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智者大师的佛学体系是在其巨着《妙法莲华经玄义》中全面展开的,典型地反映在其十妙(境、智、行、位、三法、感应、神通、说法、眷属以及功德利益)的理论中。虽然说,十妙中最重要的应属境妙、智妙和行妙,因为真理、智慧和实践三个方面代表了行者的修行历程,但行者修行的结果则是由位妙来代表的。故智者大师的果位体系,既是对前三妙的总结,为行者修行成佛提供了可资遵循的途径。
关键词:1.教判体系∵2.∵果位∵∵3.四教∵∵4.五味∵∵5.位妙
A∵Study∵of∵T’ien-t’ai∵Chih-i’s∵System∵of∵Position
by∵Haiyan∵Shen
Abstract:
T’ien-t’ai∵Chih-i’s∵system∵of∵understanding∵Buddhism∵is∵comprehensively∵revealed∵in∵his∵masterpiece∵The∵Abstruse∵Meaning∵of∵the∵Lotus∵Sutra.∵∵Specifically∵speaking,∵it∵is∵displayed∵through∵his∵discussion∵of∵the∵Ten∵Subtleties,∵those∵of∵objects,∵knowledge,∵practice,∵position,∵three∵dharmas,∵empathy∵and∵response,∵supra-mundane∵power,∵expounding∵the∵dharma,∵retinues∵and∵benefit.∵∵Of∵these∵ten∵categories∵of∵Subtlety,∵the∵most∵important∵ones∵are∵the∵first∵three∵categories.∵∵Objects∵as∵truth∵is∵taken∵by∵Chih-i∵as∵the∵substance∵where∵everything∵is∵based∵upon.∵∵Knowledge∵is∵taken∵by∵Chih-i∵as∵gist,∵by∵which∵truth∵can∵be∵penetrated.∵∵Practice∵is∵taken∵by∵Chih-i∵as∵function∵through∵which∵one∵is∵able∵to∵attain∵accomplishment.∵∵Having∵presented∵these∵three∵categories,∵however,∵Chih-i∵extensively∵discussed∵the∵Subtlety∵of∵Position∵in∵order∵to∵conclude∵the∵previous∵three∵categories∵of∵subtleties,∵as∵position∵is∵a∵result∵of∵one’s∵practice.∵∵Thus,∵Chih-i’s∵view∵of∵position∵incorporates∵all∵three∵elements∵(substance,∵gist∵and∵function),∵and∵is∵extremely∵important∵category∵in∵reflecting∵his∵system∵of∵understanding∵Buddhism.
Key∵word:∵1.∵System∵of∵classification∵∵2.∵Position∵∵3.∵Four∵Teachings∵∵4.∵Five∵Flavors∵∵
∵5.∵Subtlety∵of∵Position
一、前言
天台智者大师在其巨着《妙法莲华经玄义》中通过对十妙(即境妙、智妙、行妙、位妙、三法妙、感应妙、神通妙、说法妙、眷属妙以及功德利益妙)的阐述,完整地表述了其佛学体系,使整个佛教以严密的系统化的形式呈现了出来。其体系包容万象,三藏十二部中大、小乘佛教皆有其特定的位置。此乃是智者大师对中国佛教的卓越贡献。智者大师佛学体系包容万象的特点在其论述十妙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方法则是将佛说判为藏、通、别、圆四教义,以此囊括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以及佛乘。因各乘对佛说理解之不同而导致其真理观、智慧观的不同,所行的实践有所差别,而解脱之果位亦各个有异。智者大师所论之“位妙”既条分缕析地将不同乘之修行果位全面的反映了出来,肯定了各乘不同的解脱之功能,又为行者指明了究竟成佛的方向。佛教整个修行求解脱的体系在智者大师对境(真理)、智(智慧)、行(实践)的阐述中已经囊括无遗了,[1]即是从体(境)、宗(智)、用(行)三个方面来对佛教的理论与实践做一个概括。而大师的果位论(位妙)又是其对真理、智慧、实践观的一个总结,是对其教判体系的进一步论证。换言之,既然四教人由于对真理的理解不同而有四类智慧,四种实践,那么,四教人所得之果位当然也就有差异了。如此从境、智、行、位等方面反复论证,不仅使整个佛教体系化,使以四教为代表的佛之不同说教在智者的体系里各得其所而不相冲突,更确立了佛之说法乃在于令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这一根本宗旨。智者以体系化的果位论,使修行成佛的目的更为明朗化:无论行者所得果位之高低,最后终能证得佛果。
本篇旨在探讨智者大师在《妙法莲华经玄义》中所论的果位体系,以使其佛学理论能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并由此了知大师是如何将浩如烟海的佛教体系化的。
二、智者大师的果位体系
智者将佛教的果位分为六组,谓小药草位、中药草位、上药草位、小树位、大树位和圆教位。此三草二木的名称是从《法华经》中“药草品”[2]中而来,各用来譬喻不同的修行位次。其表解如下:
∵三草二木∵∵修行位次
1.∵小药草位∵¾¾¾¾¾¾¾¾∵人天乘位
2.∵中药草位∵¾¾¾¾¾¾¾¾∵二乘位
3.∵上药草位∵¾¾¾¾¾¾¾¾∵三藏菩萨位
4.∵小树位∵¾¾¾¾¾¾¾¾¾∵通教三乘位
5.∵大树位∵¾¾¾¾¾¾¾¾¾∵别教菩萨位
6.∵圆教位∵¾¾¾¾¾¾¾¾¾∵最实位
∵以下分述智者大师通过此六组所阐明的佛教果位体系。
(一)小药草位所代表的人天乘
佛教最基本的修行是人天乘,由守五戒十善即可获得人天位。
1.有关人乘的修行,行者只要守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五戒[3]即可获得人乘位。人位共有四品,由转轮圣王之金、银、铜、铁四轮代表。下品指铁轮王,中品指铜轮王,上品指银轮王,上上品则指金轮王。[4]
2.有关天乘的修行,行者若修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十善道,[5]便可获至天乘位。天乘位共有六品,与欲界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相应。初品指须弥山四围的四天王天,二品指日行天,三品指清净天(即焰摩天),四品指的是兜率天,五品指涅摩地(即化乐天),六品指婆罗尼蜜(即他化自在天)。每一品位概述如下:
初品须弥四天王天指的是持∵、迦留波陀、常恣意和箜篌,每一层天分别有十个居处:[6]
第一层天持∵有十住处。(1)“白摩尼”处为生前受佛、法、僧三皈依而不杂余心者所生之处。[7](2)“峻崖”处为生前造船立桥、自守戒亦令他人守戒、不作罪恶者所生之处。[8](3)“果命”处为生前于饥荒时守持净戒、净身、口、意,为行人种植果树者所生之处。[9](4)“白功德”处为生前散花∵于佛上及塔上、积功累德者所生之处。[10](5)“一切喜”处为生前以花供养持戒人、供佛、以己财买花者所生之处。[11](6)“行道”处为生前灭火救人者所生之处。[12](7)“爱欲”处为生前令他人和睦相处、熄灭争讼者所生之处。[13](8)“爱境界”处为生前听闻佛法,并于法会为他人说法者所生之处。[14](9)“意动”处为生前以净信心供养众僧、扫塔者所生之处。[15](10)“游戏林”处为生前持戒、施僧衣者所生之处。[16]
第二层迦留波陀天有十住处。(1)“行莲花”处[17]为昔日持戒皈依、称南无佛者所生之处。(2)“胜蜂欢喜”处为昔日信心持戒、慈悲利益众生、花香伎乐供养佛塔者所生之处。[18](3)“妙声”处为昔日持戒施舍、施佛宝盖者所生之处。[19](4)“香乐”处为昔日信心持戒、香涂佛塔者所生之处。[20](5)“风行”处为昔日信心持戒、施舍僧扇、令得清凉者所生之处。[21](6)“散花欢喜”处为昔日施舍净水、令他人尘劳顿消者所生之处。[22](7)“普观”处为昔日悲心照顾病人、心不疲厌、不求回报者所生之处。[23](8)“常欢喜”处为昔日以财赎救犯法者之命、亦不求回报者所生之处。[24](9)“香乐”处为昔日净信三宝、施舍末香、涂香、净心随喜供养者所生之处。[25](10)“均头”处为昔日解救刑场罪人者所生之处。[26]
第三层常恣意天有十住处。(1)“欢喜峰”处为昔日救护树神及夜叉所依树所生之处。[27](2)“优钵罗色”处为昔日净信持戒、造莲花池供养三宝者所生之处。[28](3)“分陀利”处为昔日净身、口、意、造莲花池供养三宝者所生之处。[29](4)“彩地”处为昔日具信及净心、为僧以各色染治袈裟者所生之处。[30](5)“质多罗”为昔日具净信、悲心、施人种种食者所生之处。[31](6)“山顶”处为昔日为人修造屋、遮风寒者所生之处。[32](7)“摩偷”处为昔日持戒、悲心质直、不恼人、施食他人者所生之处。[33](8)“欲境”处为昔日持戒、照顾邪见病人、令得安乐者所生之处。[34](9)“清凉”处为昔日施舍临终病人冷水者所生之处。[35](10)“常游戏”处是昔日为坐禅人作死尸图画,令远离欲乐者所生之处。[36]
第四层箜篌天有十住处。(1)“乾陀罗”处为昔日以园林、甘蔗等果林施舍僧众者所生之处。[37](2)“应声”处为昔日为邪见人说法、令其心净信佛者所生之处。[38](3)“喜乐”处为昔日修习善业、以净信施人美饮、清水,令行人无苦恼者所生之处。[39](4)“探水”处为昔日修习善业、具信心和悲心、施舍临终病人浆水、使之寿命延长者所生之处。[40](5)“白身”处为昔日具净信心涂饰修补佛塔、僧舍、亦教他人修补者所生之处。[41](6)“共游戏”处为昔日信心持戒、慷慨施舍者所生之处。[42](7)“乐游戏”处系昔日持戒、并度化他人生心净信、欢喜持戒者所生之处。[43](8)“共游”处系昔日信心修行持戒施舍、并随喜帮助组织法会者所生之处。[44](9)“化生”处系昔日救护没溺饥馑者、并视如己子者所生之处。[45](10)“正行”处系昔日将他人救离苦难,净身、口、意、示人正道、令他人得安乐者所生之处。[46]
二品日行天[47]乃是那些守七戒的众生所得之位。守此七戒的众生可以往生不同的天界。守不杀戒者可生四天王处。守不杀、不盗戒者可生三十三天。守不杀、不盗、不淫戒者可生焰摩天。守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戒者可生兜率天。守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以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的佛七戒者可生化乐、他化自在两天。[48]∵∵
三品清净天指的是焰摩天,此天由焰摩天王统领。守不杀、不盗、不淫者可生此天。
四品是兜率天。此天之王是删斗率陀。守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者可生此天。∵
五品涅摩地指的是化乐天(即自在天)。六品婆罗尼蜜指的是他化自在天。守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以及佛七戒者可生此二天。[49]兹表解小药草人天乘位如下:∵
∵é人ù∵∵é∵1.∵铁轮王ù∵
∵|主∵|∵¾∵|∵2.∵铜轮王∵∵|∵∵
小∵ù∵∵|位û∵∵|3.∵银轮王∵∵|∵
∵|∵∵|∵ë4.∵金轮王∵û
药∵∵|∵∵|∵∵é∵1.∵持∵天∵∵ù
∵|¾¾∵|∵∵é∵1.∵须弥四天ù∵∵|∵2.∵迦留波罗天∵|
草∵∵|∵∵|天ù∵|∵∵|¾∵∵|∵3.∵常恣意天∵|
∵|∵|∵|∵∵|∵û∵∵ë∵4.∵箜篌天∵∵û
位∵û∵∵|乘∵|∵¾∵|∵2.∵日行天∵∵ù
∵|∵|∵∵|∵3.∵清净天∵∵|
∵ë位û∵∵|∵4.∵兜率天∵∵|
∵|∵5.∵涅摩地∵∵|
∵ë6.∵婆罗尼蜜û
(二)中药草位所代表的声闻、缘觉二乘
佛教之第二层次的果位是中药草所代表的声闻、缘觉二乘位。声闻乘位包括七贤位和七圣位。以下分别述之。∵
1、声闻之七贤位。声闻乘修的是苦(苦之果)、集(苦之因)、灭(解脱寂灭)、道(修行证果)四谛,从苦之果(即苦谛)着手来参究所以有苦的原因,从而了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必须藉修行以了生死,求解脱,得寂灭。故智者将此位的特点定义为:“此七位人明识四谛”。[50]因行人“所见真正,无有邪曲,故是贤人相也。”[51]第一至第三位初贤、别相念、总相念一起称为五停心、四念处。[52]智者将之称为外凡。最后四位乃四善根,智者将之称为内凡。
第一是初贤位,其特色是“障破道明,行解相称。”[53]乃是由行者修习五停心观所得之位。即是以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界分别观、数息观来对治贪欲、嗔恚、愚痴、我执、散乱等五障道。∵∵
第二是别相念处位。此是行者修习别相念处所得之位。除去五障后,行者进而能观四谛,作四念处观以破四颠倒。此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破除身是净、受是乐、心是常、法有我等凡夫之四颠倒。
第三是总相念处位。此是行者修习总相念处所得之位。即是进一步将别相念处身、受、心、法之观扩展到诸法,谓诸法不净、诸法是苦、诸法无常以及诸法无我以破除凡夫之四颠倒。
第四是煖法位。这是在修习了五停心、四念处后所得之位。此位可烧除烦恼,接近见道无漏慧(即发相似解),而生起属三界内之人、天果报的有漏善根。所谓“煖”是一种譬喻之词,喻相似解如春阳暖发,可令“善法熏积,慧解得起”。[54]即是说,此位由观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四谛十六行相[55]而生有漏之观慧。
第五是顶法位。此是于动摇不安定之善根中,[56]生最上善根之绝顶位。行者进一步修习四谛十六行相,接近见道无漏慧之相似解增强。智者解释为:“在煖顶之上,如登山顶,观瞩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法。”[57]∵此位处于不进则退的境界。
第六是忍法位。此位接近见道无漏慧之相似解更加增长,是已确认四谛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动摇之位,“于四谛中堪忍欲乐”。[58]此位共分下、中、上忍。下忍修四谛十六行相。中忍渐次省略所观之行相。最后仅留欲界苦谛的一行相。上忍则能于一刹那间经由观欲界之苦谛行相而解四谛。
第七是世第一法位,即上忍一刹那,是于凡夫所得之最胜善根。行者观修苦谛之一行相,可于一刹那入见道位而称为圣者,为进入七圣位之转戾点。[59]
2.声闻之七圣位。此七圣位或是见道[60]名,或是修道[61]名,或是无学道[62]名,其特点是“苦忍明发,舍凡性,入圣性,真智见理,故名圣人。”[63]
第一是随信行位。智者曰,此位是钝根人入见道之名。所谓钝,指由信而入,是行者从他人处听闻佛法而生信仰,由信仰而生解见道,故称随信行。∵
第二是随法行位。此位是利根人入见道之名。所谓利,指靠自力观四真谛法而见道。∵
第三是信解位。此是钝根人由见道入修道之位,由信而发起无漏之真谛慧,并可证得声闻之四种果位。其具体描述如下:
(i)证初果者即须陀洹。[64]须陀洹可分为三个层次。开始是“向”,乃行中须陀洹,尚未证果,属入见道位。其次是住果,乃正是须陀洹,属证果之修道,三结尽,[65]断见惑八十八使尽。[66]再其次是胜进须陀洹。乃是二果之“斯陀含向”。
(ii)证二果者即斯陀含,[67]亦可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层次之“斯陀含向”断欲界一品至五品之思惑。[68]其次是“斯陀含果,断尽欲界六品思惑。最高层次之胜进斯陀含则是三果之“阿那含向”。
(iii)证三果者即阿那含,[69]亦分为三个层次。初级之“阿那含向”断欲界七品,乃至八品思惑。其次之“阿那含果”断九品思惑尽,证第九解脱,从此解脱欲界之轮回。第三层次之胜进阿那含即是阿罗汉向。
(iv)证四果者即阿罗汉,有二个层次。“阿罗汉向”断五上分结。[70]其次是声闻修行之最高果位“阿罗汉果”,乃小乘最高果位,断尽一切烦恼,不再受三界生死轮回,证入涅盘,无所可学,故亦称无学。兹表解声闻四果如下:
∵é行中须陀洹¾¾向
初果¾¾¾¾¾¾½正是须陀洹¾¾住果:三结尽、八十八使尽
ë胜进须陀洹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½
¯∵∵½
∵½
∵é斯陀含向:断欲界一品烦恼,乃至断五品¾¾¾¾¾¾¾¾¾½
二果¾¾¾¾¾¾½斯陀含果:断六品尽
∵ë胜进斯陀含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½
∵½
∵½
∵é阿那含向:断欲界七品,乃至八品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½
三果¾¾¾¾¾¾½阿那含果:九无碍断欲界,证第九解脱
∵ë胜进阿那含:断五上分结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½
∵½
∵½
∵é阿罗汉向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½
四果¾¾¾¾¾¾½
∵ë阿罗汉果
第四位是见得位。此乃利根人凭借一己之智,见法得理,可次第证三果,超越二果。
第五位是身证位,是信行声闻人所得之位,入灭尽定(烦恼灭以及心、心数法灭)者所证。因其“安置身内,息三界一切劳务。身证想受灭,”[71]而可身证三果之阿那含。
第六位是时解脱罗汉。时解脱罗汉亦属信行钝根人,包括六种罗汉中的前五种:退法、思法、护法、住法、进法。此六种罗汉必须等待时机成熟,方得解脱。其解脱有二种:不得灭尽定者名慧解脱;得灭尽定者名俱解脱。
第七位是不时解脱罗汉。不时解脱罗汉是六种罗汉中的最后一种,属于法行利根人,不为烦恼所动,名不动(即不退)法阿罗汉,可随时解脱。其解脱亦有二种:一是不得灭尽定之慧解脱,一是得灭尽定之俱解脱。[72]
3.辟支佛位。除了以上声闻七贤位、七圣位外,智者大师还列了辟支佛位,即是缘觉乘。缘觉乘所修的是十二因缘法(即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即是从因悟果(从致苦之因“集谛”着手而悟出人生是苦的道理)。故智者称辟支佛“宿世福厚,神根猛利,能观集谛,以为初门。”[73]辟支佛有二种:无佛在世而悟道,称为独觉;值佛在世,闻十二因缘法而得道,称为缘觉。[74]兹表解中药草二乘位如下:
∵é∵1.∵五停心∵∵ù∵∵
∵|∵2.∵别相念处∵∵|¾¾¾¾外凡
中ù∵∵|∵3.∵总相念处∵∵û
∵|∵∵é∵七∵ù∵|∵4.∵煖法∵ù
∵|∵∵|∵贤∵∵|¾¾¾¾∵∵|∵5.∵顶法∵∵|¾¾¾¾内凡
药∵|∵∵|∵位∵∵û∵∵|∵6.∵忍法∵|
∵|∵∵|∵∵ë∵7.∵世第一法∵∵û
∵|∵∵|∵∵é∵1.∵随信行位¾¾¾¾入见道(初果)
草∵|¾¾∵|∵七∵ù∵∵|∵2.∵随法行位¾¾¾¾道(初果)
∵|∵∵|∵圣∵∵|∵¾¾¾¾∵∵|∵3.∵信解位¾¾¾¾¾信行人入修道¾¾初果、二果、三果
∵|∵∵ë∵位û∵∵|∵4.∵见得位¾¾¾¾¾法行人入修道(三果)
位û∵¾¾¾辟支佛位∵|∵5.∵身证位¾¾¾¾¾信解位¾¾¾¾¾修道(三果)∵
∵|∵6.∵时解脱罗汉位¾¾信行钝根¾¾¾¾无学道(四果)
∵ë∵7.∵不时解脱罗汉位¾法行利根¾¾¾¾无学道(四果)∵∵
(三)上药草位所代表的三藏菩萨
智者大师所论佛教第三层次的果位是上药草所代表的三藏菩萨位,指的是佛陀成佛前所经历的三大阿僧祗劫。共有三个果位。
第一个三藏菩萨的果位是菩萨在第一阿僧祗劫的修行所得。智者总结说,在此阶段,菩萨发菩提心,起慈悲誓愿,以灭除苦因之道谛为修行的初门,行六波罗蜜,然并不知道自己将作佛。此位相当于七贤位中的前三位:五停心、总相、别相念处位。[75]
∵第二个三藏菩萨的果位是菩萨在第二阿僧祗劫的修行所得。智者云,菩萨在此阶段继续修行六度,自知将成佛,但心未分明,故口不向他人说。此位相当于七贤位中的第四位煖法位。[76]
∵第三个三藏菩萨的果位是菩萨在第三阿僧祗劫的修行所得。智者曰,菩萨在此阶段修行六度,四谛解明,不但自知作佛,亦口自宣说。此位相当于七贤位中的第五位顶法位。[77]三藏菩萨位的表解如下:
上∵ù∵∵第一阿僧祗劫∵==∵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
药∵ô∵∵第二阿僧祗劫∵==∵煖法
草∵½∵∵第三阿僧祗劫∵==∵顶法
位∵û∵∵
(四)小树位所代表的通教三乘
智者大师所论佛教第四层次的果位是小树所代表的通教三乘位。首先,智者论述了通教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有的十种阶位。
1.三乘所共有的第一位是乾慧地。此位有慧而无定,未得真谛法性理水,是通教三乘初修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等三观之位。此三乘观现象世界如幻如化,由此而破爱见八倒(凡夫之常、乐、我、净的四倒以及声闻、缘觉二乘之无常、无乐、无我、无净的四倒)。智者说,三乘住此三观中,修习四正勤、[78]四如意足、[79]五根、[80]五力、[81]七觉支、[82]八正道,[83]未得煖法相似理水,但深解四谛之总相。
2.三乘所共有的第二位是性地。此位相当于七贤位的最后四位,即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智者曰,三乘之解慧善巧,胜于前一位,得相似无漏法性水(即接近见道无漏慧)。也即是说,此位之三乘已得真谛法性理水,并已伏见惑。
3.三乘所共有的第三位是八人地。此是三乘信行人、法行人之位,相当于声闻之初果须陀洹。智者说,信行、法行二种人不但体法入空,并得见诸法假有的一面,由此而见道断惑,八忍具足,但还少了一分解脱之八智。[84]
4.三乘所共有的第四位是见地。此是三乘人之见道位,三乘同见无生四谛[85]之理,同断见惑八十八使尽。此位相当于初果须陀洹。∵
5.三乘所共有的第五位是薄地。三乘人体解爱欲之如幻化,当体即空为真谛,并同断欲界六品思惑。因其只剩三品思惑未断,欲界烦恼薄,故称薄地。此位相当于二果斯陀含。
6.三乘所共有的第六位是离欲地。三乘人体解爱欲有如幻化,当体即空为真谛,并同断欲界贪、嗔、身见、戒取、疑之五下分结尽(即断尽欲界之九品思惑烦恼)。此位相当于三果阿那含。
7.三乘所共有的第七位是已办地。三乘人体解色界、无色界的贪爱有如幻化,当体即空为真谛,由此而得真谛无漏慧,断尽色、无色爱、掉、慢、无明等五上分结(即是断尽色、无色界之七十二品思惑烦恼)。智者称,此位既然已经断尽三界见、思惑(即事惑),故言已办地位。此位相当于四果阿罗汉,故对声闻人及钝根菩萨来说,这已经是修行的最后阶段,因其已灰身灭智(即将身心悉归于空寂无为之涅盘境界了)。然而,对于缘觉来说,仍不究竟。因七十二品烦恼虽是主要的烦恼,但仍有余留下来的习气有待克服。
8.通教三乘十位中的第八位是辟支佛地。智者言,在此阶段,辟支佛得真谛无漏慧,功德力大,故能侵除习气。∵
9.通教三乘十位中的第九位是菩萨地。此位及第十位无有实在之佛菩萨,因声闻及钝根菩萨于第七地、缘觉于第八地就已入无余涅盘了。而利根菩萨中的上根者于第四地、中根者于第五地或第六地、下根者于第七或第八地被接到通教之后的别、圆二教去了。智者称,在第九位,菩萨从空谛更进一步入假谛,即诸法虽然本性是空,但同时又有其假有的一面。由深观空、假二谛而得以断习气将近,得法眼、道种智,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并学佛十力[86]和四无所畏。[87]
10.通教三乘十位中的最后一位是佛地。智者解释说,佛地指菩萨观真谛究竟,亦彻底断除了习气。智者更进一步总结说,在此阶段,菩萨和佛虽名异而实通,因菩萨、佛通俱观无生体法,同是无学,得无余、有余二涅盘,共归灰断。[88]
兹表解小树所代表的通∵教十种阶位如下:
1.乾慧地¾¾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外凡)∵¾¾破见爱八倒
2.性地¾¾¾四善根(内凡)∵¾¾¾¾¾¾¾¾¾¾伏见思惑
3.八人地¾¾三乘信行人、法行人¾¾¾¾¾¾¾八忍具足(须陀洹)
4.见地¾¾¾三乘同见无生四谛之理(见道)∵¾¾¾断见惑八十八使尽(须陀洹)
5.薄地¾¾¾三乘欲界烦恼薄¾¾断思惑(烦恼)∵¾发六品无碍,断欲界六品,证第六解脱(二果)
6.离欲地¾¾三乘断欲界烦恼¾¾¾断欲界五下分结(欲界九品思惑尽)(三果)
7.已办地¾¾三乘断三界见思惑,发真无漏¾断色、无色界五上分结(七十二品思惑尽)(阿罗汉)
8.辟支佛地¾缘觉菩萨发真无漏,侵除习气¾¾¾习气未尽
9.菩萨地¾¾通教菩萨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断习气将尽
10.佛地¾¾∵通教菩萨断习气尽,得二涅盘,共归灰断
除了以上所述三乘之十地位外,智者大师又另外列出了菩萨所独有的地位及独有的名称,既与通教十位相通,又通别教之位。
通教菩萨所独有的第一位是“伏忍”,相当于通教三乘之第一地位“乾慧地位”,又相当于别教十信位。[89]智者指出,菩萨在此阶位信因缘即空,解无生灭四谛而降服其心,起四弘誓愿,伏三界之内的见、思惑。此菩萨与声闻、缘觉二乘人修行之不同点在于,菩萨修五停心、别相、总相念处时,虽知众生如虚空,而发心愿度一切众生。
通教菩萨所独有的第二位是“柔顺忍”,相当于通教三乘之第二地位“性地位”,又相当于别教之三十心,即十住、[90]十行、[91]十回向。[92]∵∵智者云,菩萨在此阶位断三界之内的见、思惑,断三界内和三界外的尘沙惑,[93]并伏根本无明,[94]又能为一切众生伏心,遍行六度。因其行皆为众生故,所以名柔顺忍。
相应于从通教三乘之第三地位至第十地位,菩萨之位的名称即指别教十地。[95]这就是说,菩萨在十地的每一地都除一分根本无明,证一分中道。∵∵
通教菩萨所独有的第三位是“无生法忍道”,相当于通教三乘之第三位“八人地位”,即是十地中之第一地“欢喜地”。智者解释其名曰:“以其见谛理断结,始不生取证之心,故别受无生法忍之名也。”[96]∵∵
通教菩萨所独有的第四位是“无生法忍果”,相当于通教三乘之第四位“见地位”,亦是十地中之第一位“欢喜地”。智者曰,菩萨与声闻、缘觉二乘人共见无生灭四谛之理,三乘人同得神通。然而,二乘人不能用神通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通教菩萨所独有的第五位是“游戏五神通”,[97]相当于通教三乘之第五位“薄地位”,即是十地中之第二、三地离垢地和发光地。智者说,菩萨在此阶位从空谛入假谛,能神通游戏,净佛国土。
通教菩萨所独有的第六位是离欲清净,相当于通教三乘之第六位“离欲地位”,亦即是十地中的第四、五地焰慧地和难胜地。智者称,菩萨在此阶位修假谛,为度众生而与尘世认同,然不受世俗的污染,故别受离欲清净之名。
通教菩萨所独有的第七位是无生法忍,即谛认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安住不动心。此位相当于通教三乘之第七位“已办地位”,亦是十地中的第六、七地现前地和远行地,乃是相当于阿罗汉的果位。
通教菩萨所独有的第八位亦是无生法忍,相当于通教三乘之第八位“辟支佛地位”,亦是十地中的第八地不动地,乃是相当于辟支佛的果位。
通教菩萨所独有的第九位是菩萨地,即是十地中的第九地善慧地。
通教菩萨所独有的第十位如佛地,即是十地中的第十地法云地。菩萨断习气尽,能以中道谛观一切诸法。[98]
以上是小树所代表的通教三乘位,兹表解如下:
通∵教∵三∵乘∵位∵∵别立(通教菩萨位)∵∵别立(别教名)
∵é1.乾慧地¾¾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¾伏忍¾¾¾¾¾十信
∵|2.性地¾¾¾煖、顶、忍、世第一义法∵¾¾¾顺忍∵∵¾¾¾¾三十心
∵é三ù∵|3.八人地¾¾信行人、法行人∵¾¾¾¾¾∵∵无生法忍道¾¾¾∵欢喜地
小ù∵∵|乘∵½∵∵|4.见地¾¾¾三乘同见无生四谛之理¾¾¾¾无生法忍果¾¾欢喜地
树½¾¾|共∵½∵¾¾|5.薄地¾¾¾三乘欲界烦恼薄¾¾¾¾¾¾¾∵游戏五神通¾¾离垢地、明地
位û∵∵|十∵½∵∵|6.离欲地¾¾三乘断欲界烦恼¾¾¾¾¾¾¾离欲清净¾¾¾焰地、难胜地
∵|地∵½∵∵|7.已办地¾¾三乘断界内见思惑,发真无漏¾无生法忍¾¾¾现前地、远行地
∵ë位û∵|8.辟支佛地¾缘觉菩萨发真无漏,侵除习气¾无生法忍¾¾¾不动地
∵|9.菩萨地¾¾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断习气将尽¾¾¾¾¾¾善慧地
∵ë10.佛地¾¾∵断习气尽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十地菩萨(如佛地)
(五)∵大树位所代表的别教菩萨
智者大师所论佛教第五层次的果位是大树所代表的别教菩萨位。智者大师解释别教之有别于其它教曰,别教的名相、教义、所论之理、所断之惑、所得之智以及断惑之法皆与它教不同。智者列出了三点来论证别教之别。首先,别教的特色是无量四谛义,因为在别教菩萨的眼中,四谛的每一谛皆具无量相。由观无量四谛而成就四个层次的果位。其二,智者引用了三部经典来论证菩萨的果位。《菩萨缨珞本业经》是用来论证菩萨位的层次。《大品经》是用来论证这些位次的优劣。《涅盘经》是用来论证这些阶位的内容。其三是结论,意在指出,除了三部经典中所列之七个层次的阶位外,其它的佛经中亦有论述。
1.其一,就无量四谛论别教阶位,共有四种,分别与藏、通、别、圆四教相应。这是因为,既然称无量四谛,就一定是无所不包,而四教便能代表无量之教义也。智者称,第一种无量四谛与三藏教相应,乃能因之断除见、思之惑,但不能伏、破尘沙惑,亦不能伏、破根本无明。因为伏、破尘沙惑乃通、别教之特征,而伏、破根本无明是别教及圆教之特征。第二种无量四谛与通教相应,傍伏破尘沙,不伏破无明。这是因为,通教之第七位能观三界内之假谛,故能助灭界内尘沙惑,但并不能伏破三界外的尘沙惑。[99]第三种无量四谛与别教相应,故正伏破尘沙,亦伏无明。这是因为,别教能分别界内、界外四谛有无量相,故是伏破尘沙,由破尘沙,而伏无明。第四种无量四谛与圆教相应,乃正伏破尘沙惑及无明惑。这是因为,圆教能观诸法即空、即假、即中,故空、假、中三谛圆融,法界事和理俱照明了。[100]
2.其二是引三部经典以论别教之阶位。
第一是引用《菩萨缨珞本业经》来论证别教之位数。智者指出,此经列出了七个层次的阶位,而其中的一些阶位则相当于藏、通教的阶位。(i)别教初阶的十信位相当于藏教之外凡位,即七贤位的开始三位,亦相当于通教十位中的第一位乾慧地,或是通教菩萨之伏忍位。(ii)别教第二阶位十住相当于三藏七贤位之第四位煖法,亦相当于通教第二位性地,或是通教菩萨之顺忍位。此十住位以及下面的十行、十回向位等皆属于藏教之内凡位(即七贤位第四至第七位)。(iii)别教第三阶位之十行相当于三藏七贤位之顶法。(iv)别教第四阶位之十回向相当于七贤位之最后二位忍法和世第一法。(v)别教第五阶位之十地乃相当于三藏之七圣位。然而,智者强调,别教十地虽与声闻之四果对应,但前者不仅如后者断三界见、思惑,而且更进一步破除无明。(vi)别教第六阶位之等觉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中的第五十一位,乃是菩萨得究竟佛菩提果前的最后一位,故称为等觉佛。(vii)别教第七阶位之妙觉地是成佛之果位。
第二,智者引用《大品经》及三观来论证别教阶位断伏之高下。(i)就十信位而言,菩萨修习从假入空观,[101]伏界内见、思惑,欲入十住位。(ii)就十住位而言,菩萨已断界内见、思惑,亦断界内尘沙惑。(iii)就十行位而言,菩萨修习从空入假观,已断界外尘沙惑。(iv)就十回向位而言,菩萨修中道正观,能伏无明。(v)就十地而言,菩萨已证中道正观,破无明。(vi)就等觉位而言,菩萨已断烦恼习气。(vii)就妙觉地而言,菩萨断无明烦恼习尽,故名之为佛。
第三,智者引用涅盘经来论证别教不同的阶位乃菩萨修习各种圣行(即戒圣行、定圣行、慧圣行)所至。具体而言,十信位是修习戒圣行的结果,因为持守戒律能断界内见、思之惑,乃十信之功用也。十住位是修习生灭、无生灭四谛慧的结果,因为此二种四谛慧属于藏、通二教,能断界内见、思以及尘沙之惑,并伏界外尘沙惑。此乃十住之功用也。十行位是修习无量四谛的结果,因为此种四谛能断界外尘沙惑,乃是十行之功用。十回向位是观一实谛(即中道实相)以及无作四谛慧的结果。因为中道观及无作四谛慧能伏根本无明,乃是十回向的功用。十地位是证悟中道一实谛及无作四谛的结果,表明菩萨已经完成了别教的圣行。智者称,菩萨于此阶位“住无畏地,得二十五三昧,能破二十五有。”[102]从此,菩萨进而证得等觉地,并于最后的妙觉地证得佛位究竟。[103]
第三,智者大师简短地总结说,别教之阶位不仅在以上三部经典中提到,而且亦在其它经典中提,由此可知,别教之位是其来有自的。[104]
以上是智者大师对以大树为代表的别教阶位的论述,兹表解如下:
∵别教位∵∵
∵é1.十信¾外凡、伏忍位¾¾¾¾从假入空,伏界内见思¾¾¾¾戒圣行、定圣行
大ù∵∵½2.十住¾煖法(内凡)、柔顺忍位¾断界内见思、尘沙惑、∵
∵½∵½∵伏界外尘沙惑¾¾¾¾¾¾生灭、无生灭四谛慧圣行
树½¾¾½3.十行¾顶法¾¾¾¾¾¾¾¾从空入假,断界外尘沙¾¾¾¾无量四谛慧圣行
∵½∵∵½4.十回向¾忍法、世第一法¾¾修中道,伏无明¾¾¾¾¾¾修一实谛,无作四谛慧圣行
位û∵∵½5.十地¾¾四果¾¾¾¾¾¾¾证中道,破无明¾¾¾¾¾¾得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
∵½6.等觉地¾等觉佛¾¾¾¾¾¾断烦恼习∵∵
∵ë7.妙觉地¾究竟佛菩提果¾¾¾无明烦恼习尽
(六)最实位为代表的圆教位
圆教位是智者大师所论述的果位体系中最后一类果位,也是最究竟的果位,故被大师称为最实位,并从十个方面来分别论证圆教之位的优越性。第一部分为简名义,乃阐明“圆”的意思有三种情况,而圆教位乃能将圆意最充分的展现出来。第二部分是明位数,乃将圆教阶位分成高下两组。第三部分是明圆位断伏,旨在揭示圆教位断伏烦恼之功用,以凸显圆教位之优越。第四部分是明功用,旨在阐明圆教位度生利他之功德。第五部分是通诸位论粗妙,意在通过六组阶位的对比以及判其粗妙来确认圆教位之绝对之妙。第六部分是明位兴,意在圆摄诸位,尽管圆教位但妙无粗,但其它诸教之位也同样有其价值,因为诸位适合不同根器的众生。第七部分是明位废,旨在从另一个角度用辩证的方法来检视诸教之位。所有诸位皆妙无粗,因其契众生之不同根器故。然而,从修行之最终目标为成佛的角度来看,藏、通、别三教只是过渡阶段的方便之权位。如果这些权位有碍行者继续奋进,去获证圆教之究竟之实位的话,那么,它们就必须被舍弃。第八部分是开粗位显妙位,旨在超越权和实、粗和妙之间的区别,开显实相之真谛。也就是说,粗位包含了导致妙位的因素,并且是步向妙位不可或缺的阶梯,无粗位,妙位也无法成立。第九部分是引涅盘五譬成四教,意在论证所谓的粗、妙之位其实是一体之实相。六组阶位皆分别含有乳、酪、生苏、熟苏、醍醐五味,[105]五味分别代表从人天到成佛的五个阶位。智者大师由此而对其实相一体无别的观点作了有力的论证:既然六组中的每一组果位皆含有五味,皆能导致成佛,那么,这就证明了圆教中所含的五味与其它诸教没有什么区别。第十部分是明妙位始终,旨在阐明,尽管从最终皆能令众生成佛的意义上来说,六组果位无有差别,但是,圆教仍然是最究竟的实位,因为其中从始至终每一个阶位都能令众生成佛,无有高下之别,其阶位从始至终尽皆是妙。智者大师通过这十个方面的论述,可谓全方位地将圆教位的优越性展露无疑了。以下便是大师对这十个方面的具体论述。
1.在第一部分“简名义”中,智者认为,圆教是含摄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乃是会三乘而归一佛乘。故圆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界定。其一是名通义圆,其二是名别义圆,其三是名义俱圆。
名通义圆指的是圆教中的声闻位。圆教中的声闻之名固然与藏、通教中的声闻之名相同,但已具有圆融之意。这可以从声闻人在《法华经》所说的一段话中得到证明:“我等今日,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106]智者认为,声闻的真实意义是,能令一切众生听闻佛陀之说,此乃是圆意的声闻。所以,圆教的声闻之位相对来说才是真正具有圆意的,故是名通义圆。
名别义圆指的是圆教中的别教位。根据智者的观点,圆教中别教五十二位菩萨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虽然名字有别,但其义至始至终是圆融妙实的,因为这些阶位都是佛陀宣说究竟成佛之真实要旨,即是随自意语,故其名别而义圆。∵∵
名义俱圆指的是圆教中的实位。从名相上来说,圆教之行乃导向圆教之位,而前者之圆融即从其名“如来行”中显示出来,既然前者称为如来行,那么,圆教之位在名相上的圆融亦是无可置疑的了。就圆教位之义而言,因圆教之行乃能契入佛之知见,故圆教之位亦具圆义无疑了。圆教之名义俱圆可用《法华经》里的话来证明,所谓开、示、悟、入皆是佛之知见也。[107]
2.在第二部分“明位数”中,智者阐明了圆教从下至上逐级递升的阶位和数量。圆教位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圆教之初级阶位,称为五品弟子位,第二组则是与别教位名字相同的七种阶位。∵∵
第一组圆教五品弟子位[108]虽然在名位上来说,相当于三藏中七贤位的外凡位,通教位的乾慧地以及别教位的十信位,然而,圆教的修行起点显然高出一筹。智者认为,在初品的“随喜品位”,行人起圆信解,一心中具十法界。因修圆行,一行一切行,而知此心常寂常照。用此寂照心,破一切法,了知万法无非即空、即假、即中。故其心念念悉与诸波罗蜜相应。在第二品的“读诵品位”,行人为了将养其初生的圆信,内修中道理观,外则受持读颂大乘经典,因听闻大乘佛法有助于其修空、假、中三谛观。由此内、外之修,行人圆信转明,十信心坚固。在第三品的“说法品位”,行人在能圆解三谛的基础上,起誓愿欲众生皆得了知佛法,因此开始说法利生。在第四品的“兼行六度”,行人仍然以修观为主,但亦开始兼顾到修行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在第五品的“正行六度”,行人圆观稍熟,理事欲融,不相妨碍,了知世间万物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故以实修六度为主。[109]
第二组圆教七种阶位虽与别教的名位相同,但其实质远胜于后者。
圆教第一位是圆教铁轮十信位,亦称六根清净位。[110]此位之菩萨,已断除见、思二惑,而得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清净无染。相当于三藏七贤位中的内凡位,别教之三十心(即十住、十行、十回向)。根据智者的解释,行人因修圆行,得入圆位。具体而言,善修平等法界入信心,善修慈愍入念心,善修寂照入进心,善修破法入慧心,善修通塞入定心,[111]善修道品[112]入不退心,善修正、助入回向心,善修凡、圣位入护法心,善修不动入戒心,善修无著入愿心。另外,入此十信位,能破界内见、思惑尽,又破界外尘沙无知惑,并伏无明住地之惑。[113]
圆教第二位是十住位,[114]相当于别教十地位。智者将圆教之十住界定为住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以及一切佛法,即是十番进发无漏,同见中道佛性第一义理,故名十住位。此三德与缘因、了因、正因三种心发[115]相关。“缘因善心发,即是住不可思议解脱,首楞严定。了因慧心发,即是住摩诃般若毕竟之空。正因理心发,即是住实相法身,中道第一义。”[116]
除上述三住外,智者又进一步举出并解释其余七种住。住清净圆满菩提心,即是无缘慈悲,无作誓愿,普覆法界。住一念中,即是成就一切万行诸波罗蜜。住一切种智,即是圆断法界见思无明。住得佛眼,即是圆见十法界三谛之法。住圆入一切法门,即是二十五三昧冥益众生。住成就菩萨圆满业,即是成就开权显实,入一乘道,又能严净一切佛土。住能从一地具足一切诸地功德,即是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117]
圆教第三位是十行位,[118]智者大师将十行位界定为十番智断、破十品无明。而第一种十行相当于别教的等觉位,第二种十行则相当于别教的妙觉位。这就是说,圆教从第三种十行以上就已经超出了别教的最高果位,更遑论三藏和通教的果位了。所以,圆教之优越性毋庸置疑。这些圆教位独特的功用在于,每一种阶位皆断、破一品微细根本无明,证一品中道耳。∵
圆教第四位是十回向位。行人已经到了“无功用道”的境界,念念皆与实相相应,“一切法界愿、行、事、理,自然和融,回入平等法界海。”[119]并更进一步证十番智断,破十品微细无明。
圆教第五位是十地位。智者谓十地位者,“即是无漏真明,入无功用道,犹如大地,能生一切佛法,荷负法界众生,普入三世佛地。又证十番智断,破十品无明,故名十地位也。”[120]
圆教第六位是等觉地。智者称此地为“有所断”,因圆教菩萨在此地断、破最后一分微细无明,登上了中道山顶,而与无明父母永别。
圆教之最后一位是妙觉地。智者称此地为“无所断”,因此地已是究竟解脱,无上佛智故。[121]
以上是智者大师对圆教位的论述。通过与藏、通、别教诸位的比较,圆教位之至高无上已无可辩驳的凸现了出来。这是因为,圆教菩萨彻底断、破了最后一分微细无明,故其所证悟的乃是最究竟的解脱成佛,其圆满不仅是名位上称之为成佛,而且是真实意义上的成佛。兹表解如下:
圆∵∵ù∵∵é∵1.∵信心
教∵∵|∵é∵1.∵随喜品位∵∵|∵2.∵念心
五∵∵|∵|∵2.∵读诵品位∵∵|∵3.∵进心
品∵∵|∵¾∵|∵3.∵说法品位∵∵圆∵∵ù∵∵1.∵∵|∵4.∵慧心
弟∵∵|∵|∵4.∵兼行六度∵|¾é十ù¾∵|∵5.∵定心∵
子∵∵|∵ë∵5.∵正行六度∵∵|∵∵|信∵∵|∵|∵6.∵退心
位∵∵û∵∵|∵∵ë位û∵|∵7.∵回向心∵∵
∵教∵∵|∵|∵8.∵护法心
∵|∵|∵9.∵戒心∵∵|∵ë10.愿心
∵|∵∵2.∵∵é∵1.缘因善心发
∵七∵∵|¾∵é十ù∵∵|∵2.了因慧心发
∵|∵|∵∵|∵∵|∵3.∵正因理心发
∵|∵|住∵∵|¾∵|∵4.∵住清净圆满菩提心
∵|∵|∵∵|∵∵|∵5.∵住一念中
∵种∵∵|∵ë位û∵∵|∵6.∵住一切种智
∵|∵|∵7.∵住得佛眼
∵|∵|∵8.∵住圆入一切法门
∵|∵|∵9.∵住成就菩萨圆满业
∵阶∵∵|∵∵ë∵10.∵住能从一地具足一切诸地功德
∵|
∵|¾é∵3.∵十行位
∵|∵∵|∵∵4.∵十回向位
∵位∵∵û∵∵|∵∵5.∵十地位
∵|∵∵6.∵等觉地
∵ë∵7.∵妙觉地∵
在列出了圆教位数之后,为了支持自己的说法,智者大师引用了《法华经》里的说辞,以证明圆教之位并非是他自己的创造。事实上,智者大师的四教义即是他自己的判教体系,而圆教之位的解释更是大师自己的理论。智者称,五品弟子位在《法华经·分别功德品》中就有提到。而《法华经·方便品》中所说的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等辞根据其师南岳慧思的解释,分别指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而“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122]之辞则指的是妙觉位。另外,智者大师强调说,圆教诸断破无明的位数只是方便之说而已,圆教诸位其实不可思议,合而可为一位,分而可为多位,然皆是圆教之位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