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玉泉寺】千古铁塔高耸,佛教天台祖庭

玉泉寺又名谷山寺、俗称佛爷寺,位于湖北省当阳县的玉泉山上。这里谷幽涧深,洞灵石秀,曲溪蜿蜒奔泻,珠泉晶莹清澈,风光绮丽,美胜收,被称作“三楚名山”。∵玉泉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是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的道场和天台宗的祖庭之一。早在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8)普净和尚就在这里结茅为庵,打坐修行。隋开皇年间,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口和尚在这里正式创建了玉泉寺。唐朝时,禅宗北宗神秀从黄梅东山寺来此弘扬禅法,四海倾仰。宋朝时,玉泉寺达到鼎盛。玉泉寺原为十方古刹,但自明末开始,演为“八堂十三家”。八堂分别指东禅堂、西禅堂、般舟堂、观音堂、退居堂、藏经楼、圆通阁、小关庙,另加毗卢殿、大士阁、送子庵、大关庙、大云寺五家,合称十三家。大雄宝殿前放着一口隋代铁镬,造型浑厚古朴,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此外,还陈列着元代的铁钟、铁釜,明清的鼎、炉和碑刻。在大雄宝殿左侧,有座碑亭,碑上刻有手托***、足蹈莲台的观音像,线条流畅,神态自然,相传为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画。玉泉寺铁塔建于北宋,塔高约23米,重约5万千克,用铁铸成,八角,十三层。

据《玉泉志》记载,玉泉寺历史久远,早在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普净和尚就在这里结茅为庵,打坐修行了十余年。前秦·道安弟子道立、北齐·法隐、法常、后梁·法忍、法论等均曾入山修行问道。到隋开皇十二年(592),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额和尚在这里正式创建了玉泉寺,与南京栖霞寺、山东长青灵岩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为“天下丛林四绝”。翌年四月,智顗于此宣讲《法华玄义》。七月,蒙文帝敕额玉泉寺。十四年,智顗复于此说《摩诃止观》。其后,智顗弟子法灿、道慧等相继来住。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弘景入寺披剃。仪凤年间(676~678),神秀于寺东结庐而居,号度门寺。其后,怀让、惠真、承远等亦曾来住。至宋代,成为禅院。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明肃皇后崇信佛教,乃重建此寺,并改称寺名为景德禅寺。由是,全寺规模扩大,“为楼者九,为殿者十八,三千七百僧舍”。“占地左五里,右五里,前后十里”,并改名为“景德禅寺”,成为“荆楚丛林之冠。”此后,元、明二代屡有修葺,亦多有高僧历住于此。至清代,圣祖曾行幸本寺。光绪五年(1879)、九年,复经重修,以迄于今。

大雄宝殿是玉泉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隋初,鼎盛于唐宋,由于屡遭战乱,毁坏甚重。元初大修,元末又毁于兵火,明成化修复,崇帧年间增建四周围廊,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外型雄伟壮观,是湖北省现存的最大最古老木结构建筑。为了保护这一年久失修的古建筑,1982年至1984年,***拨出专款对大殿进行了落架大修,全工程共用4万余工,木料800多立方米,重新制作龙脊和大小兽等艺术构件两干余件,更新全部格扇门窗,修补天花藻井9l块,并按原样油漆彩绘,再现了明代风貌和我国传统建筑的精湛技艺,灰顶朱柱,飞檐翘角,典雅大方,以古朴庄重的雄姿耸立在美丽的玉泉山下。

来到玉泉寺,首先看到的是矗立在山门外巍然挺拔的棱金铁塔。这座铁塔,被誉为“古代建筑中的明珠”。铁塔原名“如来舍利宝塔”,建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塔基为特制青砖砌成,塔身全为生铁铸造,高17.9米,13层,重10.66万斤,是中国现存最高、最重、最大的铁塔。塔基为双层须弥座,塔座有八个金刚武士,托塔挺立,造型威武雄壮。塔身是分段冶铸,然后采用堆土作“脚手架”由下而上逐级堆垒迭装而成。各级塔身均设置腰檐平座,并作头拱出据。塔壁为八面楼阁式造型,雕有千余尊小佛像,故又称“千佛塔”。塔顶为仿木结构的腰榴斗拱,在角梁飞檐的前端,铸出凌空龙首,用以悬挂风铃。塔身微向北倾斜。宋代工匠们为了减弱冬季凛冽的北风对铁塔的影响,特意将塔的上半身向北倾斜。这座铁塔已历经千年,依然巍然屹立,真不愧是中国古建筑艺术和冶金技术史上的杰作。明代诗人袁中郎叹为:“丛林忽涌中流地,铁塔曾擎半壁天。”据记载,此塔在元朝、清朝和本世纪60年代曾进行过三次维修。

玉泉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朝时为天台宗祖庭之一,智者大师在此宣讲《法华玄义》、《摩诃止观》,首创天佛教台宗道场;唐为禅宗北宗祖庭,弘景、神秀、普寂、一行等高僧在寺创倡渐悟禅法;宋释道源、宋绶、宋祁编撰《景德传灯录》于此寺;张九龄、李白、白居易、孟浩然、元稹等历代文人墨客为之留下许多诗词、碑刻;中国关公文化也渊源于此。名山、高僧、英雄三位一体与玉泉古刹相得益彰。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