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的一念三千说之研究

作者:慧持

内容提要:“一念三千”说是天台宗的主要理论思想,也是天台实相法门之最精彩处,一念三千是天台智者大师讲述心中所行的法门,因此之故,一念三千说一直在天台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就一念三千的内容、结构做一翻探索与分析。以使从中认识其原理,进而领悟其实践意义与内涵。

关键词: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三千∵∵性具善恶

一、∵∵前言

一念三千说是天台实相法门之最精彩处,也是最为人所熟知的天台名相,首次出现在《摩诃止观》卷第五十乘观法之第一观不思议境之中,是《摩诃止观》全体思想之核心。章安灌顶就曾赞叹:止观明静,前代未闻,是乃天台大师讲述心中所行的法门,这里所谓的天台大师自证法门,正是一念三千法门,因此之故,一念三千说,一直在天台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就一念三千的内容,结构作一番探索与分析,以使从中认识其原理,进而领悟其实践意义与内涵。

下面就从十界互具,到百界千如,以至一念三千之次第,对其所显发之意义,作一番深入的思索。

二、∵∵正文

(一)、一念三千之体系构造

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与《法华玄义》两书中提到十界互具,百界千如的思想,而一念三千思想则在《摩诃止观》一节中提及这一系列的思想进展,现在就从中去发现它的体系构造。

在一念三千思想中,所谓三世间,出自《大智度论》卷四十七,即住处世间,众生世间,五阴世间,此三世间,与后面所说的百界千如一一配合相乘。而自然形成整然有序的三千世间,而在《摩诃止观》认为,在日常现前的一念心,即具备三千世间,这是十乘观法中的观不思议境之内容,亦即是修道者所观想与体验之境界,因此一念三千是天台止观之指标,在微细的一念心之中,本具着十法界、百法界、千如是、三千世间,这种思想正是一即一切,个别即全体,深切言之,即在有漏的、虚妄的一念之中,即本具着有漏的诸法界与无漏的佛法界,因此,所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乃是一念三千实践者所向往的目标。

1、∵∵十界互具

所谓十界或称十法界,,包括迷悟,染净的一切世界,详言之,即下有六道地狱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上有四圣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就法界之意义而言,有差别、无差别、平等之三面意义,清楚一点说,即由空观的角度看,则十法界是无相、无差别的,所谓真谛者泯一切法,由假观的角度看,则法界呈现十种各自不同的差别相,所谓俗谛者立一切法,若由中观之差别即平等别即平等之立场来看,则法界是平等之差别,差别之平等,不可思议。所谓中谛者统一切法。

天台十界互具思想,即说明十法界互具互融的关系,所谓十界之每一界即圆具其他九界如佛界内具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之九界,而十界之每一界都是同格,都是全体,都是绝对,都是完全的法界,与包摄十界差别的一大法界无别。因此大法界与小法界、大宇宙与小宇宙无别,所谓十界的每一界都是法界的全体,详言之,即上自佛界,下至地狱的每一界,都是全法界。一言以蔽之,即在个别之中显现全体,这就是十界互具之根本内容意义。

2、∵∵百界千如

以上所明十界互具,即由佛界以至地狱界交互相具而成百界。这百界再与十如是相配,即成百界千如,如《法华玄义》第二卷上说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则有百界千如是[1]《法华经,方便品》的“十如是”是诸法实相的根本依据,加上《华严经》的“十界”而为十界互具,即成“百界千如”那么何谓“十如是”呢?

《法华经》第一卷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2],智者大师解释说:相是表象,相状;性是本性,本质;体是实体;力是功能;作是作用;因是主观;缘是客观;果是后果;报是前因;本末究竟等是从初相到末果报皆同实相。一理平等无二,前五如为“权”,后五如为“实”?

并解释十如,其原文如下:

通解者,相以据外,贤而可别名为相。性以据内,自分不改名性。主质名为体,功能为力,构造为作,习因为因,助因为缘,习果为果,报果为报,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所归趣处为究竟等。[3]

在智者大师之前,十如解释有多种,而智者大师都一一批判,并提出四种观点来解释十如,即所谓十界释,佛果释,离合释,约位释四种,就十界释而言,主要说明十如是十法界之每一界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色是各个不同的。就佛界释而言,乃在说明依十如所显的佛果内容。就离合释而言,即以十如说明自行、化他之权实关系。就约位释而言,即以十如分别凡圣诸位,且显示三德始终常住。

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中,就十如问题作了四种解释。其中特别以十界释与佛果释最值得提出来讨论。首先,就十界释内容而言此释提出十如是、十法界一切诸法之共通范畴。这种全新而进步的解释,远在西元第六世纪,为智者大师所提出,这也是继龙树在《大智度论》中提出九种法之后,又一杰作,在十界互具的思想世界之中,又配合十如之思惟形式,将会呈现什么状况呢?随举一例说明之,如在地狱界,不只具有地狱界的十如,而且也具有其他九界的十如,畜生界乃至佛界类皆如是,因此,一界具有百如,十界即具有千如,可谓朝点、线、面、体而发展开来。

其次,就佛界释内容而言,佛界乃十法界中之最高者,佛界就如是相而言,即非相非无相名之为相,依次:性、体、力、作、因、缘、果、报,亦复如是。乃至佛界就如是本末究竟等而言,即非本末究竟等,非无本末究竟等名为本末究竟等,总而言之,佛界的十如,超越思议分别,而为一般人;所不易知晓,唯佛如来真如十如之横广竖深,还比菩萨之了了照了十如更胜一筹。[4]

在此,就智者大师之所以设定十如为十界诸法之共通范畴一事,作一补充说明,据《法华文句》卷三下所记,提出十如也是十界一切诸法之共通范畴,并予以重视。后代学者,有称十如为活法门者[5],足见其在学者心目中之份量,总之十界是《华严经》之所说,三世间是《大智度论》之所说,十如是《法华经》之所说,而《法华经》是天台宗之所依经典,因此之故,十如得到后代天台学者特别重视与普遍爱好,如说法华十如是乃活法门也,前已述及,或如荆溪湛然大师赞扬十如思想为法华之理本,诸教之端盖,释教之关键,众生之依止,[6]足证十如思想在天台宗人心目中之崇高地位。

3、∵∵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说是天台宗极其重要的义理。所谓一念三千,即是在当下的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间的诸法性相之境。所谓一念,即是对境一念。天台宗以阴妄刹那之心,名为一念,智者大师认为“名色即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摄一切法,即是一切法。”[7]“诸法如梦幻,本来自空,不以推拆破坏故空也。”[8]依“心”开出名色的,“一切诸法,皆由心生”。

智者大师认为“三千”的构成,可分为三步:第一步,认为宇宙间森罗万象,千差万别,但总的可概括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菩萨、佛十法界。“此十法界各个因各个果,不相混滥。”但十界又不是绝对对立的,它可由圆融之妙理,相互具有隐显不同。如地狱界的饿鬼,通过修持可成人,直到成佛等其他九界也是这样,这叫“十界互具”。合起来是百法界。第二步,百法界每界又各具“十如是”。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见《法华经·方便品》)。合起来就是“百界千如”。第三步,“百界千如”又在众生世间,五阴世间,国土世间之中,众生世间是指有情物,国土世间是指无情物,不论是有情物、无情物,都是由物、心两大因素造成的。这物和心名五阴(色、受、想、行、识)或五蕴。十界众生都不能脱离三种世间而存在,所以“百界千如”必须乘以三,三千之数,即由此出。当然,三千只是个约数,说“一念三千”即是说一心包罗宇宙万物,一切诸法实相只在我一念之中。正如《摩诃止观》卷五所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9]

(二)、一念三千与性具善恶说

佛的慈悲愿力,由重方便,开发了八万四千法门,为的是使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法门虽无量,但归根到底总不出一念三千之所摄。《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念三千即是吾人当下一念心中具足三千诸法,包容现象界的全体。

一念三千的实相论通常称为“性具实相论”,性即法性、实性、理性、佛性,心性原是不二。心具、性具,其义为一,智者大师有论云:“无明痴惑,本是法性,以痴迷故,法性变做无明起诸颠倒善不善等。……今当体诸颠倒即是法性,不一不异,虽颠倒起灭,唯信此心但是法性。”此时法性通于染净,在染维度上,法性即是无明痴惑之体,一切颠倒起灭,即是法性起灭;而在净的维度上,法性即是菩提,即是佛性本身,故若得“还源返本,法界俱寂。”即一切流转皆止,即得报本解脱。

智者大师的“性具善恶”的理论基础是“十界互具”和“一念三千”。一念三千理论中也包含了性恶说的含义。实相常展现为十界。十如是三世间,每一法界具有十法界,佛界中也具有地狱至菩萨的九界。

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卷八中说:“若大乘观心,观恶心非善心,亦即恶而善,亦即非恶非善;观善心非善心,亦即善而恶,亦非善非恶。观一心即三心,以此三心,历一切心,历一切法,何心何法而分一三。”这也就是说善、恶、非善非恶皆为一心本具,且善恶相即。

作为修学者来说,观照自己介尔当下一念心的功夫,是学佛修道的用功处和紧要处。不论此心落于何种法界,都须就此一念观其实相,即空即假即中,所谓介尔有心,即具三千说凡心的一念,圆满具足三千世间的一切善恶染净诸法。

智者大师在《四念处》第四卷上说:“在一念眠中,无明心与法性合,起无量烦恼,寻此烦恼即得法性。……是一念无明心,有烦恼法有智慧法。烦恼是恶尘,善尘,无记尘。开出法身、般若、解脱。《法华经》云:如是性等一界十界百千法界究竟皆等。”其言明了平常的心念是由无明与法性相结合,所产生的一切烦恼智慧等,在烦恼法中包含了一切善的,恶的和无记的东西。通过止观实修得法,可以开发出智慧般若,成就法身和解脱之德。无明与法性结合,五阴、众生、国土等“三种世间”及这三种世间的种种“相”等都由此而生,宇宙间一切万法的心生起,也同样是同由于无明与法性结合之缘故。

佛虽性本具恶,但佛因为通达恶,对恶法有所透彻的了解。所以,让本具的恶自在,不受本具恶的影响而生恶,即不会被恶法所染。也正因于恶自在,以至反而能用恶法门救人教化众生。正所谓“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终不为恶法所染,这是因为佛能于恶的本身当下即能通达真如,法性之实相。”所谓“烦恼即菩提”,“诸妄即真”,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正是大乘佛教的方便与善巧。

但从凡夫众生而言,作恶修恶,心有因果报应,应以恶报为戒,全修即性,性亦具善,精进修善,止恶扬善,才能圆满菩提。

由性发修,由修照性,性修不二,统称“佛性”三因佛性(证因、了因、缘因)皆具性德善和性德恶。正因佛性是众生本具不改不坏中正觉性,也是众生能成佛的主要依据,由于它超越了世间的空相,简称之为“性”。缘因佛性是功德、庄严正因;使正因佛性生起胜缘,了因佛性是智慧,开显正因,使正因佛性生起胜缘,它们是空、假、中三谛,三千即空了因佛性;三千即假缘因佛性;三千即中正因佛性;佛性∵是处于因位的称谓,成报果时即为法身、解脱、般若“涅盘”三德,智者大师的一念三千与性具善恶论,则是天台佛学的精要,是至高极论。成为天台宗“上求下化”的理论依据,天台宗认为,众生时刻所起的当下每一念心,必属十法界中的某一法界,一念与某界相应,此心即属某界,佛果者,虽断修恶,不断性恶,恶道众生,虽无修善,但存性善,终有一日,若能一念与佛相应,此念即是佛界。

总结

一念三千是智者大师自己心中所行的法门,其重要性就像释尊在菩提树下所开悟之十二因缘一样,可说是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提出一念三千说,乃是为了教人观心,观当下一念心,落于何种法界,且即此一念法界,观其法性空相,乃即空、即假、即中,就生命体验,实践意义而言,这是抉择时刻,处于两者之一的决断瞬间,诚如智者所言“行人当自选择,何道可从?[10]”在上升与下降之间勇于选择向上,向佛道,这种修行的决断与离染功夫,可使一切众生与佛同证菩提,同证诸法实相。

注释:

[1]《妙法莲花经玄义》卷二,《大正藏》卷33,693

[2]《妙法莲花经》卷一,《大正藏》卷9,5

[3]《妙法莲花经玄义》卷二,《大正藏》卷33,694

[4]《法华文句》卷三下,《大正藏》卷34,P43上。

[5]《佛祖统记》卷十五,了然大师传,《大正藏》卷49,P226下。

[6]《法华文句》卷第四中,《大正藏》卷34,P222上

[7]《法界次第初门》,《大正藏》卷46,P665

[8]同上,P681

[9]《大正藏》卷46,P54

[10]《法华经玄义节要》卷上,续藏经第44册,P347-348。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