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佛教院校素质教育刍议

达诚

近日读江泽民的《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其中有关对建设一流高校的几点要求,深受启发。一所成功的院校,需要许多条件成就,包括软、硬件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素质教育的真正认识和务实贯彻。素质,是指人在先天条件下,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且在比较长的时间内起作用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其天赋条件,提高素质水平,通过教育、实践锻炼,培养和提高某方面的素质水平。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和新模式。

佛教教育是佛教存在和发展的关键,略而言之,可以分成说法教育和院校教育。说法教育是佛陀对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施予的教育,以令众生了生死、得解脱,如“四悉檀”的理论,《法华经》宣说“会三归一”的“一佛乘”思想等,都是说法教育的典型。院校教育,是通过佛教院校教育来达到明理,了悟佛之知见。以理论指导实修,从而提升学人的境界。眼下,院校教育,是整个佛教界教育事业的“重镇”,为了出好人才,理应率先实施素质教育。这是由新世纪佛教发展的现状、佛教院校的性质及培养宗旨决定的,也是佛教教育根除顽症、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客观要求。我认为要能在佛教院校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当前亟待解决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改革和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江泽民在讲话中提到:“一流大学应该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注重形成优秀的办学传统,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发展优势学科、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作出贡献。”当前,佛教院校必须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树立面向整个佛教界,保障全面发展,注重基本质量,提高整体素质的现代教育观。一方面禀承传统佛教教育的优良传统,另方面还必须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既能够荷担如来家业,又可以在实践中学修并重,弘法利生。在学修中注重个性和集体谐调(“六和”共住),不仅教会学僧修学、健体、审美,还要教会他们做人、做事、做学问。力争学僧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结合社会高校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联系佛教教育现状,深入开展关于素质教育的思想大讨论,使师生都能全面、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到佛教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探索构建多样化的素质教育模式。根据素质教育“两体(面向全体、全体发展)一化(个性化)”的内在要求,结合佛教教育的现状,应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僧才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构建佛教院校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根据本院实际情况,调整优化专宗结构。佛教院校根据本身实际需要,在选择、充实和稳定教师队伍的基础上,设置或调整、优化专宗(宗派)结构,无论禅宗、净土,还是天台、贤首,学有所教,教有所专,办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佛学院。二是改革教学体制,摒弃旧有“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和“应试考试”的弊端,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教学体制,促进德育与智育、体育∵,丛林制度和学院教学的优化协调,使学僧健康发展。推行学分制,建立主辅修制,选课制等机制,为学僧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修空间,调动其学修积极性,同时也促使法师更加自觉地更新知识结构,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加强对教学大纲、CAI等教学基础的审核;推行情知行结合的教育模式,坚持第一课堂(学院教学)与第二课堂(丛林实践)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僧的主体作用相结合。三是改革德育模式,强化师德意识,塑造师魂。于佛学院的教师,要坚持以品德修养为第一,学问为第二的原则进行选择,以“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宗教情操)为标准,以文明行为规范教育为突破口,注意抓好生活、纪律、卫生、威仪等常规训练;强调教师管教管导。为人师表,逐步形成一个主渠道(课堂教学),三个环节(教学管理环节,修学环节,课余宗教生活环节)、一个形象(师德形象)的教书育人的模式;以“四风建设”(学风建设、道风建设、教风建设、工作作风建设)为基本内容,大力倡导“三育人”和师生共建文明道场活动;通过“两课”教学,专题讲座,座谈讨论等形式,开展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和学会做人为核心,以“四心两爱”(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道心、爱岗位、爱学习)为重点的师德建设。四是改革体育、探索心育,健全作为现代年青僧人的精神风貌和体魄。五是建立对素质教育能起导向、约束、强化作用的教育评价体系。

第三、着力加强佛教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从全国佛教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看,法师队伍的建设缺乏系统性。提高法师各方面的素质,有几个关键点:抓好法师队伍建设的着眼点是整体素质的提高和队伍结构的优化,着力点是青年法师的培养、骨干法师的壮大和优秀法师的产生,着重点是激发法师的内动力,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与水平。因此,要做好几个方面工作:一实行聘请制。严格执行由省市各级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省市各级佛教协会、当地教育委员会参与制定的法师资格证书制度,面向整个佛教界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法师;强化“聘约”意识。二紧抓在职法师的培训和提高。建立健全法师继续教育的进修培训网络,由主管单位组织,通过在职进修和脱产培训,攻读学位等方式,使普通在职法师和专宗法师加速知识更新,提高学历层次和教学研究水平。三是完善监督制度,提高法师的忧患意识。教师这一职业的性质,决定了其教育学生的同时,自身必须不断地接受再教育。学院法师必须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不断充实新知识。因此学院要完善监督机制,对本院法师实行有效管理和监督,由主管部门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德育、学修、职业道德进行鉴定(包括考试),与聘请制度挂购。以此提高法师的忧患意识,从而不断充实自我。四要开拓师资管理的新路子,实行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专任法师与兼任教师相结合的用人机制,以省为单位,或以市为单位,建立起法师队伍的动态管理模式。五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第四、真正贯彻落实“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的办学方针,丰富学院素质教育的内容。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使人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发展。佛教院校对素质教育,在具体的实施上,要把学僧的品德修持放在整个教学首位;要求不但遵循教学规律学修,还必须遵守丛林共住规约。从而丰富佛学院素质教育的内容,加深学僧的宗教信仰感情。

总之,佛教院校素质教育的提出和由传统教育向新的教学机制的转型,需要很多因缘来成就。既要有***主管部门给予引导,也需要各级佛教协会给予大力支持,最重要是学院的主管∵∵领导,要以踏踏实实的务实态度来完成这项系统工程。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