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三、十力(分四科)∵∵丑一、征
∵云何如来十力?
∵这是菩萨地,标示品类这里面的第三科、后建立摄。这一科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标、第二科列、第三科解释。解释里面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别显,分十科。第一科诸相随好,第二科,四一切种清净,这两科都说过了。现在是第三科是十力。分四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如来十力?」怎么叫作佛陀的十种智慧力?这是问。下面第二科,就是列出来十种力。
∵∵丑二、列∵
∵一者、处非处智力。二者、自业智力。三者、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四者、根胜劣智力。五者、种种胜解智力。六者、种种界智力。七者、遍趣行智力。八者、宿住随念智力。九者、死生智力。十者、漏尽智力。
∵这是列出来十种智力的名称。下面第三科是指。
∵∵丑三、指∵∵
∵如是十种如来智力,当知广如十力经说。
∵这是指到《十力经》有解释。下面第四科,这里有解释这个十力的意义。分两科,第一科是别显。又分两科,第一科是释名如来
∵∵丑四、释(分二科)∵寅一、别显(分二科)∵∵卯一、释名如来∵∵
∵当知此中诸有所言所说所宣,一切如实皆无虚妄;故名如来。
∵「当知此中」,我们要知道这里面说的如来的含意是什么?就是「诸有所言所说所宣」,就是佛陀所宣说的都是真实不虚的,所以叫作「如来」,这个「如来」的义这么解释。但是这个地方,「所言、所说、所宣」分三句话来说,应该怎么解释呢?就是说经、律、论好了。所言就是素怛缆,就是契经。所说就是毗奈耶,佛所说的毗奈耶。所宣就是佛所说的阿毗达磨论。这三种都是真实不虚的,所以叫作「如来」。这「如来」两个字,就是佛陀成就了大智慧,他觉悟了「诸法如」,后来又由大悲心,从「如」中来,来到世俗的世界来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为众生所说的都是真实不虚,所以叫作「如来」。这「如来」的解释很多,这一段文这里约真实不虚来解释「如来」。这是第一科。
∵第二科,释其十力,来解释佛的十种智慧。分十科,第一科是处非处智力,又分两科,第一科,别释名,别释这「处非处」这个名字。分两科,第一科,辨处非处,什么叫作「处」,什么叫作「非处」。又分两科,第一科先解释「处」。
∵卯二、释其十力(分十科)∵∵辰一、处非处智力(分二科)∵
∵巳一、别释名(分二科)∵∵午一、辨处非处(分二科)∵∵未一、处∵
∵净不净果非不平等,如实转因,是名为处;亦名建立、亦名为依、亦名为起。
∵先解释这个「处」。这「净不净果」,「净」就是清净,清净的果报和不清净的果报,就是善业所得的果报名之为净,恶业所得的果报叫作不净。这两种果报从什么地方来的呢?「非不平等」,不是从不平等的地方来的。什么叫作平等?什么叫作不平等呢?就是善果由善因来的就叫作平等。如果是罪恶的果报从善因来,那就是不平等了。但是没有这个不平等的道理,是「非不平等」,不是从不平等的地方来的。「如实转因」,它是从那个真实是它的生起之因;譬如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不是从大梵天那里来的,若是从大梵天来的,那就是不平等了。「如实转因」,这个「转」是生起的意思,就是事实上是真实是它的因,叫作「如实转因」,如实生起之因。「是名为处」,这就叫作「处」,就是从这里现起的。
∵「亦名建立」,这个「处」也叫作建立的意思,就是从这里建立的,这清净的果报和可爱的果报,从什么地方建立呢?从善法建立。这不可爱的果报从罪恶建立的。这就叫作「处」。「亦名为依」,这个「依」就是依托,也就是依靠,依靠它才建立这样的果报的,没有它作依托,这件事不能成就。所以善因为善果的依止处,这恶因为恶果的依止处,所以叫作「依」。「亦名为起」,「起」就是生起,这善的果报从善因生起的,罪恶的果报从恶因生起的,这就叫作「处」。
∵∵《披寻记》一六四一页:
∵净不净果非不平等如实转因者:净不净业能感净不净果,如是因果非不平等。即以此因为依处故,如实智生。由是说言如实转因。若诸如来应正等觉,如实了知能正宣说,名处智力。
∵「净不净果非不平等如实转因者」,这一段文怎么讲呢?是「净不净业能感净不净果」,说清净的思想活动、不清净的思想活动,能招感清净的果报、不清净的果报。「如是因果非不平等」,这样的因果这就是平等了,不是不平等。「即以此因为依处故」,「即以此因」就是这样的善因或者恶因,为净果不净果的依止处。「如实智生」,你这如实的智慧就是从这里现起的;如果说是大梵天能建立一切因果,若有这样的认识,那就不是真实的智慧了,它和事实不相合。「由是说言如实转因」,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叫作「如实转因」,它是真实的生起之因。「若诸如来应正等觉,如实了知能正宣说,名处智力」,佛陀能够真实的了知世出世间因果的道理,所以「能正宣说」,能正确的宣说这件事,所以叫作「处智力」。
∵∵未二、非处
∵净不净果不平等因,与上相违,是名非处。
∵前面这个「处智」解释完了,现在解释这个「非处」。「净不净果」这两种果报,如果你认为是不平等的因现起的,就是与前面说的道理是相违反的了,那就叫作「非处」,就是不合道理。
∵∵《披寻记》一六四一页:
∵净不净果不平等因等者:若执非因以为是因,是名不平等因。即以此因为依处故,颠倒智生,不如实转。由是说言与上相违。若诸如来应正等觉,于此非处如实了知能正宣说,名非处智力。
∵「净不净果不平等因等者:若执非因以为是因」,如果你这个人的思想,你固执不是这件事的因,你认为就是这件事的因,「是名不平等因」,就是不合道理。在印度,佛在世的时候,也就认为是梵天是万法的因,你受苦的果报是梵天叫你受的,不是你自己的行动招感的。当然这种说法不合道理,「是名不平等因」。「即以此因为依处故,颠倒智生」,就是因为你认为不平等因为一切法的依止处,那你这样的智慧因此而生起,「不如实转」,你这个智慧不符合事实,和事实不相符合。这「转」是现起。「由是说言与上相违」,因为这样的意思和前面说的相违、相矛盾。「若诸如来应正等觉,于此非处如实了知能正宣说,名非处智力。」这是《披寻记》解释完了。
∵∵午二、明智力性(分二科)∵∵未一、智(分四科)∵∵申一、标如实∵∵
∵远离一切增上慢智,说名如实。
∵下面是第二科,明智力性。前面解释处非处,这下面解释这个「力」,这个「力」是什么道理?「力」是指佛的智慧有力量。分两科,第一科,解释智。又分四科,第一科,标如实。
∵「远离一切增上慢智」,远离了对一切法的理解有增上慢、这样的智慧,「增上慢」,就是你所理解的和事实不相符合,有所增加,或者是损减了,那都叫作「增上慢智」。这个「增上慢」,有一点差别,就是他所理解的他不知道是错误的,认为是正确的,但事实上是错了,这叫作增上慢智。如果知道自己说的是不对的,那叫妄语。他不知道自己说错了,所以他说的话不是妄语,但是和事实不符合这叫增上慢。就是他没有智慧,他认为他有智慧,这是增上慢了。「说名如实」,现在佛陀远离一切增上慢的智慧,所以叫作「如实」,就是能契合真实。这是第一科,标这个「如实」,这个智慧是真实的。下面第二科,释离慢。
∵∵∵申二、释离慢
∵若一切智、若无滞智、若清净智,当知说名远离一切增上慢智。
∵这是解释这个离慢。前面是标出来远离慢,这下面解释这个离慢。怎么叫作离慢呢?若是你有一切的智慧,你又有无滞智,你又有清净智,你具足这三种智慧了,「当知说名远离一切增上慢智」,这是论文,看下面《披寻记》的解释。
∵∵《披寻记》一六四一页:
∵若一切智等者: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名一切智。暂作意时遍于一切无碍速疾无滞智转,不由数数作意思惟,依一作意遍了知故,名无滞智。一切烦恼并诸习气毕竟断故,名清净智。义如〈菩提分品〉说。(陵本三十八卷一页)
∵「若一切智等者:于一切界」,这个「界」也有很多种解释,现在就用这一种解释,这个界有器世界、也有有情世界、有法界、有调伏界、有调伏方便界,这就包括了一切的差别的事情。这是「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事有有为的事、有无为的事。「一切品」,有善、有恶、有无记的品类的差别。「一切时」,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这叫「一切时」。「智无碍转」,你能通达这一切界、通达一切事、通达一切品、通达一切时,在这里面没有障碍的活动,这叫「一切智」。「暂作意时遍于一切无碍速疾无滞智转」,「暂作意时」,就是很短的时间,你心里面去思惟观察,叫「暂作意时」。「遍于一切无碍」,就是普遍遍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能无障碍的、迅速的就通达了,没有滞碍,在这里面没有一点障碍。说「这地方我不懂」,没有这回事情。这一句话,主要是说他迅速。「暂作意时遍于一切无碍速疾无滞智转,不由数数作意思惟」,不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去作意,要动其心去思惟那件事。「依一作意遍了知故」,就是心里一动就能普遍的明白一切法。这叫作「无滞智」。「一切烦恼并诸习气毕竟断故,名清净智」,这是解释什么叫作清净智,清净是对染污说的,什么是染污呢?就是烦恼,就是贪瞋痴这些烦恼,一切的烦恼。「并诸习气」,这习气是烦恼的种子。你烦恼一动的时候,在内心里面就造成一种相似的力量,所以叫作习气。这烦恼和烦恼的习气「毕尽断故」,究竟的消灭了,名清净的智慧。「如〈菩提分品〉说。(陵本三十八卷一页)」,这一段文是从三十八卷一页引来的,不是《披寻记》的作者自己说的。
∵∵申三、指诸句∵∵
∵如是一切智等诸句,当知如前最极无上菩提品记。
∵下面第三科。这前面是解释这个智慧,分四科,现在是第三科。「如是一切智等诸句」,这三种智慧,当知如前面「最极无上菩提品」,就是在〈菩提品〉有记,在那里有解释。
∵∵申四、释次第∵∵
∵数之次第最居其首,故名第一。
∵这是第四科,又解释它的次第。这处非处智力,十种智慧,它最在前,它的次第。「数之次第」,这处非处智力在十个数目的次第的排列上看,它是「最居其首」,它居在前面,所以叫作「第一」。
∵∵未二、力∵∵
∵以无上故;∵
∵下面是第二科,解释这个力。前面是解释这个智,这一科解释完了,现在第二∵科,解释这个力。「以无上故」,佛的这个智慧力是最极圆满的了,没有能够超过他的,所以「无上故」。
∵∵《披寻记》一六四一页:
∵以无上故者:义显于大众中正师子吼,故名无上。此即初义释名为力。
∵「以无上故者:义显于大众中正师子吼」,这无上这句话的义,表示什么呢?于大众之中正师子吼,就是佛陀很郑重的如师子吼似的,「故名无上」,所以叫作最殊胜的智慧。「此即初义释名为力」,这是第一个解释。
∵∵与一切种饶益一切有情功能具相应故;毕竟胜伏一切魔怨,大威力故;说名为力。
∵「与一切种饶益一切有情功能具相应故」,佛的智慧力为什么会那么殊胜呢?就是「与一切种饶益一切有情」,这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是很多的,「一切种」,很多种类的饶益众生的事情,但是在佛这方面有这样的功能,「具相应故」全面的能合众生的利益相应,这是佛的智慧。「毕竟胜伏一切魔怨,大威力故」,佛这样子来饶益一切众生,有一些魔怨不高兴这件事,来障碍佛陀利益众生的事情。这件事佛陀怎么样呢?「毕竟胜伏」,佛能够究竟的超越了一切魔怨的大威力,能超过他们的威力,「说名为力」,这个力是这样意思。这样「以无上故」,这句话是总说,下面这两句是别说的,这就叫作「力」。「魔怨」,魔是佛法的怨,他不高兴佛度化众生,所以与佛法为怨,所以叫作魔怨。
∵∵《披寻记》一六四二页:
∵与一切种饶益一切有情功能具相应故者:饶益有情有十一相,名一切种。如〈戒品〉饶益有情戒说应知。
∵「与一切种饶益一切有情功能具相应故者:饶益有情有十一」种「相」貌的,「名一切种」。「如〈戒品〉饶益有情戒说应知。」这我们说过了。
∵∵巳二、总显义(分二科)∵∵午一、释众德(分五科)∵∵未一、名大涅盘
∵摄受如实圆证因故;如其所欲皆能现行,自在转故;说名成就最上涅盘。以无上故;说名为大。
∵下面第二科,总显义。前面是别释名,这处非处智力这个名字已经解释完了,现在再总起来显示处非处智力的大意。分两科,第一科释众德,分五科,第一科,名大涅盘。
∵「摄受如实圆证因故」,佛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智慧呢?「摄受」就是成就,成就如实圆证因故,就如实的圆证这样智慧的因了,所以得这样智慧的果。这智慧不是自然有的,是佛陀无量劫来作种种功德的因,现在得这样的果。这因成就了,圆满的证悟了大智慧的因了,所以有这样的智慧。「如其所欲皆能现行,自在转故」,就是有这样的智慧,有什么作用呢?就如佛陀所欲的、所想要成就的事情,皆能现行自在转故,就能表现出来这个行动,很自在的成就所计划的事情。「说名成就最上涅盘」,前面是说摄受如实圆证因,是说得如是智慧的因成就了。有如是因成就这样的果,这个果成就以后有什么作用呢?「如其所欲皆能现行,自在转故」,这是智慧发生作用的相貌。「说名成就最上涅盘,以无上故,说名为大」,佛能够有这样自在的作用,所以就是成就了最上的涅盘。在经论里面说,阿罗汉也可以得涅盘,第八地菩萨以上,要想入涅盘也是可以的,但是功德都不圆满。现在佛所成就的是最殊胜的涅盘,最圆满的涅盘。「以无上故」,为什么称佛的涅盘是最上呢?因为他是最殊胜的,没有其他的人能高过佛的,说名为大,所以叫大涅盘。这是解这个名字。
∵∵《披寻记》一六四二页:
∵摄受如实圆证因故等者:〈决择分〉说:若圣弟子将入无余涅盘界时,所有一切善及无记诸法种子皆被损害。(陵本五十一卷十八页)如来涅盘、当知不尔。一切善法种子不被损害,是名摄受如实圆证之因。及能转得内缘自在,名如所欲自在而转。如是说名成就最上涅盘。以无上故,名大涅盘。
∵「摄受如实圆证因故等者:〈决择分〉说」,现在是本地分,下面才是〈决择分〉。「若圣弟子将入无余涅盘界时」,「若圣弟子」,这句话可以作两个解释,就是佛是圣,这个人是佛的弟子,所以叫圣弟子。或者说佛这个弟子已经得阿罗汉了,所以称之为圣,圣弟子。「将入无余涅盘界时」,他将要契入无余涅盘的时候。这涅盘有两种,一个是有余涅盘,一个是无余涅盘,就是他是证入不生不灭了,但是还有色受想行识的存在,那么叫作有余。现在这位阿罗汉他要入无余涅盘,就是灭掉了色受想行识的时候,叫作「无余」。将入无余涅盘的时候,将入无余涅盘的世界的时候,「所有一切善及无记诸法种子皆被损害」,他内心里面所有一切的善法,就是他久远以来在佛法里面栽培的善法,成就的戒定慧,这一切善法。「及无记诸法」,就是不属于善也不属于恶。这些诸法的种子「皆被损害」,都被阿罗汉要入涅盘的那一念心消灭了,这里面没有说「恶」,那「恶」就是他得阿罗汉的时候已经消灭爱见烦恼的恶。「(陵本五十一卷十八页)」,这几句话是那上的。
∵「如来涅盘、当知不尔」,若圣弟子,阿罗汉入涅盘的时候,有这样的情形。若佛陀本人「当知不尔」,佛陀不是这样子。「一切善法种子不被损害,是名摄受如实圆证之因。及能转得内缘自在」,「一切善法种子」,佛陀发无上菩提心之后,在佛法中栽培的善法的种子,「不被损害」,不被佛证入涅盘的时候所伤害,它还继续的存在。「是名摄受如实圆证之因」,这摄受如实圆证之因这句话就是这么意思,就是没有损害。这阿罗汉入无余涅盘的时候,所有有为的一切法完全消灭了,就是入于不生不灭了。所以从唯识宗的立场,阿罗汉入无余涅盘以后,就永久是这样子了,不可能再发无上菩提心广度众生了,不可能再作这件事了。这是唯识学派的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名摄受如实圆证之因」,就是从发无上菩提心以后,所成就的一切善法,完全还存在而没有失坏。「及能转得内缘自在」,他所成就的无量功德善法都存在,另外还有什么事情呢?「能转得内缘自在」,就是你前一刹那没有成佛的时候,那功德还没有圆满,一刹那间成佛的时候,就是「转得内缘自在」,「转得」是进一步,进一步的成就了「内缘自在」,「内」就是心,心的大自在的境界。「名如所欲自在而转」,这「如其所欲皆能现行自在而转」这句话是这个意思。「如是说名成就最上涅盘」,前面这两个意思总起来,这叫作「成就最上涅盘」。「以无上故,名大涅盘。」
∵∵未二、名仙尊位∵∵
∵八支圣道所证得故;远离一切灾患畏故;名仙尊位。
∵下面第二科,叫作仙尊位。前面第一科是大涅盘。下面第二科,名仙尊位。「八支圣道所证得故」,佛陀的最上涅盘是怎么成就的呢?是「八支圣道所证得故」,就是三十七道品那个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支圣道所成就的。成就了八支圣道以后,「远离一切灾患畏故」,能远离一切灾患、一切恐怖,完全消灭了,所以得到大自在。「名仙尊位」,这时候就名之为仙尊位。这仙尊位就表示八支圣道成就了,远离一切灾患畏,所以叫作仙尊位。
∵这是第二个名字,下面第三科,名自知。
∵∵未三、名自知∵∵
∵能自了知自所证故;说名自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