宙六、慧所摄
∵又性黠慧成极真智,为极真智常勤修学,为自当来般涅盘,故修习大乘。
∵这是修行正行这一科里边,第一科是摄受善法,就是成就善法;分六科,第一科是布施波罗蜜多、第二科是戒波罗蜜多、第三科是忍波罗蜜多、第四科是精进波罗蜜多、第五科是禅波罗蜜多;现在是第六科慧波罗蜜多所摄,就是属于智慧这一方面的。
∵「又性黠慧成极真智」,这是说这位菩萨,他的性,就是他的心佷有智慧,这个智慧当然也是由学习中得来的,但是这是世间上的智慧;由于这样的智慧继续的学习就成就了极圆满的、极高明真实的智慧,这又是出世间圣人的智慧了。「为极真智」,为了成就这个真实的智慧,不是一下子就圆满,须要长时间精进的去修、精进的去学习才能够成就的,要「常勤修学」;若懈怠这是不成就的。「为自当来般涅盘故修习大乘」,为度众生是一回事,但是度化众生的事情与自己本身的成就有直接关系。如果自己本身没有成就,你说你能度众生,这句话是不能成立的,所以菩萨他若为了自己当来入于不生不灭的大般涅盘,故要修习大乘佛法;这就不只是智慧了,其中有无量功德,都须要修行成就的。
∵∵《披寻记》一一九一页:
∵又性黠慧成极真智至修习大乘者:此说慧波罗蜜多行,谓于诸法能了尽所有性,是名黠慧。此相应慧串习所成,由此串习出世智生名极真智;此智生已,为令圆满,故恒修学。又为自身令当来世烦恼障断,所知障断于菩萨乘闻思为先,趣胜意乐;趣胜意乐为先,入修行相;入修行相为先,修果成满,是名修习。即由如是修果成满究竟出离,名般涅盘。此菩萨乘由与七种大性共相应故,说名大乘;如〈功德品〉释。(陵本四十六卷十八页)
∵「又性黠慧成极真智至修习大乘者:此说慧波罗蜜多行」,这是说菩萨摄受善法中,慧波罗蜜多的德行。「谓于诸法能了尽所有性,是名黠慧」,这是说菩萨来到佛法里边不断地学习,他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法能了尽所有性,能够明白这一切的缘起法、一切的因缘生法的边际、品类、差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间法?什么是定?什么是慧?这些事情他都通达;「是名黠慧」。
∵「此相应慧串习所成」,这个相应的智慧是不断的学习所成就的,这个黠慧是不断的学习所成就的,也可能多少生你才能成就。「由此串习出世智生」,连续不断地学习就成就了黠慧,那么也成就了出世间的智慧。「名极真智」,那这个极真智是指出世间的圣人,超越世间了、也超越了一切凡夫,成就了圣人的智慧叫做极真智,那就可以知道黠慧就是世间的智慧。「此智生已」,这个极真智现前以后、成就了以后,还没有圆满,譬如说初得无生法忍以后,那他还由初欢喜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还要继续地有那么一大段落要修行的。「为令圆满,故恒修学」,为了使令出世间的智慧能够圆满具足,所以要长时期地用功修行。
∵前面说到由世间智修出世间的智慧、成就出世间的胜慧,这下边呢有点变化。「又为自身令当来世令当来世…」就是解释论文上「为自当来般涅盘故,修习大乘」,这是解释这两句话;前面那一段似乎通于大小乘,有这么一点言外之意。「又为自身」,这位菩萨为了自己本身「令当来世」,现在没有成就,我现在要努力使令我将来能够成就,成就什么呢?就是「烦恼障断、所知障断」。菩萨和佛对比,佛没有烦恼障也没有所知障,这两种障碍都已经消除了;菩萨还没有消除,希望将来能够消除,所以呢「于菩萨乘」,菩萨乘就是大乘,所以先要开始作什么呢?「闻思为先」,先要开始听闻佛法,听闻佛法就是学习佛法。
∵学习,其中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思」你要专精思惟。这件事我们是常常讲,常常讲就好像没听见似地;什么事情呢?就是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要思惟!当然我们现在科技的发达就是自己要少努力、少于用功,什么呢?就是影印;影印一下子就出来了,你要我自己去抄写太麻烦,所以就是影印,这件事是我们所喜好的、我们欢喜这样子!但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你想要捡便宜,我不要用那么多的力气,你就吃亏了,吃什么亏呢?假设你不捡这个便宜,我不影印,我自己抄写,一句一句抄写;你这一抄写呢,这文当然要用眼睛看,也要用心的想:『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你眼睛看、心里想,然后又写,写得时候心要专注,这就是把这这几句的文和义在心里面熏习了。你再听老师讲解,又注意听、又思惟,第二次又再熏习。老师讲完以后,若再温习再看、再去思惟,这是第三次了;到第四次、第五次的熏习,就是不断地闻思,闻、思,思、闻,不断地这样学习,你内心里面就把这个文义熟悉了,熟悉了的时候,对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的人有两个好处。
∵那两个好处呢?你静坐的时候不会茫然无知,我在这儿干什么?我在打瞌睡、打妄想、不是!就听闻的佛法你心里面想,我们上回讲的『言说自性是毕竟空的』还有『离言自性、离言说的法性』这个道理,它那段文有解释,你就把这件事记在心里面想。这个言说自性又说是有、又说是非有,要远离有和非有,无二所显,这是真实性事。你把这个义再思惟又思惟,思惟又思惟;说一切法空这个道理就在这里了,如果你明白了然后经过重复、不断地串习、不断地学习,就这样子思惟这个空;然后再修奢摩他止,奢摩他止修完了,再重新想:离言说法性、言说法性、有即是空,一切法空的道理。这就是一个止、一个观;一个观、一个止,就是这样思惟嘛!哎呀!这件事我不懂,你叫我修行,我不知道怎么修行?这话说得不合道理!为什么你不知道?就是你不欢喜思惟就不知道;不知道,你静坐的时候因为你不知道思惟,不知道用毗钵舍那,那结果睁开眼睛的时候,在外面走的时候,看见老虎的时候,你还用原来的习惯,这是老虎、这是毒蛇,你不知道用「言说自性是毕竟空」,你不知道用它来思惟;不知道用它来思惟,你还是原来的老习惯。「我在你这儿住多少年了,我没有进步!我要走!」,怎么回事儿呢?为什么你没进步?已经说了嘛,你要常思惟;听完了以后要常思惟。说「我用不上」,实在什么用不上…。
∵我现在这么讲:你会打妄想的人就能够修行,你会打妄想吧?!你能说不会打妄想吗?你不能否认这件事,佛法的修行亦复如是,就和打妄想一样,不过打妄想是一般尘劳的事情,现在的内容要改变,要用佛法:『离言说性、随言说性』就是这两件事,有这样说、有那样说,你一定要把这文句记在心里面,把重要的文句写成短句,用小张纸写出来揣在兜里头,走路的时候要思惟;思惟这件事。如果记不清楚,从兜里头拿出来看一下也可以;或写在手上,手一伸开也可以看。重要的文句,你要这样做;经过一个时期,这个文和义熟了的时候,就作如是观,你所学的佛法就用在止观里面,时间久了它就发生作用,发生什么作用?老虎来的时候「老虎即非老虎」,自然是这样子!「毒蛇即非毒蛇」,熟了嘛!就是这样子!但是叫你思惟,说「我不思惟!」、「你说那一套,我都用不上!」其实不是用不上,是你没有听话,没有经过思惟嘛。
∵有的人说是「我是大学毕业,前途是光明的,我都放弃了」为什么?「为了学习佛法啊!不然我不放弃的啊!」放弃了这个,在这边要有所得,如果你放弃了!但是到这儿来又不听话,结果是什么也用不上;什么也用不上,到时候你的身口意还是原来样,完全不能改变自己。若有人问:「你在佛学院住了多久?」「住了三年!」说:「怎么样?」「我一无所得!」这一无所得,谁负责这件事。
∵当然,我们佛法里面有小乘佛法,也有大乘佛法,〈声闻地〉是小乘佛法;我们现在学的〈菩萨地〉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理论和小乘佛法不一样,对比起来啊,〈声闻地〉我们比较容易懂,我有这个感觉:照那个文容易讲,有少少地方也要用点心,大体上是容易明白;容易明白,你若不思惟,也是用不上的,老虎来了你还认为这是老虎;四念处你还是用不上的,非要思惟才能够用得上,因为那个文句容易懂,你思惟也应该容易;不思惟还是用不上。
∵菩萨地的〈真实义品〉,它的道理是深了一点,思惟可能还有困难,何况不思惟,你不思惟就不懂,不懂就用不上。我们很容易就会说出这句话,「你那一套都没有用,我不如学小乘佛法」,学小乘佛法也要思惟,不思惟你也用不上!用不上以后又怎么地?和你没出家一样!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的这种人,随时都是贪瞋痴,穿上出家的衣、受了戒,不用功就和在家人一样;和在家人一样你怨谁呢?如果你不在佛学院里学习佛法,你到一个地方去根本不学习佛法,一天可能就是做一些相似的事情,那当然不能改变自己,你怨谁?虽然已经到佛学院学习《瑜伽师地论》,你还是没接受、也还是原来的凡夫境界,出现事情的时候,有了问题要你说话的时候还是凡夫的知见。你怨谁?这个问题谁负责?
∵周利盘陀迦***,他是来到佛法里边,出家以后学习佛法,老也学不来,他哥哥已经得阿罗汉了,叫他出家、教他佛法,教他三个月吧,他学了前头就忘了后头,学到后头就忘了前头,就是心里面完全不能摄受,还是原来样,学了那么久等于没有学。他哥哥就把他驱逐:「你不能出家,你回家去吧!」佛后来又把他叫回来,「我是三大阿僧只劫成佛的,阿罗汉不能比;你回来!」继续教导他,好像不是很久也得阿罗汉。这件事说出来,社会大众信佛的、不信佛的,大家都知道这件事,「哎呀!周利盘陀这个人笨啊!他出家了,我请大众僧到我们家吃饭,我不请他!」有这些事情。但是他已经得阿罗汉了嘛!佛这个时候说:「今天啊,有人请我们到他家去吃饭,不请你去啊!你还是来,但是怎么办呢?我这个钵本来是阿难***拿、今天由你拿;到那个时候如此如此的…做这件事」。
∵到了斋主家就是按照次第很整齐地排着队,从门口到了大厅大家坐下来,但是周利盘陀迦站在外边不能进,那个守门的人不许他进来。吃饭都是用钵嘛!每一个人都有钵,佛没有钵;这个时候周利盘陀就从门口一伸手把钵送到里边去,这手一伸很长。斋主说:「这是怎么回事?」「就是周利盘陀你不请他来嘛!他进不来,我的钵是他拿着所以他把我的钵给送来了」「哎呀!这是怎么回事?」佛说:「他已经得阿罗汉了」说:「他这么笨能得阿罗汉吗?」佛说:佛法倒不在学习很多,就是精义入神,精义入神就是佛法的精要之义入到你的心里面,就成功了!怎么能入神呢?要思惟!
∵譬如说不用影印机,我自己抄写──熏习,听法师讲──又熏习,我自己不断阅读、思惟,经行也思惟、静坐也思惟,这精义就入神了,久了智慧就开了,就得圣道了。你不这样作智慧不开,就不能够转凡成圣!不能转凡成圣,就一直是凡夫;一直是凡夫有什么问题呢?一直是苦恼。说是我不如学习小乘佛法,大乘佛法我用不上。不是用不上!是你的方法不对,你没努力啊!要知道这个事。
∵这里面还有一件事,我也把我的意思讲出来,比如说念南无阿弥陀佛,我用心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念出声音,然后由我的耳朵听进来;我自己念出声音来,自己又听回来;念出声音,又听回来,又去又来,一来一回,摄心不乱。当然你还要加上愿,有信有愿有行,可能会得一心不乱,就往生阿弥陀佛国了,这方法是这样,但是念的时候呢就有困难,就是不能一心不乱,念念心里就跑了。
∵但是现在这上面说闻思为先,「不懂」这件事反倒是个好事,你说的道理我不懂,不懂是个好事,什么好事呢?因为不懂,我要懂,于是乎你要思惟,一思惟的时候你心不乱,没有其它的杂念进来,一直思惟:什么叫作「假名安立的一切是毕竟空;离言自性是有,但是离一切名言」?你思惟的时候,就是一心不乱,常常地思惟并且还要常常阅读文句,不能够离开文句光是思惟。你还要阅读文句然后再思惟,思惟以后再阅读文句,「闻思为先」是这样子。久了呢,法义在心里面的熏习逐渐地逐渐地就有力量,这时候修奢摩容易寂静住,寂静住就是有多少定力,它能帮助你毗钵舍那观的力量也会强起来;观的力量强起来又能帮助奢摩他的力量,你慢慢就成就了。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不可以心粗。我若是这么说:我是师父,你是徒弟(这样说你也可以不承认这件事)。师父说这个话你要注意,你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如果你不注意就没听见,没听见你心里面就没有资料思惟。你要注意听,然后就把这个资料存在心里面加以思惟,思惟久了自然就知道怎么修行。你没有作这件事,说「用不上!」,说「这些方法我都用不上,我不要学习」,这是怎么回事情?就是这一段话它又提到这件事情,你回想前面常常说这句话的啊,说「于菩萨乘闻思为先」,初一步你一定要这样做,要听闻、要思惟,闻思为先,「先」就是最先,最先你要闻还要思。
∵为什么要闻思呢?「趣胜意乐」,「趣」就是向前进,到胜意乐那个地方去。「胜意乐」就是得无生法忍了,我要到那个地方去,因为若是成了圣人的时候,你那一念心有定慧的庄严,是有不可思议的力量,那个时候能发上菩提心,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叫胜意乐。
∵「趣胜意乐为先,入修行相」;你先是到胜意乐那儿去,等到了以后就入于修行相,就广修福德和智慧资粮,入了初欢喜地圣人的时候,也有无我无我所毕竟空的智慧了,他用这个智慧,修福修慧,就叫做「入修行相」。「入修行相为先,修果成满,是名修习」,这是由初地到第七地,第二大阿僧只劫;由第八地到第十地,第三大阿僧只劫无上菩提圆满了,所以「入修行相为先,修果成满」这就是说修无上菩提的果圆满了,是名叫做修习。这就是「为自当来般涅盘故修习大乘」,显示修习这么多的意思。
∵所以我在想:我们看《阿含经》或者你看《般若经》,这些经里面佛在世的时候很多人得圣道,很多人随佛出家得阿罗汉、得无生法忍,他就是听话,当然佛说法人家欢喜听,也欢喜按照佛的教导、依教奉行,所以很多人得阿罗汉、很多人得圣道。其实就是这个办法,也就是闻思修;「闻」,他也是注意地听而又能专精思惟,这个阶段我们现在的佛教徒多数不重视这一点,肯学习佛法的人也不多;也有些邪知邪见的佛教徒主张不要学习佛法。我们已经学习了,但只是在文字上学习学习就完了,不思惟;不思惟当然也不去修止观,那么就停留在闻所成慧的阶段,那就是凡夫境界,才懂得一点佛法,只此而已,就不能得圣道了。若是你肯用这个「思」,专精思惟的话,你就通达了修止观的方法,方法拿到了,你在用心修止观的时候就容易成就,就容易得圣道,所以「是名修习」。「即由如是修果成满究竟出离,名般涅盘」,即由如是的修果成就、圆满了,就是究竟地出离了烦恼障、所知障,那就入大般涅盘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