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中游天台∵
■高振千∵
最近,我们作家协会10余人赴天台采风。游天台,国清寺是不能不去的。
我们远远就望见高耸在山坡树木中的隋塔。该塔为浙江省现存最高古塔之一,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因飞檐斗拱遭火焚毁,形成四周空洞,视线可以穿过塔身。隋塔就这样孤零零、静寂地伫立着,仿佛在追问那塔头去了哪里?
我们一行人沿着大树夹道下平坦的石头路,顶着风雨慢慢步行,走向那坐落于五峰山麓中的国清寺。参天古木下,穿过寒拾亭,我们踏上丰干桥,迎面只见一堵黄色的照壁,上书“隋代古刹”4个楷体黑字,正纳闷古刹山门开于何处,向东数步方见檐下横匾红底金字“国清讲寺”的门台。原来国清寺山门一反常规,朝东开而不朝南开。
踏进山门转直弯,湿漉漉的路道两旁树木郁郁葱葱,平添许多幽深的气氛。据记载,国清寺创建于隋开皇十八年,晋王杨广命司马王弘按智岂页遗意建造,按传老僧定光曾对智顗说“寺若成,国即清”,隋大业元年,隋炀帝亲赐寺额,遂名国清寺。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灭佛时,寺宇全毁,南宋重建后为“江南十刹”之一,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奉敕重修。国清寺总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屋宇600多间,分布于4条纵线上。
我们沿着中轴线由南而北依次走过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两侧有钟楼、鼓楼,里面有金刚、天王、罗汉、佛像等,整个格局似乎跟平常所见的寺庙没什么区别。但是,弥勒殿前一对石狮为汉白玉所雕,大雄宝殿前4米多高铜鼎炉泛着光,非常漂亮和精致。
在大雄宝殿东侧小巧玲珑的六角梅亭中,我们驻足凝望着亭前暗红墙边的一株老梅树——隋梅。相传为国清寺第一任住持灌顶禅师亲手栽植,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树龄,树干老似龙爪。听说近日又返老转青,再结新果,每到大雪纷飞之际,暗香浮动,在梅亭小憩鉴赏,倍感清新,为国清寺一宝。邓拓有《题梅》诗:“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不须胭粉添颜色,犹忆天台相见时。”
出梅亭,我们拾级而上来到坐落于大殿东侧松林深处的碑亭,碑亭与隋梅、隋塔成一直线。亭内三座碑高约丈许,中间是∵“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东边是“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赋”,西边是“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我们在开阔的碑亭里远眺隋塔,合上伞于寒风中悠闲地谈天说地。听屋檐头的雨水滴滴答答地响着,看殿宇斗拱飞梁外,那飘飘洒洒的雨。
我们沿着西线下山,一路参观了观音殿、三贤堂、五百罗汉堂、千手观音殿、玉佛阁、吉祥楼、天台宗祖师显彰碑亭、妙法莲华经幢、独笔鹅字碑……想不到远看深藏不露、近观其貌不扬、掩映于苍松翠柏中的国清寺会如此之庞大。而且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既有佛教建筑严整对称的特点,又给人以灵活自如之感。难怪有人称国清寺“五峰层叠郁苕绕,双涧回环锁佛寮”,处于世外桃源式的地理环境之中。
这样的天色中,游人是很少光临此地的。幽静中只有我们一行的踪迹,仿佛偌大的国清寺都属于我们……
在天台的绵绵阴雨里,我们还游览了琼台仙谷和济公故居。由于同行都喜欢舞文弄墨,日程安排又比较轻松,所以风雨严寒中也颇有几分情趣。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