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印大师另传弟子怀坦再传永清再传蒙润玉岗蒙润(1275—1324)从古源、湛堂等受业,盛弘《法华》于杭州。晚年隐居龙井白莲庵,率众修法华三昧,着有《四教仪集注》,为台宗学徒入门书蒙润法师,号玉冈,海盐顾氏。父敏隐君子也,母强氏,祥应法师清公之甥女。师方娠,母感异梦,年十四弃家依清公于白莲花。尝礼护伽蓝神,土偶辄仆若答拜然,左右皆惊。授以经书,应口成诵。命礼院僧一祥为师,祝发进具。从古源受天台家《金錍》《十不二门》诸书,即能了其大义。会古源归寂,又从竹堂传公,以卒其业。因苦学婴奇疾,修请观音忏七七日,既获灵应,疾愈而心倍明利,勤说勤行。自集庆维那分座于演福,湛堂澄公来莅,教席号为极盛,师升居第一座,凡所阐扬,辞畅旨显,老成宿学咸敬服焉。出世于海盐德藏,长夏讲《法华经》,听者日千余人,屠沽有为之易业者,瑞应不可胜纪。迁主演福,宗风益振,居六年退归白莲花,修念佛三昧,依之者益众。日于肇公讲堂为说止观,间语其徒曰:“吾祖智者所谓‘风烟山水外足忘忧,妙慧深禅内充愉乐’者其在兹乎?”自是誓不出山行。宣政院强起之,主下竺灵山,时寺新毁,惟普贤殿岿存,因慨然曰:“吾兹寺成于慈云一殿尚存,则祖师愿力有在。”乃首加葺治,次苐构诸堂舍,然不以经度程督之劳废教事,书夜讲演无倦色,率同志修法华三昧,感普贤放光现瑞。居三年以涉世,将迎幸其素志,复归白莲老焉。至正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示寂,呼子实、法明策示止观安之法,且告之曰:“吾生缘殆尽。”兹惟其时骤称佛号数考,泊然而逝。世寿六十八,僧腊五十四。明年正月三日茶毗,得舍利于遗烬中。始师无恙时有请预为造塔者,以偈谢之曰:“死后茶毗一幻身,尽收白骨煅为尘。何须石塔标名字?毕竟当初无此人。”其人遂不敢复请。至是,门人建塔于风篁岭下白莲华院之六唯亭,奉舍利藏焉。所着有《四教仪集注》行于世。师神资颖秀,出于天赋。道力纯固,观慧虚融。志在他有,所即应利。尝求古源塔铭于凌阳牟公,问以三观之义,其答如响,公击节不巳,以为闻所未闻。每与儒士折衷儒释所谈理性之异同,无不叹其言简而理尽。及于徇缘御物,一本于诚,所至道俗向慕,或舍所居,或创寺宇以延致之。在嘉禾则有演寿、吉祥、慧光,在杭则有寿圣、瑞光忏院等,至于自行之精进,修常坐三昧,以九十日为期者七,法华、光明、大悲、净土诸忏法不计期数,而潜德密行证语所及,有未易浅窥者,此特其应迹而巳。天目中峰国师尝致书曰:“法师能以芬陀利香充塞宇宙,人谓古佛复出,信矣!”
二十四代祖师子庭师训
二十五祖东溟慧日慧日法师,号东溟,天台赤城人,宋丞相贾魏公诸孙。志慕空门,往县之广严寺依平山等公落发为僧。时子庭讲衡台之教于赤城,走轮下而受其说,依科指授便能领义。一旦假[寝-(宋-木)+穴]也,见有竹横地下,竹上所凝者白粥粲然,师因卧而餐之,及觉言于子庭子庭曰:“竹粥与竺同音,子得就地以食,其缘殆在上、下两竺之间乎?子宜亟行。”行即持瓶锡渡浙河,拜竹屋净公于上竺,辄留之。所处颇卑湿,师赋诗以述其事,竹屋见之谓众曰:“此即不凡,它日当嗣主兹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为迁刚燥之地,遇之如宾友,会有营缮之役,施金帛者接蹱而至,勤旧僧[讯-言+木]欲揭示名字,选工书者卒无以应,师扬袂出曰:“吾试为之。”霞布云舒,精采焕发。竹屋喜曰:“吾前言不缪。”命典宾客,寻掌僧籍。竹屋既示寂,湛堂自演福来继其席,师延居后堂版首。未几出世吴山后甚圣水,湛堂念之不忍舍,复招还山处第一座。以仪表四众,听学之士动以千百计,师随其性窦浅深而疏导之。元重纪至元四年,行宣政院采诸人望,而师复住荐福历三寒暑。下竺灵山寺灾,至正元年宣政院使高公纳麟谓:“非师无以膺起废之任。”移师莅之,师至修普贤殿,云间大姓蔡氏邀师至家,施钱十万缗。师过姑苏,大致香楠为材,既而大雄殿成。蔡卒,其妻夏氏为刻佛菩萨、罗汉圣像,黄文献公溍实为之记。四年高公又迁师住上竺,子庭所谓“上、下两竺”之征益验矣!师知缘契在兹,夙夜注心罔敢怠遑。初修大殿,次建山门,铸钟构楼,次营重阁讲堂,上祠诸祖,下为讲法之所。它若白云堂、选佛场诸寮宇,亦皆告成,复罄己橐甓通途,自普门达于三门,寺所宜有无不具焉。帝师DBFW嘉师之行,赐以金襕法衣及“慈光妙应普济大师”之号。十六年檛鼓而退,隐于会稽山水间,人不知其为师。江淅丞相达识帖穆公,力请还山,复再正法席,前后凡二十五年。国朝革命,鸿仁惠泽覃及幽明,于是有学僧伽奉诏入京,而师年最高,白眉朱颜,其班前列。上亲问以升济沉冥之道,师备述其故。上悦顾众而言曰:“迩来学佛者唯沉埋岁月,如金刚、楞伽诸经皆撮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苟有不通,质诸白眉法师可也。”自后数召见字而不名,人以为师荣。及建钟山法会,请师说毗尼净戒,闻者开悟,洪武五年正月望也。时舆论以瓦官升元讲寺乃天台初释法华道场,不可久废,乃以其事上闻,即天界禅林别建堂室,以存旧号,请师开山,师为升堂说法,九府僧伽皆俯首以听,风声所被,遐迩翕然。复辞归天竺山,日修西方净业,十二年秋七月朔日,梦青莲华生方池中,清芬袭人,既寤召弟子曰:“此生西方净土之祥也,吾去人间世殆不远乎?”至四日书偈合爪而逝,世寿八十又九,僧腊七十三,塔全身于西峰妙应塔院。师居常颜面严冷,片言不妄发,虽对王公大臣,未尝出一软媚语。至于诱掖后进,辞色温如春阳,嗣其法者思齐、行枢、妙修、允鉴、允忠、普智、文会、一即、善述等。
二十六代祖师无碍普智释普智字无拟别号一枝叟。浙江临平褚氏子。?-1408出家于钱塘龙井寺。依东溟日法师授天台性具之学。优于讲说。历四大道场门风大振。晚年开演于松江延庆寺。遂为终老专修净业寒暑不辍。永乐戊子正月二日微疾。会众端坐面西念佛而逝。尝集注阿弥陀经一卷
二十七祖天竺慧林1482——1557万松法师名慧林。号万松。姓沈氏。仁和人。出家***寺。礼天目平野老人获闻心要。入京师历诸讲廗。研究玄奥。於空幻叟处陈其所诣。为嗣法云。遯迹诸暨山中。寻入径山。接引後学。临终偈云。七十七年。浮萍何倚。本无去来。应缘而已。塔于菖蒲田之传衣庵云。慧林。字万松。杭之仁和人。生禀异质。稍长耽玩佛书。授以世典。弃佛观。父母察其志如是。遂舍为***寺僧。见诸僧所习卑鄙。师不乐。愀然叹曰。此岂可了生死大事耶。雅闻天目平舒老人道行。往依之。一日宴坐林间∵闻猿鸟声。豁然有悟。是时。伏牛空幻叟。寓广德禅林。乃诣叟。自陈所见。遂嗣空幻之门。历游诸方。归杭隐径山。绝迹于城府。师持身约。守律严。素通三藏。尤精于法华圆觉楞严等诸经。善于开诱。析义宣旨。如慈父母之训其子。必至领解而后巳。道日益崇。修日益起。而四方从学者。日益以众。嘉靖丁巳。忽谓众曰。时至矣。绝谷。日啜涧水数杯者。月余而化。得年七十有六
二十八祖明得。号月亭。1531-1588以绍万松禅师法。又号千松。乌程周氏子。幼歧嶷不凡。尝随父赴西资佛会。指[(书-曰)/皿]像问曰。是非僧耶。父曰然。遂求出家。依庆善庵祝发。初习瑜伽佛事。知非而弃之。谒海百川求出世。法机不契。遍参名宿。备历艰辛。益发愤厉志。诣武林上竺哀吁上士。求值明师。乃喁万松于中竺。问以来意。以礼普门对。万松。竖一指曰。汝去见了观音来。师方下顿有所省。再拜。求了生死诀。万松授以摄心念佛法。因留侍左右。朝夕参承。凡十载。一日阅楞严。至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豁然契入。又以入径山。结茆凌霄峰绝顶。独坐三年。四方禅侣。接踵而来。师随机响应。无不迎刃而解迁传诮庵。讲楞严。既游天台。彼中缁素。邪正淆混。师为讲华严等经。化外道以千计。讲甫毕。堂内宝花遍生。今扁为涌莲堂云。比归。司寇韫庵吴公。时为杭守。延师演法于灵隐。佥宪东溟管君。以天池请。仪部观颐沈君。延主圆证寺。五台陆公。复延讲华严于秀水之东禅。师乐其雅僻。乃相与葺法云堂以居。遂为师示寂之所矣。师为人。修干玉立。性度。高简伉直。以道自重。遇公卿。未尝降礼。作卑谄态。群小或憎诟之。百折不回。保护正法。毅然不为身谋。其寓天池日。有豪贵挟妓游僧寮。师会众逐之。无所顾●。世方崇事真武。师以彼不过玄武之神主。治一隅耳。何至奔走天下若狂也。我薄伽梵。为天人师。何不易彼事此耶。往往改像设而更庙貌。性喜汲引后学。而视外道如仇。同衣有过。讥弹不少借。以故招忌者之口。非有诸缙绅。为之金汤。几不免矣。以万历十六年归寂。寿仅五十有八。师与五台公。有法喜深缘。而为铭王村之塔曰。惟师以苦行得见地。以强毅任永法。余获交师三十年。所受教益非一。期晚年相与修东林故事。而师先化去。谁为余作莲邦指南车耶。塔。后迁于径山
二十九祖百松真觉1537-1589真觉。号百松。苏之昆山人。姓王氏。巳蓄妻矣。偶逐方僧游杭。遂入锅子山祝发。居月余。往吴门受具戒。其时。议锋巳不可当。未几。谒千松于湖州。听讲位下以敏出。为听众所抑。首座道元怜之。为言于千松。录置下座。后出世。遂为千松拈香而嗣焉。嘉靖甲子。受天台之请。远近向风。趋赴如不及。所讲楞严若干座。法华若干座。妙宗钞若干座。惟法华玄义。一座而巳。所得檀施。辄缘手尽。真寔居士云。妙峰师梵相奇古。身不逾中人。而言论风辨。如大火轮。不可撄触。于是。江南有二法师。师与东禅月亭得师。师出东禅之门。东禅不专贤首。而师独精天台。遂有同异。然其妙辩纵横。凌厉千众。俱东南无畏光明幢也
三十祖无尽传灯明高僧(1554~1627)浙江西安人,俗姓叶,号无尽。少投进贤映庵大师剃染,后随百松大师学天台教法。于万历十年(1582)问百松大师楞严大定之旨,见百松大师瞪目周视,忽而契入得授金云紫袈裟。万历十五年,卜居天台山幽溪高明寺,立天台祖庭,教授学徒兼研习禅及净土。其所撰‘净土生无生论’融会天台宗三观之旨,阐扬净土法门。
万历二十五年,撰‘楞严经玄义’四卷,续出‘天台山方外志’三十卷、‘楞严经圆通疏’十卷、‘性善恶论’六卷、‘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二卷、‘维摩经无我疏’十二卷、‘天台传佛心印记注’二卷等。师常开讲席,于新昌大佛前登座竖义时,大众齐闻天乐铿锵齐鸣。每岁修法华、大悲、光明、弥陀、楞严等忏,并四种三昧。明崇祯元年(1628),临终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亲自高唱三遍,而安祥圆寂,世寿七十五,僧腊五十年,住幽溪四十三年三十一祖灵峰智旭1599~1655字蕅益,俗姓钟,江苏吴县木渎镇人。十二岁读儒书,辟释老。十七岁阅袾宏《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不谤佛。二十三岁听讲《楞严经》,怀疑何故有“大觉”,何以生起虚空和世界,决意出家体究此一问题。二十四岁三次梦见德清,当时德清住在曹溪,路远不能往,因从德清的弟子雪岭剃度,命名智旭。此年夏秋在云栖寺听讲《成唯识论》,闻性相二宗不许和会,甚以为疑,因往径山(杭州西北)坐禅,至次年夏,自觉性相二宗的义理一齐透彻。腊月八日,在袾宏塔前受四分戒。二十六岁又在袾宏塔前受菩萨戒。二十七岁起,遍阅律藏,见当时禅宗流弊,决意弘律。三十二岁开始研究天台教理。三十三岁秋始入灵峰(浙江孝丰县东南十五里),造西湖寺。此后历游江浙闽皖诸省,均不断从事阅藏、讲述和着作。五十岁冬,自金陵归灵峰,仍继续着述。清顺治十二年(1655)正月示寂,寿五十七岁。两年后,门弟子将其遗体火化,起塔于灵峰大殿右。智旭生平的着述,经其弟子成时编次,分为宗论和释论两类。宗论即《灵峰宗论》,共十卷;释论包含释经论和宗经论及其他着述共六十余种一百六十四卷。智旭的学说,综合禅教律而会归净土,同时又融会儒释,是多面性的。智旭的禅,是承延寿、梵琦、真可的文字禅。他参禅的最初动机,是由听《楞严经》和《成唯识论》,于性相二宗教理不能融会而起疑。后来他教人参究,也只是“究此警起一念,起处无从,全依真性。然真非妄因,何因起妄?真非有外,妄岂外来?展转简责”,以为银墙铁壁话头(《宗论》五之二)。这只是寻求性相会通的推理而已。他常自述学禅经过,力戒“堕禅病”和“误中宗门恶毒”;痛斥狂禅暗证,以为“独自远行不问路程,必定有误”(《宗论》四之三)。主张“教内自有真传”(《宗论》六之二),自称“但从龙树通消息,不向黄梅觅破衣。”(《宗论》九之二)。所以他修的禅,后来就会归于天台教观了。智旭于三十二岁注《梵网经》,才开始研究天台教义。他于宋人极推崇知礼的《妙宗钞》,以为不可更动一字。于明人唯称许传灯的《生无生论》。他的天台宗的学说,即是继承这两人的系统的。但他也有与两人不同的见解。关于教判,智旭安立了贯通前后的五时说,修正了《四教仪备释》“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等说法(《教观纲宗》通判五时论)。在化仪四教的秘密教中,他区分秘密教与秘密咒,将一切陀罗尼章句收于秘密咒下,这也与台宗旧有教判不同。关于教理,他主张性具善恶与色心双具理事两重三千,与山家的主张完全相同。虽然他有时也说“众生现前介尔心性,本无实我实法,亦无五位百法百界千如差别相”,略近山外“理具三千无相”的主张,但不是他的主要思想。关于观法,他也沿用山家的妄心观,以现前一念妄心为止观的直接对象,但更注重实际应用。他与传灯仅曾见过一面,并没有从传灯学教。传灯继承善月、真觉的主张,判《楞严》属于方等,又批判华严宗和禅宗,智旭都不同意,以为台宗应遍摄禅、律、法相,否则就不能成其绝待之妙了。(《宗论》二之五)。他常以《起信论》解释天台宗旨,又用唯识解《起信论》,乃至用唯识解天台教义。在智旭的时代,唯识宗的注疏是很贫乏的。他所根据的有关唯识的着述,主要是《宗镜录》。此录即是会通天台、贤首、慈恩诸宗的,智旭继承了这种思想,也说“马鸣、龙树、护法同契佛心”(《起信论裂网疏》自跋)。他虽深究台宗,但因不满台宗末流的门户之争,所以一再声明自己“究心台部不肯为台家子孙”,“私淑台宗,不敢冒认法脉”智旭为纠正宗门流弊,决意宏律,曾遍阅律藏三次,致力于大小乘律藏的疏释和讲说。他着《梵网经疏》依据台宗见解,对于别解脱戒直宗《四分律》,旁采诸家,并参考大乘律。至于主要的着作则为《毗尼事义集要》。在律学这一方面,他可称为元照以后的唯一大家。但他对于戒律重视实践,当时响应的人很少,他为此事非常痛心,在文字里常流露他的悲观失望。智旭的禅教律学,后来都指归净土。一般净土宗徒,都以为智旭是袾宏的继承者。但智旭平时推崇袾宏的却偏重在戒律,而不在净土,只以净土摄一切佛教,以《阿弥陀经》为中心教典而重视持名,又主张禅净合一,这些都与袾宏一致而已。智旭所认为净土的要典,都收在《净土十要》内,但其中并没有收袾宏的着作,而特别推崇的却是传灯的《生无生论》和袁弘道的《西方合论》。智旭的净土思想,曾经过几个时期的演变。他二十二岁丧父,闻地藏本愿而发心念佛。这是结合儒家思想为报父母恩而念佛,只是单纯的持名。二十八岁丧母闭关,以参禅工夫求生净土,说“禅者欲生西方,不必改为念佛。但具信愿,参禅即净土行”(《宗论》四之三)则又偏重于理持。三十岁至四十岁,他多疏释律部,结坛忏愿,以“生宏律范,死归安养”自矢。后十年中,他多疏释经论,融通性相诸宗教理,于四十九岁着《弥陀要解》,始形成最后的净土思想体系。智旭于净土三经中主要所宗的是《阿弥陀经》;所以他关于净土教理的主要着作,也就是《弥陀要解》。此书先依天台宗五重玄义方式,说明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实相为体,信愿持名为宗,往生不退为用,大乘菩萨藏无问自说为教相。又以《阿弥陀经》总摄一切佛教,以信愿行总摄《阿弥陀经》一经宗旨。在智旭以前,宋代遵式作《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已包含了信愿行。传灯《生无生论》更正式提出“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愿。”智旭所立信愿行,即是继承他们的主张,而加以更深细的阐发。《要解》将信的内容分为:信自(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信他(弥陀决无虚愿,释迦及六方佛决无诳语),信因(散乱称名犹为佛种,一心不乱宁不往生),信果(净土诸上善人皆由念佛得生,如影随形决无虚弃),信事(实有极乐国土,不同庄生寓言),信理(西方依正,不出现前一念心外)。愿的内容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的内容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六字持名,念念欣厌具足,信决愿切,由此就能历九品生,净四种土”。他主张“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参究”。“参禅必不可无净土,净土必不可夹禅机”。所以他所宏的是偏重持名的净土教。但智旭又将持名分为“事持”与“理持”,说“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理持就是唯心净土的教义。因此,智旭所说的念佛,有广狭二义:狭义唯指持名,广义即含摄一切佛教。他说念佛三昧有三种:一、念他佛,以弥陀果德庄严为所念境,或念名号,或念相好,或念功德,或观正报,或观依报,如东林诸上善人;二、念自佛,观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具足百界千如,与三世佛平等,功深力到,豁破无明,如南岳、天台、禅宗诸祖;三、自他俱念,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托彼果上依正,显我自心理智,感应道交自然不隔,如永明(延寿)、楚石(梵琦)(《宗论》七之四)。于此他最推重的是禅教合一摄归净土的延寿和梵琦。智旭最后的净土思想,是将禅宗的参究归纳于天台教观,又以天台教观应用于念佛法门;他作念佛即禅观论,说“究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参禅,达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止观,思维忆持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念佛。”(《宗论》五之三)。天台既圆摄一切佛教,念佛也就圆摄一切佛教,持名一法就能统摄一切宗、教、事、理,故智旭晚年的持名是“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以悟道为先锋,念佛为后劲”,悟后起修的持名,与袾宏所说“无智称念”有别。智旭目睹当时佛教中门户分歧的流弊,所以发扬延寿、袾宏等的思想,力求佛教诸宗的调和。他在理论上融会性相,在实践上调和禅净,而主张禅教律三学统一。他说“禅者佛心,教者佛语,律者佛行……不于心外别觅禅教律,又岂于禅教律外别觅自心,如此则终日参禅,看教、学律,皆与大事大心正法眼藏相应于一念间。”(《宗论》二之三)三学摄归一念,以念佛总摄释迦一代时教,为智旭思想一大总结。清以后台家讲教大多依据他的经论经疏,形成了合教、观、律归入净土的灵峰派,一直延续到今。后人并奉他为净土宗第九祖。智旭受儒家思想影响处甚多,自称“身为释子,喜研孔颜心法示人。”他由于读了袾宏的《自知录》始不辟佛,《自知录》就是综合儒佛的着作。对于儒佛的异同,智旭以为约迹约权而说是不同的,儒家所说“天命之谓性”“太极生两仪”等都是“非因计因”的见论;约实约本来说,儒家的圣人都是菩萨化现,方便说法(《宗论》六之二)。他说“儒禅教律无非杨叶与空拳。”又说“以禅入儒,是为诱儒知禅。”所以他说儒释一致,事实上是一种化导方便,并不是真将儒释等量齐观的。
考台宗自高明寺百松大师以下,传授法脉偈,有六十四字;其首四句云:“真传正受,灵岳心宗;一乘顿观,印定古今;”百松真觉,为重兴天台教观之第一世;传灯为第二世;蕅益为第三世(法脉正字)。其第五世为灵字;是可知灵桀灵耀所以自称嗣兴天台敦观第五世,实后灵峰二世,必系一脉无疑也。兹示灵峰下略系于下:
蕅益智旭苍辉受晟警修灵铭履源岳宏素莲心珠道来宗乘宏海一辅智德乘勋禅远顿永观竺观义所澄印鉴迹端定融谛闲古虚
四十三祖【谛闲】现代高僧(1858~1932)号古虚、字卓三。浙江黄岩人,俗姓朱,父度润、母王氏,大师为第三子。九岁入私塾攻读,智慧超群!一八七三年(十六岁),随其母舅习医,有一日问其母舅说:药能医命否?舅答:药只能治病,岂能医命!大师遂厌治病学,转寻求医命学,故在弱冠之年(1877),至临海县白云山,投礼成道大师出家。一八八一年(二十四岁)受具戒于国清寺。留寺学戒参禅,日夜不懈而精勤,且具宿慧,故功夫一日上进如千里之速!一八八二年(二十五岁),至平湖福臻寺,依止敏曦老法师学习天台教观,当时被大众叹为法门龙象!一八八五年(二十八岁),至上海龙华寺,亲近晓柔法师听讲‘法华经’。又亲近大海法师听讲‘楞严经’得益颇深!同年冬,受诸同学邀请,至杭州六通寺升座讲‘法华经’,讲至“方便品”开佛知见时,忽然深入禅定,出定遂获辩才无碍,答难析疑,如瓶泻千里,莫之能御!一八八六年(二十九岁),承迹瑞定融大师授记付法,传持天台第四十三世(龙树大士算起)。一八八九年(三十二岁),在龙华寺宣讲‘法华’听众二千多人。后至镇江金山寺参禅两年。一八九一年(三十四岁)至宁波慈溪芦山圣果寺掩关,专修天台教观再而深造。一八九三年(三十六岁),复受信众要求,至龙华寺讲‘楞严’,时为初学者方便以了知‘楞严’奥理,提纲挈领剖析玄微,遂着『楞严指味疏’问世。又应信众邀请经常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山东、东北地带,宣讲天台教观。一九一○年(五十三岁),就任佛教师范僧学校长兼总监。当时乃清代末期,而佛教亦遭不振!大师有鉴及此,遂慨然应聘,遴选各省优秀僧青年分班讲授,并指导教行并进,且依天台教旨之理论和实践,开创中国新僧教学史上新纪元。一九一二年冬(五十五岁),受聘主持宁波观宗寺。该寺系延庆寺观堂旧址,乃宋元丰年间(约1078~1085),知礼五世孙介然法师(?),按照‘观无量寿经’观行修行法,于延庆寺之东北角空地,建房六十余间,最中为宝阁,四周环以十六观堂,作为实践观行场地。该寺几经兴废,降至嘉庆(1796顷)年间,重修殿堂增建僧房,而独立门庭另设方丈。谛闲大师,自接掌观宗寺,即时重修大殿、天王殿、禅堂、藏经阁等,整修焕然一新,且得十方檀信护持,遂成为东南名刹之一。同时创设观宗研究社,为专门培养天台学者之根本道场。一九一八年(六十一岁),应徐文蔚居士之请,至北京宣讲‘圆觉经’‘大乘止观’三个多月,随行有仁山、倓虚两法师等。讲经法会圆满,请求皈依者数万众!束装南归时,有叶恭绰、蒯寿枢等居士设宴送行,并慨捐巨款,为请设观宗学舍之资,翌年观宗学舍正式开办,大师自任主讲,造就不少优秀法师,如仁山、显荫、宝静、静权、显慈、根慧、倓虚、定西、允禅等法师,皆是当代闻名高僧。一九二一年(六十四岁),应浙江省督军庐永祥之请,在海潮寺宣讲‘仁王护国经’。当时,庐督军下令全省禁屠三天。一九二二年(六十五岁),在上海净土庵讲‘弥陀经’。又于芜湖讲‘法华经’。后应南园居士之请,宣讲‘大乘止观’。一九二四年(六十七岁),在观宗寺宣讲‘梁皇忏’,并撰成‘梁皇忏随闻录’三卷。一九二八年,物着长达九万多字‘观经疏钞演义’一册。该经‘疏钞’全名为‘观无量佛经疏妙宗钞’。‘疏’是智者大师着,‘妙宗钞’是宋知礼大师撰。谛闲大师自受戒,即以该经为每日必诵功课之一。该经疏钞问世,既经达千年之久,但对之研究者甚少!谛公大师奉持此经四十多年,将体会之心得和盘托出,且为初学者方便研究,修改科文,撰成为‘观经疏钞演义’流通。一九三二年(七十五岁)五月十九日,将观宗寺交与宝静法师掌理,至七月初二午前,对大众曰:“我勤念佛,净土现前!真实受用,愿各勉旃!”向西合掌,和大众念佛声中,端坐含笑安详圆寂。十月十六日奉安入塔于慈溪五磊山,该日沿途群众焚香,默哀恭送者达数万人之多!足见谛老道德感人之深!世寿七五、僧腊五五。谛大师虽被称为义学沙门,但其实践密行却罕见,即日诵‘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圆觉经’‘观无量寿佛经’及念佛万声为常课,且朔望更加诵‘梵网经’‘菩萨大戒’等,终身未曾间断!故得倓虚法师,在香港新界华南佛学院,撰文赞颂谛闲大师,即:“古人有三不朽,一曰立德,次曰立功,三曰立言,然则世之立德者,未必立言、立功,立功者未必立德、立言。而立言者,亦未必立功、立德!唯我大师兼而有之!乘戒俱急,止观圆融,勤苦自处,慈悯待人立德也。兴建伽蓝,树立学社培植后进,卫教弘法立功也。法嗣天台,行修净土,疏经流布,昭示因果,立言也。诚以大师乃智者嫡传,灵峰嗣响,法门龙象,近世耆德!曩年弘化南北,海宇钦崇,凡当时名士,莫不以归依座下为荣!”又蒋维乔居士之挽联云:“说法四十八年教观圆融,普为人天垂模范!示寂七月二日,端祥坐逝,无边刹土现庄严!”
宝静宝静法师,是中兴天台之祖谛闲老和尚的传人。他天才俊秀,勤奋好学,教理通达,辩才无碍,是难得的佛门法将,不幸天才不寿,英年早逝,未能光大四明观宗门庭,是一件令人十分惋惜的事。
宝静法师俗家姓王,浙江省上虞县人,清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出生。他的父亲讳震夫,精申韩之学,曾任上海协德丰洋行经理,民国肇建後,任鄞县县***科长;母亲田氏,传说宝静诞生时,他祖母梦见一个和尚走进家里。宝静自幼性格文静,沈默寡言,家人说他是和尚转世。他自幼循序就读,及长入上海大同学院肄业,嗜读文哲古书,感於人生无常,时有出家的念头,乃於十八岁之腊月初八日,私下到奉化灵隐寺剃度出家,时为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宝静剃度後,为怕父母找到寺中要他还俗,与家人隔绝音问者凡五年之久。
剃度之翌年-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受具戒於天台山上方广寺。圆戒後回灵隐寺,精勤修持,日诵《法华经》。後来受一位可端和尚的指点,到宁波观宗寺,学习天台教观。是年-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观宗寺住持谛闲老和尚,受北京叶恭绰、蒯若木等居士礼请,到北京讲《圆觉经》,七月圆满南返,叶、蒯二居士各致送一千银圆,资助他办佛学院。谛老回到观宗寺,把寺中原有的「观宗研究社」,改组为「观宗学社」,对外招生,学生四十馀人,宝师也入社受学。同在学社受学的,有禅定、虚、仁山、妙真、显荫、常惺等。
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观宗学社开学,谛闲老和尚亲讲《始终心要》、《教观纲宗》。後来继讲《十不二门指要钞》,讲到《钞》中所引「净名之无住本,立一切法」这一段,宝师豁然有悟。民国九年(一九二○年),谛老在社讲《法华玄义》、《玄义》一书,乃是「台宗之要吁,佛化之宏纲」,是智者大师称性而谈之作,听讲者饱餐法味,而宝师领悟独多。因之谛老命宝师讲偏座。翌年-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学社授课三年圆满,学生毕业,学社停办。宝师请之於谛老,改组学社为「弘法研究社」,仍对外招生,谛老认可,命宝师为研究社督学,处理社务。是年夏季,馀姚县长陈国材,及县中仕绅居士等,请宝师到馀姚讲《阿弥陀经》,听者数百人。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谛老命宝师在学社讲《摩诃止观》。
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宝师二十五岁,告假外出,行脚参访。他沿长江上游,遍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数省,登庐山、九华,参访名胜古迹,诸大善知识。并到金山、焦山,游览名胜,且入江天寺参禅。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返回观宗寺,在研究社讲《始终心要》,及《四教仪集注》。是年秋他母亲病重,他赶回上虞家乡侍疾,为母讲西方净土、念佛法要。他母亲病中念佛不辍,安详而逝。
回到观宗寺,谛老在研究社讲《梁皇宝忏》,宝师为辅讲,社中学员记录下来,宝师逐日为之删繁取要,编辑成文,以数月时间,乃成《梁皇宝忏随闻录》一书,刊印流通,风行一时。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初春,应广州南华佛学院之请,到广州弘法。初在中山大学演讲,那时广州是南方革命***的根据地,宝师以「佛教与革命之关系」为题;继讲《法华经》於华林寺。时党国要人谭延阖、戴传贤等,都与席听讲。
夏季《法华经》圆满,与佛教居士黄仲博、陈宝尊、李公达、傅星垣等,组织了「广州弘法佛学社」,在社中讲《楞严》、《起信》、《地藏》、《弥陀》诸大乘经论。同时还发行了一份《弘法》月刊,以资宣化,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力。此外他也倡导救济、放生等慈善事业,本来是十分沈寂的粤东佛教,一时之间也活跃起来。翌年夏天,香港的显奇和尚,礼请宝师到港,在青山寺讲《梵网经》,各地信众都来闻法,法缘殊胜。以此原因,他在香港居留下来弘化。
在青山寺讲经圆满,与黄叔通居士等在石岐创立了「中山弘法分社」,在社中讲《般若经》,打佛七,善信云集,极一时之盛。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应「香港讲经会」之请,讲《弥陀疏钞》三个月;於新界屯门清凉法苑,讲《四十二章经》兼旬,应潘达微、关楚璞等居士之请,於利园讲《八大人觉经》,听众每在千人以上。如是弘化,席不暇暖。
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底,奉谛闲老和尚函召,回到观宗寺,谛老命他在「弘法研究社」任主讲。宝师在社中讲《教观纲宗》、《十不二门指要钞》、《法华玄义》、《圆觉经》等,前後三年。在此期间,四方青年学僧,闻风而至。学额满了,不能容纳,乃增设预科。授课之外,又亲编《弘法》月刊,阐扬佛法,对於佛法的普及,影响至大。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年)夏,他创办了一所「观宗义务学校」,自任校长,收容贫寒失学的儿,施以佛化教育。他寒璁假的时候,他曾到过苏州报恩寺,馀姚佛学会去讲过经。
他主讲於弘法研究社历时三年,常利用寒璁假游览国内外佛教名胜,随缘弘法。在国内他游历雁荡仙岩、吴越山川;在国外,游历了南洋群岛、缅甸,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年)寒假,他事先把校事务安排好,利用寒假到缅甸去礼大金塔。与他同行的,还有杭州瑞云庵的超尘和尚,及侨居马来亚的研究社学僧今河师。礼塔归来,在研究社讲《法华玄义》。是年三月主讲任满,决定辞去观宗寺讲席,拟入山结茅静修。适於此时,云南云栖寺定安和尚,来到观宗寺请宝师到昆明弘法。宝师藉此机会辞去讲席,与定安和尚赴滇,同行者还有天童寺退居住持文质。抵达昆明,初在西山云栖寺讲《楞严经》,继在省佛教会讲《妙法莲华经》、《大乘起信论》,接着又在佛教居士林讲《弥陀要解》及《台宗方便》,讲坛连续,法筵隆盛,欲罢不能。他在滇南弘法为时一载,後来编印成《弘法特刊》,记载在滇弘法经过。
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谛闲法师在上海玉佛寺开讲《楞严经》,听众极多,讲毕返回宁波观宗寺,身体不适,自知不起,即电促时在云南的宝静返回宁波。宝静途经香港,又应邀在香港佛学会、佛山万寿堂、弘法精舍等处讲经,事毕回到观宗寺。谛闲法师为他传法授记,授他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嗣。是年五月十九日,谛闲法师圆寂,宝静继任观宗寺住持。他除继承师尊遗志,主持寺务外,又在弘法研究社讲经弘法,主编《弘法》月刊,并重整观宗义务学校,谋求发展。
在他主持四明观宗寺期间,曾和***籍高僧斌宗结过一段法缘。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时年二十三岁的斌宗法师在***台中汴峰结茅,他感於寄身海岛,得不到明师指导,乃决心到大陆行脚参访。斌宗曾到福建鼓山涌泉寺参谒虚云老和尚,到宁波天童寺参谒圆瑛法师,并在天童寺受具足戒,以後并到扬州高寺参谒来果禅师,到奉化雪窦寺参谒太虚大师。时太虚大师外出弘法未晤,乃转道四明山,入观宗寺的弘法研究社,听宝静法师讲《教观纲宗》。这是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夏季的事。斌宗在弘法研究社听讲,以戒行精严,成绩优异,颇为宝静法师器重,有意聘请他担任副讲。斌宗自以为由***来大陆的目的,是为了参访学道,不敢应副讲之任,乃书陈宝静法师曰∶「不远千里前来大陆,目的在於求学,绝无意讲授,老法师慈意至为感激,但无论如何,不能应命。」斌宗留书离开观宗寺,转往天台山的天台佛学院,入专修部研究天台教观、四教仪。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回到***,弘法利生,成为一代高僧。
宝静继任观宗寺丈席後,屡屡应请到上海、杭州、奉化、南昌、广州等地讲经。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应请到香港弘化,他的上座弟子显明随侍。宝师先後在香港莲社、粉岭静庐、弘法精舍等处讲经次数最多,法筵亦最盛。说到香港的弘法精舍,不能不说明此一精舍的因缘。宝师在香港弘法期间,香港的护法居士黄杰云、李素发、王学仁、林楞真等,发起为宝静法师创建精舍,希望法师长驻香港弘法。精舍落成,宝师在精舍中开办弘法学社,培养弘法人才,自任主讲,显明任辅讲,并负教导之责。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年)秋季,宝静法师回宁波观宗寺处理事务,事毕返上海,驻锡玉佛寺。是年十一月,正当壮盛之年,忽然罹疾,於十一月二十九日在上海玉佛寺病逝,世寿仅四十一岁。显明在香港闻讯,赶赴上海为宝师料理後事。宝静法师生平着述甚富,主要者有《大乘起信论讲义》、《佛遗教经讲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修习止观坐禅法讲述》等行世
显明显明法师(1917年~)
美国佛教会庄严寺退居老和尚显明法师,住在“庄严世界”七宝湖畔的“退而不休寮”。老和尚法相庄严,辩才无碍,他以八十岁的高龄,不辞劳苦,经常应纽约、波士顿、新泽西州等各处弟子之请,到各地去讲经弘法。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使人敬仰。
显公老和尚是辽宁锦西人,俗家姓雷,一九一七年出生。一九二八年时,显师年方十二岁,就出家做了小沙弥。他出家的因缘,与他父亲有关。他父亲讳明远,一九二〇年前后,随着兄长雷振开到黑龙江拜泉县开荒,年方数岁的显师,也随着父母到了黑龙江。抵达未久,母亲病逝,显师与小他三岁,尚在繦褓中的妹妹成了无母孤儿。他妹妹寄养在伯父家中,他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怕他受委曲,未再续弦,以“父兼母职”来抚育他。
他父亲先是开荒耕作,有了点积蓄,与人合伙开杂货店。他时来运转,生意兴隆,财运亨通,赚了不少钱。环境改善,平常好与道士们论道,也喜修桥铺路,斋僧修庙。后来店铺失火,财物一空。他看破世情,带着年方十二岁的显师,到哈尔滨极乐寺出家,法名法一。同时也命他十二岁的儿子,拜寺中纠察师祥林上人为师,也剃度出家,法名智海。法一和尚在他儿子出家之后,他自己发愿到印度礼朝圣迹。他徒步行脚,由东北走到***,经天山,到印度,然后回程到缅甸,留在当地没有回来,传说抗战期间在缅甸圆寂。
十二岁出家的显师,在哈尔滨极乐寺的佛学院受学。住持定西知道他的身世,对年方十二、三岁的显师十分照应。
一九三一年,显师十五岁时,到营口的楞严寺,依禅定老和尚受具足戒。禅定老和尚出身于宁波观宗寺,是倓虚法师礼请他来住持楞严寺的。他见显师天资颖悟,器宇轩菁,许为法器,鼓励他到宁波观宗学社深造。这就是何以一个东北的十五岁少年,千里迢迢到宁波入学的原因。
宁波观宗讲寺的观宗学社,一九二八年改名为弘法研究社,谛闲老和尚亲任主讲,并由弟子宝静协助社务。一九三二年五月,谛老圆寂,宝静继任观宗讲寺住持,并兼主弘法研究社。所以,显师在弘法社曾亲灸两代大德讲席。
显明在弘法研究社前后九年,专攻天台教观。由于学习努力,深为宝静法师器重。弘法社毕业,宝静法师任命他为常住纠察、库房知事、学戒堂监学等职务,最后升他为辅讲。观宗寺传戒,宝静法师任得戒和尚,志恒法师为开堂,显师为引礼师,其余的引礼师都是由宝华山请来的。
一九三九年,显师随着宝静法师到香港弘法,香港的黄杰云、李素发、王学仁、林楞真等居士发起为宝静法师建造弘法精舍,请宝师在精舍中开办弘法学社,培养弘法人才。宝静法师任主讲,显师担任辅讲,并负教导之责。宝静法师为显师授记,为天台宗四十五代法嗣。
一九四〇年,宝静法师在上海玉佛寺病逝,显师曾赶赴上海,送宝静法师安葬后,再返回香港。他在弘法精舍维持到一九四二年,以香港为日军占领,显师历尽艰险,由澳门离开香港,辗转到广西桂林。时,道安法师在桂林弘化,任中国佛教会广西省分会理事长,显师抵达,深为道安法师欢迎,省分会推举显师为副理事长,协助道安法师开展会务。
是年年底,时驻锡南华寺的虚云老和尚,应国民***林子超主席之请,往重庆建息灾法会,途经衡阳,登衡岳进香。这时老和尚的弟子、时任桂林行营主住的李济琛,派人迎接老和尚到桂林小住。以此机缘,显师礼参老和尚于月牙山,并随侍老和尚同到重庆。虚云老和尚带着侍者唯因,代表屈文六(映光)迎接虚老的张子廉居士,加上显师一行四人,由公家机关派汽车护送。抵重庆后,一九四三年元月,虚云老和尚在重庆慈云、华严两寺分建法会,显师任副主坛。他在重庆期间,与虚云老和尚朝夕相处,他回忆老和尚给予他的印象说:“虚老平易近人,不喜多言,有请法者答以两三句,或命我接谈,从不睁眼看人,倘一睁眼则炯炯有光,无客人时围炉烤蕃薯聊起来,上下古今无不通晓。”
显师在重庆期间,以随侍虚老的关系,认识了不少朝中政要与佛教大护法,而与时任考试院院长的戴传贤居士相处尤久。与袁焕仙、南怀瑾二居士亦于此时相识。法会圆满,陪侍虚云老和尚回南华寺,然后显师返回桂林。
一九四四年六月,日军进犯湖南,长沙失陷,桂林实行焦土抗战,强迫疏散,显师辗转到了重庆。这时***发动“十万青年从军”,各地从军风潮,风起云涌。显师为爱国心所驱使,禀告太虚大师及戴传贤院长,他欲以出家人身分从军,使世人知道僧侣爱国亦不后人。太虚大师及戴院长都十分赞成,对他慰勉有加。于是他在一九四五年元旦从军入伍,脱却袈裟,换上戎装。一时之间报章刊载“和尚从军”的新闻,时年二十九岁的显明法师成了热门新闻人物。
到军中报到以后,随军到了云南。军中挑选五百名优秀青年,到印度参加机械化部队训练,显师膺选,五百名青年被送到印度密支那受训。这一支部队尚没有来得及参加作战,一九四五年九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了。部队回到广州,他从军中退役,到南京谒见戴季陶院长,报告他从军的经过。戴院长对他慰勉有加,关心他以后的行止。他眼见国内国共间的战事又起,时局动荡不安,难得有安静的清修之所,就遵照戴院长的安排,到交通警察总局任教官,后来又调到北平(北京)任督导。一九四九年秋,北方战局激化,他由天津搭上最后一班轮船,来到***。
初抵***,在阳明山管理局特别党部任职,后来阳明山并入台北市,显师也转入台北市党部。他在党部任职多年,做的是宗教辅导的工作,这仍不违他出家人的身分。并且他自脱下袈裟,换上俗装后,并没有忘记他比丘身分,三十余年的世俗生活,他始终素食、独身、修持的功课不辍。在台北二十多年,公职余暇,在许多佛学院所及社团担任教职,讲经弘法不辍,当时***佛教界,莫不知雷老师其人者,但多数人都不知道他就是早年的显明法师。
一九七七年,显公满六十岁,自党部申请退休。未几,在佛教长老南亭、贤顿、道安诸大德监证下,南老为之二度剃度,恢复僧装。并在台北市北投区西园街创建观宗别院,讲经弘法,同时仍在各佛学院所如福严、圆光、东山、中华、南光、华严专宗等佛学院任教。一九八一年三月,应香港菩提学会诸护法居士之请,曾到香港弘法。之后仍回到台北。
一九八四年春,显公到美国旅行,他先抵洛杉矶,接受星云法师的接待,星云并派弟子开车陪同他去游大峡谷;印海法师也亲陪他到加拿大的温哥华,然后四月间飞达纽约。这时纽约的美国佛教会初创庄严寺,首期工程落成,而尚未请到住持。同时,大觉寺住持圆一法师八三年辞位,住持一职空悬。美佛会副会长沈家桢居士坚请敏智老和尚出任两寺住持,敏老再三辞谢。沈居士不得已,要敏老为他介绍一位住持。洽好显公到了纽约,由浩霖法师陪同去访敏老。敏老一见就感到庄严寺找到住持了,他言之于沈家桢居士,沈居士十分欢喜,而此时显公已回到美西。经沈居士再三礼请,本来以旅行为目的的显公,不得已留下来,于十月三十一日飞抵纽约。十一月十日,显公就任庄严、大觉两寺方丈,举行晋山典礼。美东的诸山长老、美佛会会长敏智老和尚及各董事,以及数百善信参加了盛典。
显公住持庄严寺,连任三届,这一段时间,正是庄严寺加紧建设的时期。一九八五年五月,观音殿落成典礼,由肯特市市长Authhong∵Cazzari,及周宣德、应金玉堂二居士剪彩,寿冶老和尚启钥,敏智老和尚说法,显公为佛像开光,一千五百位中外来宾参加典礼。翌日,传在家五戒及菩萨戒,敏智老和尚任得戒本师和尚,显公任羯磨阿阇黎,纽约诸山长老也都参加。
以后数年,庄严寺又兴建了五观堂、太虚斋、印光寮等建筑,一九八九年,建筑费高达六百万美金的大佛殿动工,显公虽然不直接督建,但身为住持,难免不为工程操劳。为此,他曾一度亲到香港,为庄严寺募化。一九九〇年,美佛会组织“美国佛教会***弘法访问团”,显公担任团长,率沈家桢居士等人到***弘法访问,受到***各佛教社团的欢迎与赞叹。
显公于一九九〇年辞退大觉寺住持,由明光法师继任。一九九二年再辞庄严寺住持,仍由明光法师接任。退居之后,住在庄严寺的“退而不休寮”,仍不时应各地信徒之请到美国各地讲经弘法,也时常回***传戒,这真是名副其实的“退而不休”。
觉光觉光,字起本。奉天(今辽宁)营口人。十一岁于浙江宁波天童寺为僧。后在宁波观宗寺戒律学院及弘法学院研究佛学。1941年毕业于香港弘法学院。次年居广西桂林龙华寺。1946年到香港。为天台宗第四十六代教观总持。参与组织香港佛教联合会。1964年起任该会会长。后兼任香港正觉莲社社长,香港东涌罗汉寺、粉岭观宗寺方丈,香港佛教医院创办人兼监督,世界佛教友谊会香港地区分会会长,世界佛教僧伽会副会长。1985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静权法师静权法师,讳宽显,号实庵,籍贯浙江省仙居县工峻黄皮陈坑人,俗姓王,名寿安。自幼习儒,学习经书子史,有卓越远见。一九○五年师二十四岁丧父,悲恸厌世,投天台山国清寺,从师祖授能和尚座下,剃发为僧,受比丘戒。当时任种菜园头。勤苦劳动,余时夜有月光,则借月光读经。师貌肃志紧,性行质直,有愿博究三藏,向往宁波观宗寺,亲近谛闲老法师,受学天台教观,造诣深入,慧解经藏,解行并进,得谛公器重,在观宗寺弘法研究社,任辅讲。至一九二一年任主讲。十馀年於诸方弘法,诲人不倦。
可、静、二公《灵塔合》说∶「国清寺乃隋智者大师命建古刹,台宗祖庭,历代法盛,具壮志乘,迄清乾隆宝琳珍祖中兴禅道,东南宗风盛极一时。」至民初轮及可兴和尚,法象尚盛,退後十馀年,寺规渐衰。一九三○年寺僧长老和县诸绅合请可公复任,静权法师虑古刹久抒不易,慨复升座,即邀静权法师为座主,同整规模。一九三一年首讲《法华经》,遂立天台山佛学研究社,四方学者,闻道聚集,络绎不绝。同年十月,宁波姚北金仙寺亦幻法师敦请静权法师莅寺演讲《地藏经》,当时弘一法师适驻锡该寺,曾参席听经,闻其阐扬教理之际,弘师感动,潸然泪下。故众赞「活地藏」之美称。佛学研究社学僧,在静权法师坚持不懈讲授下,天台教理水平普遍提高,教务活动,蓬勃发展。培养出不少教观僧才。不到十年,国清寺百废俱兴,焕然一新,道风远播,寺貌蔚为浙东之冠。
静权法师讲演经教,善於消文释义,发音准确,口词清楚,音声宏亮,辩才无碍。四威仪中,结跏趺坐,仪容无比,令人敬仰。其时学人曾亲聆《法华经》、《楞严经》诸经,静权法师讲授对学僧启迪智慧,颇受效益,如珍惜粮食,常引唐李绅《悯农》诗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说明粮食来之不易。人以食为天,若无粮食,即不能生活。故对学僧予以爱惜粮食教育,获得实际成效。静权法师讲《地藏经》、《盂兰盆经》等孝经,常引古人诗文,孝敬父母、师长之教导,世间孝如《文帝劝孝诗》说∶「恩大如天不可忘,恩深何以报高堂,追思父母劬劳苦,罄笔难书泪一行」。出世孝如释迦世尊、上升仞利天说《地藏经》为母摩耶夫人说法、得须陀洹果(即初果、断三果见惑烦恼,预入圣人之流)。
静权法师德高望重,有些名山大刹,欲借重其道望,兴隆常住,因而各方纷纷请任住持;但静权法师立志不做方丈,对诸名山大刹凡力所能及者,无不设法维护。例国清寺,目前***常转,海众安和,即静权法师长期驻锡弘法,严己律人,整肃寺规,为人师表留得功德。
静权法师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三七年,协助可公住持,对国清寺进行扩建金刚殿两边楼房大寮作场柴间浴室,新建迎塔楼、安养堂、清泰居、光寿轩、鱼乐池(即放生池)园、清心亭等。一九四○年又新建了妙法堂、静观堂、虎啸堂、三贤殿、香光茅蓬,全寺於十年中,旧颜换新貌,全新佛像庄严净土,历年传戒,常演经典,道风远振。至今国清寺僧众对中兴祖庭之丰功伟绩,称颂不已。
忆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起,静权法师有感於日寇侵略,生灵涂炭,曾至宁波、临海等地宣讲大乘教典《法华经》、《仁王护国般若经》诸经,倡导抑恶扬善,宣扬爱国主义思想。抗战胜利後,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八年邀请到杭州大通寺讲《无量寿经》、灵隐寺讲《地藏经》、法云庵讲《金刚经》等,当时法会之盛、听众之多、法缘之广,是胜利後空前之弘法盛举。
新中国诞生後,一九五○年杭州法云庵又请讲《药师经》後,上海法藏寺全体僧众礼请静权法师莅寺讲《地藏经》和《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静权法师在宣讲经义时,提倡人间佛教,发扬佛教优良传统。讲经将圆满之际,该寺全体僧众和上海佛教界居士等恳切留静权法师驻锡,任法藏寺主讲。因建国初期,静权法师之同参,法藏寺创始人--天台宗尊宿兴慈法师圆寂後,静权法师从此於法藏寺主讲,演讲经典教多。但静权法师以度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不怕疲劳,仍游化诸方。静权法师青年出家後,苦志教研,精通经义,并有教深文学功夫,但讲经弘法,不着书立说或作注解。弟子中有劝着作者,静权法师总自谦回答∶「我讲经都依据祖师之见解,自己对佛法无心地功夫,有何书可作」。
一九五七年静权法师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和上海市政协委员。由於自知年高,应天台国清寺两序大众一再请求而回山安养。
总结静权法师五十馀年来,上求下化、教演天台,行归净土,解行并进。一九六○年十二月二十日(即农历十月二十二日)安详示寂西逝。春秋八十岁,僧夏五十六岁。造塔於该寺香光茅蓬侧。
斌宗法师斌宗和尚,俗姓施,名能展,其曾祖修嵌公,自福建晋江,迁居***之鹿港,祖至斤,以货殖致饶。父眛目,为邑名医,母黄,有贤行。和尚生而颖异,童年能诗文,一日,有贾人以故籍致,发视之,咸内典也,自是深悟无常之理。白父欲出家,未许,竟自亡去,途次,被截回,禁之楼上,夜缒而遁,披绋师山,年方十四也。居三载,不忍与邪命存活者伍,乃结茅汴峰,藉馆榖自给。有优婆夷施米巨斛,却不受。虽箪瓢屡空,怡如也。居恒以台瀛佛法,蔑视律仪,蓄妻育子,咸名出家,慨然以扶敝起衰自任。民国二十二年萧然瓶钵,西浮宗邦,用资取则。明年春,受具戒于圆瑛和尚。秋,发足雪窦,步行礼九华,渡江遇盗船尾随,和尚默持观音圣号,盗不得近。又明年,参学观宗,宝静法师,以鸯掘罗弥杀弥慈故事试诸生,毋一能应,师独畅申其旨。宝静惊喜,欲聘为副讲,不告而去。闻当代台宗耆宿静权老和尚,主讲国清,遂往依止,尽传其学。方是时,倭寇窥边,河朔继陷,大江南北,烽火频惊,乃挥泪告归,迨舟舣基隆,日本谍务,幽之海关,更番侦鞫,答无二语,如是内外信使阻绝者逾月,和尚持观音圣号益谨,忽一青年,言来自观音山,师乃旧识,并谓本圆和尚,将来解救,语讫不见,逻者森严,亦未见其出入,无何,果如所云,时民国二十八年也。冬讲地藏经于冈山龙湖庵,是为台僧正式说法之始。
一日,偶经新竹古奇峰下,喜其地依山面海,遂有结茅终老之志。业主陈新丁,感母示梦,始献之。逾年,寺落,额曰:南天台法源寺,示不忘法乳也。旋循台北弟子请,创弘法院于行都,并就碧潭涵碧峰,诛茅数弓,聊为避嚣计焉。先是,师因弘法过劳,时感怔忡,二十年间,南北栖栖,未遑宁处,至是不支,民国四十七年二月观音成道日,卒于弘法院,春秋四十有八,僧腊三十四,荼毗获舍利百余,大者如拇指,内外莹澈,感叹希有云。和尚浓眉巨目,威仪严肃,四众见之,罔不敬畏,综其生平,南北谈经,不下三十会,壹遵天台家法,深入浅出,雅俗共喻,是以每登讲坛,座无虚席,恒及千人,虽日警厉行皇化,严禁台语,和尚勿顾,可谓难能也已,初,师既归,本圆和尚,劳之山寺,席次,基隆某大德曰:中国佛法,持戒茹素,乃是小乘,惟有日本,荤素并进,方称大乘。和尚曰:日本大本山管长,大乘抑小乘?某曰:管长当然是大乘。曰:管长持戒素食,不让中国;既是大乘,胡薄彼为?其讲弥陀经于灵山寺也,一六十年未花之牡丹,忽尔盛放。应供之日,台中某长老曰:人之有口,犹城垣之有门也,鱼虾蔬肉,既可自由出入于城之门,而谓人之口,不能荤素并进,可乎哉?和尚曰:诚如尊论,城门尚可出入粪便,将谓人之口亦如之邪?阖座闻之,轩渠不置。和尚曲高和寡,不能见容于并世类如是!其门墙严峻,殆非得已也。着有般若心经要释、阿弥陀经要讲、山居杂咏等行世。某年月日,将塔舍利于寺侧,弟子以状来请铭。铭曰:
举世醉而独醒,举世浊而独清,卓立而不阿兮,乃法门之干城,抑示寂之胡驶兮,犹长夜之失明灯,閟尔宫兮妥尔灵,其乘愿重来兮,普度夫有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