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六、已成熟补特伽罗相(分二科)∵戌一、征

云何已成熟补特伽罗相。

第四大科,成熟有情处及成熟自佛法处,一共是分六科;现在是第六科,已成熟补特伽罗相。这里边分两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已经成熟的补特伽罗相?这是第一科,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三科,第一科声闻。

∵∵

戌二、释(分三科)∵亥一、声闻(分三科)∵天一、下品成熟

谓诸声闻先已串习诸善法故,若时安住下品成熟,尔时便有下品欲乐、下品加行,犹往恶趣;非于现法证沙门果;非于现法得般涅盘。

成熟里面有声闻、缘觉、菩萨三种差别,现在先说声闻的成熟相貌。「谓诸声闻」:就是很多的属于声闻种性的人;「先已串习诸善法故」:就是他过去的时候,已经连续不断地学习佛法的原因。

「若时安住下品成熟;尔时便有下品欲乐、下品加行,犹往恶趣;非于现法证沙门果;非于现法得般涅盘」。解释声闻里边分三科,第一科是下品成熟。「若时安住下品成熟」:若是这个时候,这位声闻人他停留在下品成熟的阶段。

什么叫做「下品成熟」呢?「尔时便有下品欲乐」:就是那个时候,他内心里面对于佛法的学习,在他内心里面有下品的欢喜心;他对于佛法的欢喜心是下品的,就是初一层的、初开始对于佛法的欢喜心,就是那个欢喜心不是很有力量。「下品加行」:他有这样的欲乐,也就是他对于佛法的信心不是很强;他对于佛法里面,开始做功课,也是下品的加行,不是很深刻的。

「犹往恶趣」:因为他对于佛法的信心不是很强烈,用功修行也并不是那么样的有很深的程度,他不能调伏他的烦恼,他不能决定不做恶事,所以他「犹往恶趣」:他虽然是相信佛教了,但是他还可能到三恶道去的。

「非于现法证沙门果」:他不能在现在这个时候用功修行、得入圣道,他不能。「非于现法得般涅盘」:当然,不能得圣道,所以现在也不能够入「涅盘」。入涅盘要到阿罗汉的境界才可以。﹙得「沙门果」,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叫沙门果。﹚就是他不能得入圣道,还是凡夫的境界。这是声闻人的下品成熟的相貌,下面第二科是中品成熟。

∵∵

天二、中品成熟

若时安住中品成熟,尔时便有中品欲乐、中品加行,不往恶趣;于现法中证沙门果;非于现法得般涅盘。

「若」是这个「时」候,这位声闻人,能「安住」在「中品」的「成熟」的程度,「尔时便有中品」的「欲乐」:就是对于佛法的信心;「中品加行」:也是中等的用功修行。这个中等的用功修行,达到什么程度了呢?「不往恶趣」:他是决定不做恶事;他能达到这个程度,不做恶事。不做恶事,所以不到恶趣去。决定不做恶事,也就是能调伏烦恼了。因为做恶事是由烦恼发动的;能不做恶事,就是能调伏烦恼了;能调伏烦恼所以不做恶事,也不往恶趣。

「于现法中证沙门果」:他在现在的生命体里面,能成就圣道了。那就是他这个中品的加行,能调伏烦恼、修四念处,能够成功了,能得证初果、或者是二果,能达到这个程度。「非于现法得般涅盘」:但是他不能现在得四果,若得四果就可以入涅盘了。可见这个中品这个程度是很高了。

∵∵

天三、上品成熟

若时安住上品成熟,尔时便有上品欲乐、上品加行,不往恶趣;于现法中证沙门果;即于现法得般涅盘。

「若时安住上品成熟。」这是第三科上品成熟。若是这位修行人,这位声闻种性的佛教徒,他能够安住在上品成熟的阶段。尔时便有「上品欲乐」:那个时候他就有最强烈的对佛法的信心,有「上品」的「加行」:很勇猛地用功修学四念处的。

「不往恶趣」:决定是不到三恶道去了。「于现法中」就得「沙门果」;「即于现法得般涅盘」:就能入无余涅盘。这是声闻人的三品。从这三品上看,这个初品就是不能调伏烦恼,中品能调伏烦恼,上品能入涅盘,有这么多的不同。

∵∵

亥二、独觉(分二科)∵天一、例同

如说声闻,独觉亦尔。何以故?道与声闻同种类故。

第二科是独觉,分两科,第一科例同。

「如说声闻」:如前面所说的声闻人成熟的相貌,独觉的人也是这样子。「何以故」?为什么他们是相同的呢?「道与声闻同种类故」:独觉乘的人。他们修学圣道的情况,和声闻人是一类的,同是学习苦集灭道四谛,同是学习苦空无常无我,同是修学四念处的,他们同是没有大悲心的。这是例同,同于声闻人。下面第二科显他的不同。

∵∵

天二、显别

而此独觉与诸声闻有差别者:谓住最后有最后所得身,无轨范师。宿习力故,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究竟断灭一切烦恼,证阿罗汉:故名独觉。

「而此独觉与诸声闻有差别者」:既然是相同,为什么称之为独觉呢?那还是有不同的地方。与诸声闻有差别的地方是什么呢?

「谓住最后有最后所得身,无轨范师」:不同的地方,就是他的愿不同。独觉乘的人,他的愿,愿意最后得道的时候,生在无佛、无佛法的世界;他有这样的愿,那就和声闻人不同。「谓住最后有」:就是他这个生命体叫做「有」,这个「有」是最后的边际,在此有之后再没有了,没有这个生命体了。所以住在最后有的时候,最后所得的身体,他就要得辟支佛道了。得辟支佛道的时候,是「无轨范师」:没有为他做轨范的师长,就是他没有老师,他能无师自悟,「无轨范师」。

「宿习力故,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没有老师,他怎么能得圣道呢?「宿习力故」:就是过去生中,应该不是一生,他学习佛法的力量非常得强。「宿习力故,修三十七菩提分法」:他过去生中,他修学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所以今生也自然就能修习,不用师父,他就能修这个三十七菩提分法,也能这样修行,也能修无我观。

「究竟断灭一切烦恼,证阿罗汉」:修这个四念处、修这个禅成功了,究竟地断灭了一切爱见的烦恼,没有剩余的;「证阿罗汉」:他就证入了无生的境界;「故名」为「独觉」:没有老师,所以叫做「独」自一个人可以「觉」悟圣道。这是独觉。

下面第三科是菩萨,分两科,第一科标三品。

∵∵

亥三、菩萨(分二科)∵天一、标三品

若诸菩萨住胜解行地,名下品成熟;住净胜意乐地,名中品成熟。

前面说声闻人有三品,独觉也是有三品,现在说菩萨也有三品。

「若诸菩萨住胜解行地」的时候,叫做「下品成熟」:就是他能够栽培资粮,进一步地修四加行,这时候叫做胜解行地。有胜解、有胜行,能够通达第一义谛、能够修学六波罗蜜、修四加行,这时候叫做下品成熟。

「住净胜意乐地,名中品成熟」:这个「胜意乐地」这个「意乐」,其实也就是对于佛法有信心。有信所以也就有愿,愿得无上菩提。就是他有殊胜的意愿,愿得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他有这样的殊胜的意愿。但是这个心,没有爱见的污染,是无爱见的,所以是清净的,清「净」的「胜意乐」地。这样子呢,就是得无生法忍了!得了无生法忍才成就了清净的胜意乐。没得无生法忍之前,在胜解行地的时候,也是有胜意乐,但是不清净。现在得无生法忍之后,有清净的胜意乐,这个时候叫做「中品成熟」。

∵∵

《披寻记》一二五一页:

住净胜意乐地名中品成熟者:此说中品成熟应非唯住净胜意乐地;住行正行地,亦此摄故。下说住中品成熟尽第二无数劫边际故。今未具说,然义应知。

「住净胜意乐地名中品成熟者:此说中品成熟应非唯住净胜意乐地」:应该不是只是住在净胜意乐地,就是不只是住在初欢喜地。「住行正行地」:就是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叫做行正行地。「亦此摄故」:也属于净胜意乐地,是这样意思。

「下说住中品成熟尽第二无数劫边际故」: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下边本论的下文在〈住品〉中,「住中品成熟尽第二无数劫边际故」:那就是到了燃灯佛,遇见燃灯佛的时候,是第二阿僧只劫的边际,「尽第二无数劫边际故」。「今未具说,然义应知」:现在没有详细说,可是有这样的义,应该知道。这是菩萨的中品成熟。

∵∵

住堕决定、到究竟地,名上品成熟。

这个上品成熟的菩萨是怎么个情形呢?就是已经安住在入于「决定」地,就是第八地;「到究竟地」:就是通过第九地达到第十地的时候;「名上品成熟」。这是标这个三品,下面第三科解释三品;分两科,第一科辨品类;分三科,第一科下品成熟。

∵∵

天二、释三品(分二科)∵地一、辨品类(分三科)∵玄一、下品成熟

若时菩萨住下品成熟,尔时便有下品欲乐、下品加行,犹往恶趣。此尽第一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当知一切皆未相应。

「若时菩萨住下品成熟」的时候,「尔时便有下品」的「欲乐、下品」的「加行,犹往恶趣」:这位菩萨还有可能会到三恶道去。「此尽第一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当知一切皆未相应」。这是「尔时便有下品欲乐、下品加行,犹往恶趣」,还是到恶趣的世界去的。

「此尽第一无数劫」的「边际」。「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的「善法,当知一切皆未相应」:这样子,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的善法,还没有成就。这位菩萨没有与这样的清净法相应,就是没得无生法忍。

在窥基大师的解释,他说这个菩萨因为度化众生而引起了问题,所以到三恶道去;若是他不度众生的时候,他是不会到三恶道的。说一个譬喻,说是金翅鸟到海里面去捉这个龙吃,它把龙捉住了的时候,它要吃这个龙的时候,它就从海里面…它那个翅膀一搧动就把海水就搧开了,然后里边的龙就现出来,这个金翅鸟就把龙捉住了,就衔住这个龙跑到七金山上去吃。它这个时候呢,它那个脚里边有泥,这个金翅鸟(就是妙翅鸟)的脚有泥;它是因为捉龙,所以这个脚上有泥。这是个譬喻;譬喻这个初发心菩萨为了度化众生,他才有染、才有过失,所以才「犹往恶趣」。如果他不去度众生,他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是有这样的解释。

「此尽第一无数劫边际」:就是第一阿僧只劫的后边。「炽然无动」:又炽然、又无动的「极善清净觉品善法」还没有成就,这位下品成熟的菩萨还没有成就这个功德。

∵∵

《披寻记》一二五一页:

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者:此中觉品善法,谓即菩提分法应知。余如下释。

「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者:此中觉品善法,谓即菩提分法」:就是三十七道品,「余如下释」。

∵∵

玄二、中品成熟

若时菩萨住中品成熟,尔时便有中品的欲乐、中品加行,不往恶趣。此尽第二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觉品善法,已得相应;极善清净觉品善法,未得相应。

这下面是第二科中品成熟。「尔时便有中品的欲乐」:就是中品的信心。「中品加行」:中品的努力修行。「不往恶趣」:他不会到三恶道去了。中品成熟就是得无生法忍以后;「不往恶趣」。

「此尽第二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觉品善法,已得相应」:那就是到了第七地。「已得相应」。「极善清净觉品善法,未得相应」:极善清净的善法还没有成就;那就是第八地以上的境界了。现在第三科上品成熟。

∵∵

玄三、上品成熟

若时菩萨住上品成熟;尔时便有上品欲乐、上品加行,不往恶趣。此尽第三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当知一切皆悉成就。

「若时菩萨住上品成熟;尔时便有上品」的「欲乐」:就是上品的信心;「上品的加行,不往恶趣。此尽第三无数劫边际」:就是到第十地菩萨了。「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当知一切皆悉成就」了。

这三品都解释完了。现在第二科解释种种。前边是辨品类,说明菩萨有三品;现在第二科解释这个种种。

∵∵

地二、释种种

今于此中性淳厚故,极猛盛故,能有上品广大果故,大胜利故,名为炽然。

「今于此中性淳厚故」:就是这个菩萨在这个第二品成熟、第三品成熟里面;「性淳厚故」:因为他已经证悟了无为法,得了无为法心里面清净,也比较宽厚,就是心不动了。他证悟了第一义谛的时候,这个有为法的境界不能动摇他。所以叫做「淳」净宽「厚」。

「极猛盛故,能有上品广大果故,大胜利故,名为炽然」:这个上品成熟、中品成熟里边,有那个「炽然无动觉品善法,已得相应;极善清净觉品善法,未得相应」,这是第二。第三里面说,「不往恶趣,此尽第三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当知一切皆悉成就」。那么这里边这二品(中品、上品)里面都有这句话;这句话,这里面加以解释。什么叫做炽然呢?「今于此中性淳厚故」:就是证悟了无为法了。「极猛盛故,能有上品广大果故,大胜利故」,所以叫做「炽然」。这是解释炽然。

∵∵

《披寻记》一二五二页:

今于此中性淳厚故等者,谓性成就净胜意乐,名性淳厚。一切善法不由思择炽盛现前,名极猛盛。由是因缘,在在生处受增上生,于彼生中超余种类,是名上品广大果。又复成就无量威力神变,名大胜利。

「今于此中性淳厚故等者,谓性成就净胜意乐」:就是这个圣人,他的内心里面成就了内心的清净,有广大、离相的慈悲愿,离一切相发阿憺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叫做「净胜意乐」,所以叫做「性淳厚」。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