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

列表

从“二分”说看唯识学的主客相关理论(胡晓光)

唯识“从“二分”说看唯识学的主客相关理论(胡晓光)”。从“二分”说看唯识学的主客相关理论胡晓光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是一切认识理论的基础,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乃至印度哲学无不如此。在佛教中,唯识学是最具系统性的反思认识理论,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也自然成为唯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西方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一般被理解为分化对立的存在,如灵与肉的对立、心与物的对立、人与...

唯识学“四缘”义略疏(胡晓光)

唯识“唯识学“四缘”义略疏(胡晓光)”。唯识学“四缘”义略疏胡晓光佛法以缘起论为思想理论基础,而缘起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从“四缘”义展开引申的。缘起论是佛法的特质,是佛法区别于一切外道异执的根本标志。它是佛法的诸法实相观,在佛法中是最胜义。龙树菩萨在《回诤论》中云:“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敬礼佛世尊,无比最胜说。”作为最胜说的缘起论,它是一...

无作四句所显缘起甚深──中观义与唯识义之探讨(智禅)

唯识“无作四句所显缘起甚深──中观义与唯识义之探讨(智禅)”。无作四句所显缘起甚深──中观义与唯识义之探讨智禅壹、总显要义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此偈出自龙树菩萨所作《中论》,从四门观察诸法不生。此中要义总为遮破凡夫之妄计的实我法性(自性见)。遮彼所计之实法,无有生性。说诸法从因缘生,缘起有故,诸法无自性;无自性故,体毕竟空;毕竟空故,...

迷着法相∵障道因缘

唯识“迷着法相∵障道因缘”。迷着法相∵障道因缘∵“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这里指出了一类人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常坐不动”,不起妄念就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无情”就是没有生命的木头石头。它们没有念头,是死的。可以想见当年的场景,六祖饭后非常地恳切直白跟大家...

法相宗(于凌波)

唯识“法相宗(于凌波)”。法相宗摘自∵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着中国佛教十三宗之一,大乘八宗之一.∵此宗的宗名有五,一名法相宗,二名唯识宗三名普为乘教宗,四名应理圆实宗,五名慈恩宗。由于决判诸法的体性相状,名为法相宗。由于明万法唯识的妙理,名为唯识宗。由于普为发趣一切乘故,名为普为乘教宗。由于所...

唯识学修持参要五论(昌迦禅师着)

唯识“唯识学修持参要五论(昌迦禅师着)”。唯识学修持参要五论昌迦禅师著1,论传承唯识学是源于印度大乘佛教中的一大重要学派。在《解深密经》的“分别瑜伽品”中,首次用了‘唯识’一词,它与未见汉译的《大乘阿毗达磨经》,同是唯识学所依据的根本经典。现代汉地唯识学的传播,基本分为两路:一条是传统僧侣中般若学印证下的‘印证系’唯识学(是我定义的);另一...

《空·大自在的微笑》第二次第∵唯识禅修

唯识“《空·大自在的微笑》第二次第∵唯识禅修”。竹清******第二次第∵唯识禅修所谓唯识禅修,即大乘佛法第一阶段的禅修,为了净除一切迷惑的显相,也就是从无始以来,在业力习性的影响之下,而产生[能所二元对立]的迷惑显相,于是我们进行[能]的感受的心,与[所]感受的事物二者皆空的真如禅修。唯识宗的见解,是大乘佛法的第一个见解。在大乘佛法中,我们根据...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第四节-色法

唯识“《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第四节-色法”。色法色就是会变坏,有质碍的一切物质现象。这共有:五根、五尘、法尘中的法处所摄色等十一种。在《大乘百法明门论》中说它是“所现影故”。意思即是色法是心所变现的影象。也就是唯识宗认为我们所知的一切物质,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中所变现的影象。(一)五根(Panca):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我人内界...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第三节-心所有法

唯识“《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第三节-心所有法”。心所有法论文: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五十一心所法、性业表┏作意……警觉应起心种为性━━━━━━━━━━━━━引心令趣自境为业。遍┃触………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第二节-心法

唯识“《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第二节-心法”。心法八识名称表┏眼识━┓┃耳识┃┃鼻识┿━━━前五识┓八┃舌识┃┃┃身识━┛┃了别境识━━┓识┝意识━━━━━第六识┛┃唯识┝末那识━━━━第七识━━思量识━━┛┗阿赖耶识━━━第八识━━异熟识━━━本识论文: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