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四、第四颂摄(分二科)∵∵丑一、标
∵复次嗢柁南曰:所作、及所缘∵∵亦瑜伽、止、观∵∵作意、与教授∵∵德、菩提、圣教。
∵闻所成地主要是说的五明处,现在是说内明处。内明处分四大科,第一事施设建立相,已经解释完了。第二科想差别施设建立相,这一大科里面有四个颂,前三个颂都解释完了,现在是第四个颂。第四个颂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就是刚才念的这个文。底下第二科是列,分十科,第一科是所作。
∵∵丑二、列(分十科)∵∵寅一、所作
∵云何所作?谓八种所作。一、灭依止,二、转依止,三、遍知所缘,四、喜乐所缘,五、得果,六、离欲,七、转根,八、引发神通。
∵这是十科里面的第一科是所作。这个所作怎么讲呢?就是修习瑜伽、修习止观的时候的情况,这个「作」实在就是修,就是修习止观在这色受想行上它里边的情况。一共分八种。第一种是灭依止。这个依止是什么呢?就是色受想行识。我们无论是世间的善法,世间的恶法,乃至出世间的圣道,都要靠这五蕴身来创造的,所以依止就是指这生命体说的。现在说灭依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常常的修奢摩他、修毗钵舍那,那么第一个现象出现的事情,就是身体上这个粗重没有了。感觉到粗重,这个粗重,常常静坐的人,这是一个事实,很容易明白什么叫做麤重;不静坐就不行,就像人有病,病好了,就是这样的意思,我们不静坐的人,感觉这个身体是这样的,这个身体没有什么大病,这个身体也就算是四大调和,也不感觉有什么不对,也满好。但是你若静坐,奢摩他修的好的时候,这个身体好像有若无的样子,就感觉到以前不静坐的时候,对身体的感觉就名之为粗重。那个粗重,到这个时候,奢摩他修得好的时候,那个粗重的现象没有了,叫做灭依止。不是说把这个身体灭坏了,破坏了,不是;就是身体上粗重的那种粗劣、笨重那种不轻快的那种感觉没有了,就叫做灭依止。这个事情,就是我们若是长期的拜佛,你若诚恳的拜佛,久了也会有这种感觉。比如说你背《法华经》,你把《法华经》背下来,然后你天天背,也会感觉到轻快,这身体也是轻快的;你念阿弥陀佛,久了也是。这佛法微妙就是你心理清净,心清净,生理就受到影响,它也有变化,它也是有变化的。这是第一个是灭依止。
∵第二个是「转依止」。这个转就是现起。但是它现起是现起,它也是活动的。这个转有活动的意思,有现起的意思,有活动的意思。这个粗重的现象没有了,同时又有轻安的现象出现了,叫做转。这个身体轻安的现象,逐渐的现起了,它也不是顿现,是逐渐的、逐渐地就出现了。这个修学圣道,修学这个上人法,这和欲的生活不一样。这个欲的生活使令你的烦恼越来越重,生理也有变化,都是苦恼境界。但是这个离欲的境界,佛说的这一切法门,你若是能够去修行的时候,那完全和世间上的欲是不同了。所以这粗重除灭了,这个轻安的境界,辗转地、逐渐地就现起,现出来了。这是所作,你修止观的时候,会出现这个事情。当然这里边也还是有深浅。在欲界定的时候,不明显,其实已经开始了,但是不明显;到未到地定就很明显的出现了,这轻安乐逐渐地就出现了。等到初禅的时候,是更猛烈的轻安乐出现了。所以感觉这个身体是没有了,又忽然间有了;有了,又没有了;有的时候如云如影的样子,不是那么粗重的身体,不是有五百磅那样子重。
∵「三、遍知所缘,四、喜乐所缘,」或喜乐也可以。遍知所缘是什么意思?和喜乐所缘这两个法是干什么?是什么呢?是成就这个灭依止、转依止的一个力量,它的力量使令灭依止、转依止出现的,可以这么讲。而遍知所缘和喜乐所缘,这个遍知所缘就是关于苦集二谛,苦谛、集谛,这个喜乐所缘你静坐修止观的时候,这个所缘境。所缘境这个时候,有苦集二谛的境界,你要知道。喜乐所缘是关于灭道二谛的所缘,这个道那就是戒定慧。这个喜乐所缘,你对于止观,因为初开始用功的人,当然凭自己的信心,凭自己的信心加上大众的威德力,这样努力。等到有成就的时候,那就不只是信心了,那就有其他更强大的力量,推动自己向前进,就有喜乐了。就是修止修观的时候有喜乐,欢喜去修止修观了。那么遍知所缘,这都是在所缘境上的时候,观察只是苦,或者是掉举,或者是有贪瞋痴的烦恼出现,此是集,遍知所缘。但是那个时候你的道力强了,你的正念一提起来,这苦集就不现了。所以这个地方,也等于是修止观的一个现象,修止观的情况。由于你有了成就的时候,所以是灭依止、转依止,这样说。或者说由于灭依止、转依止,把粗重的这种过失除灭了,得到轻安乐了,也就表示你这个止观有力量了,有力量的关系,就遍知所缘苦集清净,喜乐灭道也是清净,也就是你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辗转的殊胜,辗转的有力量了,这么解释也可以。
∵「五、得果」前边这是说粗重和轻安乐出现了,这还是在凡夫的境界。现在是得圣道了,就是在禅定里面修四念处,修无常观,修无我观,当然也修不净观。这样子,一念相应就断除去见烦恼了,就得了初果;也得二果,那么再进一步就是离欲,就得三果了;得三果再进一步就是得四果,这叫做得果。这样说得果,应该是初果和二果。「六、离欲」就是三果和四果,这所作都是修止观,所作成、所成就的,努力的修止观有这样的成就。
∵「七、转根」。这转根呢,因为每一个人因缘都不一样,种种的因缘不一样,有的人的因缘特别好,他栽培得好,他是个上根人,他根性非常的利,而没有什么障碍,这是最理想的了。有的人的因缘差一点,是个中等的根性;有的人的因缘不是太好,但是也还不错,就是软品的下根人,就是对于佛法的栽培,不是那么理想,还多诸业障。根性,他的善根有这么多的差别,有上根的人,当然很好,但是软品的、中品的不那么理想,也不要紧,你继续努力还可以转变;可以由软品转成中品,由中品转成上品。所以从佛法上看,虽然表面上说是有的人很好,有的人很笨,没有关系,大家都有希望,都可以有成就。你不要说我笨,不要紧,你也一样,和利根人一样,都有成就。这是转根,能转。是这样的意思。或者……前面说是我看那个人,他已经得到欲界定,得到了未到地定,得初禅了,得圣道了,我现在什么也没有,那可怎么办?不要紧,你努力也一样有希望,所以叫做转根,转根是这样的意思。
∵「八、引发神通」。引发神通这件事,当然有的人没有得圣道,他先得四禅。得四禅当然就可以引发神通。有的人得了禅定的时候,同时就有神通,他不需要另外去修,他就得了神通,有这种人。也有的人得了禅,没有神通,神通还是没有;没有神通,但是有灵感,灵感不是神通。不要说他说了一句话,他有一点什么神通,其实这不是那么回事情。就是他修了禅定,然后修神通,就引发出来神通了。他还不是佛教徒,都可以有这种境界。说是佛教徒,也是一样。那么现在是说,或者说是,你是佛教徒,你这个奢摩他的善根强,一下子就得禅,很快的就得了禅,然后就有神通。或者是没有,得到未到地定,而后修四念处,得了圣道了。得了圣道以后,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也得了禅了,但是还没有神通,是阿罗汉,但是没有神通,但是还可以修。修了,就能引发神通,也就有了神通。不管是怎么样,你是先得神通,后得神通,总而言之有这一件事,引发神通这件事。这引发神通,对行菩萨道的确是有作用,和没有神通是不一样的。
∵∵《披寻记》四七六页:
∵谓八种所作等者:此中前四所作,谓修瑜伽者瑜伽所作,如声闻地释相应知。(陵本二十八卷十三页)
∵「谓八种所作等者:此中前四所作,谓修瑜伽者瑜伽所作,」都是修止观所作成的现象。「如声闻地释相应知。」,声闻地解释它这前四种的相貌,应知。后四种在声闻地上,没有明显的有这种意思(陵本二十八卷十三页)
∵∵寅二、所缘
∵云何所缘?谓四种所缘。一遍满所缘,二、净行所缘,三、善巧所缘,四、净烦恼所缘。
∵这是第二科所缘。第一科所作,实在就是总说的,这底下别说。怎么叫做所缘呢?这是问,底下回答。「谓四种所缘境」,所缘境有四种不同。「一、遍满所缘。二、净行所缘。三、善巧所缘。四、净烦恼所缘。」我们前面曾经讲过,这个「遍满所缘」就是包括了一切的所缘境。就是有分别影像所缘境,无分别影像所缘境,还有事边际所缘境,所作成办所缘境,这一共有四种,前边解释过,在后边的文还是有解释的。下边说(陵本二十六卷十三页)还是有解释。
∵「净行所缘,」就是五停心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愚痴众生因缘观,骄慢众生修缘起观,就是无我观,还有散乱众生数息观;来对治贪、瞋、痴、慢这些烦恼。
∵第三是「善巧所缘。」这个善巧就是智慧,就是蕴善巧,蕴界处,缘起、处非处这些,就是以五蕴为所缘境,你从这里面得到圣智,得到智慧;以十八界、十二处为所缘境;总而言之,这一切法苦、空、无常、无我,得到了圣智,那么叫做善巧所缘。
∵「四、净烦恼所缘」。净烦恼所缘境分世、出世的不同。世间就是修禅定的人,厌恶欲界的苦恼,欣慕初禅的微妙,欣慕初禅天的初禅,这个离生喜乐地的那种安乐。禅定的境界,这就是「厌下苦粗障,欣上静妙离。」是这样的意思。苦粗障,苦恼的「苦」,粗重的「粗」,障碍的「障」。这欲界是苦、是粗、是障;初禅天,是静、妙、离,静是寂静的静,微妙的妙,远离的离。由初禅到二禅也是,初禅是苦粗障,二禅是静妙离;乃至三禅到四禅,乃至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非非想处也都是这么样,辗转的这么样观察。这就叫做净烦恼所缘,这是世间法。
∵出世间的圣道,就是苦集灭道了。以苦集灭道为所缘境,那也叫做净烦恼所缘。这个所缘境,分这么四种的差别。
∵∵《披寻记》四七六页:
∵谓四种所缘等者:此如声闻地广辩应知。(陵本二十六卷十三页)
∵我现在常常去翻这声闻地,感觉声闻地非常好,就是这些修行的法门,都在那里详细的解释,有详细的解释的。
∵∵寅三、瑜伽(分三科)∵∵卯一、征
∵云何瑜伽?
∵这底下第三科,前面这个所缘境是列出来四种所缘,这底下第三科叫做瑜伽,就是修止观。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瑜伽?」怎么样修止观能得到相应呢?这个征,就是问。第二科就是标。
∵∵卯二、标
∵谓或四种,或九种。
∵这是标。要怎么样的修这个止观呢?或者四种,或者是九种。这是标。底第三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说是四种。
∵∵卯三、释(分二科)∵∵辰一、四种
∵四种瑜伽者:一、信,二、欲,三、精进,四、方便。
∵「四种瑜伽」是什么?「一、信,二、欲,三、精进,四、方便」,这四种。
∵这个「信」,这都是从开始用功修行的次第。第一个就是要有信心。对于这个法门,用这样的方法修行,我相信决定可以成就的,要有这个信心,如果没有信心就不行。比如说我们念大悲咒,这大悲水能治病,但是要有条件,你要有信心,没有信心你还不行,还是不可以。说是现在修行也是,要有信心。这个法门……我感觉人还容易有信心,若在我个人来说,这信心还不容易。我要看经论上佛说的,我有信心,你说的我不一定相信。说这是我的缺点,我不容易普遍的会相信这件事。但是我看很多人不是,很多人容易相信。这样说也有很多的聪明人他会有所作为,因为很多人相信,你只要这么一说,他就相信。但是我可不是,我是很笨,但是这件事,我不是那么容易相信。但是我表现出来的态度不是那么明显。我是不相信,但是表现出来的,好像相信似的。现在说修行的法门也是,要有信心。
∵第二是「欲」。相信了以后,就是自己要有这个意愿,就发出来这样的意愿,我决定要这样做,我要修行,我要修这个法门,这叫做欲。有了信,一定会有欲。你有几多程度的信,就有几多程度的欲,他们是成正比例的。
∵「三、精进」。就是正式行动了。信、欲是属于愿,精进是属于行,而这个行就是不可以懈怠,就是努力的去做这件事。信和欲有可能很容易具足,这精进就不容易,精进难一点。因为人容易有些障碍,今天这个人有事情打电话来,不能不去;明天那个人打电话来,不能不去;那就把修止观这件事就得停下来,这是一个困难,很多人有这个困难。所以我看那个《高僧传》,我说过,一个出家人在深山里用功修行,他在家的儿子来看他,他就用那个……一个木板、一个藤条似的,打他的儿子。当然他儿子就走了。别人说是,你儿子好心来看看你,为什么打?他说不可以不打。因为你若是对他好一点,他常常来看你,那有时间修行呢?这可见古人和现在人不同,不一样。精进是难一点。这个信也容易,有欲还不是决定,欲和信是成正比例,有信就有欲,但是精进不容易,精进难一点。
∵「四、方便」。方便是说这精进的方法。你怎么样去做呢?那就是戒、定、慧了。就是要受戒,然后就修止观,就是这样子。用这个为方便来满足你的信、欲的愿望。你想要得圣道,就是要用这样的方法,以此为方便,才能得满愿的。
∵∵辰二、九种
∵九种瑜伽者:一、世间道,二、出世道,三、方便道,四、无间道,五、解脱道,六、胜进道,七、软品道,八、中品道,九、上品道。
∵前面是说四种,这底下说九种。「九种瑜伽」是什么呢?「一、世间道。」这个「世间道」就是不是出世,只是修禅,只是修奢摩他,修禅,不修四念处,这样子由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八定这也可以说是止观,是世间道。「二、出世道。」这是佛法了。出世间的道,也是要有禅,但是里面有四念处,你才能够从欲界、色界、无色界超越出去,才能得解脱。第三是「方便道」也还是以修止观为方便。
∵四是「无间道。」无间道就是成功了,就是得圣道了。得圣道的时候,你这个清净的智慧和那个无我相、无法相的那个真理的寂灭相,中间没有间隔,没有阻碍了,叫无间道。说比如现在我们也可以坐在那里,心里面静下来修无我观,修一切法空观,修这空、无愿、无相三三昧,现在也可以这样修,修的时候也可能有一点相应,但是有间,就是还有那个烦恼,在你的智慧和真理之间做障碍,还是有间。可是你若成功了那个时候,就没有间隔了。就是你的无分别清净的智慧和真理面对面了,或者是统一了。统一了,无间,这个时候就是断烦恼了。一见到真理,这时候是断烦恼,叫做无间,没有烦恼的间隔了。「五、解脱道。」见到真理就得解脱了。就是这样分别。无间是断烦恼,解脱道是见到真理;其实这件事是一件事,但是分两句话来说,就是解脱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