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五、静虑(分二科)玄一、释(分四科)黄一、断所对治相
∵静虑四相者:谓诸菩萨入静虑时,能断烦恼、语言寻伺、喜乐、色想等随烦恼,静虑所治,是名第一。
∵神通的威力已经学习过了,现在是第二科的「法威力」。法威力就是六波罗蜜,现在是第五科「静虑」,就是禅波罗蜜的威力。分两科,第一科是解「释」。分四科,第一科是「断所对治相」。
∵「静虑四相者」,就是学习静虑波罗蜜有四种威力的相貌。那四种呢?第一种是「断所对治相」。「谓诸菩萨入静虑时」,诸菩萨学习静虑成功的时候,「入静虑时」,就是入定的时候,但是这里是说色界的四禅。「能断烦恼、语言寻伺、喜乐、色想等」,入于色界四禅的时候,有什么威力呢?「能断烦恼」,能断灭欲界的烦恼,还有「语言寻伺、喜乐、色想等随烦恼」。「静虑所治,是名第一」,这些烦恼是色界四静虑所对治的,这是第一个威力的相貌。
∵∵《披寻记》一二三七页:
∵能断烦恼语言寻伺等者:入初静虑离欲恚害,是名能断烦恼。第二静虑离诸寻伺,是名能断语言寻伺。第三静虑出离于喜,第四静虑出离于乐,是名能断喜乐。又修定时,愿乐于外谛视众色,或行住时,于世杂类起种种想。如是色想,与定为难,能障定相,及令退失。如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二卷十四页)又若补特伽罗,多随烦恼,染污相续,不能正证心一境性。此中多随烦恼差别,如〈摄决择分〉释。(陵本六十二卷一页)如是色想等随烦恼入静虑时,总说能断,以彼亦是静虑所治法故。
∵「能断烦恼语言寻伺等者:入初静虑离欲恚害,是名能断烦恼」,如果是常常静坐,成就了色界初禅的时候,他就能够远离欲界的三种烦恼,就是欲寻伺、恚寻伺、害寻伺这三种烦恼,就是把欲界的烦恼全面地把它消除了,「是名能断烦恼」。当然是若是成就了有漏的初禅,那只是断欲界烦恼的现行,种子还是不能断的。
∵「第二静虑离诸寻伺,是名能断语言寻伺」,成就了初禅以后,也要经过一个时期,要常常地再入于初禅,再进一步学习二禅。二禅成就的时候呢,「离诸寻伺」,就能远离初禅的寻伺;初禅修习这个清净的寻伺,能断欲界的烦恼,但是修到二禅的时候呢,能远离初禅的寻伺,能把初禅这个寻伺也灭掉它,「是名能断语言寻伺」。这个寻伺是能发语言的,它有功能发出来语言,就是想要说话,先要有寻伺才能说话的,所以就是语言的寻伺。
∵「第三静虑出离于喜」,成就色界第三静虑的时候,能从二禅的喜里边解脱出来,就是成就了二禅的人,因为不欢喜初禅的寻伺,成就了三禅的人,他也不欢喜二禅的喜,不欢喜嘛,就把它灭除去,成功了,也就是三禅成功了。
∵「第四静虑出离于乐」,三禅的乐是很殊胜的,久了呢,又不欢喜这个乐,若灭除去这个乐,就成就第四禅,所以第四禅成功了,就从第三禅的乐解脱了,「是名能断喜乐」。
∵「又修定时,愿乐于外谛视众色,或行住时,于世杂类起种种想。如是色想,与定为难,能障定相,及令退失」,这是解释这个「色想」。又修定的时候,「愿乐于外」,心里面向外面攀缘,感觉外面有很多可爱的事情,那么心向外面散乱。「谛视众色」,就是很注意地去观看外边的众多的色相。「或行住」的时候,或行、或住的时候,「于世杂类」,世间上各式各样的事情,「起种种」的思「想」,内心里面想外面的事情。「如是色想,与定为难」,若是修定的时候,「愿乐于外谛视众色,或行住时,于世杂类起种种想」,若这样的话,「于定为难」,就是为你修定作一个障碍,作一个很大的障碍。「能障定相」,能障碍你定相的出现。「及令退失」,就算是你成功了,它也能令你退失禅定的,所以这也是个烦恼。「如三摩呬多地」那里面有说。「(陵本十二卷十四页)」。
∵「又若补特伽罗,多随烦恼,染污相续,不能正证心一境性。此中多随烦恼差别,如〈摄决择分〉」的解「释。(陵本六十二卷一页)如是色想等随烦恼入静虑时,总说能断」,这些随烦恼就是些谄诳,无惭无愧的这些事情,这主要是说出家人若有这些烦恼的时候,就是有问题了。所以若补特伽罗有很多的随烦恼,「染污相续」,染污你相续不断的心,使令你心常常有烦恼,就「不能正证心一境性」,就不能得定了。这个多随烦恼的差别里边的含意在〈摄决择分〉有解释。「如是色想等随烦恼入静虑」的时候,「总说能断」,就是入色界四静虑能断除这么多的烦恼。「以彼亦是静虑所治法故」,这个也是色界四禅所对治的烦恼,这样子就是在欲界里边的欲、恚、害能断,还有其他的烦恼也都能断,这是第一个威力的相貌。
∵∵黄二、资粮成熟相
∵即此静虑,能作自己菩提资粮,及所依止;亦即能作同事摄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即此静虑,能作自己菩提资粮,及所依止」,这是第二科「资粮成熟相」。「即此」色界的四静虑,所成就的四静虑「能作自己菩提资粮」,能为自己得圣道的因缘,所以叫做资粮。「及所依止」,就是此色界四静虑能为你作一个依止处,就是依止四静虑修四念处就可以得圣道了。
∵「亦即能作同事摄事」,你自己修,成就四静虑,也能「作同事摄事」,就是教化众生修四静虑的时候,你可以和众生一样地,相同地学习四静虑,所以他是摄化众生的事,也就是同与众生修行的事情,这样子就可以成熟有情了,就是成熟众生的圣道。如果你教化众生修禅定,你自己不修,你就没有这个同事摄的这种力量,也就不容易成熟有情了,是名第二。
∵∵黄三、饶益自他相
∵现法乐住以自饶益,其心寂静,最极寂静,远离贪爱。
∵这是第三科「饶益自他相」。「现法乐住以自饶益」,就是现在,你现在在你的身心里边有这个四静虑的特别安乐住,住在这里边感觉到非常安乐。「以自饶益」,这就是对自己有了利益。这个出家人出离了烦恼的家,然后来到非家的地方修学圣道,初开始学习圣道的时候什么也没有;也没有世间的欲乐,世间的欲乐放弃了,就是没有。但是初出家学习圣道,对于圣道没有成就,所以这个现法乐住也没有,这时候心里面什么也没有,那么这个时候是一个困难的时候。现在这个修行人成就了色界四禅,他是有了现法乐住,这时候比较好了,比较稳定了,所以「以自饶益」。
∵「其心寂静,最极寂静,远离贪爱」,成就了现法乐住之后,他的内心是非常寂静的。这个世间上的欲不能扰乱他,而他内心里面有禅定可以安住,所以叫做「其心寂静,最极寂静」;这个最极寂静还是不同于其心寂静的。「远离贪爱」,远离世间的欲的贪爱,那就叫做「其心寂静」;远离禅定的贪爱呢,那就是「最极寂静」。
∵∵《披寻记》一二三八页:
∵现法乐住以自饶益等者:〈静虑品〉说: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远离一切分别,能生身心轻安,最极寂静;远离憍举,离诸爱味,泯一切相,当知是名菩萨现法乐住静虑。(陵本四十三卷一页)此应准知。
∵「现法乐住以自饶益等者:〈静虑品〉说」,这个菩萨地里面有个〈静虑品〉。「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远离一切分别,能生身心轻安,最极寂静」,「若诸菩萨所有静虑」,不是一种静虑,所有的静虑,都有一个共同的相貌,就是远离一切虚妄分别,心里面明静而住。「能生身心轻安」,若是成就了内心的无分别住的时候呢,就会引起心轻安和身轻安,这两种轻安就会现起来,「身心轻安」。「最极寂静」,这时候寂静又进一步的寂静,「最极寂静」。
∵「远离憍举」,初开始成就色界初禅或者二禅、三禅、四禅的时候,心里面这个高慢心就来了,就有高慢心,就是憍举。那么也爱着这个禅定的境界,所以有「爱味」。这个时候是其心寂静,其心寂静是远离了欲界的烦恼,这个最极寂静的时候呢,就是「远离憍举」,心里面不憍慢。虽然有这样优越的成就,但是心里面不高慢,这叫做最极寂静。也「远离爱味」,对于这个禅定里面的境界也不爱着,所以叫做远离爱味。
∵「泯一切相」,就是灭除这一切虚妄分别相,这句话通于世间禅,也通于出世间的禅,这个二禅能灭除去初禅的寻伺,那么三禅能灭除去二禅的喜,四禅能灭除三禅的乐,那么这也可以说是「泯一切相」。但是若是修四念处的时候呢,能灭除去所有的分别相,那么这就有深浅了。「当知是名菩萨现法乐住静虑。(陵本四十三卷一页)此应准知」。
∵这个地方是说饶益自己的相貌,得到了禅定以后对自己有利益。
∵∵于诸有情,无损无恼,以饶益他,是名第三。
∵前面是饶益自己,这里是饶益他。「于诸有情,无损无恼」,得了禅定的这个人,对于众生的情况,他的内心「无损无恼」,无损恼于众生。因为内心里面没有烦恼,就不会去伤害众生,不过众生可能会去扰乱这位菩萨,而菩萨还是不恼乱众生,所以叫无损无恼。或者说众生对于菩萨恭敬供养,菩萨内心里面若生了贪心呢,那就是菩萨对于自己有所伤害,那么这是一种。若是众生对于菩萨不恭敬供养,触恼菩萨,菩萨内心里面有了烦恼的话,那就叫做恼,恼乱了自己。现在这位菩萨不管众生是恭敬不恭敬,供养不供养,其心「无损无恼」,就是心清净。由这样的清净的禅定,「以饶益他」,以利益众生,就这样的清净心,也就是慈悲心,或者是有其他的行动来利益众生。「是名第二」,这叫作「饶益自他相」。
∵∵《披寻记》一二三八页:
∵于诸有情无损无恼等者:此即菩萨饶益有情静虑,如〈静虑品〉别释其相应知。(陵本四十三卷二页)。
∵∵黄四、与当来果相∵
∵由此因缘,智得清净,能发神通;于当来世,生净天处,得静虑果,是名第四。
∵这是第四「与当来果相」。「由此因缘」,由于此位菩萨成就了现法乐住,能饶益自他,所以他的智慧得清净,使令内心里面没有烦恼的污染,智慧得清净,就能发出来神通。能发出来神通,那么这也能饶益众生。
∵「于当来世,生净天处」,那么现在他还是在人间的人,那么成就了禅定,在将来的时候,现在这个生命体结束了,他将来生到什么地方呢?生到「净天处」,就是生到梵天处,生到色界四襌了,在那里得到一个报得的色界的四静虑的果报。「是名第四」,这是第四「与当来果相」。这样说呢,这个「资粮成熟相」、「饶益自他相」,就是指现在说,「当来果相」是将来的境界,有这样的差别。
∵∵玄二、结
∵是名静虑威力四相。此外,无有若过若增。
∵更没有其他的了。这是结束这一段文。
∵∵地六、般若(分二科)玄一、释(分四科)黄一、断所对治相
∵般若四相者:谓诸菩萨具足妙慧,能断无明慧所对治,是名第一。
∵现在是第六段「般若」。分两科,第一科是解「释」。又分四科,第一科「断所对治相」。
∵「谓诸菩萨具足妙慧」,这个菩萨他具足了非常好的智慧。「能断无明」,能够灭除去这个无明的烦恼。这个无明,我们学习了〈真实义品〉,对于无明它的相貌应该是清楚了一点,就是不知道世间上一切法都是自性空,但有假名;不知道这回事,为假名所迷惑,那就叫做无明。现在能断无明,那当然是要修学止观;修学止观能把无明消灭了,不再为假名所迷惑了,超越假名了,那就叫做妙慧。
∵「慧所对治」,这无明是智慧所对治的,所灭除的烦恼。「是名第一」,这是第一「所对治相」。那么这个相还是后三相的根本,如果你不灭除无明,后三相的功德是不能成就的,是名第一相。
∵∵黄二、资粮成熟相
∵即此般若,能作自己菩提资粮,能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即此般若,能作自己菩提资粮」,这是第二「资粮成熟相」。「即此般若」能为自己的无上菩提作因缘,你有了这个智慧,你才能做殊胜的功德。「能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你成就了这个智慧的时候,你就用智慧去做布施,用智慧去爱语、用智慧利行、用智慧同事来「摄事」,来摄化众生。这四样: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摄化众生的一个事情,一个摄化众生的因缘,就能够成熟有情的圣道。「是名第二」。
∵∵《披寻记》一二三八页:
∵能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事成熟有情者:此中成熟有情具四摄事,由诸菩萨妙慧为先,能以四种摄事方便,于诸有情普令摄受调伏成熟故。
∵「能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事成熟有情者:此中成熟有情具四摄事」,就是具足这四种摄事来成熟有情。「由诸菩萨妙慧为先,能以四种摄事方便,于诸有情普令摄受调伏成熟故」,由诸菩萨先要具足般若的妙慧,具足这个。「能以四种摄事」,这时候你才有能力以四种摄事为方便,「于诸有情普令摄受」,才能教化众生,普令众生摄受佛法,其实就是学习佛法,普令众生学习佛法,来调伏烦恼、成就圣道,才能做这件事。
∵∵黄三、饶益自他相
∵于所知事如义觉了,能引广大清净欢喜,以自饶益。普为有情称理说法,令其获得现法当来利益安乐,以饶益他,是名第三。
∵「于所知事如义觉了,能引广大清净欢喜,以自饶益」,这是第三科「饶益自他相」。「于所知事如义觉了」,「于所知事」就是蕴界处;世间的缘起,出世间的缘起,「所知」。「如义觉了」,如这个世俗谛,如胜义谛的,你能够明了。「能引广大清净欢喜,以自饶益」,你有了这个般若的智慧,不为世间的假名所迷惑的时候,你就会在内心里面就引发广大清净的欢喜,广大的欢喜,清净的欢喜。「以自饶益」,这样的欢喜,对于自己就是一个饶益。
∵「普为有情称理说法」,这里是饶益他人。你有了这样的智慧,如义觉了的关系,你能普遍地为一切众生,为有情「称理说法」,能合乎二谛;合乎世俗谛,也合乎胜义谛地为众生宣扬佛法。「令其获得现法当来利益安乐」,使令众生得到现在的利益安乐,将来的利益安乐。「以饶益他」,来利益众生。
∵若是没有这种条件呢,那也是,也就是算了,也无可奈何。你有这个条件,你有这个条件是能够「如义觉了,能引广大清净欢喜,以自饶益」,你有这个条件达到这个程度,「普为有情称理说法,令其获得现法当来利益安乐」,但是不肯努力,这就是遗憾了。「是名第三」,这是第三「饶益自他相」。
∵∵黄四、与当来果相
∵由是因缘,摄诸善根,能正所作,于当来世,能证二障离系,谓烦恼障离系,及所知障离系,是名第四。
∵这第四科「与当来果相」。「由是因缘,摄诸善根」,由于你成就了妙慧饶益自他,你不断地这样做的关系。「摄诸善根」,你就成就了很多的善法,成就了很多的功德,就是很多很多的功德都从你这个智慧里面发出来了。「能正所作」,你能够如法地行菩萨道。
∵「于当来世,能证二障离系」,你现在这样做,你就会有成就,在将来世,将来世的时候,能够成就二障的离系。什么叫作「二障离系」呢?第一个是烦恼障的离系,就是爱、见的烦恼,第二个是所知障的离系;这两种障碍都消除了。这个烦恼障是凡夫的烦恼,我们没得圣道的人这个凡夫的烦恼。这个所知障虽然凡夫也有,其实它是圣人的烦恼,就是得了圣道的人,他还有很多的事情不知道,还有很多的佛法还不明白;也不知道众生的根性,不知道怎么样用佛法来教化众生,这些无知都叫作所知障。那么灭除去这两种障,将来会成就这两种障的系缚都远离了,那么这就是第四种「与当来果相」。
∵∵《披寻记》一二三九页:
∵摄诸善根能正所作者:谓由妙慧与信勤念定及慧为摄受因,是名摄诸善根。能成菩萨正所应作,是名能正所作。
∵「摄诸善根能正所作者:谓由妙慧与信勤念定及慧为摄受因」,这上面这个《披寻记》的作者这样解释。「摄诸善根能正所作」这句话怎么解释呢?「谓由妙慧」,因为你成就了,知道假名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这就是妙慧。成就了这个妙慧呢,就能够与信为摄受因,与勤念定慧作摄受因。「摄受」是什么?就是成就,你有这样的慧以后,你就成就了信进念定慧了,信进念定慧因此而得成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