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九华山天台寺事迹介绍
九华山天台寺,即地藏寺,又名地藏禅林,全国重点寺院,位于天台与玉屏峰之间。始建于宋,后废毁。相传唐时新罗僧金乔觉在此禅居,留有“金仙洞”遗迹。宋代高僧宗杲《游九华山题天台高处》诗云:“踏遍天台不作声,清钟一杵万山鸣。”说明宋代已有寺宇。明洪武元年(1368)居士陈履泰捐资,住持僧昭莲重建,遂为丛林。嘉靖年间寺僧玺玉居山护林,佛德高洁,享年110岁。清康熙五十九(1720)僧人尘尘子重建,称“活埋庵”。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1920年住持僧彻德重修。1921年住持僧兰田重修天台石板路。1936年大国师章嘉呼图克图赠匾额一块,今已佚。1936~1949年住持僧义方重整仪轨,大振山门。1955年青阳县人民***重修。1982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殿宇,1983年重修佛像,上漆贴金。同年国务院批准其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95年至今住持为僧宏学。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在青龙背东侧新建寮房、斋堂,建筑面积1908平方米。天台寺原大殿因风雨剥蚀,柱朽墙裂,于1998年10月拆除,在原址上重建大雄宝殿。3层宫殿式建筑,框架结构,双重檐,铁瓦盖顶,飞檐翘角。脊高17米、长21米、宽20米。建筑面积1456平方米。内部结构仍保持大殿原貌,上层为万佛殿,中层为地藏殿,下层为地下室。卷拱石洞山门依旧。大殿后,东西两边建有厢房,中有小院,北面建有观音殿。天台寺周围景点众多:寺南青龙头上有六角形石亭,高3米,名“捧日亭”。亭内供有石雕佛像。亭旁有天台,四周悬崖峭壁,有铁柱环护。
义方,当代名僧,俗名崔思庆,1914年出生,安徽太平(今黄山市黄山区)甘棠镇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青阳县人大代表、常委,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当选过中国佛教协会理事。1957年任中国佛教协会第二届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并在中国佛学院执教。1959年在北京圆寂。义方受过中等教育,少年时深受祖辈与父亲崇佛的影响,读经拜佛。1930年首叩弘一为师,得结善缘。1934年悄然投九华出家,在宁波天童寺受具足戒。次年回九华,当选九华山佛教会常务理事,后到宁波中国佛学院弘法班(研究班)深造。1937年住持天台寺,曾研读化城寺全部《藏经》6777卷,传戒收徒,讲经打坐,竟无虚日。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曾数次派其亲属请他出山为日汪***效力,遭坚决拒绝。1947年,中共皖南游击队在九华山一带活动,义方为之提供粮食。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国民党溃军逃离前大肆抢掠,全山十室九空。义方率先捐粮,协助人民***救济民众。新中国成立后,义方多次撰文赞颂:“中国人民的解放,给予了中国佛教以涤瑕荡垢、重见光明的机会。”他任九华山佛教总代表时,组织全山僧尼坚持学习时事政治,坚持修持,按时做早晚功课,举行“观音法会”、“盂兰盆会”等佛事活动。他积极协助地方***建立“九华山文物古迹保管委员会”,维护了丛林和古迹。义方还率众种花植树,美化环境,庄严佛教道场。1950年春,义方创办了九华山初级小学。两年后又担任有11所小学的中心学区校长。同年4月,九华山佛教徒成立了“抗美援朝支会工作组”,义方为组长。1951年任青阳县抗美援朝委员会委员,带动僧众踊跃捐款购买“中国佛教号”飞机,并致信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3年11月,他主持“祝愿世界和平法会”。1955到1957年间,曾多次作为中国佛教代表团成员,访问缅甸、柬埔寨、越南、印度等国;1956年参加中国佛教协会组织的佛牙护持团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使地处祖国边陲的傣族等兄弟民族的佛教徒得以朝拜佛牙;1958年又作为中国佛教协会参观团成员赴***,促进了各族人民及佛教徒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义方宗论兼通,工书法,善木刻,通医道,着有《九华指(掌)》一册(已佚)。义方曾多次撰文论述钻研教理的必要性,号召佛教徒努力学习佛学,为弘扬佛法和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现任九华山天台寺住持宏学,带领僧众继承义方法师的优良传统,爱国爱教,拥护党和***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支持配合党委、***的工作。他注重修持,道心坚固,熟知佛教仪规,具有较强的佛教事业心,住持天台寺期间对寺院进行了全面修缮,庄严了佛教道场,提升了寺院形象,在教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天台寺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经常捐款捐物,积极参与扶贫济困、助学助残、救灾赈灾等活动,2008年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0万元,2010年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20万元,2010年为池州暴雨洪灾地区捐款10万元,受到社会各界好评。2010年,天台寺被安徽省宗教局授予“和谐寺院”荣誉称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