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无量,佛世界亦无量,故有无量佛净土,各有往生条件、形态。今只略谈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诸形态。大致示意如下:

各种往生相既有差别,又无差别。无差别是皆能往生,有差别,是由各类众生根机、因缘不同,念佛之“念”有异。弥陀、释迦普设种种法,以期众生尽早成就佛道,不因自力无力,时进时堕,迟迟不得解脱。

各种形态的往生,亦可简称念佛往生。“念佛”之“念”有异,故有有相的持名号、系念、观想、观像、无相、实相诸种念佛。若结合各自诸行诸教,功德大小,就有无数形态。实则,只要有往生信愿之心,或只听“名号”,亦得往生。念佛之外诸行诸教,包括世法、出世法,有能有不能,随缘具备多少,不是必备条件,更不宜以一种机类往生排斥、否认或代替其它机类。彼此能取长补短,自然很好,若不能,也无妨,不必强求一致。今生“同是天涯沦落人”,往生,皆成不退机。

各种形态之间,可以互相涵摄,也可以不互相涵摄。如:执持名号念佛,因易行故,可以普摄各种念佛人,所谓三根普被,五乘齐入。当然也能涵摄,通达净土中的圣道义,或见性开悟,或达三昧之功。但开悟、得三昧持名得往生,不开悟、未能得三昧持名亦必往生。持名一法,不迷也不悟,当下就是。一般而言,持名念佛者,不必或不宜往开悟见性之途上走,抱定一句圣号,“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而禅、诸教与净***、三修等,则不可能三根普摄,只适宜一部分机类。当今和平年代,有些空暇,或心有余力者,又有机缘得遇明师,能兼得他益,固然可佳,但也不可留恋往生之前诸境界,以免因小利而失往生成佛大利。在娑婆五浊恶世所修得的种种境界,多非究竟之境界,只有往生之后,在弥陀威力加持的极乐世界,进一步闻法、熏修,方为究竟成佛之道。也不可回头小视专持名号的念佛人,以为是愚夫愚妇之辈。专持名号念佛者,自知根劣,更不宜以为有佛力、佛号可依(持名号之际即是弥陀佛力加持之际),径直奔西方,从而藐视他行之人,或自己能作诸善而不作。

“上至一形,下至十念”,终生专持名号,信愿往生者,亦有种种情状,许多人并非一开始就如此一向专念求往生,而是先修学他教他行,然后转为此行。而对诸行诸教,有放弃者,也有不放弃者,但不视作往生之资粮。还有人发大精进心,欲早日到西方成佛早日度生,自然无暇顾及,他教他行不再一一尽述。

然而,不管何种念佛往生,皆必须为往生而念佛,换言之,皆必须有往生之信愿,以往生为目的。若为人天福报,或为其它目的,皆不得往生。又有以所修圣道义、开悟见性之境界代替求生西方净土,亦非弥陀净土之义。所以,《观经》九品往生,皆必以各自诸行功德,最后临终回向求生西方,方能成就——最后仍是靠弥陀之力往生——若仅靠各自诸行功德,仍然无由往生,而仅仅落得人天福报,种诸善根、善因。还应进一步看到,即使往生,除了上品上生,往生后较快成就无生法忍等圣果,其余各品,往生后仍须多时多劫始得不同位圣果。只不过皆因弥陀威力加持,得无量寿,能不退转为六道众生,可径直修学成佛。当然,弥陀四十八愿中,也有愿,如十五、二十二、三十六诸愿,随顺各众生本愿,“修短自在”,“自在所化,为众生故,披弘誓铠”,“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这些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尽管各种形态念佛人皆得往生极乐,得往生有难易也不难看出。如上所述,欲达开悟见性,无相、实相念佛,念佛达三昧之功,皆不易,必须有极大自力修学善根者可为,中、上品往生也须具备诸多条件,观想、观像亦须有相当的细心定境,散乱粗劣凡夫,无知无识之愚妇,即使不犯五逆诸恶,欲靠自力往生也是很难。相比之下,信愿持名念佛,无论功夫深浅,只要稳乘弥陀愿船,坚信弥陀愿力,不必有下堕的恐惧,所以是万根皆易行,皆欢喜信受之法。就是从自力角度看,由于终生专信专愿专持名号,功夫易熟,定力易增,(由此渐进,也可与圣道义相通)加上弥陀接引,弥陀愿力——六字洪名凝聚了弥陀兆载修行所有的功德力量,那是无邪不摧、无障不越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