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之冠”欧阳询与“狂僧”怀素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期,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众多的书法大家汇成以后书法艺术家们几乎再也无法超越的高峰。这一时期,三湘四水也相继蕴育出一批杰出的书法名家,欧阳询和怀素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欧阳询,宇信本,潭州人,生于557年(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13岁那年,他任陈朝广州刺史的父亲欧阳纥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全家为此而受到株连。欧阳询因年幼而幸免于难,被他父亲的旧友中书令江总收养,并督教他经史书法。欧阳询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据说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李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
欧阳询练习书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唐代书法品评着作《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据史书记载,欧阳询的形貌很丑陋,但他的书法却誉满天下,人们都争着想得到他亲笔书写的尺犊文字,一旦得到就视作圭宝,作为自己习字的范本。唐武德(618-624)年间,高丽(今朝鲜)特地派使者来长安求取欧阳询的书法。唐高祖李渊感叹地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连远方的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
欧阳询以80多岁的高龄于贞观(672-649)年间逝世,身后传世的墨迹有《十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都堪称书法艺术的瑰宝。后人将他与唐初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合称为“唐初四大书家”。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坠石,∵L,如长空之新月,一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角,如一波之过笔”。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欧阳询不仅工于书法,而且长于文史。他的传世之作是由他主辑而成的《艺文类聚》。该书共100卷,将唐以前的1431种古籍分门别类加以摘录汇编,分为岁时、治政、产业等40部,727类,每类事实在前,诗文在后,大致按作品时代顺序排列。所引事实,均注出书名;所引诗文,均注出时代、作者、题目,并按不同体裁用“诗”、“赋”、“赞”、“箴”等字标明类别。《艺文类聚》是一部成功的巨着,清代学者曾评论它“于诸类书中体例最善”,“隋以前遗文秘籍,迄今十九不存,得此一书尚略资考证。”所以宋以后的着作家都从中寻找艺文资料,至今它仍是古典文学研究者必备的工具书。
欧阳询的第四个儿子欧阳通也是一位着名的书法家。当欧阳询去世时,欧阳通还是少年,母亲徐氏盼望他继承父业,亲自督教书法。那时欧阳询的书法手迹大多散存于民间,徐氏不借以重价购回,她每次给儿子钱时都特意嘱咐:“这是给你去购回父亲手迹的钱。”欧阳通在母亲鞭策下,每天旦夕临摹父亲书法,虽成就稍逊于欧阳询,但笔力险峻则更有超过,人们称其父子为“大小欧阳”。曾有人作赋云:“学有大小夏侯,书有大小欧阳。父掌邦礼,子居庙堂。随运变化,为龙为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对欧阳通赞誉有加,甚至认为他的功力还在褚遂良之上。
欧阳通到晚年非常珍惜自己的名誉,每次写字都十分慎重,而且非常讲究书法工具。他的笔内用狸毛,外覆兔毛制成,笔管必定用犀牛角或象牙作成,没有这样的书法工具绝不下笔。武则天时期,欧阳通遭酷吏来俊臣诬陷被捕下狱,备受拷打而不屈服,后遇害身亡。遗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泉南生墓志》等碑刻。现在长沙市望城县书堂山下仍保存有欧阳父子读书习字遗迹。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有诗咏《书堂山》:
“麻潭长耸翠,石案永摊书。双枫今夹道,桧柏古连株。稻青泉水涌,洗笔有泉池。书堂称故址,太子号围圩。”
诗中所提“洗笔池”至今常有人来寻访。
距欧阳父子约半个世纪之后,长沙又出了一位大书法家怀素。怀素本姓钱,生于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幼年出家为僧,改号藏真。怀素天性酷爱书法,念经之暇就研墨作宇。年轻时总是遗憾自己身处偏僻,因不能亲眼目睹前人优秀的书法作品而长进太慢,遂独自一人带了笔墨远游京师,遍访当代名士,得以临摩到许多着名碑帖和遗编绝简。他潜心揣摩,胸中豁然开朗,书法技艺大进,尤其深得草书三昧,所书均为上品。当时颇负盛名的吏部尚书韩陡见了怀素的作品后曾感慨地说:“此沙门札翰当震宇宙大名。”
怀素研习书法极具悟性,他不仅从前人的碑帖墨迹中吸取。技艺,而且善于从自然生活中体悟书法真谤。唐代的另一书法家颜真卿曾问他:“你学习草书,除师援外,还有自己体悟到的吗?”怀素回答:“有啊。我常看到夏天的云朵如同一座座奇峰,就从中体悟书法。夏天的云因为风吹而时时变化,所以没有一定的形状,这和书法技巧是相通的。就是那些弯弯曲曲与自然一体的小路,也往往可以给人以启迪呢。”颜真卿听了感慨道:“这真是闻所未闻的见解。怀素能这样体悟书法,难怪可以写出绝妙的草书啊。”
除了天赋的悟性外,怀素习字极其勤奋。相传怀素年轻时由于贫困而买不起纸张练习草书,便手植芭蕉万余株,以宽大的芭蕉叶当纸泼墨挥写,并称自己的居所为“绿天庵”。因芭蕉还不足供他习字,怀素又特制一石盘和一木板用来习字,日子久了,木板竟都被写穿。怀素天天苦练书法,所用的笔一枝枝变成秃笔。一次,他将这些秃笔堆在一起用土掩埋,形成一个小丘,就戏称它为“笔家”,并把自己磨墨取水和洗笔的池子叫作“砚泉”墨池。
怀素性格豪放,不拘细行,平生嗜酒,每每喝得酩酊大醉就书兴大发,于是不论寺壁舍墙、衣裳器皿,均奋笔狂书。据说凡怀素醉中所书都特别出色,有诗称其:“醉来信手两三行,醉后书却书不得。”因此人们呼他为“醉僧”。当时的御史李丹云说:“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时人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曰不可。”于是“颠张狂素”的称呼便一直流传下来。
怀素的书法深得草书三昧,极富特色。他作书时运笔如游丝袅空,圆转自如,似惊蛇走虺,像狂风骤雨,字形狂怪怒张,线条电激流星,一种“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的强烈思想感情在这风回电驰的线条中流泻出来。因为他的书法奔放野逸,被人誉为“狂草”。狂草诞生于唐代,正反映出盛唐文化奔腾激越的情致和如日中天的旺盛生命力。
怀素因其卓越的书法而广受赞誉。唐代名流颜真卿、戴叔伦、钱起等都曾撰文作诗加以赞赏。李白游湖南时特地写下《草书歌行》,赞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诗云: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如楚汉相攻战。”
怀素卒于785年(唐德宗贞元元年),他的墨迹传世的有《自叙》、《苦笋》、《论书》、《千字文》、《绿草庵记》等,还留下了佛学着作《四分僧羯磨》3卷。他与欧阳询的存在,使长沙在中国的书法艺术史中占下了重要的一页。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