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论注讲解

慈法法师

第三集

内容提示

往生论注跋(下半部分)

《往生论注》上卷

难易二道自力他力

何谓优婆提舍

简单介绍九十六句偈

原文:

此净土一法,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以故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自行化他,同归净土者,有由来矣。知此则唯执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惊,憬然悟,以期现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与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常时亲炙阿弥陀佛,以冀证无生忍,圆满菩提而后已也。吾言不足信,请质之普贤菩萨,自可无疑矣。

民国十一年壬戌,五月望日,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往生论注跋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的学习我们今天继续进行。

昨天我们把印光法师的《往生论注序》中“夫净土一法,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的文字我们读阅到这个地方。净土一法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法门?什么样的设置?所摄的机究竟是什么样子?那我们每一个现缘有情还是需要思维。

昨天我们设置了几个问题,希望一切有缘能如理思维净土一法,不是泛泛地去轻信,或者泛泛地去否定它。我们一切学佛有缘在每一个教法面前、每一个事相面前,都应该生起尊重、珍惜、守护这样的一个健康心理机制。这样能使我们不丢失每一个当下之机。佛法的确是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当下、当时、当念之中来畅明自己的心智,主动地、积极地来运用这个心智,不被虚妄、内外、能所所蒙蔽,或者说遮蔽,使我们的佛性,或者说是本性、本具的本净心智,在生命的每一时刻清晰地、犹如日月轮那样的充满着光明,照耀着自己的生命与依报,使依正二报远离无明之苦、烦恼业障之苦。

夫净土一法,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

印光法师说这话,下面他有内容来为这个说法作一个印证一样的。

以故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

“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我们都知道,在《华严经》中,是以四十一个菩萨次第,来评判从初发心乃至成佛,这一路如幻的修持、如幻的妙用、抉择无染无著的这个大光明藏心智。那么所证得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在这个地方呢,印光法师给它作了个评判。

因为我们知道十信位这样的外凡菩萨们就可以分身,示现佛身,度化有情,到住位、行位、回向位,这样三贤位的菩萨就可以于十国、百国、千国来分身。那入地菩萨,一直到十地菩萨,这十圣就可以分身无量无数来饶益有情,如释迦佛一样在无量刹土示现八相成道度化众生。那么等觉菩萨尚有一丝尘沙之惑,其余法则与诸佛是等的。就是这一丝尘沙之惑未名为佛,所以,他是个“齐等”,就是是名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他是来证实这一法是不可思议的,不光是摄凡、摄善,也不光是摄圣,是普摄有情的。

(编注:大乘菩萨之五十二种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菩萨修行的位次,地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分,地上有十地之分。十信之前,为外凡菩萨,十信之后,为内凡菩萨,十住至十回向,为贤位菩萨,十地之上,为圣位菩萨。十地菩萨所证,就其本体来说,是无二无别的,就其层次来说,十地各各不同。

【等觉】佛之异称。等者平等,觉者觉悟,诸佛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智度论十曰:“诸佛等,故名为等觉。”往生论注下曰:“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又]大乘阶位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萨曰等觉。是菩萨之极位也。即满足三只百劫之修行,别教之菩萨断十一品之无明,圆教之菩萨,断四十一品之无明,将得妙觉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谓之等觉,又名一生补处、金刚心、有上士、无垢地等。

【妙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不可思议,曰妙觉。即佛果之无上正觉也。二乘止于自觉,无觉他之功。菩萨虽自觉觉他并行,而未圆满,独佛二觉圆满,觉体不可思议也。)

正象这一篇文字刚开始说∵“净土一法是了生死无上妙法,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那么∵“下凡信愿念佛可以带业往生,上圣若肯回首回向,速得圆成觉道。”那么它是一个前呼后应的文句,来断除我们心中对净土一法的疑虑。

净土一法最主要是难信,若以思维智,欲趣入此法,实在是大难。不管你学了多少的教理,你多么有悟境、智慧,想进趣这样一个诸佛唯佛能证的究竟法则,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一个事情。所以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无量寿国土,那我们这些薄地凡夫应该怎么来面对自己的思想与业习呢?怎么面对自己对法的选择呢?∵这是一个特别需要我们在意的地方。往往学佛的人不敢放弃自己那个凡夫知见,或者说有一定量的知见,或者说已入圣位的知见,无染无著地随顺阿弥陀佛乃至十方诸佛清净果地心智的回施。这个地方是令人怖畏的地方,若在这个地方能踏实起来,就会得究竟的安乐,所以无尽光佛刹,那就会得到现下之安住。

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

这儿列举了西天东土诸大祖师、诸大菩萨、进趣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誓愿者。这一类的都是我们称为:有的是古佛再来、有的是大菩萨住世、有的是善巧者应化垂迹于世间。

文殊、普贤我们大家是共知共晓的。中国有个五台山——清凉山,那么文殊菩萨与其眷属一万众常在此驻锡,令正法住世,广利人天,有缘者亦可得见,得以参见。

普贤菩萨,中国有他的道场,一般我们就说是峨眉山银色界普贤菩萨,从凡位有情一直到成佛,一切行为充盈自在,具足圆满普贤之德。

马鸣,《大乘起信论》的著作在我们中国流传得十分的普遍。

龙树菩萨,在汉地学佛不知道龙树菩萨的人,可能应该重新学习学习的。他是我们中国八宗的祖师,不管是教、是宗下、或者是密乘、或者是净土,皆遵从龙树菩萨为祖师。这个祖师,就是他的广大教诲,不光在印度广泛传播,在我们震旦之国亦是普及在每一个教法中。

智者,天台宗的智者大师。

慈恩、清凉、永明,这个可能都是知道的。在中国的几个主要的法门中,象唯识、华严,永明延寿大师算是净土法门的一个祖师,但他当时也是在证悟之后守护禅宗法门,由于他有《四料简》的出世,后人把他判为净土法门的祖师。

自行化他,同归净土者,有由来矣。

他们都是有一定的来头,我们可以作一个对比。

难易二道自力他力

知此则唯执自力。

有一段文字,我们借助昙鸾法师的一段文字来剖析一下末世的“唯执自力”的过患。昙鸾法师没有判到我们中国净土祖师的这个团体中,后人是很为他叫冤屈的。因为他的基础教言来自于天亲、龙树、菩提流支,到他手里是没有间隔的,反而他没有被大家认许成净土法门的祖师,这不能说不是我们学习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后学皆以昙鸾法师所传承、所守护的这个净土教言作为净土法门的纲宗。昙鸾法师在他的文字中,《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这上面对∵“唯仗自力,不知佛力”作了一个解释。他是这样说的。

―――――――――――――――――――――――――――――――

(编注:谈到自力他力,师父下面穿插讲昙鸾法师《往生论注》上卷开头的内容)

原文:《往生论注》上卷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

“阿毗跋致”就是一生不退。因为在佛法中,象这个渐次修证的法则有进有退,一直到八地菩萨方得不退转,那么七地以下的都有进退的。那我们薄地凡夫怎么来一生得佛法不退转呢?他就说有两类求得阿毗跋致。

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恶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

那我们这个堪忍界,娑婆世界,称为五浊恶世,十方诸佛所摒弃之国。那他摒弃不是其他的,就是我们的业缘浊恶,无以令其度脱。诸佛没有这个方便,也就舍弃了。他这个舍不是说是实有所舍,他透视了此类有情之机无此类机。无佛时代,求阿毗跋致为难。

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

现在在佛教中,把世俗法揉到佛法中,实在是充斥在这个现状之中。就是许多人把世俗的教言、善法的教言整个都充斥在佛法的教育之中了。那么善、恶、无记之教无有出生死之力,皆是六道、善恶、苦乐之报罢了,那么这是所谓的“外道相善,乱菩萨法”。我们都知道:菩萨法是不住生死、不住涅盘、无染无著、得利于世间。那么现在我们看到这个世间的相,就是所谓的乱菩萨法。

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

我们可以周边观察,现在敢于担责任的人十分稀少,不管是社会上的人,或者是说我们学佛团体的人,包括一部分现在行作沙门之人。你要是到社会上看看,要权、要名利的比比皆是,那么究其负责任的机制越来越弱。“声闻自利,障大慈悲。”就是自己管自己的事情,不会太关心大家呀、社会呀,像我们这个寺院的常住啊,这种大家的事业,不太去关心,不太去认真地对待。那么这个“声闻自利”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私的放大罢了。

我们可以观察观察,现在年轻人不愿意成家的十分多,我问到很多人,他们大概的概念就是这样一句话——担不起那个责任,或者说这个责任不好担。那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自私自利的心障大慈悲呀!“我了生死可以了,其他的事我不管。”我经常遇到这样的菩萨们,包括出家的一些僧众也有这样的一种思想。“我要闭关,我要怎么样,我要怎么样……”至于说你这个道场啊,大家修法的共同机制啊,是不愿意插手的,不愿意问的。

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

这可能我们都饱经风霜。你只要稍有作为,这个无赖恶人就会对你进行种种的伤害。这个无赖啊,不顾人的种种现缘,多是相互的侵害。

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

颠倒善果。现在这个时代的人说法施教,多是与人说,自己于法无有行分。我自身的体会是极深极深的。就是多有法则作相似说,看似说到了,自己想做的时间就不乐意去做,或者说就做不到,或者说有的干脆就把这个知见送到别人手里,自己不会去做。颠倒善果。信解者多,行证者稀。就是说自身去躬行的少,去妄自作解的多。我从自身上理解感知是很深厚,这个地方,很能使自己本来应该是很清净的梵行,本来应该很好的延续的,往往受到知见的阻碍;有时候知见没有阻碍了,受业习的阻碍;业习感觉到阻碍少了,受外境的阻碍,不能去清净地行持。

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

这是昙鸾法师对末世求阿毗跋致中这五种难缘,就是我们末世修法、无佛时代五种难缘(的剖析)。因为说自力、说佛力实在是勉为其难。但是我们要是没有这样剖析的说教,大家的心里没有进趣的依止,没有一个依止很难进趣,所以说这是一个接度方便。

(编注:上面讲昙鸾法师《往生论注》上卷开头的内容,下面又讲回印光大师往生论注跋)

――――――――――――――――――――――――――――――

知此则唯执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惊,憬然悟,以期现生即得出此娑婆世界,

这讲的是十分清晰的。“以期现生即得出此娑婆”,“现生”。净土一法与生死,与色身之生死实不相干。若是迷惑于此,多丧失大利。所以我现在遇到这些传播这种所谓的死亡的教言的人,多对往生不能正信,他自身不会相信。到社会上经常听到一些法师说:“往生的少,往生的少,万无一二,万无一二。”这种说法充斥着这个世间,不要说往生的少了,你要是说有一半人能往生,一半人不能往生。这样的知见,就会给无量的众生带来惑乱。

阿弥陀佛发这样的誓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来抉择一切众生本具法性,来抉择阿弥陀佛无碍愿力,来抉择一切众生若能随顺,无疑无虑,必得往生。当下抉择,当下可以横断无始以来生死之无明纠缠、虚妄纠缠、无可得之纠缠。这一点就是所谓的“以期现生即得出此娑婆”。

佛法本无得失,要假借一法,令无得失之心,自然畅明。这畅明之时方得安稳大利,即为安养国。所以此生者实无生,当下往生。往生什么?往生,但显自性之抉择。所以宗下讲明心见性,别无他途。那你说去者呢,去者决定去,生者实不生。何以故呢?彼国既是无生国。

那过十万亿国土有阿弥陀佛国土,那么释迦佛为什么作如此说呢?实在是为了令一切众生皆有归向、抉择,此娑婆世界有,彼极乐世界有,以对有方便,此生彼生,此无彼无之说,令众生得以安乐。

你要是认为此世界无,彼世界亦无,所以无来无去,正是安住。那你要是认为此世界有,彼世界正是有时,所以任运往生彼国,得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善巧。所以说有说无,皆得自在,不图其他方便。

现生即得出此娑婆世界,生彼极乐。

一定要在这个地方反复地去串习、思维、观察,如实知自心。其心广大,虽在犯颠倒知见,种种颠倒与佛无碍智,无二无别。以是因缘是为“南无”!我们这个南无没有什么,你这个南无即是!南无具足!南无就是安住!安住什么?无量寿!无量光!

我们现前一念妄念亦是无量光,亦是无量寿。你的一念妄念生起无有自性,彻底回归,与无量寿、无量光无二无别,难以觅得其得失差别,觅不得的。所以说现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极乐。那么过去的人作了《四料简》,就是为了阐述这个往生的大利非与生死有关,但显生死不可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