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天台宗对观音信仰的推动

曾其海

佛教里的诸佛菩萨,在我国民间影响最广、信仰最多的,可说是观世音菩萨。不要说以观世音命名或以供奉观音为主的寺、院、阁、堂、庵不可胜数,就是农家厅堂的祖先神龛上,除了供“天地君亲师”或“历代先祖之神位”外,同时奉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圣像,亦到处可见。故有“户户念弥陀,家家有观音”之说。

在民间的信仰中,对观世音菩萨的影响之大,与天台宗对观音信仰的推动是分不开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对《法华经》的重视,从而推动了观音信仰,因为《法华经》卷七里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就是专门弘扬观世音菩萨的。

《普门品》首先表明何谓“观世音”。文曰:“观世音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下文再对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加以说明,即“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或遇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扭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再次,是说观世音菩萨,“随类化度”的情况:观世音菩萨对一切众生,不分贵贱贤愚,不分良善丑恶,皆有求必应。为了教化各类众生,观世音菩萨常因时代、环境、风土人情、知识习惯、众生根器之不同,而显示种种不同的形相。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正依,开创一宗之义。按照天台宗的判教,世尊五十年所说之经,可按次第区分为五时:第一华严时,佛成道后,三七日中说《华严经》时期,是依经题而名。第二鹿苑时,说华严后十二年中于鹿苑等说小乘阿含经时期,是就地而名。第三方等时,说阿含后八年说《维摩》、《胜鬘》等大乘经,广谈藏、通、别、圆四教,均被众机,是就所说之法而与名。第四般若时,说方等后二十二年,说诸部般若经时期,是依经题而付名。第五时《法华》《涅架》时,说般若二十二年后,八年说《法华》,一日一夜说《涅檠》时期,是依经题而付名。

依天台五时之说,《法华经》是世尊晚年定论,开示佛怀的圆熟之说,也是佛的最后咐嘱,所以《法华经》也被视为经中之王。作为《法华经》中一品所弘扬的“观世音菩萨”自然亦处于《法华经》的优越地位。天台宗列祖多有为《法华经》作注疏论释,如慧思着《法华安乐行义》;智颉着《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三大部,其对《法华经》的发挥,见识高迈,组织宏大,教纲广泛,理趣幽深,可谓古今独步也;后来的湛然又为“三大部”作《记》和《释签》。《法华经》的普遍讲说和注疏,对观音信仰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再来看看《观世音菩萨普门晶》在《法华经》中的地位。《法华》二十八品中,是以第二《方便品》、十四《安乐行晶》、十六《如来寿量品》、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四品为最重要,这是依天台宗妙乐大师湛然的说法:《方便品》是迹门的眼目,《如来寿量品》是本门的精要,《安乐行品》是法华修行的规范,《观世音菩萨普门晶》是化他无穷的妙用。因之,得悉此四品的大义,便能了解全经的纲领。佛教是实践的宗教,大乘佛教尤其强调化他实践。按照湛然的说法,“眼目”也好,“精要”也好,“规范”也好,最后都要落实到“妙用”上,也就是说,《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成了《法华经》的归宿。由于这个原因,智顗大师作《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义疏》两卷,《观世音菩萨普门晶玄义》两卷、《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疏》一卷,在弘扬《法华经》的基础上,单独弘扬观世音,这便是天台宗对观音信仰推动的第二个方面。如果说第一个方面对民间观音信仰影响相当大的话,那末第二方面对思想界的影响相当大。

性恶说是天台宗的一家要义,这是思想界众所周知的事。天台宗性恶说的提法就出自智颉大师的《观音玄义》,该书中有一段着名的对答:

问:缘、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

答:具。

问: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

答: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

问:性德善恶,何不可断?

答:性之善恶,但是善恶之法门,性不可改,历三世无谁能毁,复不可断坏。……

问:阐提不断性善,还能令修善起,佛不断性恶,还令修恶起耶?

答:阐提既不达性善,以不达故,还为善所染,修善得起,广治诸恶。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恶,以达恶故,于恶自在,故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复恶;以自在故,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终日用之,终日不染;不染故不起,那得以阐提为例耶?

这段文字中,智颉大师发挥了两个思想:一是从先天看,佛与一切众生(包括一阐提)一样,都性具善恶,这是永恒不变的,是本具的。所以说“阐提不断性善,佛不断性恶。”从后天看,阐提断尽“修善”,而佛断尽“修恶”。只要众生行“修善”,断“修恶”,人人可以成佛。阐提也不例外,虽然他断尽“修善”,但由于先天本具的善性犹在,如碰到菩萨传教等善的机缘,仍可改恶行善直至成佛。二是佛虽本具先天性恶,但因为对恶有透彻的认识,所以即使生活在世俗的恶环境,甚至于地狱之中,“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不被恶所污染,因此,不能说是作恶,而是依据心性自然“任运”以恶度人。

智颉大师在《观音玄义》中的这段话告诉人们:人天性一样,都本具善恶,只要后天能断恶修善,就能成佛。这种观点受到两方面的人欢迎,作为广大的下层民众,长期受儒家“上智下愚”的精神禁锢,而天台宗的佛教*轮把人与人之间政治上的贵贱、经济上的贫富、心理上的智愚统统碾得粉碎,把所有的人都推到成佛的同一条起跑线上,只要后天努力,都能跑到成佛的终点,人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这种思想对广大的下层众生无疑是一次精神解放,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本来《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已把观世音渲染得法力无边,再加上智颉大师在《观音玄义》里这样一段发挥,对观世音菩萨信仰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上层社会的思想界,对智颉大师的的性具善恶说很感兴趣,由此表现出对观世音菩萨研究的兴趣。

智颉大师的《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疏》在思想界的影响很大。它也是宋代天台宗山家派、山外派长达三十年之争的四个问题之一。[1]贯彻该《疏》全书的是“消伏三用”思想。所谓三用,一事用,二行用,三理用。事消伏用,约果执行人,灭事毒;行消伏用,约前三教行者,灭行毒;理消伏用,约圆教,消伏法界无碍无染而集,即理性之毒也。宋代四明知礼大师以为理毒即性恶,此之消伏,乃全修即性之意。而孤山智圆大师作《阐义钞》,以为性恶不可消伏。四明知礼大师作《释消伏三用》及《对阐义钞三用十九问》以难之。咸润大师《签疑》,以三种消伏具约圆论而驳四明大师。净觉大师乃引疏义,历四教十法界以除三障,述《止疑》以扶四明大师之说。

天台宗为观音单独注疏的还有灌顶大师的《请观音忏法》,宋遵式大师有《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等。

观音信仰的普及,对绘画、雕塑等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给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题材。

随着民族的交往,观音信仰也传人少数民族地区。如藏族人民把松赞干布作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观音菩萨还东渡日本,成为日本民众的信仰对象。公元522元,百济国圣明王遣使将五尊佛像与七部汉译佛经奉送给日本,其中就有一尊木雕观音像。到了唐代,观音菩萨圣像东渡日本甚多,据《流记资财帐》载:法隆寺(今奈良)之九面观音像,是“从唐请坐者”。唐天宝十三年(754年),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带去木雕白旃檀千手观音像一尊。并

I在京城创建唐招提寺。其弟子思托大师又制木心干漆千手观音像一尊,供于寺内。日本普遍信仰观音菩萨,“舟车者,多供观音,或就珍木以刻宝相,谓佑平安。”[2]日本僧人根据观世音菩萨居普陀洛迦山说法,模仿中国普陀山,在那智山建立“普陀洛迦观音道场”。那智山成为日本的普陀山,如今绿树成荫,梵刹叠建,金瓦香烟,梵钟潮音,久盛不衰,成为日本最大的观音菩萨供养地。

总之,天台宗对观音菩萨信仰的推动,不仅普及汉族,而且波及小数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观音菩萨信仰的结果也促进了绘画、雕塑以及文学、戏曲的创作。

(作者曾其海:1948年生,台州师专副教授,本所特约研究员。)

注释:

[1]详见曾其海的“天台佛学三论”之一《天台宗佛学导论》,今日中国出版社1993年1月版。

[2]《日江户宝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