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三、第三静虑摄(分二科)∵∵寅一、标差别

又于第三喻有差别。

这是第三科「第三静虑摄」。这个第九大科「圣五支三摩地」,这一科里边「随别释」里边分五科,第一科是「初静虑摄」,第二科「第二静虑摄」,现在是第三科「第三静虑摄」。这摄不只是第三静虑,属于第三静虑也包括在内的意思,分二科,第一科是「标差别」。

「又于第三喻有差别」,前边初静虑、第二静虑都有譬喻,现在是第三静虑也有一个譬喻,而这个譬喻和前面的譬喻是有差别的,这是「标差别」。第二科「举譬喻」,又分二科,第一科是「喻离喜乐」。

∵∵

寅二、举譬喻(分二科)∵∵卯一、喻离喜乐

如嗢钵罗等离喜之乐,彼相应法及所依身,当知亦尔。

「如嗢钵罗等离喜之乐」,这个就是青莲花的意思。「离喜之乐」,这譬喻第三禅的乐,第三禅的乐和初禅、二禅的乐不一样,初禅、二禅也都有乐,但是他们是与喜在一起的,有喜之乐;第三禅是把喜破去了,就是没有喜了,这样的乐,那么就用这个青莲花来做譬喻。

「彼相应法及所依身,当知亦尔」,彼那个乐所相应的法,所相应的法。这个乐,这个第三禅的乐,他里边还有舍,还有正念,还有正知,还有心一境性,所以「彼相应法」;「及所依身」,及这几种法所依止的色受想行识。「当知亦尔」,我们应该知道,也都可以名之为青莲花,也可以这么说,也是用这个譬喻来做譬喻。这是第一科「喻离喜之乐」,下面是第二科「喻彼定相」。

∵∵

卯二、喻彼定相

水喻离喜无寻伺定,喜发踊跃由无彼故,喻华胎藏没在水中。

「水喻离喜无寻伺定」,这个青莲花是在水里边生长的,所以水也在譬喻之内的。「水」譬喻什么呢?譬喻那个修行人离喜又没有寻伺的「定」,就是第三禅的心一境性,以水来譬喻定。但是不是初禅、二禅的定,初禅、二禅都是有喜之定,初禅是有寻伺,二禅是无寻伺而有喜。现在这个第三禅定,也没有寻伺,也没有喜,就是更深刻的定了。

「喜发踊跃由无彼故,喻华胎藏没在水中」,这个水是譬喻定,这前初禅和二禅里边的喜,那个喜的相貌是踊跃的相貌,真是所谓大喜了。「踊跃」就是内心里面非常的兴奋,这身体都受到影响踊跃起来。现在「由无彼故」,由于这个三禅,第三静虑里面没有那个喜的关系,所以「喻华胎藏没在水中」,就是这个花,那花的胎藏就是那个苞,那个苞是没在水中,就是沈没在水里面,就是没有浮在水面。所以这「没在水中」,这表示这个离喜之乐是在水中,没在水中,不像有喜的那么踊跃,这样表示。这是第二「喻彼定相」。

∵∵

丑四、第四静虑摄(分三科)∵∵寅一、标差别

又于第四喻有差别。

前边是第三静虑就说这么多。这底下说到「第四静虑」,分三科,第一科也是「标差别」。「又于第四喻」,也是有差别,也是不同于前三个。怎么样的不同呢?这是第二科「别辨相」,是一样一样的辨别这第四静虑的相貌。那么分二科,第一科标出他清净的相貌。

∵∵

寅二、别辨相(分二科)∵∵卯一、清净

清净心者:谓与舍念清净相应,超过下地诸灾患故。

「清净心者」,那个经上讲的第四禅是清净心,他的心特别清净。怎么叫做「清净心」呢?「谓与舍念清净相应,超过下地诸灾患故」,他这个心与舍清净相应,与念清净相应,是这样的。这个舍清净、念清净相应,这底下再解释。怎么叫「舍」清净和「念」清净呢?「超过下地诸灾患故」,就是这个初禅、二禅、三禅的那么多的灾患,他都超越了,就是解脱了,他没有那些灾患了,所以叫做「舍清净」,也叫做「念清净」,那就叫做「清净心」。这个「下地诸灾患」是什么呢?什么灾患呢?这底下《披寻记》上有解释。

∵∵

《披寻记》四二九页:

超过下地诸灾患故者:第四静虑以下诸地,于坏劫时三灾能坏:谓火灾、水灾、风灾。第四静虑无灾能坏,由彼诸天身与宫殿俱生俱没故,更无能坏因缘法故,如〈意地〉说。(陵本二卷五页)当知此由修彼静虑,舍念清净相应,超过寻伺喜乐三地一切动故。

「超过下地诸灾患故者:第四静虑以下诸地,于坏劫」的「时」候,「三灾能坏」。那三灾能坏呢?「谓火灾、水灾、风灾」,这火烧初禅,水灾能坏二禅,风灾能坏三禅。这「第四静虑无灾能坏」,因为什么呢?「由彼诸天身与宫殿俱生俱没故」,这是说出一个原因,说出来一个相貌。由于那个第四禅的诸天他的身体,和那宫殿同时生起同时结束了,当然都是化生,化生无而忽有的时候,有了身体,同时也有了宫殿,等到寿命尽了的时候,身体没有了,宫殿也没有了。「更无能坏因缘法故」,没有什么东西,没有了,那么什么东西能坏他呢?所以也没有。

这可见初禅、二禅、三禅不是这样,初禅、二禅、三禅他们的宫殿是原来就有的,而后忽然间有了身体,不是俱生俱没的。那个修行人死掉了的时候,宫殿还在,但是那个宫殿也不是常住的,有这个火灾,有水灾有风灾来破坏它。第四禅没有宫殿,所以也没有,「更无能坏因缘法故」,是「如〈意地〉说」,这个事情在〈意地〉也说过了,说过这件事。

「当知此由修彼静虑,舍念清净相应,超过寻伺喜乐三地一切动故」,这个当知此修行人,由修彼第四静虑成功了的时候,他具足了舍清净和念清净,有这样的功德相应,超过了寻伺喜乐,超过了初禅的寻伺,也超过了初禅、二禅、三禅的喜乐,这个这三地的「一切动」。喜乐也是动,寻伺也是动,这个另外还有一样,就是出入息,第四禅的修行人没有入息,也没有出息了,没有这件事。这样加起来,看是几样?寻、伺、喜、乐,还有一个出入息,还有一个三灾,一共是八个,这个「超过下地诸灾患故」,就是超过这八种灾,超过这八样事,所以他那个心是清净的,这是说那心清净的相貌。这是第一科,第二科「鲜白」。

∵∵

卯二、鲜白

鲜白者:谓性是善,自地烦恼无爱味故。

这是清净心者和鲜白,这都是经上的话。底下这是本论作者的解释,这真是平常人怎么能解,没辨法解释的,会这么解释。「鲜白者:谓性是善」,「性」是什么?性是心也。他这心性是非常的良善,没有这些贪瞋痴,欲界的贪瞋痴,并且这个人是佛教徒,是圣人,所以他那个心是善,那就是「自地烦恼无爱味故」。

前面清净心是超过下地诸灾患,这个鲜白「自地烦恼无爱味故」,在他本身这个第四禅里面,他也没有烦恼,没有爱着这第四禅的烦恼。凡夫得到四禅的时候,得初禅的时候,爱这初禅的境界,二禅、三禅、四禅也是,爱着自己所成就的这个禅的境界。现在这个修行人是佛教徒,成就了第四禅功德的时候,没有爱味不执着,他不爱这个禅。虽然这个禅的境界很高,很殊胜,但是他心里面也不执着,也观察它,还是四念处,观察它是无常的,是因缘生法的,是没有真实性的,是毕竟空的,心里面不执着。「自地烦恼无爱味故」,所以叫做「鲜白」,「鲜白」实在还是清净心,就是心清净。但是又说清净心,又说鲜白,就分成二段这样解释。

∵∵

寅三、举譬喻(分二科)∵∵卯一、喻彼人(分二科)

辰一、举喻(分二科)巳一、征

何故复以长者为喻?

这个第四静虑分三科,第一科是「标差别」,第二科是「别辨相」,这个相当然是和前三禅,初禅、二禅、三禅是不一样,现在第三科「举」一个「譬喻」。举一个譬喻分二科,第一科是「喻彼人」。分二科,第一科是「举喻」。「举喻」又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何故复以长者为喻?」什么原因经上又用「长者」来譬喻这第四禅呢?这是问。底下第二科是解「释」,就是回答。

∵∵

巳二、释

谓彼所作皆审悉故,不放逸故,思惟筹量观察胜故,于增减门无不知故。

∵∵∵「谓彼所作皆审悉故」,这个「长者」,用「长者」做譬喻是有理由的。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长者年高德重的人,经验特别丰富了,智慧特别广大的,所以这种人他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非常的「审悉」,就是把这件事,把它安排的清清楚楚的,一点也不马虎。这个「审」就是不马虎不虚浮,很认真的把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对于于所做的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皆审悉故」。

「不放逸故」,而这个长者这个人,因为经验特别多,知道若做错事就有后患,所以不放逸不做错的事情,这是第二个功德。第三个「思惟筹量观察胜故」,就是他的智慧特别高,他能筹量这个事情各式各样的条件,各式各样的情况去筹量。「筹量」就是思量,就是思惟。然后他在这里观察,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不放逸,这句话就表示智慧特别的殊胜。

「于增减门无不知故」,对于这个事情是增多了,是减少了,其中有功德或有过失,他都知道。这个「增减门」,这个是赞叹这个长者对增减他都知道,但是这个在《披寻记》上说。

∵∵

《披寻记》四二九页:

于增减门无不知故者:增,谓增长积集;减,谓衰退损减。《解深密》说:「善知心增,善知心减。」(《解深密经》三卷十九页)如是增减,其义应知。

「于增减门无不知故者:增,谓增长积集;减,谓衰退损减。《解深密》说」,就是《解深密经》,《解深密经》说:「善知心增,善知心减」,用《解深密经》上那一段文来解释这个增减门,「《解深密经》三卷十九页」,那上面解释这句话。「如是增减,其义应知」,这个增减还在《瑜伽师地论》七十七卷上有解释。解释上怎么解释呢?这是于增减门,但是《解深密经》上说是于心增减门,心有增心有减,那么《瑜伽师地论》上解释这个增减,怎么叫做增?怎么叫做减?这个《披寻记》上说出了几句。「增,谓增长积集」,这个「增长」是指现行说,「积集」是指种子说。这个怎么叫做「增长积集」呢?就是我们没有修行的人,我们有二种系缚的境界,一个相缚,一个粗重缚,这也是在《解深密经》上说的。

这个怎么叫做「相缚」呢?就是在一切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一切法有为法相上。我们心一动,我们心与一切相接触的时候,这烦恼就来了,就能系缚我们的心不得自在。贪来了我们心也不自在,瞋来了也不自在,愚痴来了也不自在,各式各样的烦恼一动起来的时候,就是系缚我们,就把我们绑住了。∵∵

这个「粗重缚」是什么?就是种子,烦恼的种子叫做粗重。说是我表面上说没有系缚,但是内心里面还有种子绑住你,你还不是圣人,还有系缚。现在我们若发心学习佛法了,要对治这种系缚,修学四念处,要除灭这种系缚,除灭这个相缚,除灭这个粗重缚。你这个能对治道,能对治这二种缚的圣道,这个四念处的圣道,你常常修常常修,你这能对治道就增长了,这无漏的戒定慧逐渐的栽培,他就逐渐的增长,你常修学圣道,这圣道他就增长。圣道增长,这现行增长,种子也增长,那么种子增长这个事情,而这个圣道他不是离开了心另外有圣道,他是与心相应的,心与圣道相应,圣道在增长在积集,心也增长也积集,是这么意思。

这个「减,谓衰退损减」,这个「衰退损减」,就是这个相缚、粗重缚,在你用功修行的时候,这个相缚和粗重就在减少,他的这个现行在衰退,种子就在损灭,是这样子。而这种相缚、粗重缚,它的活动也是与心相应的,也是与心相应的。而这相缚、粗重缚在衰退在损减,那个心也就在衰退在损减,那就是这样子说就可以了。就是与圣道相应的是清净心,与相缚、粗重缚相应的是染污心;清净的圣道在增长,心也增长,那么染污的相缚、粗重缚在衰退在损减,那么染污心也就在衰退在损减。

这叫做「善知心增,善知心减」,这是后面,《披寻记》后面《瑜伽师地论》的解释,解释这个增减,解释《解深密经》的「善知心增,善知心减」,解释的。所以是「于增减门无不知故」,在这里说,当然是在长者,这个长者他知道功德的增长,过失的减少,他都知道,他会知道,知道我的功德增长了,我的过失减少了。这就表示修行人他常常的修行,他就知道我的功德增长了,过失减少了,这就是「于增减门无不知故」。这是这个「举譬喻」,这是辰一「举喻」,底下第二「合法」。

∵∵

辰二、合法

证得清净第四静虑者亦复如是,凡有所为审谛圆满无诸放逸,于一切义无不了知,其性捷利。

「证得清净第四静虑者亦复如是」,成就了三禅的人,他又不知足,继续努力的修行第四禅,第四禅没有白辛苦,「证得清净第四静虑」了,就是证悟了,也就是成就了。「亦复如是」,这个修行人也是这样子,那长者有这四种功德,那个证得清净第四静虑的人,「亦复如是」,也有这四种功德。∵∵

「凡有所为审谛圆满」,他做什么事情也不马虎,「审」思,这个「谛」就是真实圆满,不是说有的地方不审思,那就是不圆满了。「无诸放逸」,也是这个证得第四静虑这个人没有放逸。「于一切义无不了知」,就是譬喻那个「思惟筹量观察胜故」。「其性捷利」,就是「于增减门无不知故」,就是也有这种功德。

∵∵

《披寻记》四二九页:

凡有所为审谛圆满等者:此中四义,如其次第配前四喻应知。

这样意思。

∵∵

卯二、喻清净鲜白(分二科)∵∵辰一、举喻(分二科)

巳一、八经九经喻

八经九经以为喻者,由坚致故,显蚊虻等不能侵损。

这是第二科「喻清净鲜白」。这个第三科是「举譬喻」,分二科,第一科是「喻彼人」,第二科「喻清净鲜白」,前面一个清净心,一个鲜白,这两个作譬喻。分二科,第一科是「举喻」。「举喻」分二科,第一科「八经九经喻」。

经上有「八经九经」的譬「喻」,那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八经九经喻」,这底下解释这个八经九经的譬喻。说「由坚致故,显蚊虻等不能侵损」,这个八经九经是一种譬喻,就是指这个特别微细的毛布,由那个纱,一条纱织成的布,现在是用八条,八缕、八条纱,把它织成的一个经一条线。「八经」就是用八条缕,就是八条纱,纺纱工厂里织布,用纱织成布。我们说是棉花的话,用棉花纺成纱,很细的一条一条的,用这纱来织成布。现在这说用八条纱织成一条经,用这样的经去织成这个微细很好的毛布,微细的毛布,或者用九条缕织成一条经一条线。

这种譬喻什么呢?「由坚致故」,你这样子织成顝这个细毛布,那么好的那么殊胜的毛布,它就特别的坚固而细致,当然也是厚了。「显蚊虻等不能侵」,这表示你若用这种布做衣服穿上去,这蚊虻它不能够来咬你,因为它太厚了,因为密致细致不能咬,这是这个譬喻。这八经九经譬喻的意思,是这样意思,保护你的安全。

∵∵

巳二、首足皆覆喻

首足皆覆者,若有二失容可侵损,谓衣薄故,有露处故;今此显示二失俱无。

「首足皆覆者」,这第二个譬喻。「首足皆覆」的譬喻是什么呢?「若有二失容可侵损」,若有两个过失,那这蚊虻等可能就会来侵害你,来伤害你。那两种过失呢?「谓衣薄故,有露处故」,若是那织成的布特别的薄,蚊虫也容易咬你,还是可以咬你;或者这个衣服有露处,有破坏的地方,你的身体露出来了,那当然蚊虫还是可以咬你,有露处,有这两种过失就不对了。这样子衣服也不薄,也没有露处,说「首足皆覆」。

「今此显示二失俱无」,说「首足皆覆」这句话,就表示这两种过失都没有,衣服是厚的,也没有露出去。这是两个譬喻,一个是「八经九经喻」,一个是「首足皆覆喻」,这是举譬喻。底下第二科「合法」。

∵∵

辰二、合法

此定亦尔,其心清净鲜白,周遍一切散动所不能侵,堪忍寒暑乃至他所呵叱恶言,及内身中种种苦受。

「此定亦尔」,现在这个第四静虑也是这样子。「其心清净鲜白,周遍一切散动所不能侵,堪忍寒暑乃至他所呵叱恶言,及内身中种种苦受」,都能够防止。「其心清净鲜白」,就是譬喻那个衣服,衣服是坚致的,也就是不薄,衣服厚,这样子「一切散动所不能侵」,这个「散动」就是浮动,这些喜怒哀乐,这些事情都不能侵犯他。若是「周遍」的话,就是没有露处,那就是譬喻这周遍的意思,周遍也就是你的心清净,没有一时不清净的。

所以「堪忍寒暑乃至他所呵叱恶言」,「呵叱」就是愤怒了,愤怒的人说话的时候,就不说好听话了,就是恶人。「及内身中种种苦受」,心里面也都能够忍受,都能防止,它不能侵犯你。在他心里面,他都能够抵抗,而不会受到这些侵犯的。「内身中种种苦受」,这个话是说在人间,你得第四静虑的时候,你这身体有的时候也可能有病,连阿罗汉,有神通的阿罗汉有时候有病。所以你得四禅的时候,虽然那么高的境界,但是你这身体还是人间的身体,所以也有苦受的事情,也会有他所呵叱恶言的事情。但是在这第四禅的人,他都心里面不介意,他心里不动,所以这就用这个譬喻。

「八经九经」,是彼坚致故;这个「首足皆覆」这个意思,就是示你这个禅定非常坚固,非常清净鲜白,这个道力非常坚固,所以一切外来的这些外尘的一切不如意事,你心里面都不介意,都能不动,不能侵犯他的定,你不能动摇他的定力。

∵∵

丑五、观察缘起摄(分三科)∵∵寅一、标差别

又于第五喻有差别。

一共是分五科,就是这个「圣五支三摩地」,一共是分五科。「第四静虑」是第四科,解释完了。现在第五科「观察缘起摄」,这一科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标差别」。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