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湛:佛教与和谐山西——提高僧伽素质,促进社会和谐

五台山普寿寺∵文湛

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不仅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更是一座让天下僧俗景仰的佛教圣山。所以,住在五台山的出家众,理应作为文殊菩萨的使者,担负起为人们解疑除惑的弘法义务,让佛法真谛之甘露遍洒人间,从而起到发展和促进和谐山西的作用。那么,如何去展现我们一个佛子的风采,完成历史的重任呢?审视我们自身,环顾目前的整个教界,下面就我个人见解来阐述几点:

一、时代赋予僧伽的历史使命

就目前佛教现况来看,我们生活在国家政治安宁、经济飞速发展、宗教政策稳定的大好时光,可谓“黄金时代”。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随着物质世界的繁荣,人们在精神领域的需求也更加复杂多样。从世界局势来看更不容乐观,有目共睹,当今世界矛盾重重:国际恐怖、局部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恶化、疾病传播……等等不和谐现象,挑战现代文明、威胁人类生存。多少人仰天长叹:何法堪救世界?何人能拔济群生?

国际社会及各国***以及各界爱好和平的仁人志士都在为和谐社会做着种种努力,佛子们,尤其是出家的我们能等闲视之?国家对佛教的发展给予了有力的鼓励和保护,社会各界对佛教事业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这无疑都在增强我们∵“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使命感。

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安南在去年给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贺信中言:“今天,佛陀的和平理想也许比以前任何时候都与我们更息息相关。”∵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叶小文曾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佛教作为有着深刻和谐思想与和平理念的宗教,可以在缓和因快速发展引起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官员们对佛教的高度赞叹,不仅是对我们每个佛子的鼓励,也标明了历史赋予每个佛子的历史使命。

毋庸置疑,至善圆满之佛法,堪当济世度生之重任;但法赖僧弘,我等是否堪负使命?∵

值此机遇,逢此挑战,我们必须承认:圆满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有赖于僧伽素质的全面提高。自度方能度人、自己和谐方能和谐他人。

二、僧人当严持净戒

古德言:“佛法的弘护,三宝的庄严,乃维系在僧伽(即僧众)的素质上。”从长远来看,佛教对社会大众的感染与教化,靠的并不是一时一地,一言一行。道德的感染,心灵的驿动,才是最能超越时空,最具有穿透力与震撼力的魅力所在。所以提高僧众素质,成就僧才,对佛教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最迫切的工作了。

那么,僧伽素质以什么为标准呢?从僧人本位出发,所谓僧者,必须严持净戒。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换一句话说,就是“建心慕远,清节不群,卓然风霜不改其操,铿然尤喜未达其心。”所以说出家乃大丈夫所为也。

为何要持戒,因为戒是我们每个僧众所发心禀受的,之所以与俗人有别,实由有戒故。而戒又是衡量每个出家人道德标准,更是入道之基。超凡入圣,都由持戒而成。因为:“戒是生死舟航,出家宗要”。所以,提高僧人素质,必以戒行。那么,学戒持戒,就是我们本份之事,也是我们的职责了。

国家宗教事务局叶小文局长在中国佛协七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上发表了题为“重新举起‘以戒为师’的旗帜”的重要讲话。他从六个方面来说明为什么应“以戒为师”。其中第二个理由是“基于佛教的根本追求”。佛教认为,戒为正法久住之根本,戒为佛法慧命之所依。“戒住则僧住,僧住则法住”。佛教如无戒律之维系,则佛法失坠,僧团失和。第六个理由是基于佛教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需要。戒律不仅只消极地禁止做一切恶事,更要积极地行一切善事,也就是要净化自己,利益他人。做坏事是犯戒,不做好事也是不持戒。佛教讲身、口、意,如果大家都“意”存好心,“口”说好话,“身”做好事,社会焉能不和谐?叶小文局长的这篇讲话给我们很多启示。

世人皆知黄金白玉之珍贵,然未经加工之前金与矿砂混为一体,玉与璞石难解难分,只有经过冶炼才有纯金,经过琢磨才有美玉。我们修行何曾不是这样呢?虽然我们本性同佛一样清净,但由于无明烦恼所污染,如同矿砂和璞石把金玉蕴藏,需要经过锻炼和琢磨才可显现。在修习佛道上,这种显现之工夫,一定是仰仗圣戒不可。以佛戒来轨范身心,使在戒轨道上慢慢趋于正道。成实论云:“道品楼观,以戒为柱,禅定心城,以戒为郭。”。

因为我们有戒,一言一行都合乎法则;因为持戒,就能冰洁其心,玉润其德,完成高尚志节。古言:“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身难”。为什么难?难就难在出家后,不能再像普通人那样放纵自己,存有散漫行为。如宣祖云:“以人则形服异世,法则轨用有仪。”因为持戒,就能摄心制行,内外兼治,而表现出由内而外的绝对庄严形象来,即所谓的内德外彰。足为他人模范,令人生起敬仰之心。如舍利弗不就是见马胜比丘威仪庄严,形态安祥而被感化出家吗?所以,持戒不仅以戒为璎珞自庄严,还能影响他人,感化他人。倘若如此,我们的社会不就更加祥和,人民更加安乐吗?

三、僧团当和合坚固

一个如法僧团,如法道场,不仅是每一个出家人修学场所,也是弘扬佛法的互动平台,还是社会民众的精神家园。所以佛陀时代,以建立清净僧团为中心,用以训练僧众,陶铸圣贤,共弘佛法,佛陀如此重视僧团的建立,正是因为僧众是住持正法的使者,正法久住要依靠清净和合僧团实现。

唐代道宣律师认为构成僧伽须有二种条件:(一)理和,即遵循佛教教义,同证无为之理。(二)事和,即: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依此而说,和合僧团应以“六和”为精神,以“戒”为僧规。因为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僧团更少不了戒规。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僧众,若无戒则如一盘散花,风一吹偏散。而有戒就能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安乐。

僧众和合,还能摧毁一些非法分子,扞卫我们佛教的庄严。因为出家人以戒自律,如法而行,外有形仪,内有圣法,当然就不同于俗人了。即∵“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换一句佛教术语来说:“学威仪,不辱僧相。”他人想混入我们僧团,也容易识别。如《十轮经》比喻:譬喻有驴,披狮子皮,而便自谓以为狮子,有人遥见,谓真狮子,及至鸣已,皆识是驴,咸共唾言,此非狮子……故僧众和合,亦是推动佛教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动力。

所以,佛教自身的发展首先有赖于佛教自身的和合。而佛教自身的和合,不仅是为了自身的发展,更是以自身的和合发展为基础,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结语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严持清净戒律,建立和合僧团,全方位提高僧伽素质,增强僧众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时代给僧伽教育提出的课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让我们恪尽已任共同努力,成为真正的智能传播者,使佛法在和谐社会、和谐山西的历程中大放异彩。让山西沐浴在佛光之下,更加祥和,温馨,美好。如此,我们方不负我佛,不负众生,不虚此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