓于欲界人天所摄所有善趣,是增上戒成所得果」,这里边的意思就是说,在欲界里面的人,欲界里面的天,「所摄」,属于这个范围内的。「所有善趣」,欲界的人天是善业所趣之处,所往之处,你到那个地方;你若造善业,你就会到人天那个地方去,叫做「趣」。这个「善」是什么善呢?「是增上戒成所得果」,你能持戒清净,就会得到这个果报,得人天的果报。这是善趣。
∵「即于欲界余趣」,欲界里边有善趣,善趣之余,另外还有一个趣所摄,那就是「所有恶趣」,就是三恶道了。三恶道是「增上戒败所得果」,你破戒了,不管你受戒不受戒,你做这种恶事,你就去得这个果报的。不要误会:「我受戒,我破戒,我会到三恶道;我不受戒,我就不到三恶道」,不是这个意思。你不受戒,你做了恶事,你是更厉害。这是说到善趣、恶趣。
∵∵酉二、增上心果
∵色无色界,天趣所摄所有上趣,是增上心果。
∵这是第二科「增上心果」,色界定、色界天,无色界定、无色界天,这都是天趣所摄的所有,叫做「上趣」;就是在欲界之上。这个是「增上心果」,你成就了色界定,成就了无色界定,你就会得这样的果报,你就到那个地方去了。
∵∵酉三、增上慧果
∵三界所不摄涅盘趣,是增上慧果。
∵这个善趣、恶趣、上趣,这三个趣,这底下一个涅盘趣,一共是四个趣。这个涅盘趣,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所不摄的,它不属于三界的;是超过了三界了,就得大解脱了,就是涅盘趣。「是增上慧果」,是你成就了无漏的圣道了,你就到那个地方去,到涅盘那里去。这是前二句解释完了,就是:「于诸学处中,有四趣三所」,这二句说完了。「远离于二趣,于二趣证得者」,这是后二句,第二科。
∵∵未二、后二句
∵于如是诸趣中,远离前二善趣、恶趣已,应证后二上趣及涅盘趣。此言显示,世出世间,二道所得。
∵「于如是诸趣中」,远离前二个趣,一个善趣、恶趣,远离这个趣。「应证后二上趣及涅盘趣」,这是佛菩萨慈悲开示我们,你应该成就后边二个趣,就是上趣和涅盘趣,成就这二个,前面的善趣和恶趣都不是好事情。「此言显示,世出世间,二道所得」,这句话:「远离前二善趣、恶趣已,应证后二上趣及涅盘趣」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世间的增上心和出世间的圣道,这二道是我们应该成就的。
∵∵《披寻记》六○三页:
∵于诸学处中有四趣三所等者:欲界善趣及与恶趣,是二趣应远离。色无色界上趣及涅盘趣,是二趣应证得。如是四趣略摄为三,名为三所:谓欲界善趣恶趣为一,色无色界上趣为一,及涅盘趣为一应知,余文易了。
∵「于诸学处中有四趣三所等者:欲界善趣及与恶趣,是二趣应远离。色无色界上趣及涅盘趣,是二趣应证得。如是四趣略摄为三,名为三所」,就是三个地方,三个处所。「谓欲界善趣恶趣」,这是一个处所。「色无色界上趣为一,及涅盘趣为一应知」,这就叫做「三所」,三所四取。「余文易了」。
∵∵巳五、别总修习(分二科)午一、举颂
∵二安住二种,一能趣涅盘,渐次为因缘,纯杂而修习者:
∵这是第五科,前面是「成败果证」,这底下第五科「别总修习」。分二科,午一「举颂」,先举这个颂。「二安住二种,一能趣涅盘,渐次为因缘,纯杂而修习者」,举这个颂。底下第二科「别释」,分二科,第一科先解释「前二句」话。又分二科,第一科「二安住二种句」。又分二科,第一科「最初位」。
∵∵午二、别释(分三科)∵∵未一、前二句(分二科)
∵申一、二安住二种句(分二科)∵∵酉一、最初位
∵于此颂中,显示最初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渐次能为增上心学、增上慧学,安住因缘。
∵这是「最初位」。这个「最初位」怎么讲呢?就是我们这个凡夫,初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这个程度,这就叫做「最初位」。这个「最初位」也叫做资粮位,或者叫做外凡位。这个时候,最初先要学习增上戒学,学习增上戒,然后要学习增上心学,学习定。「渐次能为增上心学、增上慧学,安住因缘」,你最初学习增上戒呢,能为增上心学安住因缘;而后来成就了增上心学,就能为增上慧学安住因缘,就是这样意思。这个最初的时候,学戒的时候就是学戒,学定的时候就是学定,学慧的时候就是学慧,是个别的学习,最初就是这样子。
∵∵酉二、中间位
∵显示中间增上慧静虑律仪所摄增上戒学,能为二种安住因缘。
∵这又是一种安住因缘。所以有二种安住因缘,这是第二种。「显示中间」,前面是「最初位」,这是「中间位」,这个「中间位」就是内凡,就是加行位,是暖、顶、忍、世第一这个时候。这个暖、顶、忍、世第一的时候,这个时候和前面就不同了,就是有进步了。这个时候的增上慧,因为这个时候有了静虑的律仪所摄增上戒学,你这个时候就是得到禅定了,你得到静虑,得到色界四静虑,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得到色界四禅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有定共戒;因为得了禅定的人,他这个心里面没有欲界的欲了,没有这色声香味触的欲了,所以他这个戒自然是清净的,叫做定共戒。没得定的时候,散乱心持戒的时候,是很难得、很难得的事情。说这个时候,你得到色界定的时候,同时你心里面就有戒,叫定共戒。而在这个禅定里边,你又修学增上慧,就是学毗钵舍那的智慧;这个毗钵舍那的智慧是要学习经论,才能有这样的智慧。你成就了这样的功德的时候,「能为二种安住因缘」,能为无漏的定、无漏的智慧作安住因缘,是这么回事。这又是一种安住因缘。
∵前边初开始受戒、学戒的时候,这个时候虽然也是能得到无漏的智慧,但是距离的还是远一点,因为是散乱心,还要学奢摩他的。等到成就奢摩他了,色界的四静虑成就了这个时候,你再修毗钵舍那,才是无漏的定慧因缘,安住因缘,这样子。这是第二个「中间位」。
∵∵申二、能趣涅盘句
∵显示最上一种,能为涅盘安住因缘。
∵这是第二科,第二科就是最后、最后位,后位,前面是最初位和中间位,这是「能趣涅盘句」,这是最后位。
∵「显示最上一种,能为涅盘安住因缘」,「最上一种」是什么呢?就是你已经……,若按小乘佛法来说,就是已经得初果以上了,得了初果以上,你有无漏的智慧了,这个无漏的智慧是「最上一种」,这是最殊胜的,最殊胜的功德。这个无漏的智慧,「能为涅盘安住因缘」,这无漏的智慧,他继续地在修行的时候,就能断除去所有的见烦恼、爱烦恼,就能得涅盘了。所以这个无漏的智慧能为涅盘安住因缘,是这么意思。这是涅盘句,能趣涅盘句。第一句是「二安住二种」,第二句「能趣涅盘」。底下「渐次为因缘,纯杂而修习者」,这是后二句。
∵∵未二、后二句
∵当知此中显示修习若别、若总,随其所应。
∵这就是这一句话。这几句话的意思,「此中显示修习」圣道,修习戒定慧有「别」修、有「总」修的不同。「随其所应」,最初位、中间位乃至到后位,随其所应有别修、有总修的不同。
∵∵《披寻记》六○四页:
∵二安住二种一能趣涅等者:谓安住定及安住慧,是名安住二种。此中二别:谓最初位修习增上戒学,能为增上心学安住因缘;修习增上心学,能为增上慧学安住因缘,是名第一安住二种差别。于中间位修习增上慧及静虑律仪所摄增上戒学,能为无漏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二种安住因缘,是名第二安住二种差别。由是颂言二安住二种。证无漏已,于中慧学,名为最上。依此慧学修习一切,能为涅盘安住因缘。由是颂言一能趣涅盘。当知此中于最初位修习唯别,于中间位总别修习,于最上位修习唯总,依是义说随其所应。由是颂言渐次为因缘,纯杂而修习。别修三学名纯,总修三学名杂应知。
∵「二安住二种一能趣涅盘等者:谓安住定及安住慧,是名安住二种」,这个定慧安住二种。「此中二别」,这里有二个差别。「谓最初位修习增上戒学,能为增上心学安住因缘」,最初的时候修习增上戒,你学戒、持戒,就是戒,此中没有定,你心里面还是散乱的。但是你能持戒,就能为增上心学作安住因缘。「修习增上心学,能为增上慧学安住因缘」,你这个戒学习好了,持戒清净,然后你再修学定;修学定的只是定,这里没有慧,但是它能为慧作安住因缘,能帮助慧成就,所以说「能为增上慧学安住因缘」。「是名第一安住二种差别」,这就是最初位,最初的时候安住二种差别,就是增上心、增上慧二种安住因缘。
∵「于中间位修习增上慧及静虑律仪所摄增上戒学,能为无漏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二种安住因缘,是名第二安住二种差别」,在中间位的时候,就是你的静虑奢摩他成功了,奢摩他成功的时候,这个时候有了定共戒了,也有毗钵舍那的慧,中间位修习增上慧及静虑律仪所摄的增上戒。这就不是以前散乱心的持戒,不同了。「能为无漏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二种安住因缘,是名第二安住二种差别」。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