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二、于恶取空者
∵恶取空者,亦于所知境界迷惑,亦谤一切所知境界,由此因故堕诸恶趣,于他求法求苦解脱,能为虚诳亦作稽留;于法于谛不能建立;于诸学处极生慢缓,如是损减实有事者,于佛所说法毗奈耶甚为失坏。
∵在前边宇一、宇二,宇一这一科是显示自家的宗旨,第二科宇二是斥他,诃斥他人错误的思想。这个斥他里边分两科,第一科是斥四相违,第二科斥二失坏。斥四相违已经学习过了,现在是第二科斥二失坏里边的出彼过失,在释非理这一科里边,第一科是破斥,第二科是呵摈,现在就是第二科的呵摈里边分两科,第一科是出过,第二科是教证。在教证里边又分两科,第一科是于起我见者,第二科于恶取空者,现在就是第二科。
∵「恶取空者」,这个「取」就是认识;认识一切法空的道理,有善有恶的不同,现在这里说是恶,就是搞错了,对于空的认识有错误。「亦于所知境界迷惑,亦谤一切所知境界」,就是这两种过失。「亦于所知境界迷惑」,「所知境界」就是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能知的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在接触一切境界的时候有所知,对于所知的境界迷惑,不认识它的本来面目,搞错了,叫做「迷惑」。
∵从前后文来看,怎么叫做「迷惑」呢?我们的第六意识通过前五识所接触到的一切境界,一到第六意识的时候就都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了。因为我们前五识没有名字;我们的眼睛接触到一切境界的时候没有名字,我们看见这个光明的时候只是有个明了性,但是眼识还没有给它名字说这是光明,没有这个话;说这是青黄赤白、长短方圆,没有这个名字的,等到第六意识才开始有名字。有名字的时候,就是「缘名为境,取相执着」,有了名字以后,我们的第六意识就开始种种的虚妄分别,就执着了!执着的分别所知境界,就同那个不执着、不分别的境界就不一样。什么不一样呢?我们第六意识所知的一切境界都是自己增加上去的,在那个所知境界本身没有这件事,所以叫做「迷惑」。明白一点说,就是认为有这件事,我们所分别的这件事、所分别的境界是真实的,这就是迷惑;如果是通达了诸法实相的人,「这是空的!」就是不迷惑。「亦于所知境界迷惑」,认为是真实的有这一件事,就叫做迷惑。如果你能明白这是假名安立,它本身是没有的、是空的,那就是觉悟了,这就叫做「空」。
∵我们在《中观论》上所学习的空和这里所说的空不同;《中观论》说一切法自性空,这里说的空也是自性空,但是那个自性可有一点不一样,不是完全一样的,就是这个方法有点不同,可是也说是空的,我们第六意识所分别的都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它本身是毕竟空的。
∵如果你不认为是空的就有四种相违,四种事不合道理,如果你通达这是空的、都是假名安立,那四种它就不相违了,是有这样的意味的。如果静坐的时候你能够深入地、很认真地去思惟这件事,假设你能过去了,这个假名安立的一切法是空的,如果你能这样通达了,你的内心心情会好一点。不管遇见什境界你都能够「哦~这是空的!」你就不会浮动,你的内心就不像以前那么动乱,就比较安闲自在了。
∵现在恶取空者「亦于所知境界迷惑」,前面起我见者「唯于所知境界迷惑」,他也是迷惑,但是他不谤一切所知境界。这里的恶取空者对于所知境界是迷惑的「亦谤一切所知境界」,不但是迷惑于所知境界,同时他也毁谤所知境界,就是不承认依他起是有的,圆成实是有的。认为依他起的因缘生法那也是空的、都是没有的,也没有圆成实可得。前面的文已经解释过了,就是他阅读经里边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这样文句的时候,他没有善巧的智慧通达这一段文。就是如言执义、随文执义,就造成了这样的误会,就是「于所知境界迷惑,亦谤一切所知境界」,前面文曾经解释过。
∵「由此因故堕诸恶趣」,因为他执着假名安立的一切法,又谤毁了依他起,依他起是什么?依他起就是因果:世间的因果、出世间的因果,这样子谤毁的关系,这个人就有问题了;谤毁了因果就是无因无果,做恶事没有恶报,做善事也没有善报,那么这个人就会做很多恶事,占人便宜而认为不会受恶报,所以有这个人就是「堕诸恶趣」。
∵「于他求法求苦解脱,能为虚诳」,对于他人向他求法的时候,对他说『我感觉到生死很苦,希望解脱一切生死大苦』,那么这个恶取空者就会对他讲『你本来就是解脱的,一切诸法都是空无所有的,也无善也无恶,也没有生死这回事』。「能为虚诳」,他就说这些欺诳人的佛法,就是骗人了。「亦作稽留」,一个人在世间上能感觉到人生是苦,很不容易,而又能够希求解脱生死苦,这更是难得了。现在又感觉到苦又想解脱苦,来这儿求法,结果遇见一个恶取空者来欺诳他『没有善恶因果,你本来就是解脱的』,所以「亦作稽留」,对于解脱生死这件事就耽误,就不能解脱了。
∵「于法于谛不能建立」,对于世间的因果,世间上的事情有罪、有福,或者是超过欲界的禅定。超过欲界的禅定是清净的善法,欲界有罪、有福都是不清净,罪福就是善恶果报,那么出离欲界能够高升到色界、无色界天去是清净法,这样的「法」他不能建立了,他不能为人说这些事情。「于谛」,就是苦集灭道四谛,苦集灭道四谛就是诃斥世间的因果都是苦恼,出世间的因果才能得解脱,「不能建立」,他不能为人宣说这样的佛法。
∵「于诸学处极生慢缓」,有人来请求开示佛法这件事,就叫做「学处」,所应学习的地方。学习出离欲界,能达到禅定的境界、学习出离世间的生死大苦,能得涅盘这些事情,这是「学处」。「极生慢缓」,因为他恶取空的关系,有极大的力量能缓慢这件事,你想要求解脱这件事被他耽误了,而不能做成功这件事了。
∵前边说这个恶取空的相貌,这个依他起是指世间的因果说的,当然出世间的因果是清净的依他起,但是这里没说这件事。就是出世间清净的因果是把它包含在圆成实里边,你若能学习圆成实就能解脱生死大苦。学习无为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学习圆成实的无为法可以得圣道,那就解脱了依他起的染污的生死的因果。当然就是在依他起上消除遍计所执的虚妄,就在依他起上见圆成实,就得解脱了,是这么一个情形。「如是损减实有事者」,这位恶取空者不承认圆成实,也不承认有依他起,这世间因果、出世间因果都不承认、都取消了。「于佛所说法毗奈耶甚为失坏」,这个人对于佛陀所宣说的法毗奈耶,「甚为失坏」,有很大的破坏力量。「法毗奈耶」前面讲过,实在这个法也可以包括经律论、戒定慧这都是「法」;学习这样的法,就能消灭生死大苦所以叫做「毗奈耶」。对于佛的正法,他有很大的破坏力。
∵∵月三、料简(分二科)∵∵盈一、恶取空者(分二科)昃一、征
∵云何名为恶取空者?
∵前面是第二科呵摈,现在是第三科料简,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再想一想把它简别一下,叫做料简,就是重新地解释一下那个是对的、那个是错误的。分两科,第一科是说恶取空者,分两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名为恶取空者?」怎么样叫做恶取空呢?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两科,第一科出过,就是说出来它的过失。
∵∵昃二、释(分二科)辰一、出过
∵谓有沙门或婆罗门,由彼故空亦不信受,于此而空亦不信受,如是名为恶取空者。
∵「谓有沙门或婆罗门」,这是举出来两种人。「沙门」,前面曾经说过,就是出家人,有四种沙门:胜道沙门、说道沙门、活道沙门、污道沙门。「胜道沙门」就是修学圣道成功了的人,他们把贪瞋痴的烦恼无余永断,没有剩余的全部地永久地消除了;佛、辟支佛、阿罗汉,三乘圣人都包括在内了。「说道沙门」,就是修学戒定慧调伏贪瞋痴的烦恼,为此而宣扬正法。第三个是「活道沙门」也名为「命道沙门」,就是他是为调伏贪瞋痴而修学圣道,那就叫做活道沙门。第四个「污道沙门」,就是凡夫的出家人,不能够受持净戒,破斋犯戒做诸恶事的这些人,也叫坏道沙门、也叫污道沙门。
∵「婆罗门」就是没有出家的修行人,这里面有三种婆罗门:一个是「种姓婆罗门」,他的父母就是婆罗门,他是由父母所生,所以叫作婆罗门。第二个是「名想婆罗门」,就是他的名字叫作婆罗门,他并不是婆罗门种姓。第三种「正行婆罗门」,就是佛教徒所作已办、修行成功了的人,也叫婆罗门。
∵这个「沙门」分成四种,这里说的是恶取空的沙门,他应该是属于第四种沙门;这个「婆罗门」应该不是最后修行成功的人,他或者是名想婆罗门或者是种姓婆罗门这种人。这是说出来这个恶取空者这个人,下边说出来这个恶取空的相貌。
∵「由彼故空亦不信受,于此而空亦不信受」。佛教不管是那一个学派都会说到「一切法空」这件事,现在唯识的经论所说的空和《中观论》所说的空不一样,它怎么说呢?「由彼故空」,由于那件事是有,才显示出来另一件事是无,这叫做「空」。我们头几天曾经解释过,就是光线不好,那里有一团绳子盘在那里,不看见是绳子,看见是蛇盘在那里。那么这种情形呢,看见是蛇,事实上那里没有蛇,只有绳子。由这个譬喻可以看出来啊,就是由于绳子的「有」,才知道蛇是空的,「由彼故空」,就是由彼绳子才误会有蛇,而蛇是没有的,所以「由彼故空」。【按:以下「彼」皆解为依他起…;请参辰二科、显理;在188页】
∵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一切法,由于我们心里面有无明的关系,有无明烦恼、愚痴啊,我们认为这一切法都是真的,都是真实有的;那么我们内心的执着就和那个依他起的法不相称,但是我们自己不知道,我们认为我们所见到的是法的真实相,所以就是搞错了;我们所执着的一切法是空无所有的,是不同于这个依他起。依他起是有、这个有是如幻如化的,而我们假立名字,因有名字而起种种分别、有种种烦恼,就和依他起不一样了,所以我们所执着分别的都是毕竟空的。但是这件事是因为要有一个依他起,由彼依他起通过一切名言的力量,而衍生出来很多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都是毕竟空的,所以「由彼故空」。「亦不信受」,这个恶取空者不相信这件事。恶取空者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不管是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统统都是空无所有的。
∵我感觉到唯识说一切法空也是很有意思的!我曾经说过很多次,但是我认为应该不厌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再重新地说这件事。如果我们能够明白的话,对于我们内心的快乐有大帮助,我是这样想喔!譬如说啊,一个人他在另一个地方,不是当你的面说你的坏话,挖你的墙角,做种种的破坏,但是你不知道。但是中间有个「好心人」,「***」地就来告诉你,说这个人怎么怎么地。这个人***地对你报告的时候,都是名言,就是一句话一句话、就是名字;你原来心里面没有这些名字的时候,心里面很平静,无烦无恼、清净自在;等到有了名字的时候,你就认为这个名字是真的,于是乎你就是啊,贪心来了、瞋心来了,各式各样的烦恼都来了,就是「由名势力」!
∵这个依他起是没有名字的,你安立了名字以后,我们内心里面就分别了:这是好的、这是坏的,各式各样的分别。这么一分别呢,心里面好的就生贪心,不好的就生瞋心,各式各样的烦恼就起来了。这样子表示什么呢?表示依他起的因缘生法是没有名字的,安立了名字以后就有很多问题,如果你不知道这件事,就是你心里面没有名字的时候,不分别的时候,没事。虽然那个人破坏你了,你心里面什么事也没有,一点分别都没有,这是一个事实。另外第二个事实呢,就是那个人没有破坏你,可能还是赞叹你的,但是中间这个人也是***地来告诉你,说那个人破坏你了啊,怎么怎么地…你就执着是真实的,就起了烦恼。如果你要知道这个事实的时候,这是中间人虚妄分别的这些名言嘛,那个人没有破坏我嘛!这是我搞错了嘛。这两个事实其实有同样的意思,就是内心里面没有名字的时候什么事也没有,所以我们内心里面分别的事情,都是假的、都是空的,你不分别没有事。若是你明白这件事或说是有了名字的时候,知道这名字是假的、空的,心里面不动,就没有事了,这是一个解释喔!
∵第二个解释呢,我们头几天曾经说过,所缘缘有两种不同:疏所缘缘、所缘缘;如果没有疏所缘缘,亲所缘缘不能现起。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疏所缘缘的时候,第一刹那是没有名字的,第二刹那的第六意识,就出现一个亲所缘缘,在亲所缘缘上指东画西,东西南北,天下古今,各式各样的分别,就是这样子!这样说呢,其实这件事情本来也很容易明白,譬如说是:有人供斋吃饺子是昨天的事,今天没有吃饺子,但是想起来呢,心里面又出现这个饺子;昨天吃那个饺子是疏所缘缘,今天在心里现出来的饺子是亲所缘缘。在心里面想:「唉呀!这个人饺子做得不好,怎么怎么地…」「这个人饺子做得好!」各式各样的分别。你所分别的对象,虽然是要依凭疏所缘缘的饺子,但事实上饺子已经不存在了;你现在所分别的、所欢喜的,或者是所不欢喜的是这亲所缘缘,是指亲所缘缘说的。
∵这个亲所缘缘就是心里面的影像而已,实在是空的,是没有的。就是我们在无所有上生贪心、生瞋心,是这么回事。所以这恶取空者「由彼故空亦不信受」,「由彼故空」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由那个疏所缘缘出来一个亲所缘缘,这个亲所缘缘是空的,实在是没有的,完全是没有那么回事情,只是自己内心的虚妄分别。我们用这个意思来思惟这件事呢,在疏所缘缘的那时候是没有名字的,你心里面什么分别都没有;一有分别的时候就是从有名字的时候才开始有分别,从有名字的时候那都是亲所缘缘,而不是疏所缘缘。所以这个「由彼故空」,由彼疏所缘缘所以知道亲所缘缘是空的。
∵静坐的时候就把「由彼故空」这四个字记住!「由彼故空」,可以知道我们要通过前五识才能接触,这个疏所缘缘就变成亲所缘缘了。我们多数在亲所缘缘这个地方生起种种的烦恼,但是这个亲所缘缘是空的,没有这回事情。当然若没有疏所缘缘,亲所缘缘是没有的,没有这回事。当然这个事情呢,你在静坐的时候要有奢摩他修这个止,然后再「由彼故空」,这就是毗钵舍那观了。因为有奢摩他的力量啊,使令观就有力量,这个时候就是『一切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本身是毕竟空的』,就不是说空话了。因为有奢摩他的力量,毗钵舍那就有力量了,心就不动,也不会生贪心、也不会生瞋心,因为没有这回事情啊!这个生贪心、生瞋心的根据没有了,就是亲所缘缘是空无所有的,所以「由彼故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