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东海大学哲学系,2001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1年
【文章标题】《唯识三十论颂》三能变识之研究
【文章作者】杨佩玲∵∵
【指导教师】陈荣波博士∵
【文章页数】154∵页
【中文关键词】唯识|三能变识|八识∵
【中文摘要】本论文是以世亲菩萨所着的《唯识三十论颂》为核心,表达论文主题,并引用其逝后相关的唯识学一系的论着,如以护法之释论为主,糅合纂成的《成唯识论》、陈那造的《因明入正理论》等。每一节、每一段,均依主题择取引文,以引文阐明主题。依此,全文之撰述依序铺展为九章。第一章绪论∵叙述笔者之写作动机、目的与方法∵作者与译者之简介。第二章,阐述《唯识三十论颂》之方法论,即以现量、比量、非量等三种方法,知解与体会宇宙人生的真理。第三章∵总说三能变识,即先略述何谓三能变识,再探究三能变识是如何产生及其所变与归属。第四章∵探讨何谓第一能变识。第五章∵探讨何谓第二能变识。第六章∵探讨何谓第三能变识。第七章阐述三能变识如何展现出万法及相续之问题。第八章∵论述三能变识之转依,即三能变识之转识成智的问题。第九章∵结论,可说是笔者研究本论文之心得,亦即响应笔者于第一章的写作动机中,对唯识学产生的疑虑。
【论文目次】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动机1
∵第二节作者与译者之思想背景4
∵第二章《唯识三十论颂》之方法论6
∵第一节三量8第二节三类境13
∵第三章《唯识三十论颂》之能变识的中心思想20
∵第一节三能变识之产生20
∵第二节三能变识之所变23
∵第三节三能变识之归属25
∵第四章《唯识三十论颂》之第一能变识36
第一节阿赖耶识之自相36
∵第二节阿赖耶识之果相39
∵第三节阿赖耶识之因相43
∵第四节阿赖耶识之能缘与所缘54
∵第五节阿赖耶识之相应心所60
∵第六节阿赖耶识之舍受63
∵第七节阿赖耶识之无覆无记64
∵第八节以因果譬喻说明阿赖耶识67
∵第九节阿赖耶识之转舍68
∵第五章《唯识三十论颂》之第二能变识分析70
∵第一节释末那识之名70
∵第二节末那识之所依与所缘72
∵第三节末那识之性相与相应心所76
∵第四节末那识之三性与界系81
∵第五节末那识之伏断83
∵第六章《唯识三十论颂》之第三能变识分析86
∵第一节前六识之差别86
∵第二节前六识之自性、行相、三性90
∵第三节前六识之所依90
∵第四节前五识之俱不俱转92
∵第五节第六识之起灭及其发业的作用93
∵第六节前六识之心所95
∵第七章《唯识三十论颂》之三能变识的展现106
∵第一节展现之总说106
∵第二节分别展现116
∵第三节相续展现122
∵第八章《唯识三十论颂》之三能变识的转依123
∵第一节何谓转依123
∵第二节转依与三性的关系129
∵第三节转依之修证134
∵第九章结论140
∵第一节《唯识三十论颂》之基本性格140
∵第二节《唯识三十论颂》对后世之影141
∵第三节《唯识三十论颂》之优劣评价143
∵第四节结语149
【附录】150
∵《唯识三十论颂》150
∵【本文实际引用的参考书目】151∵
∵
【参考文献】
【本文实际引用的参考书目】
(一)藏经部
1.∵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百法明门论》,收入《大正藏》31册,(台北:新文丰,1972)。
2.∵姚秦鸠牟罗什译,《金刚经》,收入《大正藏》8册,(台北:新文丰,1972)。
3.∵护法等菩萨造,唐玄奘译,《成唯识论》,收入《大正藏》31册,(台北:新文丰,1972)。
4.∵陈真谛译,〈婆薮盘豆法师〉,收入《大正藏》50册,(台北:新文丰,1972)。
5.∵唐玄奘译,《解深密经》,收入《大正藏》16册,(台北:新文丰,1972)。
6∵.唐道宣撰,《续高僧传》,收入《大正藏》50册,(台北:新文丰,1972)。
7.∵唐窥基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收入《大正藏》43册,(台北:新文丰,1972)。
8.∵商羯罗主菩萨造、唐玄奘译,《因明入正理门论》,收入《大正藏》32册,(台北:新文丰,1972)。
9.∵唐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收入《大正藏》44册,(台北:新文丰,1972)。
10.梁慧皎撰,《高僧传》,收入《大正藏》50册,(台北:新文丰,1972)。
11.唐惠沼,《成唯识论了义灯卷》,收入《大正藏》43册,(台北:新文丰,1972)。
12.日本善珠述,《唯识义灯增明记》,收入《大正藏》65册,(台北:新文丰,1972)。
13.宋延寿集,《宗镜录》,收入《大正藏》48册,(台北:新文丰,1972)。
14.日本善珠,《唯识分量决》,收入《大正藏》71册,(台北:新文丰,1972)。
15.唐澄观,《大方广佛华言经随疏演义钞》,收入《大藏经》36册,(台北:新文丰,1972)。
16.世亲造、唐玄奘译,《唯识三十论颂》,收入《大正藏》31册,(台北:新文
丰,1972)。
17.天亲造、唐玄奘译,《百法明门论》,收入《大正藏》31册,(台北:新文丰,1972)。
18.唐般刺蜜帝译,《楞严经》,收入《大正藏》19册,(台北:新文丰,1972)。
19.唐窥基撰,《成唯识论述记》,收入《大正藏》43册,(台北:新文丰,1972)。
20.唐玄觉撰,《证道歌》,收入《大正藏》48册,(台北:新文丰,1972)。
21.弥勒菩萨造、唐玄奘译,《瑜珈师地论》,收入《大正藏》30册,(台北:新文丰,1972)。
22.唐窥基,《瑜珈师地论略纂》,收入《大正藏》43册,(台北:新文丰,1972)。
23.姚秦鸠牟罗什译,《法华经》,收入《大正藏》9册,(台北:新文丰,1972)。
24.无著菩萨、唐玄奘译,《阿毘达磨集论》,收入《大正藏》31册,(台北:新文丰,1972)。
25.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瑜珈师地论》,收入《大正藏》30册,(台北:新文丰,1972)。
26.世亲造、唐玄奘译,《大乘五蕴论》,收入《大正藏》31册,(台北:新文丰,1972)。
27.明智旭述,《八识规矩直解》,收入《卍续藏经》98册,(台北:新文丰,1969)
28.明智旭述,《因明入正理论直解》,收入《卍续藏经》87册,(台北:新文丰,1969)
29.明智旭述,《成唯论观心法要》,收入《卍续藏经》82册,(台北:新文丰,1969)
30.圆明通济大师、云峰集,《唯识开蒙问答》,收入《卍续藏经》98册,(台北:新文丰,1969)。
31.明旭智解,《百法明门论直解》,收入《卍续藏经》76册,(台北:新文丰,1969)。
32.唐灵泰撰,《成唯识论疏抄》,收入《卍续藏经》31册,(台北:新文丰,1969)。
33.唐窥基批注、明明昱赘言,《百法明门论赘言》,收入《卍续藏经》76册,(台北:新文丰,1969)。
(二)专书部
1.张漫涛编,《唯识学概论》,(台北:大乘文化,1967)。
2.张漫涛编,《唯识学的发展与传承》,(台北:大乘文化,1967)。
3.梅光羲编,《相宗史传略录》,(台北,华严莲社,年代不详)。
4.吴汝钧着,《佛学研究方法论》,(台北:学生,1971)。
5.李润生着,《因明入正理论》﹙下﹚,﹙香港:密乘佛学会及博益出版集团有
限公司,1983年﹚。
6.梅光羲编述,《相宗纲要正续合编》,﹙台北,华藏法施会,1964﹚。
7.李炳南编,《唯识简介》,﹙台中:青莲,1984﹚。
8.彭希涑等编,《净土圣贤录》,﹙台中:青莲,1987﹚。
9.吴汝钧编着,《佛教思想大辞典》,(台北:***商务,1982)。
10.蓝吉富主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台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1983)。
11.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高雄:佛光,1977)。
12.∵张漫涛编,《唯识思想论集》(三),(台北:大乘文化,1967)。
13.司马迁着、韩兆琦编注,《史记选注》,﹙台北:文津,1982﹚。
14.黄振民评注,《历代诗评注》上册,﹙台北:大中国图书公司,1983﹚。
15.能十力撰,《佛家名相通释》,﹙台北,明文,1983﹚。
16.布鲁格编着、项退结编译,《西洋哲学辞典》,(台北:国立编译馆,1965)。
17.简金武撰,《大乘百法明门论研究》,(台中:青莲,1986)。
18.邬昆如着,《哲学概论》,(台北:五南,1981)。
19.唐君毅着,《唐君毅先生全集》下册,(台北:学生,1971)。
20.释觉如着,《唯识思想入门》,(新店:圆明,1986)。
21.刘贵杰着,《佛学与人生》,(台北:五南,1988)
22.于凌波着,《唯识三论今诠》,(台北:东大,1986∵)。
23.慈航法师着,《相宗十讲》,(台北,天华,1968)。
24.释法舫着,《唯识史观及其哲学》,(台北:天华,1976)。
25.于凌波着,《八识规矩颂讲记》,(台北:圆明,1988∵)。
26.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高雄:佛光,1977年)。
27.唐大圆着,《唯识新裁撷汇》(台中:青莲,1981)。
28.于凌波着,《八识规矩颂讲记》,(台北:圆明,1988)。
29.释普行着,《成唯识论研习》,(台北:中华,1967)。
30.杨白衣着,《唯识要义》,(台北,文津,1984)。
31.法舫着,《唯识史观及其哲学》,(台北:天华,1976)。
32.ph:lipg.Zin∵bardo和Richard∵J.Gerrig着、游恒山译,《心理学导读》,(台北:五南,1986)。
33.张春兴编,《张氏心理学辞典》,(台北:东华,1980)。
34.张漫涛编,《唯识思想论集》(二),(台北:大乘文化,1967)。
35.方伦着,《唯识三颂讲记》,(高雄:佛光,1975)。
36.明旭智述,《唯识心要》,收入《蕅益大师全集》(14),(台北:佛教,1964)。
37.吴汝钧着,《印度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1983)。
38.释演培着,《唯识法相其思想演变》,(台北:天华,1967)。
39.吴汝钧着,《佛教的概念与方法》,(台北:***商务,1981)。
40.陈沛然着,《佛家哲理通析》,(台北:东大,1982。)
41.李润生着,《唯识二十论导读》,(香港:密乘佛学会,1984)。
(三)论文部
1.胡建财撰,《《大佛顶首楞严经》“耳根圆修”之研究》,民85年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2.邱献志撰,《华严宗事事无碍思想研究》,1979年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3.齐明非,《「唯识无境」理论探析-以《成唯识论》为中心之研究》,1985年政治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4.钟国贤撰,《宗喀巴《末那识和阿赖耶识难解处的广释意译注》》,1984年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硕士论文。
(四)期刊部
1.于凌波<近代唯识的复兴与发展>,《狮子吼》,第4、5、6期,1981年6月。
2.于凌波,<佛学论着-唯识宗的传承及重要论典>,《普门》,第5期,
1986年5月。
3.吴汝均,<唯识宗转识成智之理论困难及其消解>,《鹅湖》,第11、12期,1965年5、6月。
4.蔡惠明,<玄奘大师与唯识宗>,《内明》,第170期,1975年5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