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义趣,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二十九中有云:牵有义是食义,续有义、持有义、生有义、养有义、增有义,是食义。食有牵引、任持色身、长养等义。
∵∵人类必须摄食,才能维持生存、进行劳动、繁衍生命。
∵∵又弥兰王曾询问那先***,如何食之五德含于涅盘?***开示如下:大王!恰如食是(一)维持一切有情之寿命,(二)增大其力,(三)令生容色,(四)寂灭忧恼,(五)除去饥饿、衰弱。大王!涅盘作证之时,无一切有情之老死,故(一)维持寿命,(二)增大神通力,(三)令生戒之容色,(四)寂灭一切烦恼之忧恼,(五)除一切苦之饥饿、衰弱。大王!食之此等五德含于涅盘。
∵药师琉璃光如来于行菩萨道时,因悲悯众生的痛苦,故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其中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太虚大师对此大愿,亦有详细的阐释:盖衣食住行,为人类生存之要素,而尤以饮食为最,无饮食即不能生存,故佛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无食则饥,无饮则渴,饥渴故烦恼,烦恼故心愤,心愤发故,欲觅饮食,造诸恶业。……是以药师发愿,若诸众生闻其名者,先令饮食饱满,解除苦恼,安住有漏善道;进以无漏法味,使之成贤成圣,乃至佛果。亦古人所谓「富而后教」之意也。……此亦言先使衣食丰足,方能安心修德,再进而以佛法法味为食,禅悦为食,皆得毕竟安乐而建立之。毕竟安乐者,即发大心,修大行,不退转,于大般涅盘者也。
∵∵饮食保健
∵∵至于谈到饮食保健治疗的方法,有三个重点:
∵∵一、食知节量:谈论此点,笔者有切身的痛苦经历。高中时,因对学习武术、跆拳道产生兴趣,每于傍晚社团活动认真练习,并于结束训练后,饮用大量冰豆浆、冰红茶。结果导致胃下垂,骨瘦如柴,影响课业。后来严格要求自己改变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并细嚼慢咽、减少食量,终于重新找回健康。
∵∵着名童话大师、欧洲诗人协会主席皮埃尔.贝亚恩(PierreBearn)已近百岁高龄,有人请教他的长寿秘诀。他表示--保护胃,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细嚼慢咽,每一餐饭总是最后一个才吃完。科学家们研究证实,细嚼慢咽有四大功效:美容、解毒、减肥、防衰。
∵∵《释氏要览》辑录食量之多少:若过分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调,令心壅塞,坐卧不安。若限少食,则身羸心悬,意虑无固。……多食人有五苦:一、大便数。二、小便数。三、多睡。四、身重不堪修业。五、多患不消化。*6
∵∵同样的,于《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智者大师有云: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7
∵∵常言道吃得少,活得老。主要是让胃肠有稍事休息的时间,不要过度地操劳。古代中医典籍认为,唯有做到饮食有节,才是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门。如《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暴饮暴食是饮食的大忌,更是引起胃肠病的原因,尤其是进食过多的生、冷、辛、辣、肥、烧烤、烟熏、酒、滑腻食物,无异是危害身体。
∵∵由于饮食的过度,导致身体违和,最好的治疗方法可以从事断食或绝食数日。如义净律师撰《南海寄归内法传》卷第三云:凡四大之身有病生者,咸从多食而起。或由劳力而发,或夜食未泄平旦便餐,或旦食不消午时还食。因兹发动遂成霍乱,呃气则连宵不息,鼓胀即终旬莫止。……若觉四候乖舛,即以绝粒为先。纵令大渴,勿进浆水,斯其极禁,或一日二日,或四朝五朝,以差为期。……所谓绝食,省而且妙。……而绝食之时,大忌游行及以作务。……凡有病者绝食,或经半月,或经一月,要待病可然后方食。
∵∵最近国人因营养过剩或疾病缠身,断食疗法也继欧美之后成为大家追求健康的新尝试。署立台北医院院长黄焜璋医师认为:提倡断食者认为现代人吃得太多,因此肠胃应有一段时间给与休息,可让身体内多出来的油脂消耗掉,而断食时更可以刺激体内的废物加速排泄,另外精神也能较清醒不会昏沈,经过一段断食的人好像脱胎换骨一番。然而为了达到身体机能的维持与排泄废物,一定要喝多量的水,另外还可喝一些容易消化吸收的果汁或蜂蜜,以提供一些基本的热量及维生素,并让肠胃有较多的时间休息。
∵∵笔者与内人、母亲及舅舅均曾尝试过9~12天的清水断食,亲身体会到治病及开发生命潜能的利益。
∵∵二、不起贪着:对于出家修行人,世尊教诫,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三载有食厌想,以防止行者对饮食起贪着,其文云:食厌想者,观是食从不净因缘生,如肉从精血水道生,是为脓虫住处,如酥奶酪血变所成,与烂脓无异,厨人污垢种种不净,若着口中恼有烂涎,二道流下与唾和合,然后成味,其状如吐从腹门入,地持水烂,风动火煮,如釜熟糜,滓浊下沈,清者在上,譬如酿酒,滓浊为屎,清者为尿。……思惟此食,垦植、耘除、收获、蹂治、舂磨、洮汰、炊煮乃成,用功甚重。计一钵之饭,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此食作之功重辛苦如是,入口食之即成不净,无所一直宿昔之间变为屎尿,本是美味,人之所嗜变成不净。
∵∵又《长阿含经》卷十三《阿摩昼经》亦言:食知止足,亦不贪味,趣以养身,令无苦患,而不贡高,调和其身,令故苦灭,新苦不生,有力无事,令身安乐。
∵∵此外,《增壹阿含经》卷第六有云:当灭一法,我证汝等成果神通,诸漏得尽。云何为一法?所谓味欲。是故,诸比丘,当灭此味欲。我证汝等成神通果,诸漏得尽。尔时,世尊便说此偈:众生着此味死堕恶趣中,今当舍此欲便成阿罗汉。
∵∵现今流行的欧式自助餐,不论荤食或素菜,一律算人头,吃到饱。大部分的人唯恐吃得太少,怕无法回收所消费的金钱,故从生菜色拉、冷盘、热食、热汤、水果、冰品、饮料,一路吃下来,又快又多,撑饱了肚皮,却障碍了修行,破坏了健康。实值得吾人深思!
∵∵三、饮食宜忌:依据春夏秋冬四时的气候变化,斟酌进食的种类。如《佛说佛医经》中所云:春三月有寒,不得食麦、豆,宜食粳米、醍醐诸热物。夏三月有风,不得食芋、豆、麦。宜食粳米、奶酪。秋三月有热,不得食粳米、醍醐,宜食细米、面、蜜、稻、黍。冬三月有风寒,阳兴阴合,宜食粳米、胡豆羹、醍醐。
∵∵而以中国医药学的观点,四时的饮食宜忌,大概可以概括为:春为万物生发之始,春天阳气发越,所以此时不宜再食油腻辛辣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应多食清淡之菜蔬、豆类及豆制品。夏季气候炎热而又多雨,由于暑热夹湿,脾胃受困,食欲不振,如贪食生冷或食物不洁,易患痢疾、泄泻。此时饮食以甘寒、清淡、少油为宜,如绿豆汤、荷叶粥等解暑清热,西瓜为清暑解热之佳品,可常进食。
∵∵秋季万物收敛,凉风初长,燥气袭人,霜露乍降,早晚受凉易引起咳嗽或痰喘复发,此时可多食萝卜、杏仁、薏仁米粥等,以清肺降气化痰。冬季天寒地冻,万物伏藏,此时最易感受寒邪,晨起宜服热粥,选食牛羊肉等温热性食品,有御寒之功,但也不要恣意过食肥甘厚味,以免助湿生痰。*15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三因制宜」的法则,即因人、因地、因时,根据个人的体质、地域及天时的不同,而妥善运用,进行变化,如此才能达到正确的辨证论治。
∵∵食物具有四性(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咸苦),一般认为:辛味具有行气、行血和发散作用。甘味具有和中缓急和补益作用。酸味具有收敛和固涩作用。咸味具有散结和软坚的作用。苦味具有宣泄和燥湿作用。而食物的寒热温凉,是根据它们对身体产生的影响来决定的。如寒证应忌生冷、瓜果等寒冷性食物,而宜食温性、热性食物。食物有不同的性味,各种性味又归于不同的脏腑(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那么,要想保持健康,就必须讲求食物的五味调和,注意食物营养的要求和宜忌,掌握其节制宜忌的规律,这样才能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防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