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持瑜伽处忍品第十一
∵这个「持」字在戒品的时候曾经讲过,我不知道各位记住没有?前面是戒品,现在这里是忍品。忍波罗密分四科,第一科是征。∵
∵∵酉三、忍度(即忍品)(分四科)
∵戌一、征
∵云何菩萨忍波罗蜜多?
∵忍波罗密多它的含义是什么呢?下面列,列等于就是回答。分两科,第一科是嗢柁南。
∵∵戌二、列(分二科)
∵亥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二世乐清净。如是九种相。是名略说忍。
∵这个颂把忍品的大意说完了。下边是长行,把颂里边说的话略略加以解释。∵∵亥二、长行
∵谓九种相忍。名为菩萨忍波罗蜜多。一自性忍。二一切忍。三难行忍。四一切门忍。五善士忍。六一切种忍。七遂求忍。八此世他世乐忍。九清净忍。
∵「谓九种相忍。名为菩萨忍波罗蜜多」:就是分为九个相貌,来解释菩萨的忍波罗密多。第一是自性忍,二一切忍,三难行忍,四一切门忍,五善士忍,六一切种忍,七遂求忍,八此世他世乐忍,九清净忍。这是颂和长行标列出来忍有九种相。下面第三科,一一的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自性忍。又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戌三、释(分三科)
∵亥一、自性忍(分三科)
∵天一、征
∵云何菩萨自性忍?
∵怎么叫作菩萨的自性忍呢?「自性」这句话和《中论》说的自性,它们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中观论》上说的那个自性是对缘起说的;若是因缘生起就是没有自性,若是有自性就不是缘起,自性和缘起是相对的。但这里说的自性不是这个意思,这里说自性是对共相说的,自性就是自相。共相和自相有什么含义呢?这共相就是此法彼法,或者说色受想行识这是五法,五法共同的有这样的相貌,那就叫作共相。比如说无常,色也是无常的,受想行识都是无常,都是有生灭变化,所以无常是五法的共相。这共相是这样的意思。自相就是不共;唯有我自己有这样相貌,我和你是不共有这样相貌的,那么这叫作自相,所以自相等于是别相的意思。所以这里说忍的自性,它是不同于布施,也不同于持戒,就是它自己的相貌,所以叫作自性忍。∵现在这句话是问,怎么叫作菩萨的自性忍?征就是问了。下面第二科是解释。
∵∵天二、释
∵谓诸菩萨或思择力为所依止。或由自性堪忍怨害。遍于一切皆悉堪忍。普于一切皆能堪忍。由无染心纯悲愍故能有堪忍。
∵「谓诸菩萨或思择力为所依止」:这是说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有忍的工夫,他能忍得住。什么原因呢?他有二个原因,一个是思择力。「或思择力」:或者是这位菩萨他内心里边遇见什么事情他不冲动,他心里面思惟观察,然后再决定采取什么行动,不要立刻感性上的,「哦!你是我的冤家!」不要立刻说这个话,先要思惟观察。有这样智慧的力量,「为所依止」,作他的基础,就是先要观察然后再采取行动,这叫思择力。「或由自性堪忍怨害」:这是第二个原因。或者是由于他的自性,这个自性是指什么说的?就是指他的心说的。就是这位菩萨自己的内心,他的内心不须要思惟观察,就有这种品德,就能堪忍怨害,怨家对他的伤害,他心里面能够不动,「堪忍」,堪者能也,能容忍这件事。你对他伤害他能容忍,他不报复。这个是他生来的性格如此,这个自性堪忍怨害。前面思择力是智慧,就是现在他有这样的智慧,他去观察「我现在不要愤怒」这样子。
∵「遍于一切皆悉堪忍」:就是这两个原因。思择力由于内心的思惟观察,他这个智慧就逐渐会增长广大。要是生来就有堪忍的能力,那还是有限度的,在这个限度内他心里面能不动,超过这个限度,他不能容忍了,那就不叫忍波罗密了。现在思择力,如果你能够继续的增长智慧,继续这样的思惟观察,你的智慧可以无限度的增长,那所容忍的境界是「遍于一切皆悉堪忍」,普遍到一切怨害的境界,他都能够容忍,心里面不动。用我们凡夫的语言来说,就是吃了很大很大的亏都不在乎,能忍得住。「普于一切皆能堪忍」:就是普遍地在一切怨害的境界,他都能够忍受。这是表示思择力和自性堪忍怨害的功能能达到这个程度。「由无染心纯悲愍故能有堪忍」:为什么遍于一切普于一切皆能堪忍呢?「由无染心」:因为他有思择力的智慧,所以他心里面智慧若来了的时候,瞋心就没有了,所以「由无染心」。「纯悲愍故」;由于生来就有这种品德,他就能堪忍,就是慈悲,所以一切皆能有堪忍的力量。这是解释自性忍。
∵天三、结
∵当知此则略说菩萨忍之自性。
∵这是第三科,结束这段文。在一切境界上都能堪忍,这是一个忍的相貌,心里不动;原因就是思择力和自性堪忍,就是这两个原因而能够有这样的相貌。「当知此则略说菩萨忍之自性」是这样子。
∵∵看《披寻记》:
∵「云何菩萨自性忍等者:下说菩萨一切忍是忍种类」:现在这是一段文,下边还有文,那边是说一切忍,这里是说自性忍:一切忍是忍的种类,这个忍种类还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类的忍,这又是一类的忍。「今说自性是其体相」:现在说自性忍是忍的体相,忍本身的相貌,也就是总说大意而已,所以就是略说了。下边一切忍就是开广的讲说,「随应摄彼,其义当知」,随其所应,由自性忍就能够融摄一切忍所说的道理,你应当知道。「言思择力为所依止者」:这句话怎么讲?「谓于一切忍,言自性堪忍怨害者,谓于耐他怨害忍」:思择力为所依止这句话什么意思?「谓于一切」就是一切的境界,要经过智慧的思择,心里头能够不动。「言自性堪忍怨害者,谓于耐他怨害忍」:怨家的伤害,你能够忍耐,这就叫作自性堪忍怨害的意思。「如前忍波罗蜜多种性相说」:这个自性堪忍怨害,如前面忍波罗密多种性相说,这是「(陵本三十五卷五页)」那上说了。查这个页数看一看就好了。「遍于一切皆悉堪忍者」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当知此由思择力」:这遍于一切都能堪忍,那是因为他有思择力的关系。「谓一切法,一切苦」:一切法就是所接触的一切境界;这「苦」呢,接触了一切境界以后,心里面感觉到苦痛,那就叫作一切苦。「一切怨害」:苦是一回事,「一切怨害」,一切怨家的伤害又是一回事。这「一切苦」这个地方,「一切怨害」也是苦,但还是不同于一切怨害的地方,譬如说天气很冷很冷,你就感觉到不舒服,那就叫作苦。或者是你有病了,或者年老了,那么感觉到苦,那不是怨害,和怨害是不同类的。所以一切苦和一切怨害是两回事;加上一切法,就是引发你内心的苦痛的那些境界。这样一切苦一切怨害一切法,分成三类,三类总合起来,名字叫作一切。「普于一切皆能堪忍者:当知此由自性或思择力」:或由自性堪忍,或由思择力而能堪忍。「谓一切苦,一切怨害,名为一切」:这一切是指这两种说的。「言由无染心者:谓依思择力」叫作无染心。「言纯悲愍者:谓由性堪忍」,他的性堪忍叫作悲愍。「总摄为一,名自性忍」。这是说一个大意,下面广说。第二科是一切忍,分两科,第一科征。
∵∵亥二、一切忍(分二科)
∵天一、征
∵云何菩萨一切忍?
∵∵天二、释(分二科)
∵地一、标列种类(分二科)
∵玄一、二种
∵当知此忍略有二种。一依在家品忍。二依出家品忍。
∵「当知此忍略有二种」:那两种呢?「一依在家品忍」:就是这个人他还没有出家,还在烦恼家里面生活,但是他内心里能够安忍不动。「二依出家品忍」:这是一种人。就是出离了烦恼家,来到佛法的僧团里面,这个时候他也要修学忍辱。这是约人分这两种不同。下边第二科是说三种。
∵∵玄二、三种
∵当知依此二种品忍各有三种。一耐他怨害忍。二安受众苦忍。三法思胜解忍。
∵分这么三种不同;在家也有这三种,出家也有这三种。这是标列种类。下边第二科随释三种,解释这三种忍。分三科,第一科先解释耐他怨害忍。分三科,第一科征。
∵∵地二、随释三种(分三科)
∵玄一、耐他怨害忍(分三科)
∵黄一、征
∵云何菩萨耐他怨害忍?
∵下边解释。分二科,第一科辨相。又分两科,第一科正审思择,分三科,第一科于自所,就是在自己这一方面。
∵∵黄二、释(分二科)
∵宇一、辨相(分二科)
∵宙一、正审思择(分三科)
∵洪一、于自所
∵谓诸菩萨猛利无间种种长时。从他怨害所生众苦现在前时。应如是学。如此是我自业过耳。由我先世自造种种不净业故。今受如是种种苦果。
∵「谓诸菩萨猛利无间」:这个时候他遭遇到猛利的痛苦,这个痛苦不是一个小小的痛苦,是很严重的。而这个痛苦在时间上说,是没有间断的,相续不断的痛苦,所以是长时间。这种猛利无间的苦是各式各样的、是种种、是长时间的。「从他怨害所生众苦现在前时」:从别的人是你的怨家,来伤害你,引起了很多很多的苦痛,这些苦痛显现在前的时候。「应如是学」:菩萨是学习佛法的人,是弘扬佛法的人,他若遇见「猛利无间种种长时从他怨害所生众苦现在前」的时候,怎么办法呢?「应如是学」,应该这样学习、这样观察。「如此是我自业过耳」:这是第一句话。这位菩萨心里面这样学习这件事,「如此」,前面猛利无间种种长时从他怨害所生众苦,这件事是怎么回事呢?「是我自业过耳」:是我自己有罪业的过失,所以有这种事情。怎么叫作自业过呢?「由我先世自造种种不净业故」:由于我先世,就是前多少生,我自己糊涂,创造了各式各样不清净的罪业,造罪了。「今受如是种种苦果」:现在就得要领受各式各样的苦果。所以不是说我的怨家伤害我,是怨家不对。不是!是我自己前生造了罪的关系。
∵读玄奘法师传那上说出一件事:玄奘法师到了那兰陀寺拜见戒贤论师的时候,戒贤论师就告诉他的大弟子佛阤跋阤罗,叫他向玄奘法师报告三年前的事情。什么事情呢?戒贤论师有风病,地水火风的风病。这风病一来了的时候,这个身体拘挛,手足都是显现收缩,这个身体的痛苦是不可言说的,是难过到极点了。这样的痛苦经过很久了,也不好,那么他怎么办呢?就想要不吃饭自杀。他倒不是用武器来伤自己,就是不吃饭,不吃饭身体不是就会死掉了嘛,就想这样作。但是这一天作梦梦见来了三个天人,其中一个人身体是金色,对戒贤论师说:「我是文殊师利菩萨,这位碧绿色的人是观世音菩萨,另外那位银色,金银铜铁的银,银色的人是弥勒菩萨,我们来看你。你有病想要自杀,我们劝你不要自杀,就跟他说:『如此是我自业过耳!』就是这句话。你前生作国王不爱护老百姓,虐待老百姓,使令老百姓受了很多苦,所以你今生得这个果报。你前生是国王大权在握为所欲为,任何人没有办法来处理你,你犯法没有谁有办法来控告你,法律上也不能制裁你,所以现在你得这个果报。你想自杀,你罪业还没有完,自杀还是要受苦的。那怎么办呢?你多多的弘扬佛法。三年后从支那来一个出家人,你给他讲《瑜伽师地论》,你忍耐不要自杀,给他讲《瑜伽师地论》。」那么文殊菩萨向他说这句话。但是文殊菩萨说那个银色的人是弥勒菩萨,那么戒贤论师说:「我常常的愿意求生弥勒内院,我能不能往生?」弥勒菩萨说:「能的!」这个梦就是结束了。
∵那么这上说「如此是我自业过耳」,说是我有怨家来伤害我,不是怨家的不对,是我自己有罪业的关系,所以得这种果报。「由我先世自造种种不净业故」:「如此是我自业过耳」这句话是略说,下面广说,等于是解释前面那句话。这个菩萨自己思惟「由我先世」,由我自己造了很多的染污的罪业,「今受如是种种苦果」,所以现在就是各式各样的苦果,苦恼的果报。所以受苦的时候不怨天尤人,实在就是过去的因而感现在的果。∵∵看《披寻记》:
∵「谓诸菩萨猛利无间种种长时等者:此显菩萨不舍生死流转相续」:这一段话「谓诸菩萨猛利无间种种长时从他怨害所生众苦」这句话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菩萨「菩萨不舍生死流转相续」,他可以到无余涅盘那里去的,菩萨可以到诸法实相那里,但是菩萨大悲心「不舍生死流转相续」,不弃舍在众生世界有生有死的流转,不弃舍这件事。「即于其中遭怨害苦」:你在生死里流转相续,那么生死这个地方就会有怨害苦,你就遇见了。「故作是说」:所以说「谓诸菩萨猛利无间种种长时从他怨害所生众苦现在前」,是这么意思。这可见菩萨的慈悲心,非常的伟大。
∵∵我今于此无义利苦若不忍者。复为当来大苦因处。
∵我在生死里流转受了很多苦,受的苦受的一点没有义利,一点功德没有;也没有世间的功德,也没有出世间的义利,受这个苦就白受了。「若不忍者」:我若不忍受,我若是愤怒,怨家给我苦,那我把怨家杀掉就没有人给我苦了。若这样子的话呢,「复为将来大苦因处」:那你又造了苦因了,将来还是要受更大的苦呀。
∵∵看《披寻记》:∵
∵前面文有解释。「无义」就是现在没有功德。「无利」,将来也没有功德,一个现在一个未来这么解释。或者是没有世间的福利叫无义,没有出世间的福利叫无利,是名无义的苦。「如说一切有情无始生死空无义利故」:这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在这个世界里面受生死苦,受多少了?这生死苦是不可以数目来计算的。你受了那么多的苦,你得了什么功德?「无义利苦」,一点功德也没有得到,白受苦了。
∵∵我若于此大苦因法随顺转者。便为于己自作非爱。便为于己自生结缚。便为于己自兴怨害。非是于他。
∵「我若于此大苦因法随顺转者」:菩萨自己这么思惟观察。说:「我假设对于所受的这个很大的苦恼,对这种事情‥‥。」「大苦因法」:苦是果报,果报的因是什么?受苦的时候就是愤怒,就是瞋心,你瞋心越大,这就是大苦之因。「随顺转者」:我随顺我内心的愤怒去活动,我这样作的话,「便为于己自作非爱」,那就是给自己再创作不可爱的事情了。你愤怒就给自己栽培一个将来的苦果之因了;苦果之因是不可爱的。「便为于己自生结缚」:那就等于是给自己造作一个大绳子把自己绑起来了。「便为于己自兴怨害」:也等于给自己发动了一个怨害的事情,你将来还是要受这个苦的。「非是于他」:并不是给别人造成伤害,是给自己造成伤害。那么这是菩萨作如是观,作如是学习,「我的瞋心若是动了的话,我是给自己找苦恼的。」
∵∵看《披寻记》:
∵「于此大苦因法随顺转者:谓由不忍为因,有生死苦」:谓由不忍苦的时候,你就心里面发恶心在造罪,那么将来就会有生死苦,「是名大苦因法」。「当知不忍,瞋为自体」:什么叫作不忍?就心里面愤怒。「即于彼法若生若长」:即于「彼」,那个瞋心,若生起,「长」就是继续的生起。「安住爱乐」:心里面就欢喜愤怒,「名随顺转」。这是于自所,在自己这方面思惟观察。下面第二科,于自他所。
∵∵洪二、于自他所
∵又自他身所有诸行。一切皆用性苦为体。彼无知故。于我身中性苦体上更增其苦。我既有知何宜于彼性苦体上重加其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