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的中兴者——湛然大师

佛智

闽南佛学

一、湛然大师的生平及行履佛智

湛然大师,是唐代天台宗高僧,世称“荆溪大师”或“妙乐大师”。

大师俗姓戚,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出生于常州晋陵荆溪(今江苏省宜兴县)。其家世代书香,大师幼习儒学,善根深厚,有超凡脱俗的宏志。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大师年满十七岁,到浙江东部游历参学。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在东阳境内遇到金华方岩禅师,蒙授天台止观修法及《摩诃止观》等法宝,后遵禅师咐嘱,前往左溪玄朗大师门下受教。

玄朗大师与之交谈。知为道器,特别垂青,准允其以白衣身份列入门墙之内,又传授天台教观之旨。大师依教奉行,勤勉不息,经过十八年的精进修持,终于洞明宗趣,深悟佛旨。

唐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48年·38岁),大师学成辞师下山,于宜兴君;山净乐寺剃染出家。后赴会稽开元寺,依止四分律相部宗高僧昙一律师专研律学。不久,又去吴郡开元寺宣讲《摩诃止观》。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44岁),当左溪玄朗大师圆寂之际,适逢安禄山等造反,天下大乱。大师便行脚游方于东南各地,盛弘天台教法。大师因有感于当时天台宗衰微,他宗鼎盛,于是便以中兴天台宗为己任,撰写天台三大部——《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的注释及其它著作,凡数十万言,承继宗统,广为弘化。天台宗由此复兴。后人称赞曰:“荆溪不生,则圆义将永沉矣”。∵∵.

天宝、大历年间(公元742年一公元779年),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先后延请大师赴京都应供,大师皆托病婉辞不往。

晚年,大师移锡天台山国清寺。高树法幢,以身作则,诲人不倦。四方学子,纷拥而至,法席昌隆,盛极当世。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二月五日,大师在佛陇道场咐嘱大众曰:“道无方,性无体,生与死,旨一贯,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汝等各自勉之”(见《天台九祖传》)。勇双全含笑合掌,安祥示寂,世寿七十有二,戒睹三十四。后人尊之为“天台宗第九祖”。

湛然大师毕生致力于弘宗演教、说法度生的事业。也言行一致。慈风远被,度人无量,为天台宗的复兴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大师的门人法子众多。贤首宗(华严宗)清凉澄观法师早年曾受学于大师座下,听讲《法华经》、《维摩诘经》等大乘法典,获益良多。

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高僧最澄法师,入天台山求法,受学于湛然大师的弟子道邃、行满门下,学成归国,创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

二、湛然大师的著作

湛然大师一生尽力弘扬天台教观,非讲即写,著作极丰。现简介如下:

(1)《法华玄义释签》,十卷。内容:以回答诸学者签问的形式,将智者大师所着的《法华玄义》》口以注释,宣扬天台正义,破斥华严、三论、法相、禅宗的异义。

(2)《法华文句疏记》,三十卷。内容:对《法华文句》一书作了详尽的解释。

(3)《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十卷。内容:注释《摩诃止观》,阐显宗义,明示观门旨趣,开现唯识唯心事理二观及戒体论和性恶论的思想。

(4)《止观大义》,一卷。内容:讲述天台止观的纲要,并指明天台观门是离文字假相的中道实践。

(5)《金刚錍论》,一卷。内容:强调无情有佛性,瓦石、草木含具佛性的妙义。

(6)《十不二门论》,一卷。内容:阐示三大部的纲要,从十种不二门的门门相待的事相中,彰显一念三千的妙理。

(7)《始终心要》,一卷。内容:通过对“理即佛”乃至“究竟即佛”的各个阶次所作的分析,阐明其因果各别的道理,并以三谛、三德、逆顺不变随缘等显示***一乘的奥旨。

(8)《维摩经疏记》,三卷。内容:详细注释二十八卷本的天台《维摩经疏》。

另有《法华文句科文》、《止观义例》、《止观辅行搜要记》、《观心诵经记》、《维摩经略疏》、《涅盘经再治疏》、《法华三昧补助仪》、《法华五百问论》、《法华大意》、《华严骨目》、《授菩萨戒仪》等著作传世。

三、湛然大师的思想

1、一念理具思想

湛然大师在《法华玄义释签》中说:“行者常观一念介尔起心,以具一切心故,等于佛心,以等于佛心故,六皆名即,成究竟即”。

所谓“一念介尔之心”,即吾人日常的一念妄心。由于众生心性不定,妄想纷飞,所以,在此念念迁流变化的过程中,显现出三千诸法的不同。这刹那生灭的颠倒梦想,或善或恶,或清净或污染。凡圣之境便在此一念心中倏忽交替。三千诸法,本性即空,其空无自性的理性即是诸法实相。如能转迷成悟,以智化情,悟达诸法真如妙体,即名为佛;若为客尘所染,被无明烦恼所缠缚,即沦入六道。由此可知,心、佛、众生,皆是一念心的变现。

从理性的角度而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此,便开通了由凡夫进修佛乘的光明大道。此中,阐明了刹那生灭的心理具三千、一念心的变化体现了事用的妙理。

2、随缘不变观

湛然大师在《止观大意》中说:“随缘不变故为性,不变随缘故为心”。

随缘不变是讲:既能随顺各种缘法行事,又能保持清净的如来藏本性不被染污。诸佛菩萨顺应各种因缘,广做利生事业,应以何种身度,即现何种身,巧设方便,对机说法。虽然在事用上显现出种种的差别,但诸佛菩萨觉悟的真性却无增减,一直保持着如如不动的清净的状态。

因此,诸佛子等应清醒地了悟世间诸法的如幻如化、虚妄不实,方可如处于污泥中之莲花一样,在尘劳中,不被红尘所染,游戏人间,合于真理,行六度四摄,广度众生,自利利他。由上述可知,随缘不变是从诸圣者利生时所作诸行理体的角度而言自勺。

不变随缘故为心,即:能在保持自性清净不变的基础上,从容应对千差万别的缘起法,入乡随俗。诸佛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深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妙境.故尔,能够遍察诸有情的痛苦,视同己受,善巧地掌握度生的机缘,利乐有情。

湛然大师秉承智者大师所倡导的“性恶”思想,加以深化发挥,指出“不变随缘”的妙用,就是诸佛性恶(即理恶或同体大悲心)不断,发四宏誓愿,慈济众生的利他之行。

大师在《金刚錍》中说:“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清晰地揭示出“随缘不变”和“不变随缘”是理体与事用的巧妙关系。理体即为“性”,事用即是“心”,二者不一不异。如水和波,依事用的角度而言,波是水的表现形式;依理体的立场而言,波与水的本质相同。二者紧密不可分,正如性与心不可隔裂一样。

佛与众生,在体性上,平等一如;在相用上,差异悬殊。故诸佛子当依教奉行,精进修学,以期断惑除迷,直了成佛,解脱自在。

3、性具思想

湛然大师生活在唐朝中期,当时的佛教界内,法相、华严、禅宗隆盛,唯天台宗偏于一隅,势力相形见绌。大师为了摆脱这种困境,重振宗风,使如来无上醍醐妙法光耀于世,遂以其渊博的学识及深厚的功行,对前辈的思想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创新,显明天台性具思想的超特殊胜,强调色心、事理本具三千的法理。

《大般涅盘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智者大师依据《大宝积经》,认为一切草木树木无心,可作如来身相,具足悉能说法。从而,推演出“色心平等观”。

湛然大师以其独特的妙慧,善解如来及诸祖的微言大义,在其着《止观辅行传弘决》中强调: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他提倡修习止观,应重在“一心”的转变与升华,并从依正不二,色心平等的理中,推出“万法唯心,无情有佛性”的妙论。

在中国佛教史上,湛然大师第一次系统地阐发了“无情有性”说。无情是指身外无情识的事物,如草木瓦石等。性指佛性。大师提出的“无情有性”说.是谓不能发心修行的无情之物也有佛性。这是针对华严宗法藏法师只承认有情有佛性的主张而言自勺。

大师依据色(色法,物质现象)心(心法,精神现象)不二之理,说明佛性周遍于宇宙一切事物,不会因有情无情而间隔。所以,一草一木,一砾一尘均有佛性。

由于大师的“色心不二”理论是由“三界唯心”和“一念三干”的思想推演而来的,而宇宙万有既是唯心所摄,心体又不为任何事物所局限,微尘瓦石当然亦不能独立于心体之外。所以,一切事物都和心相关,也都带有心体。又因为一念心中具足宇宙万有(一念三千),这万有也就是宇宙实相(真实本相),属于万有的微尘瓦石当然就是实相,而实相就是宇宙万有,故尔,微尘瓦石也具足宇宙万有。既然一微尘也圆满具足宇宙的一切,当然也就具有佛性,也能成佛。

大师针对华严宗人所主张的“无情无佛性”学说,反驳曰:“故子应知:万法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万法之称,宁隔于纤尘;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意思是说,宇宙间哪怕是一粒微尘也是真如的体现,怎么能说真如只是彼我有情动物所专有的呢?大师认为法性的异名为真如,而真如的异名是佛性,所以法性也就是佛性。既然真如是普遍存在的,则佛性亦应遍一切处。故可推知无情必有佛性。

4、止观实践

湛然大师总结创新天台宗的思想后,又对天台止观的实践作了详尽的阐释及深化。可知,大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解行并重,定慧***。

大师对《摩诃止观》中所讲的***止观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在《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止观大意》、《止观义例》中详细地论述天台观心法门的旨趣。

湛然大师将止观修法分为事理二观:

A、事观:对身、口二业严加规范,令之趣向止观正道,间接地促使一念心摧破未念、欲念、念、念已四相,证悟圆融三谛,变现十界三千之境,广行利生之举。是为事观。

B、理观:即直接谛观圆融三谛的法理。观察现前的一念心,证悟本自具足的三谛圆融妙理。是为理观。

四、结束语

湛然大师,幼有圣志,佛缘深厚,青年学法,中年剃染,精勤修学,教观总持,定慧齐开,重兴台教,绍隆宗统,盛弘大法,功行卓绝,慈风可人,思想渊深,声名远驰,悲智双运,广利人天,普度众生。后世学子,诚应以大师为楷模,解行并重,传佛心灯,续佛慧命,广行六度四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