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素食的种种
元∵∵信
一∵∵、∵∵前言
沧海桑田,时事的变迁。二、三十年前的***物质生活,与现今的生活水准相比,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因为社会不断的进步,人们所追求的,不论在物质上与精神上的需求,也愈来愈高。但是,相对的其负面的影响与代价也是对等的。就如疾病的引发,健康的影响,再者因为生活物质上的丰裕无缺。常使人不知何所是事,精神上的空虚,若没有宗教的信仰,相信那种寂寥,落莫感的侵击,定是比一般人强烈的。
记得小时候,∵∵一般的家庭,大都在逢年过节时,桌面上才能有丰盛的一餐(肉食)∵∵,否则正常的三餐除了青菜还是青菜,少有肉食的,曾几何时,近年来生活形态的改变,大家在饮食上的观念,下似从前大鱼大肉,甚至于提倡素食,以保健康并能延年益寿,而最重要的是能预防癌症,因为大家“谈癌色变”;又不易罹患心血管的疾病,因此,除了一些营养专家与学者,大力的推行素食与生食蔬菜,其好处当然不在话下,此可参考素食类的相关书藉。
再者,∵∵一谈到素食,大家都会联想到宗教的信仰,尤其是“佛教”∵∵,老一辈的人或对佛教不了解的人,都还保有称出家人为“吃菜仔”或“菜姑”∵∵,∵∵(当然也包括吃饭)∵∵,因此,佛教徒是否完全素食?是否一定要素食?学佛是否一定要素食,类似这样的问题,是我们常会遇到的,而且也是容易让人误解的,基于此,我想厘清一些观念上的问题。
二、蔬食——素食
素食,在原始佛教中即是所谓的“蔬食”,即是指不荤食,往往人们一听素食,就想着这个人是不肉食的,很快的联想与肉有关,如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若佛子、不得食五丰——大蒜、革葱、韭葱、兰葱、兴叶、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①这五种辛(蔬菜)∵∵,并非肉食,为什么就不能吃它,想想,这些都是臭味极重的,如果僧团大家都吃,似乎也没什么,若只有少部份的人吃,那股怪味,让人开了,岂不让人动心,所以佛遮制食荤,是有其基本意义的。但是也有因为治病而开方便的,如是这样,那治病的人就不能参加集会,以避免别人的厌嫌,而造成他人的起心动念,甚至使人起了嗔心与造口业等。但是荤食在一般的观念,常以为就是肉食,不食荤就等于下食肉,不食肉等于不食荤,然而佛教徒并非完全的蔬食,因为有上面的五种不吃。因此,佛教的荤食,并非专就特定的肉食不吃,但也不是完全反对肉食,如:牛、羊的乳酪,在佛制时是佛允许吃的。
或许有人会问,五种辛,只是怪味道而已,何必如此严苛呢?在楞严经卷入,佛云:“诸众生求=一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此五种辛菜,熟食发淫、生啖增恚。…………”②我人修学佛法,乌的是学佛所行,修佛所修,在次第上,就是要我们能旱日断除五欲之乐,离贪嗔痴,导向厌,离欲,灭尽的道路前进,怎可在口味上贪求不舍,而被味欲析系缚呢。
在目前佛教来说,不肉食,这是很容易与不杀生连想在一起,佛教自东传后,不食肉是我国佛教的传统美德,其崇高的精神到了中国发辉无遗,迄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之一∵∵,或许有人会质疑,草木的长成,也有其生长的过程,为什么吃蔬菜就不犯杀生戒了呢?殊不知佛教的不杀生“是特重指有情识、的众生,即泛指一般的动物而言,不论人或动物,都有求生存的权利,如果受到了伤害,会引起人的怨恨,苦痛或者恐怖的行为,彼此会因如此,互相敌对的因果业感的关系,所以佛教的不杀生,有着追层的意义。”③然而草木的生长,虽是经过阳光,人工栽培,也有繁殖的现象,但这生长的过程,只是一连串的物理变化而已,虽受到伤害,并不会产生心识的·反应,不会起嗔恨心,我们应知道明了的是,佛教是重于有情的世间,虽然草木花草没有清识,但这也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记得近几年前,有人提出“食蔬也是杀生”的论调,而引起了佛教界波动,显然是未将杀生的真正意义厘清。
三、持戒山—)山护生
一不杀生——为佛教处世利生的根本法则。∵∵一切戒行∵∵道德的行为,都是以此为根源的。”④本来,人一生中求取最高的理相》,求取至真至美至善,甚至而求取超凡脱俗的究竟之境乌目标。而佛教的戒律便是实行这伦理、道德,行为的轨范,佛教的教义迄些理念也存平其问。戒又可分为止持门与作持门;止持门(止恶门)∵∵,其意是,不应做时即应停止,不可再做,是比较消极的,但也足以使我们行为有忻轨范,不再造新殃。作持门(修善门)∵∵,是比较积极的,在行善方面,而不是积极的作恶。所以过去七佛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在原始佛教,戒的观念是重复,重复善的行为,因此,我人要求精神上的解脱,要相》离苦得乐的关键,能操之在我的,便是止恶行善的道德行为,因为能积极的行善,就不会轻易伤害一切有情的生命,反而会更积极的保护一切有情,并而积极去实践护生的行为。
“护生”的观念,亦是佛教的特色,更是大乘佛法所底的发扬,佛教主张慈悲为本的不杀,也根源于此,在梵网经菩萨戒云:“∵∵一切男子足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若不尔者,犯轻垢罪。”⑤欲奉行不侵害众生。不杀害其生命,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奉行戒律,在国家的法规,即应遵守动物生态保护与国家的法律,而佛毅最基本的就是奉行五戒十善,五戒即不杀、盗、邪淫、妄语、饮酒等;十善即身口意三业的引申,如:不杀、不盗、淫、两舌、恶口、绮语、妄语、不贪、嗔痴等。五戒、十善,首先都是不杀戒,我们不侵害他人的内命。不偷、下抢、不盗是不侵害他人的外命,能够尊重他人的性命财产,这也是护生。再者不淫,是不破坏他人的家庭,口四业,能使人彼此的互相宽容与信赖,意三业,能使人不作非份之相》,对于善恶、因果能有正确的见解,不使人走入歧徒,迄也是护生,诸如此类,凡是不侵害有情的众生,更应去力行护生,若离开了戒的精神,那世间人类的行为,亦将成为不善的行为。因此,护生是佛法的重要核心,太虚大师说:∵∵“五戒、十善,是五乘共基。”我们除了不犯杀戒,更应努力护生。才能长养我们的善根,迈入佛道前进。
四、素食山—>—)根性
就教上可分乌显教与密毅。分声闻乘与大乘,而佛教的东传,我国所崇仰趣求的是大乘佛果与菩萨行,因此,不肉食是我国佛教的特色,也是我国佛教徒的习惯,在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成品云:“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⑥佛教东传,因为社会背景、风俗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自“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后,而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恩想观念,是故我国寺院向来是自耕自煮的生活,不似南传国家必须以托钵的方式,来维持色身,所以对食物自然无法有忻拣择,若我国僧众食肉,则有违大乘菩萨精神与典范,佛教之所以为佛教,是因为有着「与众生乐,拔众生苦”的大悲精神。
本来佛制,是为适应当时的生活情形,就其文化背景,风俗民情、气候环境,生活习惯之差异而制,印度的气候,种植不易,大多以畜牧为主,类似我国蒙藏一带,因此,主要的食品,当然离不了牛、羊等,因为植物的生长不易,不肉食足下太容易的,但是,别误会了“以为如此就可以不禁肉食,佛陀的遮禁肉食,并不是因为它是“肉”∵∵,而是因为“杀生”∵∵,杀生而食,是佛所不许的,于杂阿合经记载:“不杀生,教人不杀,口常赞叹不杀功德,见不杀者,心随欢喜………”⑦。其赞叹不杀之功德命终升天上,又于梵网经菩萨戒云:∵∵“佛言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一切有伞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⑧而当时佛许食的也有限制,即所谓的“三净肉”∵∵,即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佛戒律不但是严禁杀人,并且不得故杀伤害众生的性命,佛世佛弟子出远门都必须带漉水囊,唯恐伤害水中的小虫,由此可见,伤害众生之性命是佛法所禁止的,而积极的护生,也唯有佛法才能贯彻实行的。
我们应认知的是佛世及现今的声闻乘,都还过着沿门托钵,随缘度化饮食的关系。因此就不能严禁肉食,随着信众的供养,对食物是无法拣择的,依循着佛制三净肉的条件下,追并无犯杀生戒。这在当地的生活环境,民情风俗,信仰之下是许可的,我们千万不可以比例作为借口,欲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推说走佛许可的。
五、结语
“佛教”是一理性的宗教,佛陀制戒自有袍的适应性、宽广性,对于初学佛的人,一时之间可能还不能断除荤食的习惯,若过于急切的勉励不肉食,很难引入佛教的领域,但若已发心学大乘法的人,就应断肉食,长养慈悲心,以便初学的人能了解佛教的内涵与深义,不要让人以为学佛就非素食不可的观念,而“护生”是佛教的根本精神,在实践上应适合其环境,适合其根性,因为在其环境,有他的差异性,不能以偏概全,千万不可执理废事,执事废理,偏执方便来反对究竟,这是我们应该知道,并有正确的知见,了解“素食”的真义,再配合智、情、意三者平衡的发展。·才能将佛法更彻底的实践与开展。
摘自《菩提树》1995第6期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