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佛教般若宗之“空”与唯识宗之“空”的含义 唯识“谈佛教般若宗之“空”与唯识宗之“空”的含义”。谈佛教般若宗之“空”与唯识宗之“空”的含义 (一) 在大乘佛教思想传播的过程中,有两大宗派引人注目。一为般若宗,一为唯识宗。般若宗活跃于公元一至四世纪,代表人物为龙树、提婆。唯识宗活跃于公元四至六世纪,代表人物为无着、世亲。后唯识思想传入我国,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即是中国唯识宗的开山祖师。∵ (二...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76 浏览
唯识论的价值 唯识“唯识论的价值”。唯识论的价值林国良笔者以为,唯识论的最重要价值,表现为二个功能:解脱功能和解释功能。解脱功能是指唯识论能以出世间法指导众生修持,证得解脱。解释功能是指唯识论能对世间法作出原则性的说明,既符合自宗理论,又能对世间各种现象作出圆融而合理的解释。解脱功能主要实现“度生”(度众生)功能,而解释功能可发挥“弘...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80 浏览
唯识学认知理论的现代心理学解析 唯识“唯识学认知理论的现代心理学解析”。唯识学认知理论的现代心理学解析∵林国良内容摘要∵本文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对唯识学的认知范畴进行了剖析,进而对唯识学的认知理论作了总结和概括。本文首先对想心所进行分析,指出了想心所的各种类别,分析了想心所与前五识和第六识结合时所起的不同作用,厘清了想心所的基本心理功能(即当前想与五识形成感觉、当前想及五...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79 浏览
新唯识论三论判 唯识“新唯识论三论判”。新唯识论三论判周叔迦序余昔年遍读三藏,而独苦唯识之书难读,闻黄冈熊十力前辈,方授《唯识论》于北庠心向仰焉,只以缘悭,无由请益。既而余授唯识于北庠之翌年,熊君自南来,讲说其所着《新唯识论》。余购而读之,未竟,友人有以刘定权君之《破新唯识论》见遗者,熊君因复有《破破新唯识论》之作。纵观三论,始知熊君非真...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78 浏览
“五重唯识”观辨析 唯识““五重唯识”观辨析”。“五重唯识”观辨析林国良【摘要】“五重唯识”观以有为、无为一切法为所观境,以慧心所为能观体;以三自性理论为观法之总纲,以五法理论和心识结构理论(三分或四分说)为观法之具体展开,破遍计所执性,层层遣依他起性,最终证圆成实性。唯识宗特有的观法是四寻思、四如实智。《大乘法苑义林章》对“五重唯识”及相关内容...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80 浏览
惠敏法师谈唯识 唯识“惠敏法师谈唯识”。惠敏法师谈唯识 马来西亚《法露缘》杂志11期专访。83年2月出刊 传闻法师访问/传德法师整理 惠敏法师资料 1954∵年∵1∵月∵22∵日生于***省台南市 1975∵年∵6∵月台北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药学士∵) 1979∵年∵12∵月登坛受比丘戒 1989∵年∵8∵月东京大学人文科...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78 浏览
法脉——教派:法相唯识宗之中国命运 唯识“法脉——教派:法相唯识宗之中国命运”。法脉——教派:法相唯识宗之中国命运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内容提要:法相唯识宗作为中国佛教哲学的一大宗派,曾在南北朝时期初传入华,接着由唐玄奘自印度再次传入中土,并盛极一时。唐玄奘因此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被梁启超称为“千古学者之模范”,被鲁迅颂为“中国人的脊梁”之一。然其开创的...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79 浏览
论唯识学建立的意趣 唯识“论唯识学建立的意趣”。论唯识学建立的意趣肖永明《唯识二十论》说:“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以契经说三界唯心,心意识了名之差别。”这里明确指出唯识的建立是由唯心而来,因为心、意、识、了这些只不过是名相上的差别而已,其意义并没有实际的差别,所以,经中既然说了三界唯心,那么,也就可以说三界唯识了。但是,既然心、意、识、了这些只不过是...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78 浏览
欧阳竟无“唯识体用”观疏解 唯识“欧阳竟无“唯识体用”观疏解”。欧阳竟无“唯识体用”观疏解陈坚∵一、“粗言”明“唯识体用”∵欧阳竟无在反思中国佛学的时候,非常痛心地发现中国佛学由于没有很好地吸收和利用唯识学中的思想元素和学术方法而显得漏洞百出,“比之西方佛菩萨所说之法,其真伪相去,诚不可以道里计也。”[黄夏年主编《欧阳竟无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80 浏览
唯识大乘菩萨行位 唯识“唯识大乘菩萨行位”。唯识大乘菩萨行位∵超定一、修证的意义∵修证,包括:发心、修行、证果的全部修学历程。佛法有五乘的差别,主要为适应学佛的五类型人而宣说,如人天乘人,发的是增上生心,修戒、施、定的三福行,得人天福乐之果;声闻与缘觉二乘人,发出离心,修四谛与缘起法门,证阿罗汉与辟支佛果;菩萨乘人,发菩提心,修六度与四摄法,...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82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