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

列表

《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提要

唯识“《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提要”。《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提要巨赞法师《瑜伽师地论》者,义贯空有,论极玄微,实千圣之楷模,百世之鸿范,理无不尽,事无不穷,文无不释,义无不周,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而正为菩萨。是故十七地中,菩萨地文占三分之一。菩萨地二十八品,起种姓品,止发正等菩提心品。此真实义,当第四品,列发心品,...

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引言

唯识“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引言”。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引言吕澂唯识有古今学,非徒立说先后精粗之别已也。传习根本诸论又各异文焉。此说证之我国新旧诸译而信,证之***新译亦信,今得亲接梵本乃尤信。传世亲唯识论者,旧称十大师。然唯护法说备东土。安慧书存藏卫,余见称引,鳞爪而已。安慧一家传承更久,故晚唐以后犹得流布***,大畅厥宗。三十唯识译...

法相唯识学

唯识“法相唯识学”。法相唯识学  洪修平∵陈红兵  本讲主要介绍法相唯识宗的思想。法相唯识宗是继承发展古印度瑜伽行派理论学说的一个佛教宗派,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而得出“境无识有”、“万法唯识”的基本结论,故得名。因而该宗的思想学说主要就是唯识学和法相学,并据此展开了对修行解脱的说明。  法相唯...

慧愷、真谛与早期唯识学的命运

唯识“慧愷、真谛与早期唯识学的命运”。慧愷、真谛与早期唯识学的命运  徐文明  摘要:本文对于慧愷从学真谛的史事进行了考察,指出慧愷前后两次从学真谛,但真正参与译经并发挥核心作用始于第二次。真谛弘法非时、屡受挫折有多种原因,其不谙政治、所投非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这不仅决定了真谛本人及其僧团的命运,也使早期唯识学注定了偏居一隅、不绝如缕...

略论法相义与唯识义异同

唯识“略论法相义与唯识义异同”。略论法相义与唯识义异同胡晓光印度大乘佛教共有两轮,一是般若中观空宗,二是瑜伽唯识有宗,中观与唯识在研究对象事物时,各自取向不同,中观侧重于对事物的普遍本质规定的阐释,唯识侧重于对事物的特殊性质法则的揭示,着名佛学家欧阳竟无先生说:“一切法(事物)空宗为般若,一切法无我宗为唯识”,可见中观的性空与唯识...

从唯识、中观角度看念佛法门所含摄的禅观理论与方法

唯识“从唯识、中观角度看念佛法门所含摄的禅观理论与方法”。从唯识、中观角度看念佛法门所含摄的禅观理论与方法胡晓光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提要本文依大乘佛教唯识、中观义理来抉择念佛法门的深层意蕴,从理论与方法两个层面阐释念佛法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并且认为唯识与中观与念佛法门是圆融的,只有以唯识与中观义理来解释念佛法门,才能契合念佛法门的本义。关键词:唯识中...

从哲学维度看唯识学的理论实质与实践意义

唯识“从哲学维度看唯识学的理论实质与实践意义”。从哲学维度看唯识学的理论实质与实践意义∵胡晓光“在”与“知”是哲学的主题,可以说一切哲学都是对“在”与“知”的反思追问,由此构建了哲学存在论与哲学认识论。哲学的活动是一种反思理性,它以纯思的方式审视所知一切的本质与因由。在历史上哲学是有演变与转换的过程的,最初哲学是一种自然思维方式,它同科学一样直接...

唯识二十颂讲要

唯识“唯识二十颂讲要”。唯识二十颂讲要∵太虚  ──八年正月在上海尚贤堂讲──  若识无实境,即处、时决定,相续不决定,作用不应成。  万法唯识,心外无境,此唯识宗之说也。有难者曰:假定祗此内识,而心外别无实境,则下之四义,应不成立:一、处所之决定。二、时间之决定。三、相续不决定──相续者,人生之异名,人唯见自心中之境物,...

《唯识三十论要释》的佚文

唯识“《唯识三十论要释》的佚文”。《唯识三十论要释》的佚文《唯识三十论要释》提要(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周叔迦唐释昙旷撰。旷所著《百法义记》等今已著录。此释于《大正大藏经》中无撰人名。乃据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敦煌经卷收编入藏。卷端残佚,盖缺序王及明造论因之初文。次明所缘,即述造论及传译,称基师为“慈恩”而不名。次明所宗,谓依唯识教理行果为正...

唯识三十论

唯识“唯识三十论”。唯识三十论世亲菩萨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初二十四行颂明唯识相。次一行颂明唯识性。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就二十四行颂中。初一行半略辩唯识相。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谓外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举颂詶答颂曰。∵  ∵由假说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